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回复: 3

[中国哲学] 电车难题三思之第一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2 02: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约十年前,笔者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中文题目叫作《公正,该如何是好》?
- Q" G" [3 h2 d这个视频,是美国哈佛大学一堂关于政治哲学的公开课。课程比较长,总共有十二集,每集大概有四十五分钟。课程虽然长,但并不枯燥,也不晦涩,每堂课都是在活泼有趣的气氛中进行,沿着从古到今哲学大师们的思路,结合许多具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释以公正为前提的道德标准、正义、民主、权利、自由、平等、政治等各种理念。8 R# B, B4 ?, g9 }
这些理念都是现代中国人既热门又迷茫既有兴趣又厌恶的话题。! ~/ u( _% `3 Q4 ]7 o
问题是:这个课程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出一个如何真正公正的结论。正如主持这个课程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 Sandel)说:“人类历史上这么多的哲学家一直在探讨而仍然没有结论的问题,不可能在这个课程之后得到解决”。
4 ?0 U" w8 ^) S, j0 o3 a+ B# r" @这是必然的。
) k( a7 |/ T2 Q2 E十年后的今天,公正问题依然未解决。明天,再之后的无数个明天,可能都解决不了。
6 M/ x$ }% J* h# @为什么人类解决不了公正的问题?
& H4 O% |  o" D" |3 g: Y% e因为,要实现公正,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公正”?4 m9 e, f& O1 @0 O5 o
为什么要公正?( v& T7 F; ^1 s( ^2 N( [/ m
很简单。因为,不公正,会“害人”,或者“害己”。
+ O4 O" ?5 U, F6 d, v0 o+ R这就有可能产生这么个推论:如果大家都同意害人害己是“可以”的,我们就不需要公正。
, G3 n: b! P! J% y反推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公正,害人害己就是“不可以”的。
4 Z- c$ U7 l& j$ |继续追问:为什么不可以害人害己?
! p. Q9 X8 n7 T8 {其实,可不可以害人害己,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良心”。4 t! @: Y3 l9 a" g" e
良心,另外有一个高大上的叫法:道德。  |! V% x- G6 x7 @
因此,要解决公正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何为道德及如何才是有道德的问题。2 B* x+ u+ q. d
这里同样可以产生这么个推论:谁解决了何为道德及谁是真正有道德,谁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公正的问题。
, l/ l9 i7 V, J* c  j5 G何为道德?如何才是有道德?历史上,东西方各有不同的、精彩的、深奥的“理论上”的诠释,笔者水平有限,就不在这里画蛇添足、班门弄斧了。
5 {2 M7 G- a; }! k9 k这“理论上”三个字加上双引号,是想告诉大家:如何说,说得如何天花乱坠,精辟绝伦,做不到,就等于白说。$ a- o" _6 m8 K3 W, I
因此,笔者试图“绕过”理论,用具体的事例,“感性地诠释”:谁“做到了”有道德。
: t: _3 Q: z& U$ c( S3 g《公正,该如何是好》的课程里有个例子:一名火车司机,正驾驶着一列火车高速前行。突然发现前方有五名工人正在路轨上全神贯注地干活,他们可能带着防噪音的耳塞,没有听见火车奔驰的轰鸣声。与此同时,很不幸地,司机发现火车的刹车系统居然在这个时候完全失灵了,也就是说,他将无可避免地撞上那五个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机看见在火车与那五人之间的路轨上,原来还有一条分岔路轨,正当司机打算控制火车驶向分岔路轨,以挽救那五人时,却发现那条分岔路轨上也有一个人正在干活!
