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竹大哥

[先秦诸子] 帛甲本《老子》中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德篇之五(相当于传世本第四十二章)



  【甲本释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 損字或體.png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乙本释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亚(恶),【唯孤】寡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榖),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云(损),云(损)之而益。【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订文】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万物[4]。

  万物负阴而抱阳[5],中气以为和[6]。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7],益之而损[8]。

  人之所教[9],悉议而教人[10]。强良者不得死[11],吾将以为学父[12]。

  【订文说明】

  1、“中气以为和”句,传世各本均作“冲气以为和”,不确,今从甲本。

  2、自名含有自我形容之义,自称则没有这层意思,故以甲本为是。

  3、夕,整理小组以为是“亦”的通假,不妥。此处的夕字当是悉字的同音通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译文】

  元道蕴育出浑然一体的始道,浑然一体的始道离析为虚体的天和实体的地,天和地一起蕴育出神灵之气,天、地和神灵之气一起蕴育出除三者之外的各种道体。

  各种道体有背弃阴暗而追求光明的偏向,具有平衡作用的神灵之气为之调整这种偏向。

  常人所忌讳的,乃是孤陋、寡闻和而不完美,可王公却用这些来自我形容。道体或者因贬损自我而受益,或者因利益自我而反遭贬损。

  人们所告诉我的,我会全部作为法则转告他人。强横凶暴的人是不会得到人们尊敬的,我将把这一点作为学习的戒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15 23:24 编辑

六、注釋01.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15 23:27 编辑

  [5]负阴而抱阳

  负,背弃;辜负。《战国策·秦策五》:“負秦之日,太子爲糞矣!”《汉书·田儋传》:“榮以負項梁,不肯助楚攻秦,故不得王。”背靠,背对。阴,本义为物体背对阳光的一面,即阴暗面,后引借以表示寒冷、孤寂、低下、安静、消极等等情状。

  抱,用手臂围持。《公羊传·僖公二年》:“虞公抱寶牽馬而至。”,引伸为面对、向往、追求之意。阳,本义为物体面向阳光的一面,即光明面,后借以表示炎热、热闹、高尚、激动、积极等等情状。

  这一句,以往的解老者多释读为万物都包含有阴、阳二气,虽然“负”也有用作抱持的例子,但这与下文“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不协。

六、注釋02.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7]物或损之而益

  损,减少。《墨子·七患》:“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禄五分之一。”这里引伸为降低身份、地位,放低心境,清除自满、自大、自矜的情绪。“闻道者日损”中的损字与这里的损字义同。

  之,代词,代指道体。

  益,增加。增加。《易·谦》:“天道虧盈而益謙。”孔颖达疏:“減損盈滿而增益謙退。”《国语·周语下》:“﹝郤氏﹞有是寵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韦昭注:“益,猶加也。”这里引伸为增益自己的道性。“为学者日益”中的益字与这里的益字义同,意为虚心向他人他物学习的人,道性每天都会增强。

  [8]益之而损

  之,指道体自身。益、损义同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9]人之所教

  人,人们。

  教,告诉。《吕氏春秋·贵公》:“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高诱注:“教猶告也。”

  《老子》的这番话是站在得道的首领(圣人)的角度来说的,而对于圣人,《老子》指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故这里的教,指的就是百姓将自己的心愿、意志告诉首领的意思。

  [10]悉议而教人

  悉,尽、全。《书·汤誓》:“王曰:‘格爾衆庶,悉聽朕言。’”

  议,通“仪”。仪型,法则。《墨子·非儒下》:“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孙诒让间诂引王念孙曰:“此言孔子博學而不可以爲法於世,非譏其儒學也……儀、議古字通。”

  本句的意思是,圣人之心(心愿、意志)来源于百姓,圣人又将收集于百姓的心愿、意志转告百姓,以便组织、引导百姓去实现他们各自的心愿和意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11]强良者不得死

  强良,亦作“彊良”、“彊梁”、“强梁”。古人赋予这个词的义项很多,这里取强横凶暴之义。《墨子·鲁问》:“譬有人於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唐刘知几《史通·品藻》:“此乃凶险之顽人,强梁之悍妇。”

  死,通“尸”。《墨子·兼爱下》:“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衆矣。”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轉死即轉尸。”《吕氏春秋·离谓》:“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许维遹集释引毕沅曰:“死與尸同。”《汉书·酷吏传·尹赏》:“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颜师古注:“死謂尸也。”

  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的人。《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鍾送尸,神保聿歸。”《仪礼·士虞礼》:“祝迎尸,一人衰絰奉篚哭從尸。”郑玄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繫,立尸而主意焉。”《公羊传·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汉何休注:“祭必有尸者,節神也。禮,天子以卿爲尸,諸侯以大夫爲尸,卿大夫以下以孫爲尸。”唐李华《卜论》:“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變。戰國蕩古法,祭無尸。”

  故“不得死”,意为不会得到他人的敬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注釋03.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杂感】

  一、《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及其利弊

  本章第一小节,是老子学派的宇宙生化理论,是老子学派道学理论的源头、核心及其所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的基础。因此,能否正确理解这一小节,将直接关系着能否正确解读《老子》全文,关系着能否正确认知老子学派。

  老子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有自己的宇宙生成理论学派,正因为如此,集成了老子学派思想精髓的《老子》一书,虽然长期以来无人能正确理解,但却依然有着巨大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老子学派的宇宙生化理论,本来是作为其道学理论的源头、核心及其所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的基础,但却同时让《老子》的道、德充满了玄幻的味道,这也是《老子》成为三玄之一的重要原因。

  喜欢玄谈的人,借助《老子》的宇宙生化理论各自展开丰富而无限的想象,走上了纯粹的形而上道路,将《老子》的一系列独特的政*治主张弃之不顾,最终让《老子》成为了无人能识读的天书。

