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道德经新解

发布者: cooper | 发布时间: 2012-6-25 12:24| 查看数: 133442| 评论数: 485|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6-29 15:10:04
这个倒真的可能。
不过谁是鸡,谁是凤凰可是难讲的。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6-29 15:12:29
最讨厌融会贯通,这种定性不定量的说法。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5:09
‘讨厌’是因为你修行不够,掩饰不住自己的‘嗔’。
道就是定性,如果想定量,不可能懂道,懂的也不是道。
否则如何无始无终,上天入地,玄之又玄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说得对

查看全部评分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5:27:18
to:古越中兴

难道你连什么是理念都不懂吗?我希望你只是为争而争,否则就说明水平不够了。

至于厚德包物,我真的不想说了,连“你是中国人,所以要用中国式表达,否则您就背叛祖宗和良知了,别人也不知你所云了。”这种话都说得出来,可以说毫无科学思想,纯粹就是一个愚民。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6-29 16:02:46
to:古越中兴

难道你连什么是理念都不懂吗?我希望你只是为争而争,否则就说明水平不够了。

至于厚德包物,我真的不想说了,连“你是中国人,所以要用中国式表达,否则您就背叛祖宗和良知了,别人也不知你所云 ...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5:27
我是工科硕士,科学思想可能跟你差不多。说别人是愚民并不能说明自己是高人。反而要考虑自己的修行水平。况且大智若愚,这一直是老子道德经追求的,你也无须贬。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03:47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所以治国与养生、修身、成功是一体的。
=====================================
哈哈,如此幼稚的话,这是要笑死人的。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06:27
大智若愚,不是老子说的。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09:18
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当自然之道得到最广泛认可的时候,道的作用就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到,无事不能。万事万物都依赖着道的滋养而生长,并且不会被道所推辞,自然之道扶持了万事万物的生成,但道并不自认这些是自己的功劳,从而将万事万物据为己有。自然之道养育了万事万物,但并不去主宰万事万物,去妨碍万事万物的自由生长,(正是因为)自然之道从来就没有据万事万物为己有的欲*望,所以让人们看上去是那么地“微不足道”,故而可以称之为“小”(自然之道从来就不会刻意地去彰显自己的能力,因为他的能力本身就源于自然)。然而当万事万物依持自然之道的规律自由地生长,接受道的指引,归顺于道的自然法则时,道自身却从不愿意去主宰万事万物,所以又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自然之道精神力量的无所不在,故又可以称之为“大”。正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他真正的伟大。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6-29 17:09:39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所以治国与养生、修身、成功是一体的。
=====================================
哈哈,如此幼稚的话,这是要笑死人的。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03
下士大笑,并不说明道不尊贵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12:12
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可)既。