- E# ^* u. U( d是按原来的路线前行还是转向?7 }+ e- _4 f# U# f& L- L0 _5 o1 C1 T
无论东西方,相信绝大部分“理性”的读者,心中都会有相同的答案:转向!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生命。2 E0 M, m& m- S9 {7 `/ k
这种选择,形象概括了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对道德公正的哲学思维:取决于后果中的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主义,也叫做功利主义。! s& Q1 O$ u+ k( o7 S8 O3 e" M2 t
功利主义下的选择,简单明了,太容易了。. q2 W3 o; Y( U( T8 h/ ^5 j4 D( Q. v
但笔者发现,这其中有个奥妙,是公开课没有意识到,因此根本不会讨论的:: [4 a0 L5 S  a# u$ t. j' g$ i
功利,其实有不同的“内涵”。
% ~/ j  x) }8 }$ B! C* C6 s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时,许多西方国家在短暂的抵抗之后很快就弃械投降,“躺平”了。因为,在西方人的价值观里,个人主义具有神圣性。换言之:“我”就相当于上述公开课里路轨上的“五人”,所有那些公众利益,以及那些感染病毒甚至因病毒死亡的“他者”,反而不过是另外一条路轨上的“一人”。如此功利内涵之下的“牺牲一人”,政府的、我的良心都“完全过得去”。其“效用最大化”在于:尽管社会付出了巨大成本,但政府及个人的“道德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不需要付什么道德责任,没有人需要辞职,当然更没有人会被“枪毙”)。6 i0 B* I# W. o& k2 {# R9 `
而当其时的中国,坚持大规模封城并取得防疫成功,同样也具有功利性,但这里功利的内涵,完全是另一回事:集体、国家的利益、“他者”的健康相当于“五人”,“我”的个人权益是“一人”。这种功利主义后果中的效用最大化是:社会付出的成本减到最低,但政府、个人则共同“牺牲”了巨大的道德成本。, t- W2 f6 C9 P& V. a& l
接下来的2021年、2022年,新冠疫情已是燎原之势,人类社会被迫地进入了“新常态”。但此时的中国政府,依然坚持着“动态清零”。# f5 Z! h6 A4 i6 J
“据说”,中国政府这种我行我素的“独裁”行为,已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 C# w' r, C$ T1 A/ F在这种民愤的“大环境”里,中国政府的政策孰是孰非,笔者“不敢”多言。但当中引起的所谓的“民愤”,让笔者想起了《公正,该如何是好》里的另一个例子:
7 f& G' e( N6 q+ b* l情形类似,刹车系统失灵的火车正朝着五个工人冲去,但没有分岔路轨,这意味着,“正常情况下”,火车必然会撞上五个工人。公开课在这里来了个“设定”:在五人与火车之间路轨的上方有一座桥,“你”正站在桥上,目睹下面即将发生的惨剧。公开课在这里再多一个“设定”:此时恰巧你旁边站着一个大胖子……6 M2 s, _2 O  Q6 N7 X/ W! R  Q( S
你知道,假如你把胖子往桥下一推……
1 D( j; r/ H. M( W3 Y  T: [7 q火车将被停住,五个工人将被挽救(公开课没有考虑这种行为下火车会不会出轨哈)。
4 p/ v" a9 d# }6 ?2 _, s4 d+ \你推还是不推?% [! c9 u+ V/ v
相信绝大部分理智的读者的选择都是:不!0 w+ E' p. Y* S( d* x/ y. Q
……/ b  U% X7 g$ O, O) [
为什么?* J$ D! r4 u3 D4 N& f
同样为了挽救五人,牺牲一人,为什么两种选择下人们的态度不同?( T+ T- K5 _) ]
第二个例子里大部分人会选择否定,让我们简明地理解了康德的道德推理原则:无差别理性的道德基本原则,也叫做绝对主义。意思就是:如果你主动推胖子下去,你就是“道德败坏”;你不推,尽管那五个人可能都会死去,但“与你无关”,你是“轻轻松松”地就可以道德高尚了……- E& d3 b' y& a2 N4 x6 n- t
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两年中国政府的政策引起了那么大的“民愤”,因为它竟然充当了把胖子推下去的“侩子手”!
