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补充一点吧:
桓谭《新论·正经》:“《古论语》二十一卷,与《齐》、《鲁》文异六百四十余字。”
揣摩桓谭的话,《古论》与《齐论》、《鲁论》用字不同,而《齐论》、《鲁论》则是相同的,那么“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矣”的“易”《鲁论》作“亦”,《齐论》也应是作“亦”。
另据郭沂先生考证,《齐论》、《鲁论》都是汉宣帝时代才出现的,它们出现都要晚于《古论》,其中《鲁论》是孔安国的传人鲁人扶卿以《古论》为底本根据《齐论》改造而来,他认为“《齐论》、《鲁论》既然在宣帝时才出现,则董仲舒、司马迁辈自然无缘见到。这进一步证明他们必定引自已经被孔安国改写成今文的《古论语》。”(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既然司马迁见到的是《古论》,而《古论》里是作“五十以学易”,他为什么不直接引用《论语》孔子的原话呢?用这个来证明孔子好《易》是多么直接而有力的证据?然而却没有,他引了一句不明出处的“加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不是很奇怪?唯一的解释是《古论》中的这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亦可无大过矣”在司马迁时代就明白与孔子学《易》无关,所以不能引来当孔子学《易》的证据的。甚至极有可能《古论》本来就是作“亦”,只不过在后来辗转抄写的时候写了别字,把“亦”写成了“易”,到了东汉郑玄时看到的《古论》就作“易”,所以他在“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时改从《古论》,可恰恰这个“易”字是个别字。
至于“证据不足”之说,请勿妄发。再不足也是有证据,你要说我“证据不足”,你得有比我更多、更足的证据才有资格这么说。人往往如此:对于自己不认可的问题,别人列出一万条证据也是“证据不足”;对于自己认可的问题,即使是空口白话,也照样是“很有道理”。
我的观点是一切靠证据说话,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没有证据最好别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