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71|回复: 34

[講座] 大讲坛系列讲座(一):何文韬---不可不知的艺术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0 1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8-30 13:44 编辑

         本期讲座:何文韬---不可不知的艺术养生
       时间:2009年8月30日,9月6日、13日、20日、27日,10月4日、11日、18日(每周日一讲,共八讲)

      何文韬,论坛ID海涛,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拜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湘霖,刘德煊研习中国古典文学。荣获2008“艺术使者”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才艺展示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2009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节中华优秀艺术导师奖。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音乐教学法。
     2008年加入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为论坛主要创建、管理者之一,主管论坛精华评定和审核。发表系列作品《漫谈古典诗词鉴赏》,《品茗音乐系列》,发表《中学古典诗词音乐教育初探》《谈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对孔子“乐教”思想的思考》 等学术文章十数篇,组织了论坛首届"读书心得原创作品大擂台"活动。


讲座简介:人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在生活中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疾病频发。这些原因中包含有先天的疾病,后天的伤残以及由不良情绪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病症。这些病症都可以用艺术的手段来改善或者解除疾病并且这种手段还可以运用于胎育,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8-30 13:45 编辑

第一讲 何谓艺术养生
                                          
                           主讲:何文韬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艺术治疗之母Margaret Naumburg建立了一种以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的模式。他主张人的潜意识需要通过本人自由作画来转化为显意识,再通过对画面的解析,来了解该患者真实心理反应,最终进行治疗。这种艺术治疗的模式是集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学科,它发展至今也不到80年的历程。而我们的老祖宗在数千年前就懂得艺术不仅可以化解已经发生的疾病,而且还可以预防。不仅仅可以预防,还可以强健体魄,增强身体免疫能力。我们的老祖宗把这种保养生命的办法称为养生。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古已有之,但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之《养生主》。“养生主”就是养生的最主要的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养生之道。大家知道,庄子是所有诸子当中最擅长讲故事,说寓言的了。他在《养生主》中说了三个故事来阐述他的养生大道。第一个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庖丁解牛。说有这么一位善于宰杀牛的屠夫,他宰杀牛的技艺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只见他运刀在牛的关节连接的空隙处游走,他的一刀下去,牛身上的十二个筋络就自然分离了,动作干脆麻利。整个杀牛的过程就像一整套舞蹈动作,甚至能带给人美的感受。庖丁自己说到,他的宰牛是不用眼睛看的,而是“神遇”,通俗一点叫神来之笔。而他遇见了技艺不如他的屠夫,他是一个什么态度呢?是非常傲慢吗?是充当师长吗?不但没有,他还以那样技艺不如自己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学习那个小心。故事讲完了,文惠君,也就是孟子见的那个梁惠王感叹道“(吾)得养生焉”。那么,这个故事怎么说明养生之道呢?庄子养生之道不在于我们吃什么,或者怎么吃。而是在于人生命境界的大小。如果我们能够有庖丁如此般的境界,而又不骄不躁,为人为事小心谨慎,而又永保“初心”,这就是养生之道。所以当绚烂恢复平淡,当喧嚣走向宁静,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真正的养生。


    第二个故事是“公文轩见右师”右师这个人有些残疾,只有一条腿站立。公文轩就问他,你的残疾是天生的还是疾病引起的?右师不卑不亢的回答说,这是天命,是上天注定安排好了的,是自然而然的。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做美容。比如有人嫌自己鼻子矮要去垫鼻,有人觉得自己下巴宽要去削骨。前段时间摇滚巨星迈克.杰克逊与世长辞。他的死亡多多少少与他长期使用药物和做的皮肤“漂白”等所谓的美容手术有直接关系。人的形态面貌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生命价值。所以李白有句名言叫“天生我才必有用”。野鸡为什么不贪恋笼中的美食,而要辛苦的去寻找。表面非常神气的笼中动物,他们哪里能懂得自由的价值,哪里能懂得他们生命的意义。所以陶渊明才能写出“久在樊笼里,复得始自然”的顿悟之语。这是养生之道的第二层,人的价值不在于外而在于内,不要执着于表象而忽略了本体。用今天的话讲叫自信,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第三个故事更有意思,叫“老聃死,秦失吊之”。说一天老子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大叫了三声表示哀悼,随后就离开了。老子的弟子就很奇怪,其他老老少少,谁不哭的死去活来。怎么作为朋友的秦失就干叫两声就走了呢?秦失就回答说,有生就有死,这是天之大道。这本来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干嘛要哭丧个脸呢。“安时”才能“处顺”。


    我们综合三个故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平常心是道。养生养的是心态。
现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打着艺术的幌子而行庸俗,低俗之举。有脱光衣服的行为艺术,有裸体上镜的人体艺术,更有甚者将黄色图片音像称为色情艺术。似乎加了艺术的桂冠,老鼠都可以大摇大摆的上街了。我无意于评判当代人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无意于去干涉众人的审美情趣。就我这个专题来讲,我把艺术定义在中西方高雅文化这个范畴。比如中西方的古典音乐,比如西方的油画,中国的国画、书法,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艺术歌曲等等。


    我们已经明白了养生首先要养心,再次我们知道了养生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开始介绍艺术养生。


    艺术养生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从艺术形式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艺术的手段进行心理治疗。例如,用叫声来表示自己的心情,高兴或悲伤。通过这种叫喊,通过最原始的单音结构的音乐,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各种不良情绪。在尧舜时代,就有用“祝由之法”为病人治病的。什么是祝由之法?就是巫术。在远古时代,巫师这个位置非常崇高。他介于神与人之间,能够通晓神的旨意并且把它传递给族人。巫师掌握着祭祀、医疗、部族历史传承等事物。而古代祭祀包含有音乐,舞蹈,诗歌的原始形态。因此,在上古时期,巫师就是音乐家,舞蹈家,诗人,画家,伦理学家,天文学家,文字学家,医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军事学家,数算学家,宗教学家等等。他是那个时代的智者,知识分子和精神领袖。巫医通过念符咒,边唱边跳等各种似有似无的方式就行治疗。治疗的对象大多是心理疾病,也有一部分是生理疾病。现在把巫术划到了迷信的范畴,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巫师首先通过念符咒进行心理暗示治疗,告诉你,这病没啥大不了的,我能治。再通过跳,唱,画符等艺术手段进行医疗,这是直接的心理治疗手段,主要就是排除病人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最后往往还会送上特制的丹药,以完全解除病痛。如果说秦汉以前对艺术养生是种无意识的运用。那么秦汉之后就是有意识的运用,不仅艺术养生的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体系。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是不断扩展,精益求精。比如汉朝华佗创制的五禽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注:游戏属于艺术的雏形阶段,具备艺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宋朝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其著作《欧阳永叔集》说:“吾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闻居,不能治。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用音乐艺术来治疗忧郁症的典型案例。
      通过以上举到的几个例子,我们能够初步认识到艺术养生到底能做个啥。在后面的讲座中将逐一为大家介绍。下一讲将为大家介绍的是《化解情绪疾病》的上部分。

评分

参与人数 3銀子 +20 功勛 +120 收起 理由
千江有水 + 20 我喜欢发银子,实际,呵呵。
浪花 + 100 讲座奖励
国学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9-6 21:05 编辑

第二讲 化解情绪疾病(上)

