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仁者,爱也,慈恩也。指以爱民如子的心态,来实施管理理念,称为仁政。《管子立政四固》【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这里可以看出“德”与“仁”之间的区别:德是自己的修养,仁者爱人,只重视自己的修养而不推广到他人的,不可以给予权柄。《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老子《道德经》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可见,德是无为的范畴,仁是有为的范畴。德是素质的全面培养,是基础素质,在治国理正的方法系统侧重的是制定决策的层次,是规划先行;仁 仁是爱心先行,是执行决策的层次。有为、无为是治国理正的系统中有机组成部分,受庄子错误理解的影响,将有为等同于强为、乱为,将无为等同于不为,遮盖了老子《道德经》的正确性性。 |
两个话痨,棋逢对手 |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4-11 05:20 一个“约”字。 |
无为是前期规划?顶层设计就是无为‖张先生是这样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行动前后为界线,思维也是无为,理论也是无为,一切未付诸行动都是无为?行动了是有为还是无为?汉初文景的无为之治实施了,是有为之治还是无为之治?荒谬!有为、妄为与无为,都是归属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体,指人为应对自然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无为就是不作为!《人民的正义》所说是“懒政”,不作为,即无为。再说,二千五百年前生产力的极端落后,无为自然的质朴心性时代,“天道远,人道迩”,会有前期规划?扯谈!不要抬高古人思维!不要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强套在古人身上。世界上会有无为的管理学?人事言天的位置调整,人员搭配没有管理痕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都是没有痕迹的管理,张先生你就自话自说吧!我只知有为的管理学,《易传》提出管理学源根的两条原则:一是极深通志,效应是“大中而上下应之”;二是研几成务,所以有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仁礼本体论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如船山所说是道建阴阳,“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大中即寓其间”,竟然让张先生讲是无为?没有痕迹的管理?太可笑了。 |
回89楼:知道工农兵哲学吗?就是把精深的哲学理论简单化,成为工农兵日用“哲学”。现在想起来还是十分无稽?日用“哲学”?交谈话语有人文道理,绝不是哲学人文,哲学被人文同化了,哲学也被矮化了。工农兵哲学时代一去不复返,名已去,实仍在,有时也不能不感慨万千!我却牢记工农兵哲学的时代,鞭策自己,研究理论不能浮光掠影肤浅化,力求精深透彻,那有浓缩才是精华的概念?专此表白! |
嗯,小国寡民是无为而治之状态。寡民,即平民。老子认为,平民主义比所谓精英治国更长治久安,所以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4-12 06:04 编辑 古为今用,他(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文化,为实现具有科学实践实验为其基本理论的中华文化而携手!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4-12 05:59 编辑 什么是科学实践实验 1;有理论(指导思想) 2;能操作 3;获得客观事实 |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1-4-12 00:15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11 22:50 浓缩的不是精华,难道掺水的才是精华?什么是掺水的表述?就是你的做法,每次都粘贴上好几百字,是你现写的吗?粘贴现成的段落有什么意思? 不要瞧不起工农兵哲学,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表述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高超的智慧。 不过今天你对张先生观点的反驳还是有的放矢的,这主要是因为张先生的表述为你免费提供了靶子,其对无为和有为的解释“理太偏”,歪曲了《老子》,漏洞太明显。 但是你对无为和有为的解释也同样是“理太偏”的,而且是偏得没边了。你轻信荀子对老子的评价,就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读懂老子。读不懂老子,却在那里对老子品头论足,这是严肃的学问态度吗? |
简单说无为就是水到渠成的渠。 |
如何认识老子的道学逻辑,有二个问题非常关键:一是回到二千数百年的历史时代去还源老子的逻辑原真,二是二千数百年后的现代人,如何跨越二千数百年的历史时空去还源老子的逻辑原真,避免以现代人思维去套解老子的逻辑,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工程。正因为复杂的文化工程,哲学史逻辑的研究精深,一代接一代无止境,只有超越,能说“浓缩是精华”?这不是讲常理,而是讲哲理!走向历史的文明过程,就是一个“富有而不吝于施”,带来“日新而不用其故”的文化文明,需要探究的是“古今义理会通”的经世治用。为什么章学诚说:“前之人正心诚意是圣人,后之人正心诚意是腐儒”?为什么船山提出格物之功的学问道,“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又提出“致知在格物”的思辨道,“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其中“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的思辨道,需要研究文理的历史效应和现实社会的心性效应,也许历史效应会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现实社会的心性效应,我们总可以亲临其境而目睹吧?