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物主义者看来,“精神”只不过是物质现象的最高表现形态而已,其赖以存在的直接物质基础是高度分化的生物神经系统。各种不同的生命个体以其特有的神经感受性感受着这个世界,并以特有的方式适应着这个世界。人类只不过是目前所认识到的地球上最智慧的一个物种而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讲的这些都是在逻辑层面上强调客观事物在人的认识中存在着一种“对称”性。没有“有”何来“无”?没有“难”何来“易”?类似的这些概念都是对生的,互为存在的条件,因而具有了不折不扣的对称性(“有”和“无”的“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在这个逻辑意义上说的)。 相比之下,“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有”为实存,必具可观察的边界和范围,存在明显的结构层次以分门别类;而“无”为虚存,并无可观察的边界和范围,玄妙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却是在讲自然哲学问题,前者在讲“有”和“无”的微妙差异,而后者意在揭示大自然的来龙去脉,寻找宇宙的终极来源。至于这种认识是否揭示了“真理”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唯物主义“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等价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看,二者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无”可以看成是向微观世界无限延伸的一个“极限”。然而,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生于无”是有悖于“物质不灭定律”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唯物主义的认识有问题(太过虚妄,也许本来就存在一种最小的、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只是我们人类还无法认识罢了),还是现代科学的认识水平还很有限(不明就里,我们对物质的认识还很肤浅,并未认识到“物质不灭”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奥秘和细节),我们也还是不得而知。对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
常说“老子说”,有点把老子变“神”了。 其实道德经的道理并不是创造,而是一个总结与提升。 中国人亘古便通过阴阳辩证,认识到物质与空间的关系,道德经里的“宇宙观”是“易”文化的延伸。 但是,在物理认知理论雄厚不过手段薄弱的世界里,是无法从现实中得出理论的实证的。 所以“道”从来都是真实而又含糊地存在。 然而,使用“道”理论基础而推论出来的“德”,所谓行动的规范,就更为模糊,简直就是“感觉”而已。 所以要明确“德”,就必先明确“道”。 |
有无无间,非有则无。 有为物质,无为空间。 历史以来,学者们对“无”的理解只论人间,未及其根。 道德经有专章论述“无、有”关系,可惜无人领会。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Chapter eleven Thirteen spokes converge upon a single hub, It is the empty space in the center that the use of the cart hinges. We make vessels from clay, It is the empty space within the vessels that makes them useful. We build doors and windows for a room, It is the empty spaces in them that make a room a room. Thus, while matter has its advantages, It is space that makes them useful. 十三条辐樑沿合着一个轴心,正因为这轴心是空的,轮子才可以转动,车因为轮子的转动才起车的作用。 我们用胚土做成用器具,正因为器具当中是空的,才可以承载东西。 我们为房子做门口和窗户,正因为其中是空的,才起它们的作用。 因此,物质可以作为基础,空间才令它们发挥它们的作用。 |
有生于无,物质由空间所产生。 这句话里省略了阴阳的存在,阴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一个力场的概念。 在无穷大小,无大无小的状况里,阴阳的“势能”Potential Energy 在失去平衡以后相对运动,由此产生了动能 KineticEnergy 而且产生了空间与时间。 因此也可以说是势能的相对作用产生了动能,动能结体了,“得一”了,便产生了大小,物质的小与空间的大。 “得一”,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太极得一以成型。是造物的第一块砖。 |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19-5-13 17:23 编辑 需要澈底弄清的问题是:1,阴阳与质能是什么关系!2阴阳一体平衡不可分割与质能一体不可分割是否类同?