                                                     何文韬
唐代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上医,就是最好的医生,他似乎能够未卜先知,根本不让你有生病的可能。这种医生就是真正的保健医生。第二类医生呢?就是中等医生,也很厉害了,你的病在要发而未发之际,处在一触即发的边缘。怎么样呢?也同样能够给你治好。这种医生就是防病,一有生病的苗头就跟你捕杀了。最差的医生是什么呢?要等到你发了大病才能治愈。战国时期的扁鹊有一个小故事也说得这个道理。一天,魏文侯问扁鹊:“你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侯就不解了,“大家都知道你能药到病除,为何医术是最差的呢?”扁鹊说:“我治病,是于病情严重之时,敷药、开刀,动作颇大,因此名气大。二哥治病于病情初起,人们以为他只能治小病,因此只在本地有名。而大哥,是治病于发作之前,让人不得病,所以名声不响,其实他水平最高。”
对于艺术养生来说,我们所追求的最高效果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医未病,也就是养生。其次,就是有针对性的防病。再次,才是化解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为了方便讲解和叙述,我选择了防治一体的养生方式。
我们中国的哲学体系中讲中庸。什么是中庸?通俗一点讲就各种矛盾事物的平衡。我们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心理,身体的平衡被打破了。医疗所作的工作就是重新建立这种平衡关系。人的情绪是非常丰富的,有喜,有怒,有惧,有哀。各种情在我们体内绪本来是平衡的,就是不喜不悲,不惧不哀。但是,由于外在环境的改变引起了我们内心情绪的变化,打破了原有情绪上的平衡,这种内在的不平衡折射在外就表现为人生理上的疾病。面对这样的心理疾病或者由心理疾病引起的生理疾病。我们用艺术的手法应当怎么去化解?
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喜,我们应如何面对?有一个老太太酷爱打麻将,有一次又和几个麻友一块儿打,但这次手气不太好,从上手开始就屡屡输牌。突然,老太太眼前一亮,激动异常,迅速推倒面前的牌张,大笑着,嘴里反复不停的喊道:我胡牌了,天胡。然后就一头倒在了牌桌上,这一倒就再也没有醒来。最后,医院的诊断是由于大脑极度兴奋,又加上死者年龄大,造成脑血管破裂,导致猝死。我们来分析这个案例。这个病症表现的结果是什么?是死亡。是什么病症导致的呢?是脑血管猝然破裂。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破裂?是狂喜的情绪。那又是什么事情导致的狂喜情绪的产生呢?哦,是打麻将这件事情。好,我们就有这个认知了,是由于老太太打麻将造成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其死亡。事情的本找到了,我们把时间倒退到老太太死亡之前。打麻将本事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但是这种休闲方式本身带有博弈的色彩,就是说这种活动对人大脑的刺激性是很大的。对于老年人和心理承受力差的人来说这种刺激足以不断改变他的心绪,导致最后的崩溃。就本案例来说只有最终改变其不适合的娱乐休闲方式才能避免这一悲剧的产生。那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第一,艺术的散步运动方式。散步就是散步,怎么还能艺术呢?这种散步方式可以用唱歌的方式来伴随整个散步过程。这个歌曲不必拘泥要唱什么歌。首先要老太太自己喜欢,熟悉的歌曲,其次,音乐的节奏性不能太强,速度不能太快。最好是能够和着散步的韵律的歌曲。比如《东方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第二,朗诵诗歌,散文。朗诵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朗诵和歌唱有相通的一面,即都使体内气息通畅。庄子《养生主》就讲“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其次,优秀的诗歌或者散文有着魔一般的力量,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再次,在朗诵和歌唱的同时,我们的四肢会不由自主的随着情感而挥动,可以疏导四体,使人的整个身体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态和放松的环境下。在朗诵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比如朗诵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们可以配上中国民曲《夕阳箫鼓》。第三,创作。创作可以激发人潜在的能力,使人的大脑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状态。这种创作可以是写作,可以是摄影,可以是书法,绘画等等。通过以上的方法,以及一定的时间。老人就可以戒除打麻将这种不适合的休闲方式,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兴奋过度导致的猝死。

“路怒症”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它最早来自国外的心理学。“路怒”(road rage)是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因为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发作者会袭击他人的汽车,有时无辜的同车乘客也会遭殃。医学界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家庭了购买了心仪的私人汽车。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车辆和日益拥挤的道路,不少司机因驾车引发的情绪冲突也越来越多。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某地一个交叉路口发生了一起简单的两私家车擦挂的事故。这本来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处理的事件,但是双方司机面对这样一个事故是怎样来处理的呢?他们先是互相谩骂,再后来竟然发展到双方司机互相打斗。一时间,原本拥挤的道路更加水泄不通。直到一个被打的眼眶齿裂,另一个鼻血直流,终于在旁人的劝阻下进入医院急诊科进行处置。
面对着这样的“路怒症”患者,我们应当如何用艺术的手段进行化解呢?第一,播放合适的音乐缓解因各种偶发性交通事件带来的愤怒情绪。偶发性事件包括堵车,车祸,行人乱闯红灯等交通问题,同时也包括自身负面情绪,比如上班的时候挨老板一顿臭训,下班开车回家不免也带着不满,抑郁的情绪。带着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因为一些交通问题而升级。亦或者朋友相约,带着急切的心情开车,路遇交通拥堵而爆发“无名之火”。那聆听什么样的音乐能够缓解这种焦躁的,愤怒的情绪呢?现在几乎每辆车上都有CD播放机,但有些司机朋友不懂如何选择聆听合适的音乐,仅仅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比如摇滚音乐,比如鼓点特别多和急的音乐,比如音乐强弱变化特别大,节奏急切,声音高亢的音乐。这种音乐对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司机有提神,振奋的功效。但是对于因堵车等交通问题而引发的情绪问题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曲的总体原则应该是选用那些平静的,舒缓的,节奏性不强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比较容易平复我们烦躁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选择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引子和草堂结义的两个段落。还可以选用大家非常熟悉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再还可以选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545号作品(简易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二,可以在车内放置一张或者几张温馨的照片或者图画。比如自己的家庭照或者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场景、人物图画等等。一方面,通过欣赏这类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大脑产生“快乐素”,使人得到放松,进一步缓解不良情绪,同时也可以消磨因堵车而花费的时间。第三,我们再看案例,双方驾驶员是互相对骂,假如其中一人能够多想一秒钟,多忍耐一秒钟,可能结果都不会扭打致伤害。这就是第三种方式,心理暗示法。比如,我的孩子在家等着我回去做饭,如果我争这一口气,我耽误很长的时间,可能我的孩子今天晚上要很晚吃饭了。所以今天我不能争吵,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再比如,反复的在心里默念“冷静,冷静”,也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问题也能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从上面两例来看艺术的确可以化解由喜和怒的不良情绪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下一讲将为大家讲述如何用艺术的手段化解另外三类情绪所导致的各种病症。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20 收起 理由
浪花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9-13 18:08 编辑