社会风气非常不好,普遍认同。为什么一方面是鬼域奸诈的流俗质野,一方面又是佛道儒思潮流行,难道还不可以引证历史效应:乱世的道佛通行,抗衡着乱世的杨墨质野。注重文理的心性效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质正老子的逻辑原真,离不开同时代逻辑的诸子学说,离不开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还是那句话:这是十分复杂的文化工程。“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其实,哲学文化史研究,何妨而不是“惟微惟危”?我开始入行是研究知青一代的性命学,一步步深入铺开,有肤浅的认识阶段,有如孔儒的直觉思维;也有曲折弯路,有如宋明理学的形而上学,方认准张载与船山的心性唯物辨证。经历四十多年,办谋生边研究的学思辩证,以过来人的身份讲这番话:研究国学,切忌肤浅! |
“德是无为的范畴,仁是有为的范畴”,仁心主持便有仁义动机,可能会用在前期规划,到底是有为范畴还是无为范畴?仁内礼外的“克己复礼为仁”,礼义忠恕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能近取譬的仁之方,同属“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心主持,仁心忠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动机,转入行为规范,就是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之“德”,德者得也,仁礼实证得到日新盛德,也得到大业富有的生活富裕。仁礼实证的德者得也,属于无为范畴?那么付诸礼义言行规范的实践实证,难道是无为范畴的德者得也。老子道学没有研究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不知人”,难道不是“蔽于天”,不知精于物物的有为自然?不知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有为自然,更不知船山人道率循天道,象数天理的有为自然。张先生承继老子的道学无为,难道不感觉到乱了老子的逻辑原真,将无为范畴与有为范畴的逻辑甄别,弄成一塌糊涂的一祸粥。还是补课研究事物矛盾的心性内外,研究对立统一规律吧! |
社会科技飞跃发展的物质经济时代,“富有而不吝于施”,愈需要“日新而不用其故”的道德理性,理性的实学,实学的理性。若理性与实学不协同,“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心性危微的阴阳不测之几,适时而爆发。治国理政,不需要智?智有善恶,所以是仁智。“仁智同体仁为宝,仁智同用智为先”,智为先的智内神外,天地神参的神導德政,如孟子所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符合神導德治,才是精英治国!民为邦本,决不是推崇平民主义治国?社会科技飞跃发展的物质经济时代,愈需要神導德政的理论精深,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还提倡小国寡民的无为而治,这就是推崇老子道学的愚昧无知! |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1-4-12 06:19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12 05:51 不是老子提倡小国寡民,而是国情分为大小,大国人多要先定规矩,小国人少先图实惠。 这又是一个典型误解老子的地方。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1-4-12 07:02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12 05:42 这样的回复就有的放矢多了。先生这段话前面的部分我都是认可的,先生也主张还原老子,可是您老老实实去做了吗?您实际上还是在用先秦其他人的观点来间接研究老子,为什么不亲自下大功夫深入研究第一手资料呢?怕吃苦受累还是有畏难情绪?他们的说法对吗?就无为的理解,您是拿着西汉的解释为正宗,合适吗?你自己的话说得好:“研究国学最忌肤浅”啊。这样的做法不够肤浅吗?其实研究任何东西都忌讳肤浅。 先生莫要在这比老,除了张先生透露了年龄我知道比我年轻不少外,其他人中谁知道谁更老呢。谁不是过来人,谁没遭受过磨难?莫要卖老,摆道理便是了。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4-12 07:46 编辑 嘿、嘿~~~!!! 道家;按现代说法;多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应用 儒家;按现代说法;多从事人文思想领域研究应用 这两家思想,要想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把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 只能是对各自的思想,汇总归纳总结,形成精华 道家的思想精华是;智 儒家的思想精华是;仁、礼 这也就是俗语;对待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对 智、仁 的理解 破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旺相休囚衰 通过对 旺相休囚衰 的把握,从而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 |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12 05:42 有什么复杂? 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一个 发生发展衰亡 的过程,亘古未变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固然,国情有分为大小,但老子是周天子时代。