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⑵“龙”可举起来舞动的假龙。《周易·坤·上六文言》:“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称:举。《史记·周本纪》:“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龙:举龙。) |
注释: ⑴“见”看见,看到。《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⑶“在”表示动作正进行着。他在种地。 |
⑷“田”鼓名。一种大鼓。《诗经·周颂·有瞽》:“应(小鼓)田县(即“悬”)鼓,鞉(小鼓,乐器)磬柷(打击乐器)圉(通‘敔’乐器名)。” |
⑸“利”快,敏捷。《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⑹“大人”地位尊贵的人。《吕氏春秋·劝学》:“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
【乾】九二 象曰 见龙在田,德⑴施⑵普⑶也。 【译】象“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如此感激是天子或诸侯向民众普遍给予恩惠。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8-12-29 15:15 ⑴“德”感恩;感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8-12-29 15:15 ⑵“施”给予恩惠。《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中国没有龙,也没有狮,舞龙舞狮都是舶来品。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8-12-29 15:15 ⑶“普”普遍,全面。《孟子·万章下》:“普天之下。” |
【乾】九二 文言又曰:见龙在田,时⑴舍⑵也。 【译】文言 “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是天子或诸侯适时地给予民众好处。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3-30 05:12 ⑴“时”合时宜的,适时的。《庄子》:“时雨降矣。”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3-30 05:12 ⑵“舍”施舍,给予。《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
【乾】九二 文言又曰:见龙在田,天下⑴文⑵明⑶。 【译】文言 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持续进行,这是国家的礼节仪式完备。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4-19 10:41 ⑴“天下”四海之内,全中国。《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4-19 10:41 ⑵“文”礼节仪式。《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 |
“龙”,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某一事某一象。 “见龙在田”,是指某一事时机已经成熟了,正在发展过程中奋斗的表现。因此“利见大人”,就是见到有关方面有能力的人。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9-5-2 11:14 易经爻辞记录的都是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有系词为证: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情:真情,实情。)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5-2 18:55 受教了。这一爻可以说得通。。。。。 不知先生能否说说“潜龙勿用”是指哪一个仪式?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9-5-3 14:21 “潜龙勿用”不是仪式,初九象辞将其解释得很清楚: 【乾】初九 象曰 潜龙勿用,阳⑴在⑵下⑶也。 【译】象 “隐藏可举起来舞动的假龙不使用。”是因为龙皮存在质量差的问题。 注释: ⑴“阳”伪装,假装,表面上的。《战国策·赵策》:“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 ⑵“在”存在。《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⑶“下”等级低下,质量差。《论衡·逢遇》:“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5-4 12:37 这样解读是否可以。。。。 “龙”某一事也。“潜龙”潜在可行的一个事件。“潜龙勿用”一个潜在可能的事件不要行动。 事因关键的要素还未明确。“阳在下也”。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9-5-4 13:17 “龙”某一事也。可以,但要找出“龙”是“某一事”的根据,或者说史上是否有人将“龙”作“某一事”解释过。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5-4 20:04 我在训诂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我的理解当是写八卦时的作用。 文王写卦,总不能脱离理性。 总的来说,只有在理性的尽头才会出现神化的故事。 每一个事件虽然尽有不同,但是归纳起来总有一个共同的发展历程。 所谓“天卦”就是大概事件发展的约莫过程吧? |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9-5-5 12:26 感谢您参与讨论。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4-19 10:41 ⑶“明”完备。《康熙字典》又《詩·小雅》祀事孔明。《箋》明,猶備也。 |
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19-5-23 12:31 编辑 【乾】九二 文言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译】九二文言:“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君主到来。”人们为什么做出如此举动呢?老师说:“君主具有仁爱之心征收的税赋适当。平常政令明确,平常巡视不马虎,治理邪恶势力,慰问那些忠诚的人,能使邦国更美好却不夸耀自己。既具仁爱之心又有渊博的知识能够治国。《周易》说:‘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君主到来。’这是君主以仁爱治国。”
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
【原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⑴谓⑵也? 【译文】“看到舞龙并敲大鼓的活动正在进行,很快就会看见君主到来。”为什么做出如此举动呢? |
赵庚白 发表于 2019-6-1 08:44 ⑴“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缘故。《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