第三讲 化解情绪疾病(下)
                                                     何文韬

    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谈到如何用艺术的方法化解因狂喜和暴怒的情绪导致的疾病。这一讲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用艺术的手段化解由忧伤,恐惧和思虑情绪所导致的疾病。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书中有一个女主人公叫林黛玉的。她是怎么样的一个女性呢?她是一个多愁善感,时常泪淋的这样一个小姑娘。比如在第二十六回中,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气,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长期的忧郁情绪也最终成为林黛玉病死的原因之一。现代科学证实,人如果持续的沉浸在悲伤情绪中,并且这种情绪又长期不能得到改善,那么这种抑郁状态就有可能转变为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感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会无端的自责,做事情缺乏动力。语调低沉,言语行动迟钝缓慢,精力丧失。
有一个外企的中年女职员,她的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后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她仅七岁时就去世了。现在母亲是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跟母亲的那一段生活也不记得了。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她小的时候就总被别的孩子说她丑陋,猥琐,脏,象个农村的孩子。尽管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她仍然充满了自卑感,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她七岁的时候曾经自杀未遂,现在仍常有自杀的念头。面对这样一个抑郁症患者,应当如何治疗呢?在本案例中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抑郁症的时间跨度是很大。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成为她病因的原因是在她小的时候,并且这段记忆由于时间的原因变得相对模糊,只剩下一种悲伤。这种悲伤不是由于某一件事所引起的,是由多重事件所构成的。因此,首先应当让她逐步回忆起当时使她产生这种悲伤情绪的事件。我们在这里可以选用一些略带有一些忧伤情调的音乐。以此来引发她对童年的回忆,达到先排毒后治疗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中国民乐《二泉映月》等等。其次,在“毒素”排干净后,应选用比较的平静,安祥的音乐抚慰受伤的心灵。比如可以选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作品331号第一乐章,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歌曲《我和你》,肖邦的《夜曲》等等。在平时,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抑郁的事情都可以使用先排毒后治疗的方法。但是,排毒的时间因人而异,但不能太过,过了容易让人沉浸在伤感的氛围中而不能解脱。
    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会莫名的对某一种事物或者状态产生恐惧。比如我们常常见到的有人爬山,爬到高处不敢往下看,他站在高处往下常会头晕目眩。为什么?因为他有恐高症。还有的人一听到巨大的声响,比如最常见的打雷,他就会不由自主的抽搐。这些都是由于恐惧心理所导致不同程度的应激性反应。在去年的“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中,许多人遭受了家破人亡,惨绝人寰的悲惨。而地震那一刻的山崩地陷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之中。有的人条件反射性的紧张,比如在坐电梯的时候一个震动也会引发对地震的恐慌。也有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幻觉,认为地在不停的摇晃。还有的人则时常失眠,经常担心地震的再度发生,大脑中总是浮现地震那一霎那间的惨状等等。有一个在汶川大地震当中腿部受伤12岁的羌族小姑娘。她被救出后安置在了绵阳临时安置点,躺在简易床上的她还一直企盼着爸爸妈妈能够过来接她,但不幸的是她的母亲已经在地震中罹难而她的父亲还在医院的手术台上,生死未卜。她没有哭,就这么沉默着,把头埋得很低,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当余震来临的时候,小姑娘的显得非常惊慌,大声呼救。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几个信息。第一,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小姑娘极度的悲伤。第二,对地震的极度恐惧。第三,由悲伤和恐惧导致了自我封闭。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艺术的手段来进行治疗呢?首先,要“排毒”。案例中的小姑娘是把这种悲伤和恐惧埋在的心理面。这种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就像一个“毒瘤”在身体中越积越大,越积越多。怎么排?就是想法让她哭,把这种悲伤,把这种对地震的恐惧通过痛哭来宣泄。我们想的什么法呢?有意识的引导性的说,通常可以采用由 旁及里,由浅入深的问话手段,以避免对孩子的再度伤害,而造成精神上的崩溃,同时在对话中要观察孩子的表情,以及情绪的变化,而调整问话的技巧和内容。比如,地震发生的时候你哪?在做些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场景等等。在孩子的叙述当中,始终要扮演一个聆听着,一个配角的角色。就让她边说边哭,即使你有偶尔听不清楚的语句也不要去打断他。这个毒通过哭排了一部分出去。然后可以使用绘画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比如要孩子选几种颜色的笔在白纸上任意的绘画。画完后要孩子把画了的地方沿边剪下来。让后让小姑娘自己剪下来的图画一阵猛撕。再用被剪的千疮百孔的白纸折成某种形状,然后告诉小姑娘,这就是你。第二。排毒之后就是疗养。疗养的目的在于注意力的转移。比如,有些孩子喜欢跳舞,可以让他尽情的跳舞。有的孩子喜欢下象棋就陪他下。总之,不要让他有过多的时间去回忆地震所带来的悲伤和恐惧。就本案而言,孩子刚刚排完毒,没有精神去唱啊,玩啊。可以怎么样呢?选择合适的音乐聆听。什么样的音乐最合适?母性的音乐,这种音乐有什么特点呢?音乐要平缓流畅,温暖舒适。能够带给人希望,给予人以慰藉。比如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声乐作品《渴望春天》,还有中国的李叔同创作的声乐合唱《春游》以及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等。当孩子情绪有一定好转之后,就可以要求他们参与艺术的创作。比如,进行打击乐的训练,比如进行某种器乐的学习,比如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表现方式。养病一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孩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可能暗示着他们内心的变化,因此更需要我们去小心的呵护,细心的照料。
    每个正常人都有思想,都会思考,这是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但如长时间的,不合时宜的苦思冥想、凝神敛思则是一种应激状态的思,这就是思虑过度。思虑过度按照传统中医的说法,是伤脾的。因此,常常会造成食欲不振。而心脾血虚,神魂无主,又会导致失眠。长时间的失眠又会患神经衰弱症。我们有过这种经验。比如,第二天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头天晚上,就容易睡不着觉,大脑里总是在想明天考试我还有没有没有复习到的知识要点。还有没有没有看到的习题等等。结果很晚很晚都睡不着觉,是越想越心慌,越想越觉得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结果第二天考试精神欠佳,也考不出什么好成绩。有一个23岁的女大学毕业生就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她“第一次”失眠是在高考两天里因压力巨大而导致夜间入睡困难,高考时发挥失常,仅考到一所普通的大专院校。此后每逢较重要考试的前夜,就担心失眠影响次日考试,越接近晚间越紧张,而当晚肯定失眠,但考试过后睡眠即恢复正常。此后12年间,屡屡如此并逐渐发展到需办理重要事务的前夜也经常失眠。这种因思虑过度的病症用艺术的手段怎样治疗呢?第一,用艺术活动进行干扰。大家都知道高考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在考试前的那个晚上几乎不必再做过多的复习准备。而应换以熟悉的艺术活动方式来替代。比如,会跳舞的姑娘和着音乐跳一只舞,喜欢体育锻炼的小伙子出去跑两圈,打打羽毛球。喜欢绘画,书法的孩子就画画,写字。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替代心中各种忧虑和担心。第二,临睡前选择聆听合适的音乐有助于睡眠。什么样的音乐可以伴随人入眠呢?我们应当选取那些和声简单、音乐和谐、旋律变化跳跃小,速度徐缓的抒情小品音乐。比如可以选择摇篮曲。像我们前面介绍到勃拉姆斯,莫扎特还有舒伯特都创作有这类作品。还有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夜曲。比如作品9号第一,第二两首。作品15号第三首,作品27号第一首以及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当然大家也可以选择班得瑞的音乐作品。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临考前有一个良好的睡眠。

    用艺术手段化解由不良情绪导致的疾病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介绍如何用艺术的手段化解癌症和伤痛。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20 收起 理由
浪花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9-27 09:31 编辑