  只要能坚守着那最大的自然之“道”,并按道的规律行事,普天之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靠拢(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啊,是普世价值啊。为什么现成的自然之道不去守护,并加以发扬光大,而去鼓吹那人为、刻意,且已经遭世人抛弃的儒教呢?)。靠拢他但又不会互相伤害,于是大家就都能获得和平和安泰的生活(因为在自然之道的指引下,每个人都会按道的规律行事,自由的交往,各尽所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相对而言)美妙的音乐和美好的食物,它们能使过路的人为之暂时停步。但若用这种类似的形式来表述大道,则是平淡的,而且也是无味的(因为自然之道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看它,不是那么足够的悦目;听它,也不是那么足够地悦耳;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不可穷尽的)。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18:01
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之所以要准备收拢之,必定是因为开张过度;之所以将会走向衰落,必定是因为强壮过度;之所以将会被废弃,必定是因为张扬过度;之所以将会将要被夺取,必定是因为获得过度。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最简单的道理(以小见大,从最微小的地方了解大道理,这也是自然规律),物极必反,柔弱才能战胜刚强(也一定会战胜刚强,因为这是自然规律:出生、长大、老死)。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武装力量不可以随便向人民展示(鱼和水,君与民本为一体,不要总是阶级斗争思维。做人处世,需要谨慎小心,适可而止,凡事不要过度)。(很多人从谋略角度解释这一章,其实大谬,也不符合道德经的一贯思想。)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6-29 17:32:04
楼主兄解道,篇幅已近半,道的概念、面目、规律已显山露水。而我个人看法,道既有自然道,又有天道、人道,三者关系最难理清。比如第34章之“道”已是三道之贯通,与第14、21、25章之“道”恐非同一层面。
     可道之范畴,皆道体之物理化。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50:22
所谓四大也,它们是从属关系,明确即可。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7:51:22
良知,孟子:“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即一种基于本能的感知,普世价值也。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8:28:41
玄:黑而有色者为玄《说文》,引申为远、暗,不可测之意。表示幽昧深远的含义。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8:33:56
而所谓玄学,主要是指命理学、风水学、星相学、长生不老术等。
cooper 发表于 2012-6-29 18:37:17
而哲学,一般认为哲学衍生出科学,是科学之科学。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09:42:46
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而不刻意作为的(天道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所有刻意的,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三峡),所以反而没有任何事情是它所不能为的。侯王如果能坚守自然之“道”的规律顺势而为,万事万物就会得到自我教化、自生自灭(优胜劣汰)而得以自由的充分发展。如果在自由生长的过程中产生贪婪、妄为的欲*望时,我们就应该用“道”的那种虚空无为之纯朴来教化他、镇守他(帮他洗*脑)。如果用“道”的那种虚空无为之纯朴来教化他、镇守他,他也就不会、不敢、不愿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了贪欲之心就会趋于宁静和平和,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和谐和守正。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09:47:10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高的德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道,(所以就道而言,无所谓德,因为道就是德,并且是一种真德。)只要按道德规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行事,就是一种大德;次等的德就是那些试图刻意保持的德,由于这种刻意的德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那不是真德,是对真德的一种丢失。
上德的人由于处处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无心刻意施德,而且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事情需要去有所为;(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恰恰能处处体现德的本意,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上仁的人喜欢处处刻意施德,但并非真觉得有什么事情需要去有所为;(主要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乐善好施之功德,也不怕用错了地方,将鲸鱼困之于池塘、猛兽困之于牢笼,而将恶魔开*放于天堂。)
上义的人喜欢处处刻意施德,并且认为真的有这样的必要可以去施德;(好像世间的人都是傻子,都是低素质,就他一人聪明。)
上礼的人喜欢施德,但得不到回应,于是扬起了臂膀,试图强迫。(哈哈,似曾相识,太多的假道学。唉,真是孔儒之毒猛于虎。)
因此,丢失了道后开始提倡德,丢失了德后开始提倡仁,丢失了仁后开始提倡义,丢失了义后开始提倡礼。
提倡所谓礼,表示忠诚和信仰的丧失,祸乱的开始。
(如果再进而强调)所谓“先知”,则说明了道的虚无(对道德架空、摒弃),愚昧(造神)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该居于厚道纯朴(道),而不应该居于轻浮虚华(礼);居于自然实在,而不居于华丽形式。
因此,需要按自然规律行事,而非人为创造规律。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09:48:54
上礼的人喜欢施德,但得不到回应,于是扬起了臂膀,试图强迫。(哈哈,似曾相识,太多的假道学,其毒猛于虎。)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10:22:24
再好的东西,只要放在这片神弃的土地,就会变样,变的神神叨叨,功利不堪。这个肮脏的、令人诅咒的文化大酱缸。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6-30 11:08:15
学术的包容是本质的品性彰显,学术所展现的知识也是从吸收中成长、提高。楼主兄从学道、研道到悟道的经历也是与学术本身的生、长、盛、旺规律一脉相承的。
战国荀子《劝学篇》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道的前瞻性、包容性正是“道”先天地而生的根本,学“道学”之人,能明悟老子的“不争”、“无为”学说,学做老子的出关隐去,遗五千字而道与时空万古。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11:56:24
{:soso_e183:}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11:58:58
不过,老子出关只是传说,庄子里有答案。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13:32:07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过去听得道的人说过(道是无,无是一,即一就是道):天得道就会清明;地得道就会安宁;神得道就会玄灵;河谷得道就会充盈;万物得道就会充满生机;君王得道就能使得天下充满正气。推而言之(致:反转。反过来说),如果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得玄灵,恐怕要灭失;河谷不得充盈,恐怕要涸竭;万物不得生机,恐怕要绝灭;侯王不得正气,恐怕要倾覆(蹶:挫折,失败)。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放下身段,平易待人,才能持久。因为人生而平等)。因此侯王总是自称为“孤”、“寡”、“不谷”(绝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无须赞誉。也正因为如此,(千万)不要(与其)琭琭晶莹像宝玉,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一个是阴柔的美,一个是阳刚的美;一个是做作的美,一个是天然的美。)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18:30:16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周而复始(物极必反)是道的运动规律,守弱(平和、宁静、柔弱,像水一样的居于弱。弱之极,即强;强之极,即弱)是道的作用。(即道以极弱胜极强)

