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9|回复: 1

[原创] 潜江人的“大人大德”之说 与儿童玩“官司草”游戏的猜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 21: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22-9-3 22:15 编辑

  潜江人的“大人大德”之说
     与儿童玩“官司草”游戏的猜想

   湖北省潜江市人在颂扬德高望重的人时,会说这个人“大人大德”。在求人好事做到底时,也会说“您郞大人大德,好事做到底,送佛送上天。”我在小时就常常听到这类的话语。其中的“大人大德”之说,令人印象深刻。
   在我小时候,常常玩一种游戏,叫“打官司”。当时的湖北潜江,到处都可见两种植物,正规的名称一种叫“牛筋草”,另一种叫“克瓜草”,它们各还有一种名称,叫“官司草”和“车前草”。我们小时候可不知道这么多,只是将这两种草通称为“官司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588/wps1.png
   牛筋草(又名官司草)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588/wps2.pn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克瓜草(又名车前草


   游戏的方法是两个小朋友,各自拔下一根草,其中“官司草”要打结,然后穿起来用劲拉,谁的草先断了,谁就是输家。“车前草”则是各拔下一根草,直接与对方穿过用劲拉扯,同样谁断谁是输家。经常用车前草玩“打官司”游戏的小朋友还会将草揉搓成可见纤维的形态,这样就不容易脆断,常成赢家,于是输家也学着揉搓后与对方比试。赢家当然是兴高采烈,出口讥笑,输了的小朋友嘴也不闲着,讲着狠话,继续再找更粗的草来比赛,玩得一头是劲。那时候没有玩具,这就是其中常玩游戏的一种。

   其实,我认为潜江人都不爱打官司,除非迫不得已。有的迫不得已也不愿诉诸公堂。既然如此,为什么潜江的儿童,将“打官司”的游戏代代流传?其中与“大人大德”的口头禅又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这种口头禅与儿童游戏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或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湖北省潜江市发现的类似城背溪遗址,是新石器早期的史前遗迹。这是一个江汉平原首次发现的大型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其面积达三十平方公里。这个时期的当时潜江人祖先,已经从旧石器时代的蒙昧蛮荒进入到新的文明时代,即“结绳记事”的时代。
   用《周易》的《序卦》安排说明,其反映的就是从《蒙卦》时代进入《需卦》的时代。所谓《蒙卦》,就是指蒙昧蛮荒时代,《序卦》载:“蒙者,蒙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蒙。”故紧接着有《需卦》。所谓《需》,从《序卦》上体现的就是:“物稚不可以不养,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意思是万物在幼稚时期,不能不养育,所以在表示万物幼稚成长时期的《蒙卦》后,接着是《需卦》。“需”就是饮食长养之道,可概括为“摄取营养”。
    对人而言,“食色性也”。但凡涉及饮食,必有争端,所以在《需卦》的后面,紧接着是《讼卦》,《序卦》的逻辑安排记载说:“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卦》又可叫生存竞争。
    从“蒙昧幼稚”到“需要营养”这个阶段,在史前文明中为“结绳记事”的时代,《讼卦》或为“契约时代”,也是“德”开始成长,形成“大人”威信的年代。同时,也是儒家产生的雏形时代。因为儒家的“儒”在甲骨文的造型上为“大人”。据甲骨文学者“甲骨蔡”先生的考证:
   “大人”在中国自文明之始就存在,远远早于政府的出现。“大人”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评理去解决社会的纠纷而且主要是契约纠纷。更简洁地说,“大人”就是契约的第三方,帮助契约双方达成共识,消除分歧。“大人”通过帮助契约的达成,就让社会实现一种和平有序的契约秩序,从而起到治理社会的作用。这就是《周易 系辞》所说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人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结绳和书契是中国契约时代的两种原始形态。
  政府在中国的正式出现是在尧舜时期,但是在此之前到伏羲时代,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和平有序的,也是有治理的,这个秩序和治理就是“结绳之治”,也就是“契约之治”,也可以说是“大人之治”。
    据《蔡氏意学网》一位以“甲骨蔡”为网名的先生考证,“儒家”的“儒”字,就是具有“大人”资格的“大德”者,他为两个有争议的人之间进行调解的“中间人 ”,现在或可称之为“法官”。由此,我们小时候玩的“打官司”和口头禅的“大人”、“大德”便通过“儒”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据“甲骨蔡”先生的文章,结合徐中舒先生考证,分说如下【注:此文为摘录,要全文了解,请看甲骨蔡先生的原文《用甲骨文和<易经>追溯“儒”的起源和真义》(一)、(二)、(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588/wps3.png


