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回复: 1

[中国哲学] 道德新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5 0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新经
  {+ P* I2 }+ X' u
, C& L6 k$ O/ k0 x' j3 L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准则,提出了一系列“人道”的处世学问及政治主张。这些学问及主张,至今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我在研读过程中,发现《道德经》今版全篇八十一章,与其说为韵文哲理诗体,倒不如说像随感杂文多些。不但章节之间没多少连贯性,整篇《道德经》的布局也不成系统。我参阅了几个不同的《道德经》古版本亦都如是(因此有学者根据其“吸积性”认为《道德经》不是出自同一人手)。
( a% R+ o5 b, w( u此外,还存在不少内容前后重复,意思相近而略显啰嗦的情况,加上部分文字过于古涩,都增加了现代人的阅读困难及影响了现代人的阅读兴趣。造成当今之人对《道德经》的掌握及运用大多属于“道听途说”及“断章取义”,那就谈不上正确的了解及真正的收益了。为此,我“胆粗粗”地把《道德经》作一番大改动。当中有关天道人道的中心思想不变,并保留大部分《道德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亦尽量沿用原经文里对比、排列、逆向思维的表达特色。在大量删减那些我个人认为无足轻重或不合时适的内容,及删除部分晦涩难懂的古字时,更结合佛家、儒家、《易经》及现代人的思想,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最后编辑成只有二十四章的《道德新经》。; C$ @0 j0 f* ]! n
《道德新经》或不入高人法眼,但求自娱自勉足矣。  `' H& e3 D5 z/ O6 s
前十二章为上篇《道经》,后十二章为“以圣人之名”而引出的下篇《德经》。/ P# a& a7 J; g# G
( G: \/ Q" _# M9 v0 H
《道德新经》
8 G- s: V5 U3 D/ D9 T
' [) I9 l) |+ ?9 C上篇《道经》12章
8 j. V* A: A: X& {( X
0 _! m3 K* }! N& I2 P9 A" c第一章
* v9 N6 \9 Y2 ~5 P+ Z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得道者,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1 @" Y! R" D# [% u/ C/ x

* i2 m; U( L8 G7 l: A% p& {第二章( Y) f& g  z" }& @6 f! v# q
道可道,非恒道也。无念,则无道。念生,大欲也;缘起,天地之始;法立,万物之母。道有妙相二徵。人无欲能感其妙;人有欲能观其相。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相同出而异名。人命名,实非名,名可名,非恒名也。
0 ?$ l2 E  e; c" a2 p5 Q  S
6 [- j- H8 d* G# e( a8 b% ~第三章& m. ]) X! T" c1 }4 `4 Q% F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维,自在也,道之本,渊兮,用之或不盈,乃象帝之里。有维,自为也,道之像,虚兮,镜花水月,有名无实,乃象帝之表。道犹橐龠(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 D9 p' B. l% b/ U; x