第四讲 化解生理疾病(上)
何文韬
这一讲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用艺术的手段来治疗疾病,缓解伤痛以及治疗癌症。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你这不是卖狗皮膏药吗?艺术能够包治百病?那所有医院都可以打烊了。那究竟艺术能不能治疗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呢?二战时期,美国一所野战医院的条件十分恶劣,手术后感染率和死亡率很高,一天一位医生无意唱起了士兵们熟悉的家乡音乐,使得这些受伤的士兵怀念起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人,也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一起唱起来。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歌唱,慢慢的医生发现那些本来即将垂死的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过来,那些受重伤的病人也竟然比较快的康复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歌声依然响起在这个野战医院咯。这一直到了战后,这个事情被再次提起,终于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就是因为他们每天的歌唱才使得战士们死里逃生,转危为安。
那么我们就要首先解决人为什么会患疾病。中国文化强调什么呢?“中庸”。什么是“中庸”?就是矛盾的谐和。而这种和谐达到了某种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和各种细菌本来是和谐的,平衡的。但由于我们各种原因,包括不良嗜好,习惯,糟糕的环境,不良的情绪等等使得我们的抵抗力下降破坏了我们身体原有的平衡,这时候各种病菌就趁虚而入,我们人就得病了。我们人得病以后一方面身体会出现与病症相符的各种变化。比如感冒时的流涕,发热。比如胃炎患者的疼痛等等。另一方面,心理也产生与之相应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躁,烦闷,抑郁,恐惧等等。我们通常治疗疾病总是把着眼点放在以治身体上的症状而往往忽视治疗情绪。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内存在一种被称为内啡肽的“快乐素”。
当我们人心情平和,充满笑容、心胸开朗,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体内会分泌较多的 “内啡肽”。“内啡肽”可以使人体具有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让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强化。我们通过前面两讲已经清楚艺术对情绪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艺术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身体疾病的另一重要手段。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感冒了,头很疼。大脑里储存着全是有关头疼的信息,越想头越疼,越疼越要想。有的人可能就要吃各种安神的,止疼的药物。这些药物对人体都是有损害的,是万不得已才用它。我们以前总是讲病从口入,现在我们要更正这个说法,叫病由心生。我们不断想着头疼这个信息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很快乐,一定会有着不好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在不断的分泌负面信息,同时也会抑制住能够起到止疼作用的内啡肽的分泌。因此,我们会越想越疼痛。那么,艺术又能够起到止疼效果吗?能,通过信息干扰和替代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什么是信息干扰和替代呢?刚刚我们说过我们心里总想着疼痛,大脑一定释放的不好的信息元素而抑制了能够止疼的内啡肽,现在我们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脑产生正面的情绪,产生快乐的元素,来增强内啡肽的分泌,以达到止疼的效果。我们可以选择聆听一些节奏欢快,音乐形象活泼的古典音乐或者自己喜欢的歌曲,甚至我们可以跟着音乐轻声演唱。比如,有的人非常喜欢周杰伦演唱的歌曲。比如他的《双截棍》,《我的地盘》。如果选择古典音乐或者艺术歌曲我们可以选择什么呢?比如德国作曲家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中的选段《猎人合唱》,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再比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的《钟》以及《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再如中国作曲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等。也可以通过观赏自己喜欢的喜剧电影产生愉悦的感受,还可以用音乐伴随的方式散步,通过散步发汗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这些都是有效的缓解疼痛的艺术手段。
近几年癌症的病发率是很高的,并且还有年轻化的倾向。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演员李钰是患淋巴癌33岁就逝世了,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也同样是患淋巴癌去世,享年48岁。香港著名演员成奎安是鼻咽癌病逝,终年54岁。那么癌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癌症就是在体内产生了异常细胞,而形成的局部肿块。同时由于癌细胞的不断繁殖,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而这些细胞因为不断的生长又会扩散转移到其它器官。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治疗癌症以化疗和放疗为主。这种治疗方式对人体有着极大的伤害,许多患者是受着身心双重的痛苦。通常情况下,癌症患者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又会导致病情的加剧。比如,有报道说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消沉情绪可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我们尝试用艺术的手段来疏导这种负面情绪,进而使大脑产生更多的积极信息,这些信息又可以传递到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各个细胞。让他们分泌和产生尽可能多的对我们人体有益的物质,以此来抑制癌细胞的扩展。因此,我们要让患者尽可能的比较坦然的,平和的面对癌症,接受癌症治疗,同时树立良好的意志和信念,以乐观的态度,快乐的心情与癌症抗衡。
身患癌症的患者常常会感到悲伤,痛苦。那么,怎样用艺术的手段来辅助药物治疗最终达到抗癌的目的呢?中国文化尚“静”,正所谓“静以修身”。而一切情绪也好,思想也罢,都属于“动”的范畴。因此,首先要“以静制动”。开的第一副药方是琴棋书画。琴,在古代特指七弦琴。现在我们可以引伸为音乐艺术表演形式。我们可以欣赏我们所喜欢的歌曲,器乐作品。甚至我们可以尝试的去歌唱,去演奏。这些音乐作品的选择应当遵循古琴音乐的一些特点,比如突出意境,情绪变化相对较小,节奏,速度相对均匀,缓慢。比如可以选用古琴曲《流水》,《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关山月》,古筝曲《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葫芦丝演奏的《月夜》等。棋,在古代一般指围棋。现在我们可以引伸为一切棋类活动。除了围棋以外还有中国象棋,世界象棋,军棋,五子棋等等。下棋,特别是下围棋。每个人的性格,心情各不相同,就导致他们的棋风各有不同。从下棋中就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心态。有的人心情不好,下棋就疲软,思考的方式也是非常有限度的,漏招,败招随处可见。有的人性子急,见到能够提子的地方就立即下手,可能正中对方下怀。下棋可以让人变的平和。书法,古代书法就是指毛笔,现在呢还多了个钢笔。练习书法是个很好的治疗癌症的艺术手段。我们在市场上可以很容易的买到用于临摹的各家字帖。究竟选择哪种字体作为入门学习的基础呢?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又说要按照书法发展的趋势从篆书学起,也有主张隶书入门,还有主张楷体入门。但不管哪种入门自己喜欢才是硬道理。比如楷体入门可以选择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如果选汉隶入门的可以选,《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等。中国书法是讲“气”的。气足则笔畅,气不足则思滞而笔涩。画,就是绘画作品了。一方面,有国画绘画基础的患者可以自己创作。另外,没有基础的怎么办呢?可以欣赏。欣赏的同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绘画作品带来的的意境,气韵,境界。我们推荐山水画,这类话清新,宁静,淡雅。比如明朝徐贲的《峰下醉吟图》,戴进的《仿燕文贵山水图》,沈周的《东庄图册·北港》,姚绶《秋江渔隐图》唐寅的《步溪图》等等。经常静观这类作品,人的心情也会慢慢得到平缓。第一剂药方是“以静制动”,排除不良情绪。第二剂药方是“极静生动”。具体而言就是运动。运动和艺术治疗有关吗?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讲讲过的一个方法叫艺术的散步。散步是种很好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但是,光散步太枯燥了。我们就用的什么方法呢?用音乐伴随散步,既可以消除散步的疲劳,也可以为这种运动方式提高乐趣。今天我们又要说另外一种运动方式——太极拳。太极拳讲究什么?形神兼备,动静开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有着修身养性,排除纷扰,强身健体的功效。但是,光打太极拳可能比较枯燥,还是用音乐伴随的方式。选择我们喜欢的比较平稳的,缓慢的音乐来伴随我们的运动。比如可以选择《春江花月夜》,《月光下的凤尾竹》,《军港的夜》等等。第三副药方就是写作。它能给我们治疗癌症带来什么好处呢?写作是需要思维和思想的,需要想象的艺术构造,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之中,他哪有心思顾及病患,哪有时间思考还能活多久,财产怎样分配的问题。苏叔阳,一位作家。1993年患肾癌,他想了两个办法对付癌症,一是每天跑楼梯。第二是修改创作他的作品《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他认为,治疗疾病首先要乐观,其次是善待疾病。
    艺术不仅仅能够缓解病痛,治疗癌症。还常常用于临床妇女分娩,手术止疼,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下一讲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艺术治疗智障等精神疾病。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10-1-24 18:56 编辑

第五讲 治疗生理疾病(下)

主讲人:何文韬

精神类疾病主要是大脑功能出现了偏差,有的是先天性的,比如今天要说到的自闭症。有的则是非先天性的,比如突然的惊吓,大脑的萎缩,病变等因素造成脑功能的失常。今天就将为大家介绍如何用艺术的手段治疗儿童自闭症和老年痴呆症。
我们先来看儿童自闭症。这种病症也被称为儿童孤独症。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个病症的特征。就是自我封闭,不愿意和外界交流,普遍固执,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常常以自我中心。这种孩子一般情况下都存在有语言交流障碍,智力发育也相对落后。有的父母,对这种病症初期的征兆是没有足够的认识的,简单的认为是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常常只进行简单的口头教育甚至粗暴的进行身体惩罚,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既然在与这类孩子的交流中语言沟通似乎收效甚微,那么我们采用如何的艺术沟通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治愈孩子的自闭症。这种治疗方式和前面说到的都不太一样,前面几讲主要是用的什么呢?伴随式,比如音乐伴随体育锻炼,书法绘画伴随我们生活,是一种接受方式是被动的。而在这一讲中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拿来做什么工作呢?沟通。是一种艺术语言的主动交流,既然是主动交流,被治疗者必须喜欢并且乐意接受这种沟通方式。
我们还是来看案例。这个案例是选自2009首届中英音乐治疗工作坊英国剑桥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melia Oldfield教授在四川的讲座资料。这是一个3岁大的非常活跃并且精力充沛的英国小男孩,名叫杰米,他患有儿童孤独症。他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可以通过带领母亲到想要的东西面前来表示他内心的需要。杰米也非常清楚他自己想干什么,如果成年人以他所认同的方式进入他的世界,他将乐于和他们沟通交流。但杰米很难长时间持续集中在任何一个活动上,并且会抵制任何形式的命令,一旦他拒绝就很难再回心转意。在使用音乐治疗之前,作为治疗师的Amelia(阿梅利亚)教授就已经了解到杰米对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响有一定的兴趣,因此阿梅利亚教授将使用音乐的手段进行治疗。首先,是引发兴趣。使用孩子喜欢的乐器演奏孩子喜欢的歌曲或者弹拨,敲打出任意音响。这种我们可以称为什么呢?“套近乎”。不仅你喜欢,我也很喜欢,我们都是一样的喜欢。这时候我们观察孩子,孩子会过来很好奇的去玩弄这个琴,这时候怎么样?把琴交给孩子,孩子会模仿着也敲打出一些声响,他会觉得很好玩。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再使用相同的乐器或者不同的乐器和他一起演奏和交流。这种音乐交流的方式和文字语言性的交流是一样,我们不仅要自己说,也要给他说话的空间,或者我们两个一起说,构成一个共同的声音。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往往是很有想法的,一旦他充分的信任你并且乐意同你交流时总会找各种机会表达他的想法,同时,他也渴望他的这种想法能够得到回应。因此,在音乐对话中就可能表现为孩子不停的弹拨乐器发出声音,而治疗师则会去模仿孩子,仿佛是一问一答。这是一种被引导的交流方式。在杰米这个案例中,当阿梅利亚教授每每回应杰米的预期音乐时,杰米会显得非常的高兴和兴奋。当治疗师演奏出一段新鲜的,好听的,好玩的音响后,孩子如果对感兴趣,他也会来模仿你,回应你。这种就是引导的的交流模式。当模仿到一定程度,他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演奏,这时又会回到被引导的交流方式。音乐性的交流就在这种引导和被引导中完成。第三,训练的难度是逐步加大的。我前面都是用击打,敲打这类的词来表示孩子的演奏。那是不是这种训练就是随意的,毫无规律可寻的,胡乱的敲敲打打呢。不是,治疗师应根据孩子的病情,从他能够接受的节奏型入手然后再逐渐的加入较复杂的,困难的节奏。比如从最开始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到三连音,切分,附点等节奏类型。从单一的演奏乐器到多样的乐器演奏的变化。通过不断的音乐交流使得孩子逐步恢复到正常。
音乐艺术相比于文字语言有什么优势呢?我们知道文字语言要传递某种信息一定要有许多的文字结构成一定的语意,再通过“说”来传递这个信息。也就说如果我们要明白传递过来的这个声波所表达的意思必须还原到文字结构来进行理解。这是一种逻辑的表达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了一层文字语言的障碍。因此,才会出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在日常交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而音乐呢?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声音艺术。他通过一定的音高,速度,节奏结构成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我们通过这个声波,不用去还原乐谱,我们就能理解,明白作曲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比如,我们听张寒晖创作的《在松花江上》这首歌,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会唱的不多,甚至我想还有许多人是没有听过的。即便是第一次听这首歌的人,也一定不会有人会听来心花怒放,笑容满面。这是一种非逻辑的,感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声波直接影响人的大脑。而对于老年痴呆症,这种脑功能失常的疾病,你能用逻辑沟通吗?你能告诉一个患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能如何如何?有什么意义吗?我们有时骂一个人笨,可以说“对牛弹琴”。我们如果用文字语言对这种病患者做交流引导,就好比是“对牛弹琴”。音乐是可以直达人内心最深处的,是可以唤醒人尘封已久的记忆的。那么,用音乐怎样治疗和缓解老年痴呆者的病患?首先我们要明白老年痴呆症的一些特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健忘,健忘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忘记自己前一分钟在做什么,可以记不起自己家的地点,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并且自己对于自己的健忘是没有任何觉察和反省认知的。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患者的经历,挖掘他可能存在的记忆最深点。比如有这样一个患者,从他的子女口中了解到这是一个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老兵,曾经在一场战斗中被敌方一颗手榴弹击中,他身边的战友为了救他扑在他身上用身体做了掩护,而这位战友牺牲了,他腿部受了伤,留下了残疾。现在经常忘记自己家在哪并且变得易怒,有一定攻击行为。我们人的意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意识,另一种是潜意识。如果我们拿佛学来做解释,前一个相当于第六识。后一个则是阿赖耶识。而音乐可以让这种潜在意识呈现出来。首先,进行房间的布置,以绿色调为主,在房间内放置一些老人还保存的战时的水壶,发黄的老照片,以及军服等等。第二,用音乐还原时间,选取一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将时间定格。例如可以选取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李燦作詞、金元均作曲《金日成将军之歌》,以及崔德志、蔡孑人作词,张风作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让老人的潜意识回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回到那个他记忆最深刻的时候,从而唤起他的记忆。第三,用音乐交流。怎么交流呢?可以用它最熟悉的乐器来弹奏或者歌唱他熟悉的歌曲,再逐步的将音乐的范围扩展到一些优美的,舒缓的音乐。使得老人的褪黑激素分泌水平提高,是他变得平静和放松。同时还可以刺激大脑的语言中枢,改善记忆力,甚至是恢复记忆。
这一讲就到这,下一讲我们将为大家介绍音乐如何戒除不良习惯的上部分——那什么拯救你,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20 收起 理由
国学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10-1-24 18:54 编辑