   儒的甲骨文字形由两部分组成,主体结构是“大”,然后是分布在大两侧的四点。有些字例中的点数不是四,这无关紧要。要正确理解儒的字源的内涵,就需要正确理解“大”,以及两侧的四点。
   徐中舒将“大”解读成人,将四点理解成洗澡水。这样甲骨文儒的含义就是一个在洗澡的人。然后,徐中舒进一步发挥说,洗澡就是祭祀前的沐浴,“儒”的原型就是主持祭祀仪式的祭祀。最初的“儒家”就是一个宗教集团,宗教组织。
   徐中舒对儒的甲骨文确认是正确的,但是他对字源内涵的解释是错误的、臆断的。
  首先,“大”的本意的确是人,但是却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大人”。“儒”字的核心结构就是“大人”。“大”两旁的四点,也的确可以表示水,但是在甲骨文字形中,很多情况下,“水”并非是指实际上的水,而是借用水的属性,就是“遵循”、“顺应”,象水一样“遵循”、“顺应”这样甲骨文儒的字形的意思就是“遵循的)大人或者说儒作为“大人”应该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准则和榜样,引领社会,让社会去追随、遵循。引者注:天地自然有阴阳的规律可遵循,儒家叫“顺阴阳,明教化”,能“顺阴阳,明教化”的德高望重者就称“大人”,)
  这里的关键是“大人”和“遵循”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下面我将提供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方面是甲骨文的,从甲骨文本身中找证据,以甲骨文证甲骨文。另一个方面则是《四书五经》的材料,尤其是《易经》的。
   ┅┅
   还需要提前说一下,“大人”在中国自文明之始就存在,远远早于政府的出现。   
   “大人”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评理去解决社会的纠纷,而且主要是契约纠纷。更简洁地说,“大人”就是契约的第三方,帮助契约双方达成共识,消除分歧。“大人”通过帮助契约的达成,就让社会实现一种和平有序的契约秩序,从而起到治理社会的作用。这就是《周易 系辞》所说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人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结绳和书契是中国契约的两种原始形态。
   政府在中国的正式出现是在尧舜时期,但是在此之前到伏羲时代,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和平有序的,也是有治理的,这个秩序和治理就是“结绳之治”,也就是“契约之治”,也可以说是“大人之治”。


   在该文章之(三)中,作者还例举了与“儒”之“大人”相通的一组字例,他们分别是“交、黄、寅、矢”其中的“黄”,与潜江的“鸡鸣歌”发展成后来的“皮黄腔”,乃至京剧之“二黄”、“反二黄”的“黄”,通过《周易》的《离卦》形成直接的渊源关系,而“矢”则与“规矩”之“矩”的构成有关。华夏文化是在“天圆地方”的“方圆”规矩上形成的文化,俗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故引而用之。
   “甲骨蔡”先生在文章《用甲骨文和<易经>追溯“儒”的起源和真义》(三)中,通过《一、汉字字形研究的“三通原则”》一节阐述如下:

