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6|回复: 1

[思想综合] 尤崇遐:本体与本体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4 07: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常所谓“本体”,是人们借自在、绝对、无限、永恒、大全、唯一等语言手段所表达的某种高于现象的存在。但这里兜头遇到的问题是,中西先哲对本体的看法完全不同。

    宋明理学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语),“性之本体”、“形器之本体”和“心之本体”(朱熹语),“至善是心之本体”(王阳明语)“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物而起万事者,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王夫之语)等说法,其义相当于儒释道各家通用的“道”——如《易.系辞上传》之“一阴一阳之谓道”,《涅磐无名论》之“夫涅磐之名道也”,《老子》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由此来看,中国传统对本体的看法较为一致,即一种超然的中介性的存在。   
   
    本体还用作西文 being(存在)、being in itself(自在)、substance(实体)、réalité(实在)的译名。西文本体论(Ontologie) 源于古希腊文on,意为“是”或“存在”,考察的是关于存在的最高表达式,也即黑格尔所说的最高命题:“绝对就是这个”。

    西方对“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西方对“本体”的经典表述见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篇。据称,哲学是“本体之学”,考察“存在”之所以为“存在”,以及它作为“存在”所应有的各种属性。一切存在物不是由自己存在就是由他者的存在,而自在的存在、实体性的存在是区别于关系的、属性的存在的。存在在完全的、第一的、绝对的意义上只能是实体,存在的本质就是实体,实体是存在的第一范畴,因此存在是什么的问题被归结为实体是什么。

     西方的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有学者说,西方的Ontology(译作本体论、存在论、万有论或是论)探讨的不是世界的本体,而是“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因此“本体论”这个中译名似不妥。 殊不知西方哲学视本体为外物,故而必须借助方法;又由于生存在宗教和科学的夹缝中,也只有方法*论是它的地盘。这样就有了用方法*论取代本体论的倾向,以至于不先确定方法就不能谈本体。然而方法*论是服从本体论的,不然本体就不成其为本体了。方法须以本体为前提,逻辑须以共相与殊相的预设为前提,而不是相反。

    巴门尼德对 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西方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按说以存在为本体本无可非议,问题是“存在”有多义,如果把非存在也视为一种“存在”,那么本体就出现了歧义。且存在除了“由自己”的存在以外,还有所谓“由他者的”、“关系的”和“属性的”存在:这些存在之能够区别于自在的存在,显然另有其存在根据。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甚多:有些事物被称为“是”者,因为它们是本体;有的因为是本体的演变;有的因为是完成本体的过程;或是本体的灭坏或阙失或是质;或是本体的制造或创生;或是与本体相关系的事物;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定;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定。为此故,人们即便说“非是”也得“是”一个“非是”。

    综上,正如笔者另帖《西方哲学:孤阴或孤阳》所言,由于其观点过于偏至,故难以自圆其说。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完全就是一部对“本体”莫衷一是顾此失彼的历史:时而以精神(孤阳)为本体,时而以物质(孤阴)为本体;时而是一元论,时而是二元论;时而承认有本体,时而又否认本体。相形之下,中国传统思想对本体的看法显然“极高明而道中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08: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愿以此帖参与居士兄关于形上和形而上学的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