小国,减少国家意志的干预,事无巨细都干预既是扰民也让机器不堪负重。“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即不必用什伯之器。所以说,损而又损是要上层适应下层基础,“正复为奇”,若有擅自仿制“无正”者,杀之。最后一句,对士、商来讲意味深长。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4-12 11:26 编辑 ab11bc 发表于 2021-4-12 07:08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再谈点有关“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来源问题。不妥不当甚至是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中医药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这说的是理论是思想,这个理论思想的来源(或者;换一个说法,这个理论思想的根据)是什么 阴阳五行,本来是用来,描述以太阳为主,地球外所有星球,对地球的综合作用 可是,它为什么,又能成为中医药基本理论呢? 这中间,有什么啊?有没有科学依据啊? 其实,就是一个天人合一;或者说,科学规律的类比法,应用 阴阳五行;以太阳为主,地球外所有星球,对地球的综合作用。这个综合作用,有个规律,这个规律称;阴阳五行 【详细论述阴阳五行,请见;中华传统文化(科学思维理论体系)简述 https://bbs.zhzyw.com/forum.php? ...&fromuid=107014 (出处: 中医中药论坛))】 太阳对地球的综合作用,分内外,两种影响变化 1;地球外部的变化,用立杆测影法测定 2;地球内部的变化,用律吕调阳法测定 这两个测量方法,测量出来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皆为;阴阳五行(这个变化规律,用24节气表述) 人,生活在地球上,就受太阳的影响。就有与地球一样的变化规律。这个变化规律,就是阴阳五行 用中华文化表述,就是天人合一 用现代科学术语表述,就是人身体变化,随着外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规律是阴阳五行 当外界季节变化时,人能适应这种变化,人的身体就健康 当外界季节变化时,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中医药的基本经典《黄帝内经》就是以此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或者;依据)而写成 所以说,中医药,是有以科学思维方式,为其做后盾的实用诊疗技术 ----------------------------------------------- 有的人,说什么;中华文化是具有科学实践实验基础的理论体系,是用“西方文化套解中华文化”这完全是一种无知识无文化的表现 西方文化,有个辩证法。这个辩证法说的是;物质是运动,运动是有规律,规律是可以被认识 谁来说说,辩证法这个“物质”是个什么东西? 宋朝周敦颐,在他的《太极图说》就明确说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变化无穷焉。《太极图说》的这个“万物”就是《辩证法》中的那个的“物质”!而“二气”就是以太阳为主,地球外所有星球,对地球的综合作用。 所以说;中华文化是具有科学实践实验基础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大的复兴,是科学思想意识的一种大的觉醒,是对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认识的一种大的提高。至于这种复兴觉醒提高,是与各种文化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改变。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就是,儒家道家(文科理科)相互融合 |
终于消停了,留点时间深入思考吧。对老子的认识不深刻,中国传统哲学史的脉络就理不清楚。 |
楼主认可我的还原老子逻辑原真,却认为我言行不一?知我甚少。难怪,楼主认定浓缩就是精华,超过一百字的贴不看。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一百字无理论精华!楼主在浅水池玩水,不是研究学问!我的文贴引用老子的话还少吗?我提出老子道学的演变路程:入世的老子道学→出世的庄子道学→儒道合流始点的《阴符经》→魏晋玄学的儒道合流;道佛双支并立的内则道佛与乱世道佛;从魏晋南北朝的儒道佛三教鼎立,到宋后儒道佛互补的治乱循环往复。也谈到老子道学协同儒佛,影响社会心性的文理效应:儒道佛互补的治乱循环往复,空谈心性的浮明理论对社会心性的折腾,阳明后出现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正负向:现实社会风气不好的心性下滑,乃乱世道佛抗衡乱世杨朱质野的历史效应,在现实社会的重演;也提出过出入儒道佛文化,“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和船山学理,都有评论和批判老子道学的文著和片段,我都认真研究过,还留下船山《老子衍》义理我解文贴。我也写了有关马哲中国化的文贴,提出心性唯物的概念,以区别于老子道学所谓的唯物论;提出心性辩证的概念,以区别于老子道学所谓的辩证法;提出孔老时代根本没有哲学理论,哲学萌芽产生在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中,所谓老子代言中国哲学,严重矮化了传统哲学,严重矮化了马哲。我与张先生的争论,不是检验我还原老子道学的理论工夫?张先生则是以现代人思维重新打扮老子道学,再以被打扮了的老子道学,粉饰其对老子道学认知的“现代逻辑”。“无为是没有管理痕迹的管理,是平台搭建,是前期规划”。在老子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何来信息传送的平台搭建?小农耕种时代,何来没有痕迹的管理学?既然是道法自然,又有什么前期规划?在张先生笔下,二千数百年的老子道学,可以对接现代逻辑了。二千数百年时空的历史逻辑,有如《这是真的吗》文贴,老子道学成为传承苏美尔文明“古之善为道者”的再生子弟。人生轮回有因果报应,人类社会如人生,同样有轮回报应,就好象草木一岁一枯荣,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也如佛门的生驻异灭,实相空境,人生幻化。能这样还原于老子的逻辑原真吗?再说,现代逻辑的搭建平台,什么没有痕迹的管理学,前期规划,到底属于有为还是无为,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什么回事了吧!张先生如此研究老子道学,下场避免不了:黔驴技穷。我所说,看看什么时候呈现! |
