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3|回复: 0

[中国哲学] 智慧脉络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1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N# t" M) y& @! }! l8 \4 n diedi.png
( s" s2 {9 V# c! t2 U
《逻辑后缀学》公开发表后,有网友建议:能否作一个简单的图解,去概括《逻辑后缀学》?
《逻辑后缀学》,理性地说,是关于思维的学问;感性地说,是关于心灵的学问。因此,《逻辑后缀学》,既属于哲学范畴,也可以归类到人文学的范畴:一部企图其说自圆的心灵鸡汤。
笔者认为:思维,可分为“智”与“慧”两大模式(一种划分是“智力”与“智慧”。但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并不清晰)。何谓“智慧”?智慧这个简单名词,不能几句话就能为其下定义,其内涵不是三言两语就可概括的。对于智慧,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概念。
根据自己所学及人生感悟,笔者尝试为智慧的来龙去脉勾画出一幅图,以供大众参考。
笔者称此图为“智慧脉络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勾画出智慧生成的源头、生成的过程及智慧的意义——这亦是《逻辑后缀学》所讨论的范畴。
智慧,源自心的认识。心,是一切识的起点和终点。心识的源头,从佛学角度的理解叫做阿赖耶识。佛学认为:阿赖耶识是大圆智镜透过肉身形成的识。大圆智镜是一切识的根本,本来是清静的,但透过肉身反映出来,就成了被杂染,不真实的阿赖耶识。
杂染的、不真实的阿赖耶识,产生出自我的意识。有了自我,就有了我与非我的分别,越执着于我这个意识,与非我就越不相容,并形成了对立。
从人的视角看这个世界的状态,正是一种分裂式的对立状态(自然并不会“分裂”,而是叫作“和合”):如物质和精神的分裂、生和死的分裂、善和恶的分裂、肉与灵的分裂、智和慧的分裂、我和非我的分裂、爱和情的分裂、苦和乐的分裂等。这些分裂是人类社会里阶级对立、族群对立、贫富对立、贵贱对立、强弱对立形成的基础。
笔者认为:所有分裂的根源,对立的形成,全是由对自我的执着所造成
为什么我们会执着于自我?
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种肉身感官产生的感受来认识世界。而人的所有感受归纳起来可分为不舒适和舒适两大类。不管舒适还是不舒适,都是我的感受,无人可以替代。不舒适被我的肉身抗拒,舒适被我的肉身接受并刻意去追求和持有。因此,执着于自我,是因为我们都执着于个人的趋舒适、避不舒适的愿望和行为。
不舒适和舒适两大类感受在人的意识里产生了苦和乐的观念。个人的一生,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苦和乐之间无休止地逃避和追逐。
笔者在“智慧脉络图”中,把“苦乐意识”用红色的图形表示,是要强调“苦乐意识”是人类烦恼的根源,它像烈火那样焚烧着人类的心灵,它是每一个被它迷惑的人的真正主人。人类追求着自由,却越来越失去真正的自由,成为苦乐的奴隶而不自知。佛家所说的“苦海”,既包括我们日常意识里的“苦”,也包括我们一般认为的“乐”。
# o8 o9 k3 V  g: _9 _
迷者之智和理
在苦乐之间逃避和追逐的人,称为“迷者”。迷者得到苦乐的体验后,会对客观世界反馈出“智”。“智”使迷者产生离苦得乐的经验和渴求,进而使迷者懂得“爱”的取舍并发展出繁复的“理”。
由于这个“智”是建立在如何逃避苦及如何追逐乐的基础上,所以迷者的“爱”含有百分之百的世俗功利性,这爱是指种种先天和后天形成的获取欲望和行为。为了顺利达成种种欲望和行为,必须要有种种的理由,也就有了“理”的产生。欲望和行为必然和社会或自然产生互动,互动有合理和必需的以及不合理和不必要或不应该的,这就有了善恶的概念和标准。
迷者的“理”是为解释迷者的“爱欲”而出现及建立发展的,因此可以说迷者的理是为迷者的爱欲服务的。人类文明发展到如今,已出现了浩如烟海的种种理,每个人,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能在不同的“理”中找到适合自身的生存哲学。
理”,包括理论范畴的种种哲学、行为准则、社会制度等等,以及各种人情世故,约定俗成,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研究探索得出来的科学成果(客观规律)。