# `+ y" e3 c6 I" I( t8 X为什么中国政府甘愿充当侩子手?道德败坏?!
0 F; V* j$ w. ?# J+ ~! p3 c笔者不禁想起东方佛学里的“名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1 M9 r+ V4 i8 P/ o2 h笔者发现,在这里的语境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居然与“道德败坏”等价。5 o8 g7 ?# [* c( ^' a8 F
思考到此,何为道德?笔者依然没有弄懂,亦不想弄懂。
5 e4 Y9 a. U0 V0 u  m  Q& [# \笔者只是“感性”地知道:西方的道德,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绝对主义的道德,都是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取的,换言之就是廉价的。也就怪不得,西方国土里,漫山遍野都盛放着道德之罂粟花。
/ @7 Q& K/ y, {. X但是,廉价的西方道德,“到目前为止”,都解决不了公正的问题。. N1 l) g( u8 P( i$ {
而中国的道德,太昂贵了,太沉重了,要获取,需要巨大的代价,结果就是,在中国能真正被称为道德高尚的人,少之又少。0 V# w5 ^6 N1 R
昂贵、沉重的东方道德,能否解决公正的问题?那些毕生寻求道德真谛,追求公平正义的“七贤”们、毕达哥拉斯们、德谟克里特们、苏格拉底们、柏拉图们、斯宾诺莎们、休谟们、康德们、黑格尔们,那些高高在上的,道貌岸然的道德卫士们,谁能回答?
# d2 s# t4 L) [* K7 R4 Y' Z, |
+ i' j6 q4 K8 q9 x6 m/ }$ _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0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电车难题》是关于道德伦理方面“两难悖论”的思考。笔者将发三篇连载讨论,但内容并不局限于“两难悖论”,而是以此为切入点,作不同的发散思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3: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车难题三思之第二思
( P7 e, f  {* f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可以叫作:“论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当“基础科学中的基础科学”物理学被“锁死”,人类文明(严格而言应该是人类的物质文明)的进程就会被遏止。2 `. i. m8 M1 V! [
根据上述论题,我们也可以作以下联想:/ `' u0 i9 E; P: H2 @; _0 o
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除了规模、烈度和强度不同外,“斗争”的本质,从来不曾改变。更有甚者,我们还“推己及人”,认为这亦是宇宙的“常态”:《三体》中的“降临派”,认为人类已完全没有希望,因此情愿让三体人来毁灭人类。然而,三体人锁死地球科技(与现实里某大国处处卡别人脖子的行为异曲同工),甚至是把地球人赶出自己的家园的手段及行为,与“完全没有希望”的地球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第二部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更把“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斗争作为一种“常识性”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脑髓,深入到我们的基因里。
8 p: A' ~  w0 D3 l! r人类的精神文明,几千年来从未真正提升过。& |+ b( r1 W9 D2 b6 \
————是否人类文明中的精神文明,已经被“锁死”?
9 s4 j: N7 k/ _+ O6 n) T3 B$ j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这句话作为其宪章的首句,并用多种语言把其镌刻在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 q( U, m+ F7 Q$ U0 t
人的思想史,集大成者就是哲学史。
. F) m; v3 Q, W2 W) v" g那么,不妨换一个问法:是否我们的“基础哲学的基础”被锁死了?
# ^1 E& x$ q! D2 L8 G0 I! m" C什么是“基础哲学的基础”?
+ Z* i5 b: ?; U斗争的表面契因是利益。如何公平地争,是哲学史上一直得不到解决的“电车难题”(注:这篇文章是之前已发表的《五人死亡还是一人死亡?防疫带来的思考》一文的姐妹篇。什么是“电车难题”?不了解的读者请自行上网搜索)。0 D! l8 B, h& N9 M, H
电车难题无解,是因为电车难题里面两个深层次的领域都被锁死了(比《三体》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被锁死还多了一个哈)。被谁锁死?笔者不认为是什么外星人的杰作,“大概率”是被人类自己锁死的,就是俗语所说的“自己挖了个坑再自己往里跳”。/ ]! L  q, d1 ]- h" V+ Z3 I8 r