楼主认为我在比老?年龄大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人皓首穷经一场梦,根本原因:缺失思辨道挽救不了书呆子的学问道。有的未经过正常经学训练,生活锤炼与学思不倦,却以精到的思辨道弥补学问道不足,成为草根学者。有民国时期大有人在吧!在论坛中,相信有人比我年纪老,人生比我苦难多,对于学人来说,这都不是比老的资格!我入国学门,追求的是人生悟觉,用现代语言表达:初心;直到现在,初心依然。看现在的论坛文贴,其理论水平,何况不是人生悟觉的反映,学思功夫的实证。有的人,即无关切现实的学问道,缺失联系实际的思辨道,也许是摆出比老的资格为评判者“身份”,以提醒口吻,质问口吻,警告口吻,拉大旗做虎皮,作尖刻的写照:“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何必比老?倒不如比学人的人生悟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学人的自由是什么?“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这是实现人生悟觉境界的学人本质!人生悟觉境界又是什么?“学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循序渐进的学思不倦,契而不舍。这就是儒家“天曰神”的圣神理念,“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也是学人要攀登的人生悟觉境界! |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1-4-13 00:02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12 22:18 你的问题是总是通过别人的见解了解老子。问题是,他们的见解不对,他们都是拿着经过多朝篡改后又道教化的版本及其解释说事,不能反映老子的思想。我前面给你指出过,我也对你发问了,你为什么避而不谈?你总拿着荀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评论说事,我看你是“敝于荀而不知老”。你总是说这个人怎么评论老子,那个人怎么评论老子,唯独没有你自己的见解,你永远在依托二手资料。难道说他们的思想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思想”在哪里?空喊口号罢了。 科学研究是后来者居上,大智慧则不一定。轴心时代的说法不是吹的,他们是人类思想史上不灭的灯塔。老子的智慧远非你崇拜无比的王夫之可比。国人对老子的研究也远不到位。如果你深入研究过老子,就绝不会相信荀子说的老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鬼话。拿着前人的话批老不对,拿着无屮先生错误的解老来批老同样不对。顺便说一下,无屮先生对老子的理解总体上还是高于你的。 如果你不服气,你就写一篇支持“老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观点的论文,让大家评论一下有没有根据。 |
“蔽于天而不知人”,我的许多都谈论这个问题,与张先生争论少不了,即使在楼主此贴102楼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老子道学没有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不知人’,难道不是‘蔽于天’?不知精于物物的有为自然,不知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有为自然,更不知船山人道率循天道,象数天理的有为自然”。其中所连及心性内外,有心性学的四大部分;连及事物范畴,有本体论三大元素:事物、人事、与心性;涉及“理化天也”的“事物人也”,即道建阴阳的刚柔(人事)文质(心性),事物循序渐进的象数天理,“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礼易常变的象数互生等。系列性的范畴网络,所陈述的义理逻辑,能浓缩到百字之内,楼主是不可能看我的论理文贴,即使我重写,单述明某个范畴的义理逻辑,也不可能浓缩到百字之内,何况是系列性范畴网络所陈述的义理逻辑?写了,楼主也不会看,何必要重写?楼主有此心,自然而然要观我的文贴。能否看懂,基本功是范畴意涵,曲解了范畴意涵,焉知义理逻辑。文章长短不是问题,问题是索味无穷,还是索然无味,这就是范畴意涵与系列性范畴网络所展述的义理逻辑是否理论精深。 |
过去,可能没有“前期规划”这个词,但是有这个事,有这步工作,是一定的。 |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1-4-13 08:04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13 00:32 你一直在回避一个根本问题:你到底读过老子没有?读懂了没有?讲“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的人会不知人?老子讲天道的目的正要是落实到人道,岂会不谈人性?(老子中讲天道的部分只有20%,其他部分都在讲人道。)不但谈了,而且还谈的很深刻呢,只是因为老子文本的混乱原因,你得自己去仔细分析和归纳总结。把别人的说法经过归纳总结后用精炼的且有条理的文字表述出来,你现在还做不到。你只会像祥林嫂那样,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重复个没完。