第六讲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上)
——拿什么拯救你,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的孩子
主讲人:何文韬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而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之一,使的信息传播的越来越快,信息量也越来越大。网络,让人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紧密。 网络也成为了这一时代的显著标志。可以说,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有那么一群孩子为了上网玩各种游戏,骗钱了,说谎了,逃学了甚至到了离不开上网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家庭悲剧由此而产生。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专家们给出了一个名称——“网瘾”。伴随着“网瘾”病症的出现,各种打着“戒除网瘾”旗号的,费用不等的治疗机构纷纷诞生。
2009年7月13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叫停“网瘾电击疗法”。 我一向是孤陋寡闻的,从来不知道电击也可以治疗网瘾。当我第一次听闻这种治疗方式时,很自然的让我联想到重庆渣滓洞拷问中共地下党员的场景。孩子“网瘾”的产生是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因素。我们不能使用简单的甚至粗暴的谩骂,体罚,暴力,电击等手段来遏制一个由内在的心理需求转而外化的行为。那些所有的药物的,体罚式的,暴力惩戒式的所谓的“治疗”行为都是在不断的伤害孩子幼小的身躯和心灵。我们先来看几篇关于有关“网瘾”治疗的报道:
2009年8月7日,《中国青年报》法治社会一栏给出了题为《“我在‘网瘾集中营’的生活”》的报道。
小张今年初中刚毕业,却已经两度进入网瘾训练营。“第一次是去年12月24日,是被抓进去的。我开始还不知道,一路上说说笑笑,进去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据小张讲,他进去第一天就被“关禁闭”,从下午两点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5点,然后到篮球场跑了100圈,做了400个蹲下起立,晚上没有休息、没有吃饭,第二天早上直接投入训练。“为什么不让睡觉?你问我我怎么知道,就这么个规定。那里不能问的,问就会打你,我进去就被打了一顿。新生一般都是这样,有很多人第一天就熬不过去。我还好啦,体质比较强,算是捱过了。有些新生受不了,不配合,就会和教官发生冲突,就会挨打。几个教官一起打,还有让老生过来打。”
“那里完全是魔鬼化训练,你们没有体验过不知道。什么励志教育,靠的就是以暴制暴,讲究绝对服从,稍有不从就打。为什么会死人,我进去过就知道,这太正常啦!”
……
在白云中心(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网瘾治疗中心),小张体验到了被“电击”的滋味。“拉到白云精神病医院,里面全是精神病人,上电击,绑在一个床上,用6个针头扎着。电击真的是很难受很难受,你没有体验过想像不出来。又疼痛又麻痹,全身血液里像有虫子在咬一样,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种感觉。现在一想到电击我就会浑身疼,这个伤害我认为是终身性的,没有办法弥补。”小张咬牙切齿地说道。(节选)
我们再来看一篇刊登在《南都周刊》2009年8月14日出版的第342期题为《网瘾少年邓森山之死》文章。
今年7月,邓森山初中毕业。在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他看到了起航拯救训练营的广告,“里面那些孩子,送进去之后变化特别明显”。邓飞想儿子也应该是患上网瘾,就决定把邓森山送过去。
……
8月1日下午1时左右,一家人到了训练营。
……
父亲离开时,邓森山并没有和家人正式告别。他被教官拖进了禁闭室。
来一个多月的小伟,看到这一场景,早已见怪不怪。这是每个起航新生的“必修课”——通常他们要在禁闭室站两天一夜,不能吃饭和睡觉,中间只有几次半小时之内的休息和少量的水喝。如果不够听话,还会被教官打并延长禁闭时间。
邓森山被打的声音,站在禁闭室外的小伟听得很清楚。大约十几分钟后,一位“老生”急匆匆地找拖把。他说,“(邓森山的)头被打破了,要擦地上的血”。
……
活动结束,已是晚上9点左右。其他学生们都开始冲凉准备睡觉,但邓森山和另外3名学生,则被要求继续做体能训练,他要绕着比两个篮球场稍大的操场上跑100圈。
  身高165厘米、体重65公斤的邓森山,跑了约30圈就跑不动了,倒在篮球架下,教官把他拉到国旗杆下开始殴打,保安老赵从自己值班室的窗户里隔着铁丝网看到了这一幕:
  他之后又开始跑,但没跑几步又不行了,教官先用从木制板凳上拆下的木棍打,之后又用塑料凳打,两个凳子都碎了,他因为痛,一边哭叫着一边用手遮挡,教官又用脚把他踹倒,邓森山爬起来继续跑,但很快就倒在地上,教官便吩咐学生把他抬到冲凉房用冷水冲洗,然后抬回宿舍。老李说,打邓森山的是这所训练营的副总教官,还有两个学生分别拉着邓森山的手和脚。“叫你帮忙你不帮,就会打你”,老李说。
  另一位同学小力在寝室门口见到了邓森山,“他趴在地上,一直在哭”。小伟则发现,邓森山口吐白沫,此时大约是8月2日零点。
  “他突然坐起来,嘴里喊着‘炸弹爆炸啦’、‘杀人啦’这些话。”小伟回忆说。
  “教官进来吼了两声,我听到‘砰’的一声,不知道是教官打在床上还是他身上,还给邓森山量了体温,说有40℃。”不敢睁眼看的小力,听见邓森山一直在哭,“被送走时,他用手抓了一下我的腿,我能感到他在发抖。”
  凌晨3点,邓森山被送到吴圩镇卫生院。10分钟后,邓森山就停止了呼吸,紧接着心跳停止。当晚值班医生吴卡荣说,“我们又抢救了30分钟,到凌晨3点40分,正式宣布其死亡。” (节选)
面对着孩子们患上“网瘾”,作为家长他们不会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依恋网络,而是一股脑的把怒火发泄在孩子们身上。他们的这种愤怒和不理智给了那些昧着良心挣钱的商人们很好的发横财的机会。由于他们管理的不规范和教育的不科学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面对孩子们沉迷在网络游戏中的现象,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思考?
第一,“网瘾”是病吗?这个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09年5月14日, 我国首个《网络成瘾诊断治疗标准》通过了国内众多精神医学专家的论证。怎么是由精神病医学家论证?那就是说网瘾是种精神病?该标准制定负责人、北京军区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就认为就是精神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临床其表现症状是对网络渴求、戒断后有强烈反应、非工作原因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他认为只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就是精神类疾病的表现。我们都有这种类似的经验。比如我们某天在家门口的小吃摊吃到一样非常好吃的食物,我们会不会总惦记着味道真好,还想去吃。于是每天路过家门口都要去吃一下。有一天,摊主没摆摊了,我们会不会有一种失落感。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甚至,许多年后回忆起来感到无限美好和可惜。这也是成瘾了啊,按照陶主任的说法也得算精神病了。那我们都是精神病患者了。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认识“网瘾”。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原因使得上瘾。按照科学家的解释,我们每次快乐和兴奋时,大脑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而我们因为某种事物不断重复出现,不断的重复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我们的大脑就记住了这个事物。当它在固定时间没有呈现时,“多巴胺”不能正常分泌,或者分泌量少,使得我们人不适应了,因而出现了想获得“多巴胺”的各种需求。既然,我们知道了人为什么产生各种各样的瘾,那么对于网络成瘾我们有必要那么的恐惧吗?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回答网瘾是病还是不是病这个问题了。我们人人都会对这样那样的事物有心理依赖,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瘾,那样瘾。说“瘾”还有点不太合适,用“嗜好”吧。孩子们不过就是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对网络有些嗜好,仅此而已。只不过由于他们的心智发育的还不完善,还不能合理的驾驭应用网络。
