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对你好,主要是上对下好。 德是个人素质好,德与仁的区别,在《管子》中说得明白:大德不进仁,不可以授权柄。就是说,个人素质再好,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能用他办事。 中庸就是为人处世需要把握的尺度,达到“和或共赢”的效果。中庸之为德,就是有适度让的因素在。 |
只知仁,不知礼,非知仁也。仁内礼外,“克己复礼为仁”,礼义规范的仁心主持。仁礼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心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义忠恕。只知道法自然的三无为,焉知心性内外的礼外仁内。 形下器道言礼外仁内,形上神導言仁外智内,智内神外。从庶物的生之本而言,“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智内的仁外与神外;从人伦的类之本而言,“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智内的仁外与神外。智内神外,明诚;智内仁外,诚明。只知道法自然,既不知形下器道的仁内礼外,更不知形上神導,智内神外的仁外智内。 只知仁礼,不知仁礼的礼义言行规范,有实践实证因果所得,“德者,得也”,类之本的人伦所得,诚信明德;生之本的庶物所得,诚道实德。德者所得,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形上神導则是明诚的明明德,所明的明德,乃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只知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物化德,焉知形上神導的明明德,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 中庸,于心性的质文矛盾而言,中庸理则。君子斯文的文质彬彬,质与文的中庸理则:不偏不倚。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都是是违FZ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两偏极。心性质野践踏仁礼的道德理性,失去道器层次的礼义规范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诚信明德,滥欲情淫的礼崩乐坏;心性文史固化道德的唯心教条,失去道器层次礼义规范准则的诚道实德,实质也必失去道器层次规范准则的诚信明德。失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的质野文史。从心性人事的本体论而言,“事物人也”,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与果因之根由,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本体论的体用中庸。心性质野,过于质不及文,滥于用失道物,失于“欲必不穷于物”之人伦明德,失去的体用中庸理则,失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心性文史,过于文不及质,失去“物必不屈于欲”之庶物实德。与心性质野一样,违反体用中庸理则的殊途同归。体用中庸理则:体用相函的用以备体,体以致用。只知天地人同的道法自然,不知天地人参的性与天道,“蔽于天而不知人”,焉知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与体用相函? 理知文理体系的义理逻辑,必要明晰范畴意蕴及逻辑深化,不懂装懂,只能出笑话而已。笑话还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