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从格物致知谈起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7-3-7 07:20| 查看数: 2514| 评论数: 8|帖子模式

格物,物,外物有物理;格,至也(朱熹解);格物,穷物理的诚者天道。致知,究物理之事则,诚之者人之道。格物致知,天人诚道的事物意涵,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理势知行的事物,人也,一定事物运行之理道,人为与自然矛盾实在的事物范畴。天道元亨利贞,实则是天人诚道的格物致知。荀子的“精于物者而物物”,也是天人诚道的物物道。船山所说物则,指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格物与致知的范畴联系,方产生完整的天人诚道。应对诚意正心的人道仁义礼智信,便是天道诚,应对人道信的诚意正心,天人合一的诚信道。其中,诚意联接诚之者人之道的事则,进入人道正心之诚意。格物致知的天人诚道,天人合一的诚信道,心性内外的一物两体,人为与自然矛盾实在的事物范畴。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条目,人生阶梯之境遇也。《易传》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心性外的格物致知;尽性,心性内的诚意正心;至于命,人生阶梯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不同的修身意涵,有不同礼义的规范意涵。小人喻于利,以利正义,有从事社会物质生产职责的庶物(精于物者)人伦(家庭伦理)道;君子喻于义,以义正天下利,成天下利的治国安民。百姓安居乐业,恒心者精于道者兼物物,恒产者精于物者而物物,造就健康清新的小人利层次的庶物人伦道,这也是船山提出以理道定所,如张载所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易传》的道器层次明晰:形下器之道有一物两体的事物矛盾实在,那么,形上文政導便有神参两体理一成矛盾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正因为礼义规范有层次区分,仁义爱心也有层次区分,小人喻于利,人际忠恕爱心的诚信正义益利;君子喻于义,天下仁恕爱心,造就人际忠恕爱心的道德文化大环境。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成就于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神参天理人欲两体理一的仁恕爱心。爱心,随规范意蕴有大爱与小爱之分;仁心非仁义,通过礼义的行为规范质正和质实。仁义所成,仁智同用。随礼义意蕴也有小智的小仁小勇,与大智的大仁大勇之别。人生阶梯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不同的修身意涵,便有不同层次礼义的规范意蕴,有大小不同层次的爱心,有大小不同层次的智仁勇。人生阶梯有层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格物致知始。
清晰哲学的范畴意涵,清晰范畴间的普遍联系明义理。范畴间的普遍联系网愈广,义理面愈广。范畴体系成形,义理体系成形。前提是:任何范畴有探究的本质义涵,只能深入明晰,不能穿凿附会。明晰范畴意涵,盘究逻辑原根,追究逻辑深刻的文化文明。

