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回复: 0

[日常生活民俗] 糖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 1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糖瓜
来源:美食中国


  糖瓜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腊月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传统美食糖瓜原来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小年祭灶用的糖瓜是什么东西呢?
  在山东过大年“陈家楼 燕家庄 家家都有糖瓜筐”……糖瓜,鲁中地区独有的甜食,一年中只在春节出现。盛产糖瓜的陈家楼村,一到年关,整个村子都是香甜的。陈楼糖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村民们至今沿用着最传统的糖瓜做法。圆圆滚滚、甜甜脆脆,这种传统工艺的古早味儿,是开启每个山东人心中年味儿的舌尖密码。新新年新过法(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翔 李扬 李伟)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快乐。小年到,糖瓜俏!实拍糖瓜的古法制作,童年的甜甜回忆。小年是什么味道的?这颗糖瓜告诉你。
  家乡的传统美食,手工拉糖瓜,身在外地很是怀念。
  用7天才做成的麦芽糖,还原北方过年必吃美食——糖瓜!
tg0b52.jpg
  中文名:糖瓜
  分类:大众小吃
  口味:甜
  主要食材:熟花生 熟杏仁、核桃仁、葡萄干、枸杞、腰果
  特点: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起源:河南

  起源
  说法一
  《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另一种「关东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说法二
  习惯上,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账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不过,讨债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除夕吃饺子),就是形容这种情形。

  传说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这是流传在各省许多地方的一首民谣。说的是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实情,因此每家每户都要摆上供品来祭灶君上天,故称“祭灶节”。而在祭灶君时,许多地方都用麦芽制作的糖瓜为供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故事
  传说灶王爷叫张生,家里很富有。虽然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祭祀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民谣
  “二十三糖瓜儿粘”。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

  民俗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河南人祭灶历来由男人主祭,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端至老灶爷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称“祭灶糖”,因“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有的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同时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祭灶时,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然后,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祷词,其内容多种多样,均为求助祈福之语。祷告毕,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因此,在祭灶君时,便要跪在灶君面前,口中念念有词,当面进行祷告,高诵《祭灶谣》,其谣曰:“灶王爷爷你听着,厨房里你见天瞄着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肮脏是娃哩多,你老人家可得担待着。这糖瓜吃不了全拿着,捎给玉皇大帝尝一尝。我这里与你把头磕,上天去可要与我把好话说。初一你早点回来别耽搁,到咱家吃我蒸的枣山馍。”
  祷告完毕,主妇要将灶君像慢慢揭下来用火烧掉,表示灶君已经上天。直到除夕晚上,再将新灶君像贴上去,算是另一年的开始。虽然这种祭灶活动大多数家庭已不再奉行此礼,但腊月二十三吃麻糖的习俗却一直保留到了。
  祭灶后,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在河南上蔡等地,所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称“填仓”。

  糖瓜制作技艺
  糖瓜黏甜的秘诀隐藏在温度的微妙变化中。从绵软黏韧到酥脆香甜 糖瓜是如何进行华丽变身的?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的仪式,称为“祭灶节”、“送灶”或“辞灶”。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所以人们都要祭灶,并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祭祀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脉田糖瓜材料是大米和麦芽,用料的比例是3:1,也就是3斤大米兑1斤麦芽;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准备30斤麦芽,让其发酵生芽后备用;再将90斤大米煮熟,和发酵生芽的麦芽混合,添加8至9担水,一担水约50斤,然后用火蒸煮,在适当的温度下拉丝成瓜,完成这些数量的糖瓜,一般需用6至8人做一天。
  糖瓜是清朝宫廷面点的典范,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其中以山东省文登市高村镇脉田村的脉田糖瓜最具代表性。
  糖瓜祭灶,它预示着甜蜜春节的开始,这不仅是人们处理节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人们发泄情感的一种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文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充分表现了文登人处理节日的幽默感。

  口感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粘,别有风味。

  特点
  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糖瓜好吃但不宜多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