第二,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网络成瘾?我把它归纳为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想获得他人认同的需求,因为这样的认同能让他产生兴奋,快乐的情绪,从而获得满足感。但是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可能学习并不是十分优秀,或者他在家庭中并没感受到快乐,或者他的感情不顺利等等。也就是说“多巴胺”的分泌量少了,当网络能够让他有成功的体验,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能够给他快乐又为什么要远离呢?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孩子的父母常常会抱怨,我们整天忙于工作,拼命地挣钱,为的就是能让孩子有个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保障,将来能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可是,物质保障是孩子需求的全部吗?当我们看到家长们忙于工作,甚至没有时间在家为孩子准备可口的饭菜,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放学回家,想和爸爸,妈妈说说话却被父亲的一句:作业做完了吗?还磨蹭,快去做作业,给挡回了。当孩子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又是父母的一句:要电脑干嘛,那会影响学习的。孩子的想法和主意很少得到父母的认同,这样的家庭生活对于孩子来说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他不能产生快乐。而在学校呢?对于一个成绩不能拔尖的孩子来说也同样不会快乐。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对于学校品牌的建设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性。没有升学率,评优无望,招生也是个麻烦事。对于教师来说,升学率就是奖金。如果一个班的总体平均成绩上不去,年终奖金就有泡汤的嫌疑。对于孩子呢,特别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总是陪衬鲜花的那匹绿叶。当班主任说这次我们按照考试分数来安排座位,当学校按照前一次考试排名来安排这次考试的考场,当全班第一的孩子站在领奖台上领取奖学金和荣誉证书的时候,他们就只能在台下这么羡慕的望着。他们在学校因为学习成绩不拔尖,而从来不得老师的欢心,他们很少有那种成功的体验,他们并不开心。我们再来看网络游戏。但凡具备一定网络游戏经验的人都知道。通常网络游戏的设计都离不开“等级”这一重要概念。从完成最初级的“新手任务”开始。“新手任务”是种什么性质的任务呢?就是让玩家熟悉该系统操作的任务。当玩家通过这些基本的操作任务后将获得一定的奖励。随后就开始征战四方,完成一个又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从而获得诸如经验,物品,金钱等网络游戏中的各种奖励,进而一步步由低等级,低装备到高等级,高装备。那么,为什么网络游戏如此吸引孩子,它能带给孩子多少快乐?第一,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快乐素的分泌。在游戏环境中,每个等级的人物都需要不断的完成任务,拿网络游戏《魔兽争霸》为例,玩家需要不断的去“砍怪”,以获得经验,进而升级人物。而这些怪物的等级往往比游戏人物的等级要低一点。所以,游戏玩家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战斗胜利。第二,通过不断的挑战和胜利,使孩子获得克服困难的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们面对一道道连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都发怵的奥数题,他们还有多少的自信。当孩子明明知道他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成绩时,他还有多少自信。而网络游戏,并不是一点点挑战也没有。游戏人物也随时有牺牲的可能。第三,努力就有收获。网络游戏中只要玩家肯花时间就能够使得游戏人物的等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而获得其它玩家的认同和尊重。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拼命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各样的,种类繁多的试卷。我们来看今年1月14日来自《成都商报》的一段报道:
“凌晨三点,本该在床上睡觉的女儿却还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愤怒的家长撕掉了女儿的作业,并让女儿带信给班主任:“请不要再透支娃娃的生命!”1月13日,成都石室联中(西区)已开始对“撕卷门”事件的当事老师进行调查。”
这就是所谓的“撕卷门”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代教育制度下必然的产物。请问大家,孩子这么努力的,就像文中家长说到的以透支娃娃生命为代价,但是换来了成功吗?不见得。我想绝大多数的孩子通过这种日以继夜的“奋斗”,成绩水平仍是平平,仍是衬托鲜花的绿叶。第四,团结就是力量。网络游戏都不是单人进行的游戏,有的时候遇到一个“BOSS”,一个人打不赢了,怎么办?组团,这个团可不是旅游的团,而是共同打怪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仅仅能够共同对付比自己游戏人物高很多的怪,以此获得更多的经验。并且在这个团队大家能够互相探讨,分享自己的打怪的经验,心得,分享各种战利品。而在孩子们的世界当中,学校变成了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孩子们也随着家长的心愿在外面参加各种名师班的辅导。家长们一见面,最大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成绩如何如何。在一个班级学习的同学很难感受到团队战斗的精神。孩子们就是为了这么多的快乐,所以选择了网络游戏,所以痴迷于网络游戏。
第三,当我们清醒的认识了孩子为什么会产生“网瘾”的原因,我们就有了应对的措施,从艺术的角度,我们怎么进行校正和治疗呢?(一),参加合唱团,排练合唱。参与合唱有什么样的意义呢?1.从虚拟的团队到现实团队的合作。凡是参加过合唱团训练的人都知道,合唱有多种形式,有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二部合唱,混声三部合唱和混声四部合唱。以混声四部合唱为例,声部就需要划分为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合唱团要想完成一个作品,不是仅凭借某一个人的声音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每个声部,每个团员共同的努力。假使团员中有一个人没唱准音,唱跑调了,那这个作品失败了。2.多声部艺术能带给同学们更多的美的享受。多声部艺术有什么特点呢?(1)音域宽广,通常能达到3个半到4个八度。(2)力度变化大,能够从极弱(ppp)到极强(fff)。(3)音色丰富。我们一般欣赏独唱,无非就是女声独唱,男声独唱。或者加上具体的声部名称,比如戏剧抒情女高音独唱,戏剧男高音独唱。都只有单独的声部。而合唱有四个声部,因此音色丰富。(4)音响层次多。我们知道和声进行是以和弦为基础的。而不同的和弦形成不同的和声连接,这使得我们作品的音响丰富,层次多样。(5)表现力极强。刚刚举到的戏剧抒情女高音声部,属于这个声部的人主要演唱的作品也应该是戏剧抒情女高音声部的作品,肯定不能去唱轻型抒情女高音的作品。但是,合唱就不论,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主调音乐,也可以是复调音乐。因为,以上的这些特点,使得合唱由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二),排演戏剧。首先,排演一部戏剧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是,它也是需要团队的合作。其次,戏剧艺术带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再次,它能帮助有“网瘾”的孩子认识危害。它如何能帮助孩子认识危害呢?(1)一个戏剧首先是需要一个剧本,可以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共同参与讨论创作的完成形式。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需要思考的,比如为什么要戒除“网瘾”,网瘾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比如有的孩子,觉得网络游戏中的游戏主角飞身一跃姿势特帅,于是就在现实环境中也飞身一跃,结果引发悲剧。(2)排演。在戏剧排演中,孩子们会扮演着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人物角色的转化,使得孩子们能够从中有所体会,幡然醒悟。
(三),聚众游戏。在之前的章节中也讲到过,游戏是艺术产生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帮它看作准艺术行为。比如,男孩子的骑马打仗,比如女孩子的跳橡皮筋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知道坐在电脑前的孩子很少能体动,静的时间多了,精力消耗的少了,所以才能长时间,不知疲惫和饥饿的上网。假如我们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消耗了孩子一部分的精力,他还能这样长时间上网吗?
(四),培养孩子艺术的“瘾”。从理论上讲,对任何事物的偏好都可能形成“瘾”,只不过一种是无节制的病态的“瘾”,而另一种是有节制的“瘾”。比如我们前面举到的,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小吃了,一般就觉得比较遗憾了,有一点点失落。但是,不会因为吃不到而变得愤怒,甚至出现某些生理上的病态反应。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代替孩子的上网,就是用良性的“瘾”来替换病态的“瘾”。比如孩子喜欢钢琴,就要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首先买一台钢琴供孩子联系用,其次,为孩子请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再次,多给孩子展示的平台。比如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演出。这不仅能够戒除“网瘾”,也同时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网瘾”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需要上面说到的几种戒除网瘾的艺术手段,更需要家庭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理解。“网瘾”不可怕,怕的是对“网瘾”的恐惧。希望我的这一讲能对有“网瘾”孩子的家庭以及孩子本人有所启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10-2-19 22:23 编辑