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能量?自然形成的事物与人类建造的房屋一样、都是质能平衡方程兰图。人有用的是空间,是老子的实例,只能说是有与无的关系,无极而太极,太极而俩仪,太极是宏微无限的空间,两仪是阴阳(质能)平衡的本元事物、是非请指正。 |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19-5-11 15:09 好问题! 阴阳本来就是“场”的概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是“场”能是什么? 原始的能量只有两种,势能与动能。势能利用时间,通过空间而产生动能。 阴阳是势能的根源,当其绝对平衡的时候是没有空间与时间的。如果我们把大小作为第四维空间,则可以想象阴阳的变化而成物质。 以前我有一贴模糊表述阴阳,物质、时间与空间的演绎,看看能否找到在贴出来。 |
设一纸,无穷大,画格其中,设所有方格同等大小,间隔以阴阳放置线条交叉之处,令所有等距绝对相同,使阴阳相吸之力绝对平衡,此时阴阳不能动也,谓绝对平衡,是为无极。不动,阴阳间无空间也。不动,无动能也。不动,无时间算也。不动,不易也。 阴阳不动,太极无成。 插一针于纸上,则阴阳间非等距矣。阴阳间非等距,则阴阳间吸引力因不平衡状态相互吸引而产生动态。产生动态,则空间现矣。产生动态,则产生惯性动力矣。产生动态,则有时间算也。 随着时间的增长,阴阳必然越来越接近对方,速度也必然越来越快,空间也必然越来越大,能量也必然越来越强。一直到阴阳双方进入了能量相对平衡的状态,太极成矣。 |
阴阳的相对运动产生了动能。因为“其小无内”,也就是可以无限接近而不能碰撞。 如此,因为还有其他阴阳的存在,也影响其相对运动的向性,所以阴阳相吸的运动也是偏心的,无论偏心多少。 当它们越过对方,又因对方的吸力而回旋,形成了离心力与吸引力的平衡,这时,太极就形成了。 太极的外围因阳的拒力而形成边界,太极的内在因阴的吸力而形成个体。它内在形成核心,外面不接受其它的分子,是一个自洽的个体。 这个个体就是“有”,是造物的第一块砖。 |
易,老道同,有无相生、通过复兴论坛,咱俩可成为好友。 |
易、道、本是同根,都是基于物理变化为理论基础的初步演绎。 道德经是老子对易文化的深化,道是一个方程,德则是这个方程演绎出来的解。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我研究道德经,并不是要立德,是要用“易”的造物形式印证当今的物理理论。 或许这只是一个迷惑,但是我深信这是真实的。 因为用排除的方法,虚无的“能量”只有通过这个想象中的方程才能换算成为真实的物质。 在没有大小的虚空里,我们无法定义空间的比例。我们现在对空间的比例源于我们对自我身体的大小。 比如如果我们比宇宙大亿万倍,我们会把宇宙看作核子;如果我们比核子小亿万倍,我们会把核子看作宇宙。 所以阴阳能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穷大小,是因为它们是力场,有中心而无边界。 就说这里有一个量子,它的吸引力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就算这样微不足道的力场,而且以距离的平方不断地减弱,在宇宙的边缘可以说是可以不计的了吧?但是如果哪里没有其它任何的能量存在,它,就是最强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大小强弱等都是相对的。 明白这个对理解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至于老子把这个启示直接就放在道德经的第二章。 |
顶起来吧,这贴参与的人太少啦。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我可不要什么‘贵’,我要的是更多能理解的人。 |
先生对“有无”的解释很正确!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有,是物质的存在。无,是人的思想意识。以此而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物质产生精神,属于人的认识根源。这就意味着“唯物论”。 |
有无相生,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4-10-20 08:36 有个层次先生得先弄明白,物理的层次与生物的层次。 精神、思想、灵魂相对的是肉体,当然肉体也可以理解成为物质,但这只是生物层面上的东西。 在物理层面上是物质与空间的对立,它俩相对而且相生。你不可能想象没有空间的物质,也不可能想象没有物质的空间,对吧?因为它俩是相互定义的。 |
理解阴阳太极的形成,也就是理解了道的初始模式,从这个模式演绎下去,就能得出三维空间里电磁的产生。 道家的生成理论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能量都是由一个初始的能量演变而成,是阴阳的能量在各维空间内的体现。 道家的宇宙生成是一个收缩的过程,不是大爆炸。 |
七宝 发表于 2024-10-20 08:58 道学从无至有,佛学从有至无。一个从盘古初开,一个从现生修法。道法从无极至万物,佛法从诸识至无识。 道家以顺其自然而安生,佛家以克己博爱而超度。 道家理论基于物理,佛家理论基于人性。两者用语虽有相似,其含义相差远矣。 |
七宝 发表于 2024-10-20 09:16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光子为一,核子为二,份子生物为三。 所有的物质以阴为内在,以阳为表面,能量在运动中达到相对的平衡。 这是我所理解的道家宇宙。 请先生教我佛家的宇宙生成论。。。。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24-10-20 09:36 这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两者均属于认识论。 |
