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回复: 0

[日常生活民俗] 椽头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2 16: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椽头馍
来源:传统面食

  椽头馍是陕西省蒲城县著名传统面食,以其形如“椽头”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清代名相王鼎曾以此相赠林则徐,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来西安指名要吃“椽头馍”后被列为清廷贡品。蒲城椽头蒸馍,凡是吃过的人,无不拍手称绝。
  这是由陕西关中道先民们的保命食物“馒头”发展而来的,原产地是渭北东部的高坡区域。
  早先这一带虽然离河水很近,但因五十年前我们没有,也没有能力制造高扬程的大水泵,也就是不能将黄河、渭河、泾河及洛河的福水抽引灌溉这里的田地,再加上这一带多半土地属于黄土高坡,干旱少雨,只能靠天吃饭,导致赖以生存的粮食(主产麦子)长期不足,主要靠玉米和红薯维持生活必须。但这里的人们追求富足生活的愿望是执着的,人们蒸上一些白馒头,再变化不少小花样来点缀生命中的色彩。
  当时人们以能常蒸拥虚腾腾的大白馒头为富足日子的主要标准,可大白馒头有个问题,就是虚泡不顶饥饿,个别财主也为了改变以往的软面虚馍口感,便诞生了硬面馍,也就是将面粉合採得更坚实,吃起来个顶个地顶饥,变小个易于携带,长途当干粮时也不占地方。再说个头小,吃一个算吃过了一个“好吃的”(物质匮乏时期,白馍馍类似现在汉堡、点心、巧克力、高级糖果)等等。
  相传此食与“贡品”有缘。因近代皇宫朝廷就在北方,面点御厨们想必蒸馒头这活以如火纯青,不可能需要渭北的馒头,所以此种传言本人不敢恭维,但也不能绝对否定。
  原先这些馍馍因人们有“守根”责任,不以有拥有大钱而衡量所有价值。主事者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所以自然要求自己必须蒸好每一个馍馍,便面採质硬,且蒸时很长,保质保量,久置不馊。多年来,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引导方向,“金”字当头,使得现在市面上的本品从麦产地、磨面、蒸成都已大大缩水,品相鱼龙混杂,口感差异忒大,蒸时过短而极易发霉变质,可以说绝大部分已经名不副其实喽!他们先祖们艰辛创造的牌子,已经被这两三代人给毁了。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这一带的先辈们,为了切蒸省力,便将生面团切成像建农房所用的松木椽的小圆头大小那样,直接上锅蒸成。由于面质硬,加上蒸前过程中的一点干粉工艺,蒸熟后基本不变样,所以,后来人们开始称其“椽头馍”。
ctmz0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