最新评论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7-3-8 08:32:01
格物致知,乃人能弘道的格物致知。立足个体,实践活动的格致范围;推致整体,已知天下物的格致范围。孔子的习以性成,有格致意蕴;荀子精于物者而物物,致知在格物;《易传》的人生三段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于命,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体理一的性命学,心性内是尽心尽性。格物致知是心性外之穷理,格致穷理于物理,人的心性有物之性。先儒的格致意蕴,船山表述更清晰。
一、“格物之成功为物格”,从格物致知到物格的物物生成之成功,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生化道。
二、“格物以外言,致知以内言,内外异名而功用则一”。外有其物在格物,内有其情为致知。内有其情定致知之功,成就物物生成的物格之用,“内外异名而功用则一”。
三、“格致相因,而致知在格物者”。“藉格物以推致其理”。《易传》穷理意蕴,致知在格物的推致其理。
四、“天下之物无涯,吾之格之也有涯。吾之所知者有量,而及其致之也不復拘于量”。此理性逻辑超越先儒。类似现代哲学的有限与无限逻辑,船山理解的无极而太极之哲理。无极,“无有一极”,“天下之物无涯”;太极,“无有不极”“吾之格之也有涯”。所以,“吾之所知者有量,而及其致之也不復拘于量”。
五、“知善知恶是知,而善恶有在物者”。善恶与物欲相关,情有贞淫功罪。知善知恶有辨别是非虚假之知,也有证确的善恶之实。心统性情,以性正情,情有贞善淫恶;心统性情,性为情节,情有功善罪恶。发展情才理其欲,致力于物物生化而发展物欲的继善成性,情功善道。抑制情欲,阻滞物物生化而停滞物欲,情罪之恶道。所以,“善恶有在物者”。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7-3-8 08:33:11
朱熹格物致知,道德的心性内修,“合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以为明”。“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抑制情欲的停滞文明,一是天理浑然,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所以,“存天理,去人欲”;二是人道当然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朱熹格物逻辑是:“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到极处无不到也”。又言:“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也”。船山言物格无涯,穷理致知“也不復拘于量”。朱熹的格致有知所止的物理之极处,欲到极处的事物之理。所宣导内修心性的道德价值观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人欲通行于天理的通情理欲。无人欲,天理亦废了。
儒家言天命,君相造命,人事言天。所以,人事就是天命。各正性命,性命分殊的礼义明分,“循理而应乎事物”的性命学。老子道法自然三无为,不需要研究礼义明分的性命学,不需要研究心性素质和文化结构,更不需要格物致知。一切随顺自然知有无,人无为道无不为。“治人事天”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质朴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
llg6688 发表于 2017-3-28 21:05:50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7-3-28 21:21 编辑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儒家文化的命脉。“格物”不弄清楚,后面的“七目”就没有了基础,所以,“格物”犹如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锁”的钥匙。“格物”不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就如一把掉了“钥匙‘的”锁“。
      “天下之物无涯,吾之格之也有涯。吾之所知者有量,而及其致之也不復拘于量”。这种观点还是囿于”格“天下的”万物“,周公当时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格“天下的”万物“,周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制成”礼乐“,其中还包括到南方采风形成 《周南》。可想而知,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格“清天下的”万物“,周公就是长十个脑袋,他也办不到许多儒家明星”格“了几千年而没有完成的”格物“。可以说,”格物“至今仍然是个谜。”格物“如果至今还是”谜“,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方向错了。且这种迷失之错误,从东汉的时候就开始了。
     儒家文化可以称为”儒教“吗?至今还是个问号!可见,我们至今也没有弄清”格物“之”物“到底是什么?!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7-3-29 09:08:22

周公时代,还不是属于论理学时代,能从人文文化角度提出礼乐概念,已不错了。先儒格物,更多从知性的直观角度,如何成就天下格物之所得的富有日新,知其然恐怕难以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探究天下格物的无涯,所涉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有不极之太极,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无极而太极。格天下物无涯的无极而太极。理论理性有逻辑次序,很多哲学真理的问题,孔子儒学都未达到这个理性境界,尚是儒学基础化的胚胎期,何况周公?先生要弄清格物的哲学意蕴,建议认真通读通解张载书与船山书。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7-4-1 05:17:38
llg6688 发表于 2017-3-28 21:05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儒家文化的命脉。“格物”不弄清楚,后面的“七目”就没有了基础 ...

在我的主题《荀子学与船山学》已发贴《格物义理深刻化》,看后再讨论交流。
llg6688 发表于 2017-4-3 10:09:44
建议认真通读通解张载书与船山书。

谢谢,张载书与船山书我已经下载,目前正在拜读。你我志同道合,我们以后多交流。关于“格物致知”我已经写了一篇专文,可惜太长了,已经有八万多字了,尚还在修改。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7-4-18 07:56:56
llg6688 发表于 2017-4-3 10:09
建议认真通读通解张载书与船山书。

谢谢,张载书与船山书我已经下载,目前正在拜读。你我志同道合,我们 ...

先生志气可嘉,过来人提出几点见解注重:一是文字词语的基础功夫;二是哲学范畴意涵及义理逻辑的深切了解;三是精深探究范畴与范畴之间普遍联系的范畴体系和义理体系。四是根据历史逻辑统一性原理,探究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会通古今通义;五是务实探究时空性质的文化接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中国化 。
llg6688 发表于 2017-4-19 20:17:19
谢谢支持,我一定会努力的。争取此生完成这一夙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