七宝 发表于 2024-10-20 10:14 初期的道家已经确认了易学里的宇宙生成论,道德经也只是对这个宇宙秩序从物质到人文演绎的一种家学。 道家的外丹就是初始对化学研究的一个实践,但是由于当时对物理研究只处于早期,而且对时间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产生了不少的歧途。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也有相当高的成就,比如中医,比如越王剑。。。。。 内丹是在外丹出了不少意外而且理论上也出现了不可逾越的缺陷的时代里产生的。有养生的作用。 自此道教成为了信仰,几千年里都没有任何的进展。 更没有人敢于与经书的作者一同研究宇宙生成的理论。 |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4-10-20 10:07 道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预定的,就是唯心也是预定的。 我们只知道我们自我的作为、思想,但是我们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思维。 |
七宝 发表于 2024-10-20 11:02 好啊,深入了一点。 请记住,没有物质的存在,空间什么功能都没有。 同样,没有了空间,物质也是无从理解的。 也就是说肉体是精神的付托,没有了肉体,精神无从谈起。 对吗? |
七宝 发表于 2024-10-20 13:54 这里的根身应该意为肉体。 意识与物质并不是相生体,它俩对不上,意识并不能寄托在物质上的。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24-10-20 11:03 人类生存于世界,必然接触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也既物质的存在、表现形式,也既运动的特殊状态,当然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这就是人类能够产生思想意识的根源。这也就是“有无相生”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4-10-21 06:17 编辑 研究研究,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预测”,就会明白物质意识是怎么一回事了 ---------------------------------- 儒家研究的重点;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搞“人文领域(或者说;文科)” “有无”应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或者说;研究道家(或者;理科)思想以后,再来表述,才能正确】 为什么说“儒家”是研究人文的呢? 请参阅;系辞开篇说了什么 |
七宝 发表于 2024-10-20 22:08 肉体,或者说是生命体都有一个欲望与倾向,原则上来说都是自利的。 意识便从这里产生,其目的总归还是自利的。 这就是身体与灵魂的关系。 至于那些灵魂毁灭肉体的事,最终也能解释为更大的自我。 道家的人生里没有神圣的存在,只有顺其自然的演绎。 |
ab11bc 发表于 2024-10-20 23:12 儒家的人文从开端便植入了一个尊卑的病毒,孔儒、理学、心学乃至如今的新儒家都是这个病毒的变异。 礼自然而然是道家的表象,儒是坚守这个表象而附以内在。 所以有“上礼为之而莫应之,则攘臂而扔之”之说。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4-10-21 18:21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24-10-21 08:17 谢谢楼主的关注 儒;人需 “人需”在过去的那个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服务于少数人的思想趋势。这种状况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不足所造成 我们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都能上天入地 再持固有服务于少数人的思想,势必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阻碍 这样说,并不代表现代化不需要“人需”,反而是更加需要“人需”的参与 只不过,此时的这个“人需”,其思想要转换形成服务于大多数人 1点个人学习研究思考,欢迎前辈老师朋友们批评指正 |
ab11bc 发表于 2024-10-21 18:16 ‘人需’也是需要定义的。 ‘儒’本身是丧葬出身,丧葬也是人需。 |
从太极的得一乃至成体,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动能都是阴阳的位置与时空的交换而产生的,所以也可以认为时空与动能是等比的。 这与现在所理解的‘大爆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大爆炸”的佯说里,动能与空间是没有关系的,因此无法解说光子的恒速。 至于那个波粒二象性,太极就更好地解析了这个现象。 用不着强行解析并无从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