6 @; i/ ^+ t7 h- D
觉者之慧
了悟“苦乐意识”的本质,不为其所动,不为其所左右,不为其奴役,甚至能反过来控制苦乐意识的人,称为“觉者”。觉者通过不断的比照外境的苦乐并反省自己内心而生出“慧”
慧”是一种纯粹的觉悟,当中没有了世俗的功利性。大觉者则成了这个世界上世俗之人眼中的宗师。“慧”使觉者洞识到苦乐都是虚妄。人们感受到乐,是因为这苦被改头换脸了、隐瞒了、代替了,人们就看不见了,但苦依然存在!或者说,迷失在苦乐之中才是真正的苦。
觉者和迷者其实是同根同源,因此觉者对迷于苦乐中不能自拔的迷者产生出悲悯之心,这悲悯之心即是一种不带任何世俗功利性的“情”,此“情”驱使大觉者自觉地以教化迷者认识苦乐的虚妄为己任,宗教因此而产生。宗教的产生,使俗世之人对人生的价值判断远远超越了人的常理:觉醒到人生及其所处的世界的有限性,深切体会到人生的一切都是不究竟、瞬息无常的,只有相对的价值而没有绝对价值,从而使人向往、追求那永恒的、超越、无限的价值和境界——绝对的功利,而不再是世俗的短暂的幸福追求。
宗教中的玄学,是觉者因“慧”而生的认识,并以之教化世人的学问。因为与世俗之日常认识不同,常常是有悖于“常理”(人理),所以被称之为“玄学”。可惜,后世之人以人理的角度选择性去理解甚或传播大觉者的教化,使宗教的理论越来越接近人理。在现代,相当多的宗教理论其实已沦为“人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 U& [) E; _' I6 [2 B6 R
智和慧是不同的两种“观”
对于“智”,人们比较熟悉,容易理解。而“慧”因为带着“玄乎”,人们大多是一知半解。要明白“慧”,最好的办法是和大众熟悉的“智”作比较。认真区分“智”和“慧”,弄清两者的区别和关系,对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认识真实的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智”和“慧”是认识观上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
从途径上。
智”是通过外境即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对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心识。与外在世界完全隔绝,生不成“智”,即“智是心识的被动觉醒”。觉醒的“工具”,称为“逻辑”。
慧”是对自心的观照,“慧是心识自发自愿的主动觉悟”。外境只是觉者觉悟时的“参照”。因此在“智慧脉络图”中,觉者的“慧”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大圆智镜”,那一切识的根本,作无碍的,也即是“非逻辑”的融合和沟通。
从性质上。
随着“智“的产生必然带来获取的欲求,因此“智”是世俗功利性的。世俗功利性的“智”符合人性。符合人性的“智”因获取的欲求最终导致的是利己性的产生和膨胀。而“慧”的产生不受“苦乐意识”的左右,因没有获取的欲求而不含世俗功利性,不含世俗功利性的“慧”是反人性的。尽管“慧”不受“苦乐意识”左右,但其载体依然是肉体,因此仍能感受到“苦乐意识”给人的烦恼,这使“慧”能产生利他性。“慧”越高的觉者,“利他”的觉悟越高,表现越彻底。
从认识观的历史地域分布上。
东方思想史偏向于对“慧”的认识,因此流传下来的佛道两宗对东方人的思想影响很大,使东方人相对地乐天知命,但进取心较弱。儒家思想则倾向于“智”,西方思想史则更是“以智的开发为己任”。特别是近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以严谨的逻辑背书,对“智”的认识呈现出了巨大的飞跃。通过西方人不遗余力的宣扬,加上“智”确实符合人性,使到西方的“智”识,在“短”时间里就成为世界思想的主流。
从对现实世界及“理”的心态上。
智“观”现实世界,具有“当然是”的、“眼见为实”的信念,这种“当真”的信念是产生“理”的基础:即所谓的真理。迷者所谓的追求“真理”,其实是为了寻求、得到、持有“乐”。但正因为对“乐”的向往,迷者对“理”的认识,其实是企图让自己处于“理之外”,是一种既不想受“理”约束,又想利用“理”的心态。
