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2|回复: 11

[其它] 尤崇遐:论绝对的相对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5 07: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神机军师dmj 于 2012-1-9 16:19 编辑

     顾名思义,绝对就是与绝相对,也即与无相对。然而,如果这个无也存在(参阅笔者原创评论《“非存在”存在吗》),那么有与无就有了关系。
   
    何为
关系? 根据法国哲学学会《哲学术语词典》的释义,关系是一个“有中曰参”的结构——被思想的两个对立的客体,互相依存,均须借助一个第三者相联系。每一正题隐含一个与之互斥的反题,二者都凭借一个他者——合题——方获得意义,方能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正、反、合题三段式乃是事物最简单的法则,此即关系。(《哲学术语词典》法文版1962)

    用笔者的话来说,所谓关系(relation),就是把实体相对化(relative)以避免本体悖论。
按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宇宙包含有三重创造性活动:


   (1)上帝作为精神的无限基础和原初统一性的“一”——心理极,通过中介过程获得多样性,这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世界作为物质的原初多样性的“多”——物理极,通过中介过程获得统一性,即世界创造上帝的活动;
   (3)创造的最终目的是永恒——即持久性和流动性的调和,实现终极的多样性统一。上帝和世界两个对立面在中介过程中都彼此向对方运动,世界的本性是上帝的原初材料;而上帝的本性是世界的原初材料。上帝寻求物质多样性;世界寻求被完善地统一。([]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怀特海所说的“中介过程”就是关系,在其中旧的本体业已打碎,新的本体尚未形成。严格说来,在本体界并无实在的关系:因为无论是心物绝对对立还是心物绝对统一,都无关系可言,惟有在现象界才有关系可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初始意义本体界,除了自在的存在,别无他物与其相对,而与非存在又不可能构成任何实在性的对立;而在终极意义的本体世界,自在的存在超出自身之外表象自身,也即自为化了,与非存在融通为一了。

   
“物质无非是被看成了处于精神活动的平衡状态里的精神。物质只是湮没了的精神,或者反过来说,精神只是在生成过程中来看的物质,因此,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一切二元对立或一切现实对立的消除何以结束了关于两者关系上的大堆混乱学说,就无需再详尽的说明了。”(谢林《先验唯心论原理》)

    惟有自己与自己相对,才是真正的绝对,因为“绝对是对内在和外在的对立的克服。”([]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在现象界,无数有限的存在物彼此相互对待,这些“单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于是就发生了实实在在的相对待关系。可见,现实关系的成立以存在的有限化也即有与无的中介化为其前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19: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系针对哲学逍遥子《普及一下相对绝对大统一论》所发。该文曰:
关于“相对与绝对”,逍遥子是持“大统一论”的。就是说,单独的相对论,单独的绝对论,只有在一元逻辑的逻辑状态下才是可以的;相对与绝对辩证统一论只有在辩证法这样二元逻辑的逻辑状态下才是可以的;多元相对,多元绝对只有在多元论的逻辑状态下才是可以的;意识到相对与绝对在这些不同逻辑层次状态下各自的“狭隘”门户正确性,意识到只有把它们大统一起来,才能是更比较正确的,最终得出“相对绝对大统一论”及其逻辑,就是逍遥子“相对绝对大统一论”及其逻辑的真正博大内涵与真正水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15: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因为有参照物,而生“相对”之本质。绝对的绝对,是不存在的,是抽象,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感知的世界,人人、物物相互关联,所谓“能动”也,无法止静为一人一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18: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9 18:35 编辑
绝对,因为有参照物,而生“相对”之本质。绝对的绝对,是不存在的,是抽象,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感知的世界,人人、物物相互关联,所谓“能动”也,无法止静为一人一物。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9 15:49


绝对是对本体的表述,相对是对现象的表述。
古越兄将世界归结为相对化的现象,失之于不见本体。
于是按古兄的说法,“绝对的绝对是不存在的。”
这仅仅是虚无主义的看法。
殊不知,存在若非绝对,则一切均两相抵消,皆不存在,归于虚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8: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聊供居士兄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22: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名思义,绝对就是与绝相对,也即与无相对。