一个领域是:“争”的对象是什么?对这个对象的“本体”的研究,叫“基础主义”。基础主义有着这么一种基本信念: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者框架。这个基础,亦称为“阿基米德点”(也可简称为“质点”,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阿基米德点”这个信念,就是人类为自己挖的“坑”。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这个阿基米德点是什么,而执行这个“任务”,则是“跳进坑里了”(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已经揭示了,不存在这么一个“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者框架”,即“跳进坑里的哲学家发现:这个坑越挖就越大越深永不见底”。现代不少哲学家亦提出了各种“自由的、分延的、不给自己指定任何绝对起点的、本体碎片化的”反基础主义理论。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反基础主义理论只是为反而反,结果是带来了“家园失落的乡愁”,令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或及时行乐思潮泛滥成灾)。; Y' N3 b# F$ B/ h$ ^# R
另一个领域是:需要用强有力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发现基础(阿基米德点、质点)的正当性。这就是电车难题本身所探讨的领域:道德伦理。道德伦理,以价值观衡量。6 q( t' T' q# K# {7 O
两个领域的集成,构成集合论里的一个概念:交集。
6 n( {; S1 O5 z# |交集的(扩展)定义是:由所有既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且属于集合…n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n的交集。9 p+ Z! m. c! A* r
这个定义有两个“弦外之音”。& K. k) s7 ?2 u! g: v3 g& F1 ^  C
一个是:所有既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且属于集合…n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之外”的元素的集合(补集),一定不属于这个交集。这意味着一种“排他性”,即交集是“斗争”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里,紧接着“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后面的那句“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其实大有问题:这个“屏障”的本质依然是具有排他性的交集。“筑起屏障”意味着悖论:“为了不再战争必须继续战争”。
; S% J! `! v8 `另一个是:元素一定是带“值”的。不存在没有值的元素。“价值观”则是这个值在政治上的道德语境术语,也就是说:“值”是具有道德属性的。
) v( R0 q* M! J; p; i) l电车难题最终想强调的是: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但是,既然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则“有没有道德”这个命题,是一个真值为假的,无中生有的,自欺欺人的假命题。即具有道德属性的值,是“假”的(在你死我活的真实战场上,这个假命题的真面目就彻底被暴露,双方厮杀的士兵,如果存着“对方该不该死”的疑问,那被杀的往往是自己)!/ R9 k; m3 l3 N4 c! m
但为什么,我们依然对这个假命题乐此不疲?还那么煞有介事地讨论?因为,无论是五人死亡还是一人死亡,总之是“肯定、必须有人死”(也可以理解为必然有人的利益受损):电车难题本身就是我们为自己设置的“死局”(笔者发现西方哲学特别热衷于设置此类死局的“思想实验”),而真实的情形中,这个死局更可能是双方的:实际上没有人会站在铁道上“等死”。你操纵着火车冲向我时,我同样在操纵着火车冲向你。再把这个死局泛化到我们日常生活里每天的谋划里,特别是以个人利益为重的现代社会里,利益相互损害就成为了“日常”。那么,当我们相互损害、各自操纵着火车冲向对方时,无中生有但相当“有用”的道德,自然就成为我们“良心”上的挡箭牌或者是枪杆子。5 W, e5 I7 y% p) O9 d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两千年前就洞察了这种虚假的道德价值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 w: B+ ?9 ]6 b7 o6 J) c& q. {我们赋予事物以价值观,就相当于跳进坑里的人,还自个儿在坑顶加了个沉重的盖子,坑里的人,就再也出不去了,也就:彻底锁死了自己。" u4 e& |# F6 `  ?1 F# g  a# F) z
交集,就相当于《三体》里的智子,遏止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升华,更在人类社会里兴风作浪,带来腥风血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02: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车难题三思之第三思
$ Z1 s+ G. }. I0 O1 Q成语“盲人摸象”,说的是“片面性”,对此一般人都耳熟能详,没什么深奥。不过,笔者发现,这个成语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探讨。
$ g; h# p+ M4 i0 }; f# N' Z首先,这个成语里面,暗含着两条非常重要的信息:6 g0 a/ k1 K! ]' D- L0 M
1,在“摸象”的场景里,必须是真正的“言论自由”;
) h9 [1 D" q3 R: B; _- B2,这些盲人,必须是绝对不会说谎的“老实人”!