第七讲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下)
主讲人:何文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想着如何放松,如何休息,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假使一个人没有节制的,长期过度的放纵最终会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产生。其实,现代人都明白过度的夜生活会给人带来各种疾病,那为什么大家都还乐此不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都市夜生活中“过度消耗”。
一、        “阳动”与“阴动”
我们人体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可能逃脱一切自然的法则。所以老子怎么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们人的生活也应当追寻自然的法则。什么是自然的法则?天分寒暑,日分昼夜,也就是说万物一切都有个对立且又统一的法则,这就是我们文化中“阴阳”学说。那何谓“阴”,何谓“阳”呢?古人认为,凡是具有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阳的范畴;与阳相对的就是阴,凡是具有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阴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白天和黑夜有明显的界限吗?没有啊。当日落天逐渐变黑,怎么才算“黑”。是到了“黑”的那个顶点才是完全的黑,有一点点光都不能叫“黑”。可是到了顶点的同时又是“白天”的开端。但是,这又算“白”天吗?所以,阴阳都是相生相克的。对于我们日常活动来说,运动属阳,比如工作,学习,生活。而休息呢?属阴,比如睡眠。我们生活的规律应当符合自然界一切阴阳的规律,白天我们需要“阳”动,我们就需要各种的活动,工作啊,学习啊,运动啊等等。阳动多了,我们人体就自然疲倦了,困了。这就需要“阴动”了,打个哈欠睡觉去了。这是一天的阴阳平衡。那就每个活动而言,也需要阴阳的平衡。比如打球,这显然是“阳动”,打累了就需要休息,这就是“阴动”。休息太久了,就浑身这也想拧,那也想扭,就需要我们人走走跑跑。这就是我们人生活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现当代许多人反了,变成了日出而息,日落而作。这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当然会使得他身体的阴阳也出了问题。所以,不规律的生活会导致生病。
二、“多巴胺”的快感
现在,我们基本明白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生活的不规律性所造成的。那么,又有人说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到了晚上下班了,你告诉我们不能夜生活了,不是连一个休息放松的机会也没有了,那我们不是活的很没有乐趣吗?大家还记得我在上一讲中提到的一个名叫“多巴胺”的快乐素吗?还记得我上一讲是怎么讲的吗?当我们每次快乐和兴奋的时候,大脑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快乐素,当某种能够刺激分泌快乐素的事物不断的反复出现,人就会怎么样?快乐成瘾。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不会开心,也兴奋不起来。所以,快乐素就分泌的少。相反的,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朋友们一聚,喝酒也好,吃各种饮食也罢,还是去KTV吼歌,都是一种压力的释放,是寻求快乐,兴奋的途径。但是,现在不少人把这种释放压力的方法当成了目的。这就使得人们是为寻快乐而寻快乐,这就最终会导致快乐成瘾。
三、过度“夜生活”中的疾病
前面我们讲过“阴动”和“阳动”的问题,也都知道了到了晚上,我们就需要一定的休息,来补充和恢复白天的消耗。但是,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够开心的事情,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就需要一些方式去释放。或者,遇到了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需要庆贺,也会去寻找获取更多的“快乐素”的途径。所以,适当的夜生活是对人白天活动的补充。而再看看常见的夜生活的活动方式,比如打牌,饮酒,唱歌,上网。这四样活动都很好啊。打牌,唱歌还算艺术治疗手段呢。这些活动本身没错,错在时间不适宜。活动量不适宜。就好比罂粟,大家都知道它能制造毒品,但是这种物质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心绞痛、动脉栓塞等症的治疗。只要用好了,就是药,否则就变成毒。朋友间偶尔聚会打打牌,娱乐娱乐,这是消遣,是药。而凌晨两三点还在烟雾缭绕的狭小空间里打麻将,甚至赌博。这就是“毒”。 并且这种刺激性较强的娱乐活动方式也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大家还记得我前面讲过喜情绪致病时说到的一个老奶奶打麻将死的案例吗?她是久输未赢,突然手气一变胡了副牌,一时激动,导致猝死。而长时间在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下,很容易诱发心脏病。而过度饮酒容易造成肝的损害,并且如果在醉酒后驾车,也容易产生交通事故。过度的歌唱也容易导致声带病变,比如声带小节,声带撕裂等。而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长期违反自然法则的生活,导致各个器官没有合理的休息,是各个器官都超负荷工作,极易引起各种疾病。用一个现代的词来概括叫“亚健康”。大家可能认为“亚健康”没事,还没有到身体“不健康”的程度呢。“亚健康”是个什么概念,已经有生病的预兆了,但是还没有达到生病的程度。就好比是即将破土而出的嫩芽。但最关键的问题,你不知道它会从哪破土而出。它可能因为你的一次无足轻重小病而引发。
四、艺术戒“毒”
艺术能戒除过度“夜生活”带来的毒害吗?是能够的。首先,适当的游戏本身就是艺术治疗的手段,只要不过度,就是好药。在游戏的过程中要端正游戏态度,要用一颗平常心,游戏心去对待,不能抱着赌博的心思去玩。第二,置换法。这是我们上一讲讲到过的方法。用一种更好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手段来代替现有的方法。比如,工作上遇到些不开心的事了,不如体育锻炼。打羽毛球,跑步,更或者去健身房。这也是个很好的发泄手段。《蜗居》里郭海平的丈夫被关进监狱,她心情很不好,总是失眠。他的学生马克怎么办的?陪着她走路,等她走到家也已经累得不行了,倒床上就呼呼大睡。再比如可以去听音乐会,不管听的懂听不懂都要去听。为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察出来,听现场音乐会和坐在家里听碟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为什么同样的音乐会同样的人聆听却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就是因为环境氛围的影响。在现场听,大家都是怀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却听的,你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会被感染,你也会觉得很开心。而在家听就没有这种氛围了。第三,培养自己更多的业余爱好。比如,有的人喜欢书法绘画就去临摹,就去看各种展览会。有的人说,我就只喜欢喝酒。怎么办呢?可以,适当的饮酒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干嘛不喝。但是,一定要有节制。有了更多的业余爱好,就不会把精力单单投入到夜生活中了。
总结这一讲,就是把握夜生活中“度”的原则。再好的良药,吃多了就成了毒。再烈性的毒用好了,也是一味良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还大家一个健康的身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3: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10-5-23 23:26 编辑