你的心性体现在哪里呢? 我是提倡短文章,但绝不是非短文章不看。红楼梦那么长我也爱看,康德的实际理性批判我也爱看,不但爱看,我还嫌中文版翻译的不准确,还找来德国人翻译的英文版看。都说康德的著作难懂,其实康德的修辞也很优美。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到,把他的研究成果写出来,比做研究本身还要困难。可见表述之难。 自己不下大功夫,写的东西人家不爱看,你怪谁呢? |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4-13 05:45 老子中确实提到了战略规划,但那是你那样的说法,那是老子无为原则下的积极作为。 |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4-13 11:21 编辑 这个“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母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母,有根源的意思! 反推 通过万事万物的变化,就可以知道这个“根源”的存在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能用数学公式表述吗? 答案;能 f(母)=f(道)=f(春夏秋冬)=f(金木水火土) 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句话的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通过,掌握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就掌握了人事的变化 这个“天的(春夏秋冬)变化规律”是什么? 答;这个天的变化规律,就是四象(春夏秋冬) / 五行(金木水火土),即;产生、旺、墓。或者说;旺相休囚衰 |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1-4-13 08:58 编辑 二十年前曾看过杨立新主演的一部电视剧。一个不苟言笑的刻板人,想改变形象,使自己幽默起来,孜孜不倦地读探讨幽默的书,挖空心思地构想幽默段子,可是总不能使人发笑。他莫名其妙,反问人家:“我的话不是挺幽默吗?你们为何还不笑呢?” 他不知道的是,他缺乏幽默的心性,幽默不起来。 |
(注:此三贴原该在13号发出,迟误数天后方见天日,无可奈何奈何天!) 辞义是理解范畴的基础,比如:道,辞义就是路,非常明确。然而,范畴的理解是:主体人走的路。世间人群,走的路不同,对人生路的理解也不同。指导实践活动的思想体系也是如此。道家是道法自然的道,主体人的道,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三无为的自然道: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由道与德两大意蕴拼合:《道德经》。孔儒是性与天道,主体人的道有两个概念: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儒研究的理气范畴,“气以理生化乎质”;二是民可使的天命由之,民不可使的气质知之,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后儒研究人事言天(人事就是天命)的性命学,“命日降而性日受”。各正性命的仁心统同,性命分殊(分工与分配)的礼义明分。仁礼的心性矛盾,乃群居生活时代的人类本性,合群与明分的逻辑深化,进入到孔儒论理学时代的仁礼心性,民所共由理道的主体心性人。“天地者,生之本”,性与天道的道;“先祖者,类之本”,性与天道的理,性与天道的理道矛盾体。性与天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即《中庸》所说的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易传》的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的天道与地道。易简立本的阴阳天道,人事职能结构的乾易知与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易简定命;“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刚柔地道,人事的心性能动职责结构的刚柔定性,乾刚健与坤柔顺。循物理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人事言天,理在气中的性命学。性与天道的性,乃性命、理气一物两体的实践心性;仁义人道融入,健顺五常的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实践心性或实践理性的天人诚道,理之道的性与天道。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性与天道,儒道对道的认知殊异。道法自然三无为的主体道,民所共由理之道的主体道,也引发两个殊异的体系,殊异的焦点就是道。由道的范畴意涵,系列性范畴网络所揭示的价值指向:道家无为人生的“见素抱团,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儒家仁礼忠恕人生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共由理道则是大业富有与盛德日新的继善成性。 推崇老子道学的学人,从纯理论角度,很难读懂儒家的性与天道,归根结底就是对系列性网络的范畴意蕴缺乏真知,方有认为词句生硬堆积,感觉索然无味。认知义理基础是范畴意涵;认知义理真蕴,乃系列性范畴网络的范畴意蕴。感觉索然无味,就是对系列性网络的范畴意蕴缺乏真知,也就失去对义理真蕴的认知而感觉索然无味。所以,对于推崇老子道学的学人,建议从人生路实际经验去思考。因为现在不是二千数百年小农经济的孔老时代,而是二千数百年后的商品经济时代,儒道分歧该在现实生活中昭然若揭:主体人的道,是道法自然?还是性与天道?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重新定选学方向,我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