   继续来看一组结构中含“大”的甲骨文字例,这些“大”也是指代“大人”。因此,这些字例与甲骨文“儒”字密切相关,研究这些字例,也可以增加对“儒”的进一步理解。这一组字例为:交、黄寅、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588/wps4.png
http://www.qjren.com/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588/wps5.png
    这四个字的现代字形以及字义,让它们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是,甲骨字形却显示,它们是同源的,甚至字形相通,为同一个字。目前的古文字学界对此也一头雾水,尽管从字形演变上发现了这一点,但是却无法解释其背后的造字根源,这是我们需要着重阐释的。
  “交”字形非常稳定,从甲骨文到现在字形变化不大。现代字形为上“六”下“乂”,而甲骨字形则为上“大”下“乂”,只不过两个字连在一体了。至少到许慎时,就完全不明白此字字形的真实内涵了。他在《说中》说:“交,交胫也。象交形”。他把“大”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人了,认为是对人的象形,又把下面了“乂”看成人的两条腿了,整个字形就是对一个人盘腿而坐的象形。
   但是,“交”的甲骨字形也可以读为“黄”“寅”、“矢”,这四个字的甲骨文共享“交”的字形,甚至是同字,黄、寅、矢、交只是同一个字的四个不同的义项如果按许慎的说法,对“交”的义项还可以勉强解释,但是对“黄”、“寅”、“矢”就完全无法解释了,是在难以想象它们与一个人盘腿而坐有啥关系。
   因此,可以断定,许慎的对“交”解释是臆断,而现代文字学界关于这些字形的内涵研究也基本是盲人摸象式的胡扯,摸到一点新证据、新材料,就说象什么什么。整个对甲骨文字形内涵和字源的研究,也都是盲人摸象式的瞎猜、瞎蒙。这是读相关资料的人需要注意的。
   在对甲骨文字形内涵、字源的研究上,我摸索出了一个“三通”原则,必须做到这“三通”,才可以认为靠谱,真的通了。这“三通”分别是:通义项、通字例、通义理
   “通义项”是说,对一个字字形内涵、字源的解释,应该对该字的所有义项都解释的通,不能只通一项而不通其余。引者注:这与周易、五行的内涵相同,其意义包涵非常广泛。譬如对“大”字,从许慎开始就将其看成是象形字,认为是对人的象形。“大”的确有指人的义项,对这些义项,还是勉强能解释,但是,对于形容词的“大”的义项,是绝对无法从对人的象形中解释通的。
   许慎对此的解释是:“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这个一句话的逻辑本身就很奇特,实在看不出后半句与前半句有何关系,“大象人形”怎么能推导出“天大、地大、人亦大”。许慎对“大”的“象人形”的解释,就没有做到“通义项”引者注:我对此论略有歧义,根据“天”称“象”,例如“天象”、“气象”;而“地”则称“形”(如“地形”)的文化格式,“象、形”可以分别相通理解为“天、地”,故“象形文字”说明“大(象)之“人”之德的“大人”之“文字”,是源于“天象地形”之“德”,其字义重在“德”,故许慎之注“大象人形”未必无理。
   对“大”的字形解释要做到“通义项”,就必须跳出“象形文字”的教条思维。      “大”的确象人形,但是“大”所象的不是一般人形,而是“大人”的形。而“大”象“大人”形,又并非指代外在的“大人”之形,而是指代内在的“大人”之德“大”的所有义项都是从“大人”之德派生而出而非从外在的“大人”之形外在的“大人”之形与一般的人形并无区别,但是,内在的“大人”之德却与一般人迥然不同。
   因此,汉字的造字着眼点、侧重点并不在外在的形而在内在的“德”。用现在的话说,不在外在的现象,而是内在的本质汉字不是“形”的文字,而是“德”的文字不是“现象”的文字,而是“本质”的文字。汉字不是去“象形”的,而是去表的,不是去描述现象的,而是直指本质的。引者注:说明甲骨文通过猜测天、地的道德意图,再从“道德”的层面赋予象形的意义。汉字的着眼点主要是表“德”的定义非常重要
   “通字例”是说,一个在结构上很简单的字往往是很多复杂的字的结构要件,那么对这个简单字的字形的解释,应该能够对所有以其为结构的复杂字的字例,以及每一个字例的所有义项,都应该能够解释的通。一个复杂字例的一个义项解释不通,就没有做到“通字例”。
   以“大”为例,对“大”的字形解释,不仅对“大”本身的所有义项要都能解释的通,而且对所有以“大”为结构的字例的所有义项也要都能够解释的通。我们前面已经指出“儒”、“法”、“侠”、“亦”、“矩”等字的早期字形的关键结构都是“大”,并且指代拥有大人之德的“大人”。下文还对对以“大”为主要结构的“交”、“黄”、“寅”、“矢”进行解释。这些字都是基于“大人”的,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通的。
   前几天在与中华书局的一位朋友探讨中,他强烈建议我写一篇“大人论”,我很是赞同。其实,我考察和研究“儒”的字形内涵,以及考察和研究“法”、“侠”、“矩”、“亦”、“交”、“黄”、“寅”、“矢”等字字形的内涵,其实就是在考察和研究“大人”的内涵,就是在写大人论但是,以后也可以这些文字字形资料,总结性地、系统性地写一篇。
   其实“儒”就是“大人”中国文化的根本在儒家,即在“大人”,中国文化也可以概括为儒家文化,即“大人文化”引者注:天地人的大一统之“大人”文化,也是“顺阴阳,明教化”的文化。因大人之德来源于“明天地”之“阴阳”的文化。。因此,追溯和解读包括儒在内的以“大”为结构的字例的字形内涵,实际上也是追溯和解读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这也说明,要追溯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内涵,单纯地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要“读字”,汉字的字形结构中,记录了比《五经四书》更深层、更远古、更纯真的东西。可谓一字一历史,一字一哲学

    甲骨蔡先生的《用甲骨文和<易经>追溯“儒”的起源和真义》研究文章,观点鲜明、新颖,论证详实,条理清晰,让人读后深受启发。湖北潜江作为江汉平原首次发现大型史前文明遗址的所在地,了解甲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根据相关的论述,结合潜江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潜江儿歌》、儿童游戏、方言土语中追溯我们祖先的活动遗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玩具变得十分丰富,加之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儿童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玩具在家里也泛滥成灾,导致《周易 .讼卦》之“打官司”的远古野外儿童游戏,在我们的下一代中,已经不再流行,甚至在逐渐失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3 1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丁香的歌 于 2022-9-3 11:28 编辑

文章很有意识。引我也想起童年。辽宁有构树;我小时候用它落叶的柄与小朋友相互拉扯;叫勒狗(可能是谐音)。小时候的游戏;长大了都成了严肃——竞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