已有的概念,特别是某一学科的概念,能“顾名思义”吗?
如果所有的概念都能这样“顾名思义”,请楼主“顾名思义”一下“加速度”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0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现实关系的成立以存在的有限化也即有与无的中介化为其前提。”认此理:)
依兄的认识,旧的本体理论因为缺乏“实在关系”而被打碎。如此,结合“中华文化的本体结构”,许多疑问可解了。
这两篇文章是不可分开来读的。既然旧的“本体论”不复存在,兄在建立新的本体论的时候,是不用与旧的本体论“相提并论”,无对比性,那样的对比性比较让人混乱。只需证明旧的本体论不复存在即可。建议兄这两篇文章有机结合一下,我想会很好。

此篇文章中,有一个词“现象界”,还有“关系”“中介”是否只存在于现象界。还需学习了。抱歉兄,也许我基础的缺乏,浪费兄的时间跟精力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07: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1-12 07:40 编辑
拜读,“现实关系的成立以存在的有限化也即有与无的中介化为其前提。”认此理:)
依兄的认识,旧的本体理论因为缺乏“实在关系”而被打碎。如此,结合“中华文化的本体结构”,许多疑问可解了。
这两篇文章是不可 ...
居士 发表于 2012-1-12 00:55


还有“关系”“中介”是否只存在于现象界。
============
回复居士兄:
1、是旧的本体而不是旧的本体论被打碎。
2、中介是关系之本,关系是中介之用。中介是本体,关系是现象。中介是红娘,关系是莺莺与张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07: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有的概念,特别是某一学科的概念,能“顾名思义”吗?
如果所有的概念都能这样“顾名思义”,请楼主“顾名思义”一下“加速度”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1 22:13


不敢。在下只敢对绝对、相对、无限、有限几个词“顾名思义”。其他诸如自由、民*主、平等乃至加速度等词,则不主张望文生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5 13: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名思义,绝对就是与绝相对,也即与无相对。”。
不要生造词义,请从《说文》开始找一直到维*基*百*科,看看哪里有这样解释“绝对”的?如果你用自己生造的词来辩论,那么你就是这个词的上帝 —— 唯一的权威解释。这样你自己把玩就够了,又何必拿出来供辩论呢?
如果你这样立论都可以,那我能把“本体”这两个字顾名思义为“笔记本上的字体”吗?如果可以,那我可以得出结论说:“本体”这个概念对思想界毫无价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08: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之本体 于 2012-8-26 08:25 编辑
“顾名思义,绝对就是与绝相对,也即与无相对。”。
不要生造词义,请从《说文》开始找一直到维*基*百*科,看看哪里有这样解释“绝对”的?如果你用自己生造的词来辩论,那么你就是这个词的上帝 —— 唯一的权威解释 ...
雪狼 发表于 2012-8-25 13:01


雪狼兄说的是对“绝对”的解释,在下说的则是对“绝对”的解读。
解释与解读乃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这两种认识事物方式的冲突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本体论式的哲学问题:
即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构成大家都认可的真实知识?
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解释传统还是解读传统?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出路何在  》一文,解读更贴近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自然的认知方法。因此它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传统。
中国古代强调的“述而不作”,对四书五经进行了注疏式的解读。古代西方学者对圣经的解读性的研究也是这方面的例子。中国在五四以前可以说就没有解释传统,而只有解读传统。因此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阴柔的和更贴近自然的。
解释传统倒是一个更为近代的传统。由于进行解释的出发点往往是把部分从一个整体中割裂开来并进行分析,因此它是非自然的。解释传统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科学传统,它强调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的宰制和征服。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人变得信心百倍,因此以实证主义为中心的解释传统在西方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意于解释传统的“粗暴”和“断章取义”,因此解读传统逐渐地在学术界抬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6 09: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解读,“述而不作”,就更不能望文生义。你这样偏离其常规解释甚至凭空创造一个新解释的行为,能说是“不作”吗?恰恰是“作”。请不要把论文写成小说,否则还是发在文艺天地比较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