! }$ h$ \: u: G: r4 M! h/ e2 Y这两条信息,其实是两个前提。“盲人摸象”需要满足了这两个前提,盲人们才能够如实地描述所看到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杆;其触脚者,言象如木白;其触背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摘自百度引用的《大般涅槃经》)”7 U& Y, _' Q% x/ P
————此时讨论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才叫作“有意义”。
! m3 p7 r8 r& \0 _7 j3 I* D# @0 `: Y如果是“一言堂”,即我凭绝对权威说了算,我说大象像绳子,“大象像绳子”就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理面前,就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9 s$ b1 V0 Q3 Z* i( b' J
如果盲人们“不老实”,明明摸到大象像绳子却故意说“如芦菔根”,整个场景也就乱套了,亦叫作“复杂化”,在复杂的场景(社会)里,盲人们的描述是否有片面性就根本没有意义:“不老实的盲人摸象”的世界里,能成为哲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一定是“厚黑学”;说谎者的世界里,任何高深的哲学理论都不堪一击,因此也难怪现在有人认为:哲学已走到尽头,已经没落;说谎者的世界里,有关道德伦理的电车难题首先要问的是:道德伦理值多少钱?如果认为道德伦理一钱不值,那就不存在什么“两难悖论”;如果认为道德伦理价值连城,那个“两难”反而会成为不幸之源,也就是俗语说的:“你有难了”;如果仅仅是我认为的道德伦理才是道德伦理,例如如果铁道上将会被撞的是我的家人,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身边的陌生人推下去阻挡飞奔的电车。
% p0 a8 F3 R% D# d# A因此,为了“有意义地”讨论片面性,接下来,我们“只能假设”上述两个前提:“言论自由、老实人”————都得到满足,我们终于可以认真地讨论盲人摸象里的片面性。0 L8 a- l. ^! U8 u+ ]
————说“只能假设”,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两个前提能否真正成立?笔者并不乐观。: F7 W8 R+ }8 a
满足前提的盲人们摸象之后,“言象如什么什么”里面的那个“言”字,其实大有讲究(噢!不好意思,笔者似乎也有“茴字有多少种写法”的臭毛病):9 `% l7 X" y4 D7 b! P* ^
言者,说也。对于描述某事物的“说辞”,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之境(模式)”:
* q, Q4 w4 U" P7 l. Q! q. F第一种,是肯定性思维之境,笔者称其为“语境”,意思是描述的语气、语义都是肯定的,同时描述者思维上也是“主观”认同的。# n4 n7 e+ N, M' b2 R7 ~. [
肯定语境的描述里,当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者过往所认识的某个“符征及符旨(例如长条状的绳子)”吻合,描述者就得出大象“如绳”的判断,也就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当描述者找不到任何“符征符旨”与描述对象吻合,描述者就只能“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长条状’,强为之名曰‘绳’”。5 [% Y  S  a9 D! l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无论是“先验综合判断”,还是“强为之名”的判断,描述者对自己的判断都是肯定、认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盲人描述者来说,他一定是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即,没有一个盲人会承认自己的判断带有片面性。' \% l, t2 ?8 p% O* ^2 V. l- {
由于盲人摸象是处在众多盲人们“言论自由”的场景中,盲人与盲人之间“大家都确信自己对”的判断,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如果两个盲人之间是“敌我关系”,互相就会确信对方的判断是错的,进而是“邪恶”的,必须“消灭”的,这就产生了“斗争性”。斗争中同样不存在什么“两难悖论”:铁道上无论有一人还是五人还是成千上万的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邪恶的”他们辗个粉身碎骨————现实里某个大国“假设”自己是老实人,用高科技战争把某个“邪恶”国家地区摧毁时,才不会有什么“两难”的困惑,因为他“千真万确地相信,并且利用话语权四处宣扬自己是非常老实的老实人”,因此不管他做什么都是“对的”、“正义的”。二是,如果两个盲人之间是亲密朋友关系(注:这里的“亲密朋友”可以比喻为道德伦理价值体系),也就“两难”了:不认同对方,大家就不是朋友;但认同对方,意味着我的判断是错的,也就意味着我的“信仰基础”崩塌了。
