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网
襄城县的59岁“农民学者”刘石增痴迷研读《资本论》40年,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专家的肯定和赞赏。他花40年时间研究《资本论》,直至家徒四壁、妻离子散都不抛弃不放弃。最近,他完成了《资本论》续书,称自己想在中国经济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1月24日《东方今报》) 无疑,刘石增属于那种被世人视为很“神”的一类人,即所谓的“民间思想家”。“民间思想家”就是那些不被学术体制(学院派)接纳的草根学者,虽然这群人也像学院派本身一样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所遭受得痛苦往往万倍于学院派学者们。“民间思想家”中的佼佼者更是如此,因为他们不是像一些学院派那样仅仅把学术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是真正热爱学术、真正用生命去“献身”学术的人,他们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毅力去守护圣洁的思想。为了自己热爱的某门学术,他们献出自己“幸福的生活”、甚至身体健康、生命等等。刘石增就为了经济学元典性文献《资本论》弄得自己“家徒四壁、妻离子散”。 虽然他们在野地中的研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他们没有学院那种维持生活的体制保证,没有学院那种便利地文献检索环境,也没有学院那种体制提供的学术交流。他们是在孤独、贫乏、艰苦中去追逐学术的,这样他们出的“成果”虽然远远不及学院派,但是他们做学问的精神却是学院派们望尘莫及的。悲剧性的错位恰恰产生于此,热爱者因其所热爱而受苦受难,但是他又必须为这种热爱完成某种程度的“献身”。孔子的弟子颜回大概是最早被记录在案的“民间思想家”,孔子这样描述、称颂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为了学术和思想,他们身处困境也“不改其乐”,这正是孔子也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称贤的学术真精神。 虽然刘石增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初步的认可,但是他最终能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在中国经济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还有待商榷。因为民间思想家所达到的高度并不在其成果,而在于其态度、其执着的献身的精神。相比那些在学术圈混饭的尸位素餐的碌碌诸公们,刘石增更代表着古典时代的一种理想人格。近年来,学术界的堕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人利用手里的学术资源大搞腐*败、有的人厚颜无耻地公开剽窃,有的人利用学术的幌子为利益集团装饰卑鄙的谎言,在其位者不谋其“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真正为了学术,甘于贫困、甘于寂寞者又有几人呢?就我所知,学院派学者大抵是对民间学者持一种不屑的态度,但是他们那种真理在握的自我感觉与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往往形成某种讽刺的效果。我宁愿相信,那些民间思想家中的佼佼者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虽然他们的成果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显得不那么搭配,但是他们却因其热爱,因其献身的疯狂,而为自己理想的学术事业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确实很“贤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