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8-19 09:11 编辑 / S0 d2 f3 u6 ]" G) L. U2 E 这位朋友 通览你所有帖子,我理解“克己文化”应是萌芽于“克己复礼”,是从“克己复礼”转化而来2 g2 \# o( D( |2 p$ @' v( P 可是,克己复礼的“礼”,应是指的是《周礼》的礼。此礼乃是“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好像与“公利”联系有点远0 F- g7 C- }0 J; T- C . B7 G$ M/ C* k: } q' d! N 2 C+ G3 a& W" D6 O/ e* g . h+ Q" {: n3 M& W/ `! Y 由此一条,我认为,就对你帖子的积极意义,形成大大折损 如能把“克己文化”转化为“阴阳文化(或者是;阴阳五行的优良品德(仁义礼智信)”从这个角度进行论述,也许意义就大大改变。特别是那个“榨汁”说,应该就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文科、儒家,相互融合,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主要是仁 # s+ |0 ^" O& d, Q# K理科、道家,相互融合,核心思想是;旺相休囚衰,主要是智 $ `/ |) G! O7 _* R6 H * @) w1 i5 R _) n# F O 思索良久,还是写下上面言语 ; I, _% _4 w% R不周不妥之处,还望谅解 ! p% o9 ~ q6 e/ t/ P, ^' Z" U+ f- j+ H7 a& N# U* U 谢谢 ; @6 \" O) |: T& g 0 P* L u7 C. ]; P5 L + ]+ K: H. c$ c/ t3 ` ! ^" e/ X" p' ?' y' {( i / ]4 s; Q* d) J$ R% `# O1 [' J |
谢谢点拨,点到穴处,拨到好处。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