$ O) ^; r1 O. j1 V第四章
, u& {( ~- S1 j6 i5 l/ I7 G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三者不可致诘,强混名为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吾欲知道纪,致虚极,守静笃,逆以观复。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为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时观夷听希,驾星御辉,同与道恒。
3 o, a8 U, g# ], K, n% ?8 e% L- ?  k+ u
第五章
; `  t% q2 v6 s- [) f: }知清静,通慧德。勇胜莽,智胜勇,德胜智,慧胜德。智者入世枭雄,慧者出世化隐。慧得一以全,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慧者守一入一切相。
. ^$ ^7 X4 V# s) `1 D8 b  _  N- A& {/ j) \8 g
第六章
2 P6 M% ~9 W  V. u星移斗转,规矩方圆,虎扑兔跃,龟踟蛇游,物以类聚,变化有序,万物作焉而不辞,乃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生而不持实有,为而不恃实令。处无为之事而无不治,行不言之教而作身传。功成弗居而天下彰,业就弗霸而万民襄,乃圣人之道。7 @. B8 @2 H5 U1 g
2 q- z2 C/ E7 y( J$ a' W
第七章
2 ?0 c$ q6 F' [0 U, Z" N7 n道无善恶。无维不住相,以道为刍狗;道不住相,以天地为刍狗;天地不住相,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住相,以众生为刍狗。民执自我故,着一切相,生死听命。相无穷,由心生,别善恶。命有数,博中取,不由人。
& C9 c0 S  M& c2 N) S# r' _2 O; R; E0 [& a7 N
第八章/ I: x0 z& y) X! e# ~: X! S7 _) d- p
天之道,公也。地之道,平也。公平似玄牝之门,损有余而补不足,乃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人之道,安不足而奉有余,合情理也。损不足而奉有余,逆情理也。情和理立。情融理垒。情无远弗届,理有时而穷。合情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厌。滥情曰怓,大衰之由。合理之法。当其无,有车载之用;器量之用;室居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理曰夺,大凶之兆。
7 t8 ~, h8 @+ p0 o" m
: @: Q. m- Z1 q- ?% j- r第九章
6 G+ g% ~8 Y7 v* U! W, Z1 l( |欲感惑,惑生识,识辨善恶。善恶以情理度之。有无互补,难易相衡,长短相容,高下相依,音声共鸣,前后相让,美丑相谦,智愚不菲,谓之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丑相映,智愚相竞,谓之理。/ X8 m$ ]7 l! W/ F

1 x. D9 V, q( Y1 ]) A$ r# k: B1 m第十章8 n3 a( r* j. ?/ J* u$ `
然则,天下皆识美之为美,斯恶矣。皆识善之为善,不善矣。皆识情之为情,纲纪危。皆识理之为理,唯力争。情有二用,为己曰私,为人曰公。理亦二用,己守理盈,强人理损。情泛则滥,滥失序。理直则锐,锐终伤。公私兼顾,谓合情。推己及人,谓合理。理以情为依,情以理为据,谐之道也。以情释理,以理补情,谓之合情合理,亦曰共情,亦谓之合道。合道者,德也。
( A1 w5 m4 v  V. u, w& G8 w
" l* r0 e9 p; }, M第十一章
- C* @- G% H3 i  D& a4 m- Q反者道之动。是以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道废,有仁义;智谋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民多利嘴,政治滋昏;国家昏乱,有忠臣;人多技巧,奇物不奇;法令滋彰,盗贼以奸;真理横行,兴刀兵。观天下大势,凡理智百出时,必蕴战祸。群龙无首,大吉也。% w6 F- \& {9 l, \5 _8 G# f

9 Y# [2 `4 C9 d0 q' I+ ^第十二章& @' Y) {' b1 P8 h, `: Q% z8 O
弱者道之用。刚强者,依理而行,招式分明,招势必老。柔弱者,酌情而动,招里藏招,绵绵无尽。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屈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 M6 n$ u4 i6 q; b" ~8 _+ I0 L9 ?5 e/ l8 X# @+ o0 i
下篇《德经》12章8 u- m! F' \: n: C+ |

& d9 O* D3 D4 n  V/ e第十三章
2 n7 c; v( o7 R) _* k, V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我。及吾无我,宠辱不惊,吾有何患?无我者,心天下,事天下,贵天下,忧天下,惊天下,是为圣人。圣者,合道,德也。
8 s" U* G' t/ U: x" d) E$ \) \5 @
% }* w1 Y" B3 w7 g5 O第十四章8 W0 s( B% y7 K* D5 ?7 S+ c( I
处处焦点实际上没有焦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然若无色声香味触之好,人与木石何异?没有焦点实际上处处焦点:故圣人用而不受,受而不惑,深入而不融入,身受为助心悟,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而心中无事,转境自如,随缘自在。4 P2 E- {: ~1 T% O( ^" l
# T$ {  S' R. C: n5 p5 q
第十五章# |) j9 K$ r( I2 }
圣人立于大。大者,工心不工事。大道无痕,大德无迹,大乘无我,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同纳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动若静,大直若屈,大圣若俗,大智若愚,大慧若朴,大觉若眠,大明若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s% D6 A; s5 q2 i$ T- g! T  g
第十六章
6 b6 [& K0 N) i& G9 Y3 }: x圣人行于小。小者,工事不工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尺之楼,起于地基;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人不为事,故为之于未有;对事不对人,故治之于未乱。
1 L, D' ?; s' ~) G# e; b- ]1 Y% z  l5 h3 B
第十七章4 N: f3 {. N; M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天长地久者,不自生而长生。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而成其私。心中无私,天下为公;心系万民,天下若私。/ @* L( [! l# Y* ~( t" X* v