(因为,看似)天下万物生于有(比喻强),(但)有(却)生于无(比喻弱)。(当然,道是无,无中生有;道又是有,有生万物)(哈哈,所谓: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18:44:47
如果九个人在场,四个人赞成,三个人反对,两个人弃权,按半数通过规则,那么算通过还是不通过?90%的孩子认为是通过的,90%的成*人认为没通过。显然,成年人不如小孩懂规则,为什么?说明,现在的教育,越教人越傻。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20:40:09
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有高悟性(大德、深厚良知)的人听到了道的理论,就会勤奋努力地去专研,并加以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悟性(中德、一般良知)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举棋不定,不知所措;低悟性(下德、没有良知)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以为荒谬。然而不被这些低悟性的人嘲笑,那就不能算是能表达万事万物起源、发展、消亡的道了(自然之道的规律岂非一般人都能懂)。所以,那些建言的人(著书、写文章的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一句也可以这样理解:以此,写下这样的一些话如下):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因为大多数人只注重眼前);前进的道看似后退(因为对面的也在动);平坦的道看似崎岖(因为脚底乏力);崇高的德看似峡谷(因为站在山巅);洁白的东西,看似含有污垢(因为眼睛昏花);广大的德看似不足(因为要求太高);刚健的德看似懈怠(因为欲*望太强)。就像道是那么地质朴而纯真,好担心它随时会发生变化;就像最方正的东西,根本看不见它的棱角在哪里(天圆地方,可方在哪里拐弯?);就像最完美的物件,总是要到最后才能完成;就像最大的声响,你的耳朵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因为它发自内心);就像最美的形象,根本没有丝毫的形迹(因为它产生在脑海里)。正如自然之道幽隐而又没有名称,无名无声,但只有“道”,才能使得万事万物得以善始,可以善成,有望善终。
cooper 发表于 2012-6-30 20:41:33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无(混沌之气,道家称元气),无生有(天地。道家称阴阳之气),无中生有。(混沌的元气不断地交合,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形成天地。)无有不断地交合(有无不断地交融,就像阴阳不断地交合)形成冲气(有无相生,即不间断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从而产生万事万物。(所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当然是宏观角度。中国文化从来就是看大势而不拘小节,故而科学不得倡明)
万事万物依附于阴(背靠阴,依靠大地),滋润于阳(拥抱阳,面向太阳,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即,万事万物依赖于大地,并依靠上天的滋润,通过天地之气不断地交合所产生的冲气的运动(有无相生的过程),从而达到和谐状况。(说明和谐是动态的产物。)
人们所厌恶的,无非孤、寡和不谷(不能成熟的稻谷、五谷,比喻绝后),但王公们却喜欢拿过来自称。所以,凡事物,减损它反而可能是帮助它,帮助它反而可能是减损它。有句话是人家教我的,我也用之教人:太过霸道、太过张扬的人,最后都会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不得好死),我希望能将此引以为戒。
cooper 发表于 2012-7-1 09:47:28
各位看到这里,不知是否能体会本帖对“道”定义的前后一贯性及相互关联性,道的概念的唯一性及科学性,以及道所包含内容的广泛性。在第1章,本帖解释说明:道是无,道也是有,以及无中生有;在42章,本帖又解释说明:道生无,无生有,无有相生并生万事万物。应该算是比较清楚地道出了“道”的本质特征,哈哈,似乎有点过了,真诚地希望各位就哲学角度的道提出批评。

当然,细节上对道德经的解释应该是错误还很多,但至少,本帖对于道的认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难道版主不认为应该对这种创新性的解释予以肯定吗?
cooper 发表于 2012-7-1 10:36:30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那些最微、最柔的东西,可以纵横天下随意地穿行于世间最坚硬的东西中。就像没有物质的物质,可以穿透任何没有间隙的间隔一样(水至微、至柔,风至微、至柔,光至微、至柔,却能渗透万物),使我由此认识到了“无为”(按自然之道的规律行为,就像让水自由的流动,让风自由的轻抚,让光自由的照耀一样,自然之力自会调节天下万事万物的生长)的益处。“不言”的教导(言必刻意。闭上你的嘴,不要总摆出一副先知的模样,说的越多,错的也就越多,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让天下万事万物自由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普天下万事万物的能耐几乎没有能赶上它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