  让《老子》一书成为天书,虽然极大地提升了其哲学价值,但却是以牺牲老子学派借宇宙生成理论喻世劝世的宗旨为巨大代价的。

  《老子》的玄化,是家天下*体制的君王及其既得利益者们所乐见的。因为如此一来,他们这种体制的“合法”、“合理”性便少了一种巨大而有力的质疑和反对思潮。

  如果让人们理解并接受了老子学派的宇宙生化理论,那么,家天下的强权统治及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人之道)便不再合法、合理,因为,不仅这一切都是不符合“功遂身退”、“利而不害”、“损有余而以益不足”的“天之道”的,甚至他们借以为自己推*翻前朝统治的“天命”论和维护自己统治的天神地祇都不再成立。因为,在老子学派那里,天、地只不过是道所衍生的两大道体而已,而且,老子学派的天地是不仁的,对于万物的利益都是无私的。道不仅“先天地生”,而且“象帝之先”,故老子学派的天、地之道是与家天下的统治体制格格不入的。

  有鉴于此,两千多年来,现实的君王们是很乐于见到人们撇开《老子》的政*治主张而玄谈的,他们不希望老子入世,所以更希望老子是出世的,而世俗中的玄学者和出家的道教则最终达成了现实统治者们的愿望,将老子曲解成了一个出世的形象。

  因此,《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虽然有利于自家道学理论和政*治主张的演绎,但同时也给了一个背道而行的现实统治者们一个可乘之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与其他宇宙生成理论的异同

  ㈠、《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与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异同

  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都是浑沌的,但在天地的形成的方式上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盘古传说是借一位浑沌蕴育的古神——盘古用一把同样是浑沌蕴育的超级神器——盘古斧,合神人与神器的蛮力,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将虚空和实地分开的,至于被劈开而成的天地是否继承了之前那个浑沌之物的属性,传说则没有交代,还有生物是怎么生成的传说也没有给出一个方案,传说只是说人类是女娲用泥巴捏出来的。

  简言之,盘古传说的天地及万物的形成模式是很机械、很粗糙的。

  《老子》的宇宙生成理论则不同,在整个宇宙演变的过程中都没有涉及暴力,而是集中突出了一个“生”字。即,无论是一(始道)、二(天、地)、三(天、地、神灵之气)还是万物,都是在元道的参与下温和地诞生的。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无论是天、地、神还是万物都从元道所生的始道那里得到了元道的一部分属性(得一)。因此,它们都是属于在道格上平等的道体。又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宇宙生成之后,所有道体又都是相互关联和互补的,这种关联与互补最终形成了一面立体的、动态的、巨大无比却又“疏而不失”的天网。

  这也是《老子》为道(修道、行道)的理论依据。

  ㈡《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异同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从纯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因此,这一理论虽然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宇宙及其物质的生成过程,但这一理论同样没有关注如今存在的物质与生成宇宙的奇点之间的属性关系,因而无法解释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互补。

  因此,虽然在宇宙发生爆炸的最初那一小段时间,整个宇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浑沌体,但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们认为那只是一些还不能组成稳定原子的基本粒子的简单组合,其中并没有象、物、精、信,即这个浑沌体并是不是《老子》所描述的那个包括万物属性的浑沌体。

  ㈢《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与“上帝”创世说的异同

  这里之所以给上帝打上引号,是因为西方原本并没有上帝的概念,中文版的圣经中的上帝其实是借用了中国古代的上帝这一概念与他们的神进行格义。

  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可以说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它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宗教童话,所以就不详细比较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3: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1-16 10:17 编辑

三、关于“负阴抱阳”

  很多人(特别是现代人)都把这里的阴阳与“太极”中的阴阳联想起来,河上公甚至直接就把“一生二”中的二理解为阴阳,已故教授任继愈先生也在他的最后一部解读《老子》的著作——《<老子>把绎读》中,将“万物负阴而抱阳”一句径直翻译为“万物内涵阴阳对立的势力”,解老解庄名家陈鼓应教授虽然把“负阴抱阳”翻译为“背阴向阳”,但在翻译“冲气以为和”(他据传世本把帛书本的“中气”读为“冲气”)时却说:“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事实上,在《老子》一书中,阴、阳并不是作为构成道体的概念来使用的,因而阴、阳既不是《老子》一书的基本概念,也不是什么重要概念,这从全书只是在本章出现一次就不难看出。

  本章中的阴、阳两个词,《老子》的作者们只是从它们的本意背阳面、向阳面略作引伸而已,过度的发挥则有悖《老子》本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青竹大哥

谢谢师兄解读,小弟受益良多,虽有异议,皆为枝末,不足论也。请师兄继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2: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1-16 12:45 编辑
就上帝而言,道与德或许差不多是一回事;
它本身就是道与德的统一,原则与演绎的融合;
但人类却很难有这样的自信。

我们没有上帝那样的直观能力,无法抵达道的全部真理;
即便是道本身以及道与德的关系,也无 ...
故我在 发表于 2011-12-23 09:41


故我在兄,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不是解经时能回答的。即回答此问题,便成为“写经人”了。

其实,在我们多次的谈论当中,有意无意总是触及这个问题,也停止在这个问题。

以前初到论坛的时候,我与青竹师兄交流,也是碰到这个问题了,“什么是道?”,这是没有答案的。不是没有答案,是人类还没有有证据的答案,所以答案多去了,没有一个是对的,也没有一个是错的。

记得当时我就说了气愤的话;“非物理理论不足以明道,非物理成果不足以服众也!”

我看还是继续阅读,枝节的讨论是可以的,根本的疑问,可能还不在经书上。
不知您同意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