/ Y, a+ i" l" {! D肯定语气语义的、内心也认同的判断对象,在集合论里称为“交集”。对交集的判断具有斗争性、两难性。这是因为:交集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具有因果性、必然性的思维,往往是“强调客观,其实主观”。例如:因为我摸到的大象像绳子,所以,大象的形状是绳子。7 x2 ?' N4 Q0 b3 h4 D
第二种思维之境,笔者称为“意境”。意境中的描述,只具有陈述性而不含有任何肯定、认同的“元素”。陈述性的意境思维,往往是“承认主观,反而客观”。例如:我摸到的大象的形状与我过去所认识的绳子形状一样(真正理性的先验综合判断)。意境思维,弱化了因果性、必然性,对“其他盲人”的判断“持开放态度”。开放态度,具有或然性。或然性,在集合论里属于“并集”的属性。
. r% h! b# }- L1 i/ j并集,具有“无用之用”的性质。
7 t) ~# {: F3 f+ a7 ?以现代社会里的摄像头为例:摄像头摄下来的任何镜头,对摄像头本身毫无用处,但无论有用无用,摄像头都会“纯粹地”、忠实地、“事无巨细”地记录出现在它“眼里”的事物,这样的摄像头里的信息,就具有了“纯粹哲学”的无用属性。如果摄像头具有“智能”,例如它只喜欢看“美女”,又或者会主动把没用的信息隐蔽甚至删除,这样的摄像头,其信息就不纯粹了,不纯粹的信息,争议就多多,这样的摄像头,我们一定“信不过”。
5 z8 x6 w9 A. `摄像头本身无用的纯粹信息,是由摄像头里的感光材料“感光”出来的,这些感光出来的信息本身,同样具有无用的纯粹性,但这些信息,对我们却大大有用。而且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使用:交通局用车流的信息调节交通;警察在人流里寻找坏蛋,维护治安。
9 ?7 p. T. R/ J. T1 C这里要留意的是,尽管是选择性地用,但我们都知道摄像头的信息依然具有“共存性”(或属于的并集具有包容性的功能性共存关系):我观察车流时,镜头里同时还“客观存在”着人流信息,只是此时的人流信息对我“没有用”,但如果我想用(从观察车流转移目标为观察人流),我自自然然就可以用,并且,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从同一个摄像头里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丝毫不会担心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会“打架”。也就是说:并集没有斗争性,也没有两难性。其或然性的功能性共存,具有和谐的活力性。. {5 D3 Y$ X7 |& L7 k( z. u
如果,以满足言论自由及老实人两个前提为条件,并且盲人们能够以陈述的意境描述其摸到的大象,其陈述的内容,就如同感光后的信息,具有了纯粹哲学的无用性,盲人摸象的片面性,就不但不应该批判,更应该大力提倡。提倡这种片面性的意义,不是在于最终能否全面地了解认识事物(因为康德认为这个任务是理性自身所无法承载的),而是在于:各种片面性的信息皆能为我有需求时所用。这就是“无用之用”。
4 q  b7 r3 ]0 K6 ~无用,即老子的无为。老子的“道”,不是某种东西,而是“纯粹无用”的无为。无为因为无用,反而能够让我们“共存”而为,这就是“无为而为”。2 I  K1 J, z1 g% s% p% P1 C( h1 |
交集的斗争性与并集的活力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根据是一个基本的数理逻辑定律:笛·摩根定律————集合的交集的补集等于这些集合各自补集的并集;集合的并集的补集等于这些集合各自补集的交集。0 n& B/ C+ v7 x' x  ?
很简单的道理。可惜的是,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政府的所谓“智库”,并不会从并集的原理上思考政治,因为实在是“太无用”。因此人类历史,始终在斗争中不断重复。' o6 A& v; W! d% z
用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解释:中国与南海周遭一些国家存在领海争议,大家都各自认为某片领海是“我的”。这里的“我的领海”皆是交集,为了确定是谁的交集,交集之间就必须你死我活地“斗争”了。中国政府因此而倡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搁置争议”就是把各自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交集转化成对大家都“无用”的并集,反而就能够“功能性共存地共同开发”了。9 u$ b, t! C; a5 R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中国政府希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那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军队这种典型“有用”的交集模式?这是因为,交集与并集的转化必须要双方共同进行才有效。如果对方强化自己的交集,我却以并集应付之,就只能通过“割地赔款(或属于也意味着可有可无)”来“搁置争议”了。因此,中国的军队发展,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