0 u' K5 ^/ w, G第十八章
  o7 o# d0 q; s( ?7 g圣人之治,轻其欲,固其精,弱其志,壮其气,虚其心,实其神。常使民有知无识,有欲无求。无知则愚,有识则昧。博知者慧也,博识者智也。知继而行,博知而后慎识。无欲逆天,有求蓄私,俱过也。治大国,如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教而民自觉,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足,我无欲而民自朴。
) d# [, H' ?+ A* r4 J8 ]2 e; w/ B- B  P1 i0 k6 N4 ?
第十九章8 G* A7 ]2 b( U) i# E
立贤而不尚贤,使民不争而争。立德而不尚德,使民不好而好。立仁而不尚仁,使民直而不伪。立义而不尚义,使民不言而信。立礼而不尚礼,使民无拘而束。重难得之货而不贵,使民赏而不盗。崇乐而不纵乐,使民愉而有度。共情而非共识:擅立者善予与;擅用者慎取之。予者用之源;取者立之根。
: e; |, f: P& u' f: s) g5 u( B. S% ?
第二十章
6 ?4 u( c" A' \$ ?, m" T: P. D* W. g上不知有之,次亲之誉之,下畏之辱之。上国清民明,次国智民庸,下国惽民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风起浪,水能覆舟,风之故。信足贵言,风息之,浪平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6 N; H. H2 H9 }4 Q: R3 J) P8 r+ d
# ]* `$ A7 x1 e" y( [/ t9 O4 [' q8 F第二十一章
3 u) Z" f/ k' B+ d4 I8 J8 B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知民则明,民知则清。德民则和,民德则祥。爱民如子,民爱予挚。轻欲淡望,自由,乃民用之本。自是、自宽、自纵之自由,隘也,终自缚也。无知、缺德、漠爱之民主,狭也、伪也。省人者损,自省者益。律人者人律之,自律者无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 c) Q  y4 b* I7 m, N7 P) k1 [6 {, e6 p6 Z5 _2 i- A$ U
第二十二章
9 H& V% Y  e' W$ }9 _  @$ u7 s施德者,宽容公正也。宽容曰合情,公正曰合理。失宽容伪德,失公正失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故道乃天地之精魂,德乃国族之精神。道德者,宜用不宜守,道德高地,望而不占。上德不德而德,下德仿德不德。言德不德,行德彰德。7 E, r2 r( c* Q+ e' [

/ U2 w' F0 k5 G1 l! I第二十三章
! L0 h0 A0 l) ~* u自德有四,仁礼义智也,亦谓常乐我净也。无杂,性恒,体无迁故,常德为仁。周备,受用,具庄严故,乐德为礼。相摄,自在,性有惕故,我德为义。无垢,无昏翳,一切法本故,净德为智。德者,以信为据。信者,真也,诚也。, R" [7 g# _( K2 @

9 |9 ?+ a7 \* k$ k第二十四章9 J# `) }, h/ E; W  W
仁德,政之魂。律法,政之骨。民知,政之肌。治民之道,知欲宽用。治国之道,国富民足。治世之道,盛而不好强。恃强者,夺百载之机。厚德者,蕴千秋之势。王者终不为大,故成其大;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遂成万世之昌平。; u; D: k% b  r8 z

* e0 n9 M+ f$ a9 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5 03: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通过此文,为《逻辑后缀学》定下基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