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5-10-1 19:44 编辑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为孔子正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俗认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愚民思想,具有这种看法的人都是以现代汉字字义简单解释此句论语。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在WG期间成为攻击孔子的依据。
其实人们都错怪了孔老夫子。孔子是中国有记录的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一生都将自己的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有三千学生,其中出类拔萃的就有七十二人。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抱有如此思维的人怎能不喜欢民众学习更多知识,知道更多道理呢?
其实这里的“不”在古文中与“丕”同,既“大”的意思。(『說文解字注』故古多用不爲丕。)结合这句论语上文应这样翻译此句论语:
老百姓能够听从命令,派遣他们做任何事情他们都会认真照着办,大多数前文提到的诗、礼、乐知识都可以让他们知道。
——这才是孔老夫子此段话之原义。
注释:“可”可以,能够。《左传·庄公十年》:“可以一战。”
“使”命令,派遣。《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
“由”听命,照着办。《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不”通“丕”(pī)。大。《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心术》:“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
“丕”『說文解字注』大也。見釋詁。从一。不聲。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
“大”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易》:“大有。”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使”致使,让。《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知”知道。《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