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回复: 0

[各地风情] 说说呼和浩特的烧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9 14: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说呼和浩特的烧麦
来源:人民资讯

  提起有着青城美誉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美食,首屈一指当属烧麦。呼和浩特是不是烧麦的起源地?那不知道。因为天南地北的烧麦的品种实在太多了。但是,来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顿美味烧麦的话,就相当于去云南不吃米线,去北京不吃烤鸭,去陕西不吃凉皮,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样实属遗憾。
  在呼和浩特去烧麦馆吃烧麦,往往是亲朋好友叙友情、谈乡愁的最佳时间,或凌晨或中午,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口一个烧麦,一个烧麦一个故事,那简直是一种享受。
  吃烧麦也很讲究,烧麦出笼,顿时鲜香四溢。细观其形,晶莹剔透,形如石榴,皮儿薄如蝉翼,看似吹弹可破,实则柔韧有弹性。面对诱人的烧麦,要用筷子夹着烧麦捏口的地方,放在提前调好佐料的碟中蘸一下,再入口。肉的香味和葱的鲜味相互交融,那种美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
  对于烧麦的由来,在当地民间有着N种版本。一种说法是:早年呼市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各种小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美丽”之意。现今烧麦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了。
  另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捎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就改叫烧麦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但这似乎与名称来历关系不大了。
  要说冬天呼市的烧麦馆,那可是别有一番景致:天空破晓,灯火明灭处,白烟吞吐着食客进进出出,人声嘈杂间,男女老少从长嘴的壶里倒出黑呼呼的砖茶,边吃边聊,家长里短、天南地北、奇闻趣事,再时不时蘸上老陈醋品尝一口皮薄馅大的烧麦,呼市人一天的生活从烧麦馆开始了。
  在呼市,大大小小的烧麦馆数不胜数。但是,早些年还是以位于旧城的“德顺源茶馆”最有名。德顺源最早是糕点铺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改为茶馆。德顺源的烧麦以风味独特而名声远播。该茶馆对做烧麦的羊肉、面粉、大葱等原料都相当讲究,不合要求的坚决不要。据说这个茶馆的烧麦师傅切肉馅时,下垫一块包花布,飞快地切起来,肉馅切好后,用下面的包花布把馅兜起来,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去德顺源吃烧麦,就像现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鸭一样时髦。
  犹记得,第一次吃烧麦闹出的笑话。2013年,我与一媒体朋友去呼和浩特出差期间,朋友热情邀约,去了当地非常有名气的一家烧麦馆。点了半斤烧麦,没想到服务员抱着摞得足有半人高的蒸屉走过来时,朋友惊得眼珠子简直要掉下来了,这么多的烧麦足够四五个人吃。这段经历,后来成了朋友聚餐时常常被提起的笑料。
  原来,在呼市,烧麦是按皮的重量来计价的,但是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习惯按饺子的重量来点。在呼市有句俗语“二两烧麦憋死汉”,意思就是二两的烧麦足够能撑倒一个老爷们,所以我们以后要去呼和浩特旅游,买烧麦的时候可千万不要买多了。
sm842c.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