第八讲 艺术胎育
主讲人:何文韬

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寄托着父母乃至所有亲朋长辈的希望。因此,许多准妈妈在怀有胎儿的时候就会做各种各样的胎育活动,以保证能够顺利生产出一个可爱的,聪明的,伶俐的小宝宝。在众多胎育活动中,许多准妈妈相对的偏好选择艺术的胎育方式。或许,她们更希望未来的小宝宝能够多一点点艺术家的气质。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准妈妈不太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艺术胎育,而致使胎儿受到了不可改变的伤害。《中华养生保健》杂志2006年第九期《孕妇慎行音乐胎教》一文中就举到过一个案例。
“有位年轻的女土怀孕之后,为了生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便从市场上购买了几种不同的胎教音乐磁带。从孕l3周开始,每天把那心脏形状的传声器放在腹部,让胎儿听1小时音乐。心想,这回生出的孩子定会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谁知孩子出生后长到两岁多了,仍不会说话,对外界的音响毫无反应,不理不睬。这一下家人慌了手脚,抱着孩子去医院看医生,原来孩子是个聋儿。经耳鼻喉科的专家检查,发现孩子的耳蜗及听觉神经已遭到严重破坏,回天无力,难以治好。孩子的父母这才如梦方醒,痛心疾首,追悔莫及。”
先不去讨论这位准妈妈购买的胎教音乐磁带是不是合格产品。这个合格不是我们一般思维上认知的质量合不合格,有没有防伪标签,是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这类问题。而是指的磁带上的音乐是不是适合胎儿听的,有的机构出版的音响产品是没有经过专业音乐治疗师把关的,他们只是将一些世界名曲集成在了一起,而这些名曲并不一定都适合给胎儿使用。第二个是准妈妈的音乐胎育方式错了,给肚子里的小宝宝听音乐,不能直接把喇叭对着肚子,因为胎儿虽然有正常的听觉了,但是它的整个器官还是很稚嫩的,把喇叭直接对着肚子,声音过大,胎儿是受不了的,肯定会引起器官上的变异。在讲艺术胎育实施法则前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让准妈妈们都认识什么是艺术胎育,它究竟有没有一般人认为的能够改变或者提高孩子智力水平的超能力。
艺术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的手段来辅助培育孕妇腹中的胎儿,使胎儿能够更好的生长,发育。并且通过不断的艺术的熏陶,开发胎儿艺术的潜能。那为什么艺术是非常适合进行胎育的呢?第一,在前面七讲中我们已经能够知道艺术能够调整人的情绪,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处在一个活跃的阶段,能够非常好的运转。我们知道胎儿是靠脐带连结母亲的胎盘来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而如果此时准妈妈们产生了负面情绪,特别是长时间处在一个不良情绪状态中,会导致身体各个机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气血不畅,失眠等等。这就直接影响胎盘对胎儿的营养供给,也就自然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第二,胎儿的身体在孕妇的体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对胎儿的直接或间接的艺术胎育手段,可以有效的刺激胎儿身体各部分的发展,使之尽可能的达到完善。那么是不是,艺术胎育有像一些地方宣讲的能够营造神童这样类似的神奇功效呢?完全不是。众所周知,人的性状和智力水平等跟自身的遗传密码有关,这种遗传密码就是我们俗称的DNA。每个人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DNA序列,并且这种序列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复制的。那么就是说当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的那一刹那,就已经生成了带有人体性状,智力水平,特殊才能等等遗传给了未来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是不是具有某种天赋在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艺术胎育只能将胎儿未开发出来但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出来。并不像有些地方宣传的能够做到无中生有。就靠准妈妈听听音乐,写写书法就能够让胎儿成为“神童”。
前面我们介绍了有关艺术胎育的基本的知识。我们现在就进入正题,如何进行艺术胎育?我认为艺术胎育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怀孕前的准备工作。当两个青年结婚了,并且做好了抚养后代的准备了,就产生怀孕生子的想法了。我们前面讲到,DNA遗传密码决定了后代的先天条件。这就好比是种子发芽,一颗优秀的,好的种子容易更容易发出好的芽,最后长出好的果实。那么在怀孕前是不是应当培养准爸爸,准妈妈在艺术上的修养呢?比如一起去听一场现场的音乐会,注意是音乐会而不是演唱会。这两者我认为主要体现在现场的气氛特点上。音乐会的现场一般是很安静的,除了音乐外,很少有过度的掌声,或者尖叫声。听众更多的是从欣赏的角度去聆听。这是一种美得享受。而演唱会一般是非常热闹的,是掌声不断,呼声不止。听众一般很少专注于音乐本身,他们更多的是感受演唱会所带来的兴奋的感受。我们说几种提高艺术修养的几种方式。第一,聆听音乐。有人说了,我所在的是个小城市,没啥音乐会。那咋办?现在科技都很发达可以把音乐会带回家里听,而且可以不止一遍的听,随时想听随时有。那么推荐准爸爸,准妈妈们可以买一些中外经典音乐的碟子。可以是交响乐,可以是钢琴,小提琴独奏曲或者一些协奏曲,管弦曲等等。选择的音乐应当避免具有悲伤的,忧愁的,沉闷的,愤怒的以及充斥大量刺耳的和弦的(这类多是现代派音乐。多是使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产生的音响效果),而应当多以平静舒缓,快乐祥和的音乐为主。比如:有着圆舞曲之王之称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的糖果圆舞曲》,《无穷动》,《春之声序曲》,《闲聊快速波尔卡》等等,由韦伯创作,柏辽兹改编的管弦作品《邀舞》,海顿的管弦四重奏《云雀》,舒曼《儿时情景》钢琴套曲,莫扎特的十四首《弦乐小夜曲》(特别是其中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以及前面常提到的舒伯特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第二,欣赏名人书画。这种欣然不是简简单单的拿着画作看看。而是需要准爸爸,准妈妈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画中,让自己和画作能够浑然一体。比如,我们欣赏一课挺拔俊俏的青松,自身也会受画作的影响感觉自己同样挺拔俊俏。当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时候我们感叹于画中人物的恬静与祥和。当欣赏唐朝怀素的《自叙帖》时,又感到其狂草书法书法所带来的飘逸和秀美。所欣赏的作品风格主要以恬静,优美,辽阔,淡雅为主的作品。比如:米勒的《拾穗者》、《牧羊女》、波利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安格尔的《泉》,陆治的《花溪渔隐图》,董其昌《青绿山水图》,张大千《墨虾》,颜真卿的《祭侄稿》,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第三,观赏舞蹈。如果说书画带给人的是静止的形态之美,那么舞蹈则展现的是形体流动之美。舞蹈是反映人类情感最直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对于舞蹈的选择应尤为谨慎。但总体上还是应当选择肢体舒展的,优雅的,音律节奏变化小的舞蹈。比如某些古典舞,芭蕾舞和民族舞。原则上不选择观赏拉丁,街舞,爵士舞,艳热舞,肚皮舞等动作劲爆,火热的舞蹈。我们可以选择比如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红色娘子军》,戴爱莲的《荷花舞》,陈爱莲的《春江花月夜》,杨丽萍的《雀之灵》等。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被动式的胎育外,还有主动式的胎育即准爸爸,准妈妈亲自参与艺术的创造。比如演唱歌曲,演奏乐曲,绘画,书法,写作等等。
当怀孕后,母亲除了注意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休息外,对于艺术胎育应注意些什么呢?第一,从孕前所听,所看的所有艺术作品中选择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反复的观看和聆听。我们知道,大脑对于记忆是有个模式的,一般反复多次的短小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因此,在挑选音乐作品时应特别注意选择作品应尽量短小。可以是本身作品的短小。比如舒伯特的《摇篮曲》,也可以是节选某一个作品的片段。第二,反复的次数和进行的时间以母亲自己能够愉快接受为标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一些体会。一首再好听的歌,反复多次持续不断的聆听,心理会产生一种烦躁感。这种烦躁感传递到胎儿,势必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第三,音量大小适宜。不要怕孩子听不到,过强的音量和过高的音频会影响孩子耳蜗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耳聋。音量多少适宜呢?还是以母亲接受声响的舒适度为标准。音乐能清晰的听见,又不觉得吵闹。这个声音就刚刚合适。在这个时期有些主动胎育方式是不适合进行的。比如舞蹈。
对于胎育,现在大家都有的共识就是胎育能够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但是不良的胎育又会使宝宝受到损害。建议,准爸爸准妈妈们在进行艺术胎育的时候能够咨询一些有关专家,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至此,为期八讲的《不可不知的艺术养生》系列讲座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也同时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 06: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拭目以待!
其实这个活动挺好的,希望大家都多多支持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6: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心理健康最重要,身心和谐最重要。也想看《漫谈古典诗词鉴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12: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设想不错,最好能多加完善,大力推广,形成品牌效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1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第四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0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学习了,期待继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3 18: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第四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09: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学习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 13: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栏目开得确实是不错,能学到不少知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11: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兄辛苦啦!gx0gx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0 15: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涛兄辛苦了,期待下面几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3 13: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9 07: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拭目以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13: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继续更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6 17: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海涛兄更新完后续文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8: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支持下,慢慢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8 16: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奇,盼望,期待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23: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个人各种原因耽误了时间,时至今日才全文更新完毕。对此,先向论坛管理层和各位国学友致歉。希望这一点点想法和思考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23: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最可贵,必须得学会养生,受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23: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是最可贵的,必须重视养生,受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2 19: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不少文凭较高的人士缺乏的就是艺术修养,希望能在这方面多做做努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6 2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禄寿,读了先生的贴,才知道,寿排前面。赞一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