慧“观”现实世界,具有“不得不”的、“虚实由心”的觉悟。意思是“慧”使觉者认识到自己是“不得不在理中”,因为觉者仍然有个肉身,肉身是“法立”(客观规律)的产物,自然受客观规律(理)约束。认识到这种“不得不”,意味着觉者的心境其实已“超然于物外”,反而能够心平气和地顺从“理”,因此觉者都是“随遇而安”、“活在当下”。
从自由的意义上。
由于“智是心识的被动觉醒”,所以“智”越是提高,越渴望摆脱客观世界的约束,其心的被动性约束性反而越强。哲学上的术语“主观能动性”不过是“智”方面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导致现代人在客观世界的自由度表面上越来越大,心灵上却被越来越多的“理”所约束。而“慧是心识自发自愿的主动觉悟”,觉者根本不在乎“理”的约束与否,对客观世界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心灵反而能无拘无束地自由自在,“慧”的觉悟越高,心灵的自由度越大。华人对“放下”这个词的人生哲理大都知之甚详,然而在真正的觉者的认识中,更超越了这一境界,进而:根本没有提起,如何放下?根本没有得,何来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a9 y  P9 M3 ]9 ^, c4 `7 P/ V
智和慧的平衡统一(逻辑位移后的其说自圆)
. n% f# k) F3 |- {9 ~; k
常听人说:这个世界有病,这个社会有病。确实,许多人都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人类的总体表现很不对头。但到底是什么病?根源在哪里?
根源就在于“智”和“慧”的发展严重失衡。
这篇文章前面提到:人类的状态是一种分裂式的对立状态,对立状态表现在种种下至个人上至国族的社会矛盾中,对立的出现是因为自我的出现而产生了“智”。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
笔者认为:这句话里的“智慧”,其实只是指“智”而已,人类的“智”商越是高,其危害作用越大。
在民风淳朴的时代或地区,人民的“智”商普遍不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相对平和简单。随着人类迈入现代文明(笔者在《逻辑后缀学》里称之为“伪文明”),人民的“智”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的自我意识也随之而强烈清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出现的“理”亦是繁复无比,其最终的结果却是:人越是挣扎越觉得受束缚,占有越多越失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激烈。人,是越活越累,世界是越来越混乱。
有“智”而没有“慧”的世界,是走向堕落、走向黑暗、走向灭亡的世界。
觉者尽管认识到苦乐的虚妄,但不会排斥大众对离苦得乐的追求。因为觉者也以肉身为载体,明白肉身是一个“暂时”难以解除的羁绊、约束。因此,尽管觉者在个体上可以“没有人性”,可以完全升华至纯“慧”的高度,但与众生的互动中则会秉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观智”。
因此觉者所做的,是企图达致一种平衡统一,教人要向“合一的整体”方面去努力,把一切分裂对立所造成的不安予以消除,达致究极的和谐。即“智”“慧”的平衡统一:笔者在《逻辑后缀学》里,称之为“逻辑位移”。
这应该也是宗教的最高目的。因此佛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众生皆具佛性;基督教有“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造人”的神人二元论;道教有“天人合一”。
智”是顺和人性的,“慧”是反人性的。有“智”没有“慧”会导致人性的黑暗面不断扩大,有“慧”没有“智”叫作灭绝人性,“暂时”做不到。因此,两者走向极端都不可取,两者间忽略其中一方则都是不完美的。
只有智慧并重,才是人类社会的健康理想出路。笔者期望的世界大同,也就是笔者在《逻辑后缀学》里所描述的:亚真实世界里的亚真实文明。

; k1 o  J5 H2 x7 m
/ ^+ t* H! Y* d. N
. d' k% o  _* I! }1 a+ {
1 ~5 `# w1 ]& p- G7 I+ p- m3 ]  `' [6 r0 n( W( k
diedi.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