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青竹大哥

《易传》误读误解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0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4楼
55# 郭志成
对下边的认识,我与青竹大哥不尽相同。我的观点是:
1不是太极生两仪,而是易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
“初看郭兄这一帖,青竹实在无法理解郭兄表述的意思,直到看到兄69楼的跟帖青竹才明白问题的所在——原来郭兄是把“易”看作“实体”。
郭兄,恕青竹愚昧,青竹从未见过古人用“易”字表实在的案例。”

易为物说,是我的发明,拙著《走进伏羲》一文,首次提出此论。古例我没有查到。至此此说可能还是本人的“专利”。
“2太极生两仪论者,没有读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八个字。这是一个双谓语句,有与生是是两个动词谓语,有的宾语是太极,生的宾语是两仪。有与生的主语都是易。太极不是生的主语。
郭兄,再恕青竹愚昧,青竹从未见过古汉语中有双谓语现象,不知兄能否列举一两个除此之外的古文献中的“双谓语”例句?另,据青竹所知,代词历来都是就近指代,没见过隔物指代的。”
双谓语是我的杜撰。古汊语语法,我是不明白的。只是自己读时的感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是一个动词,后边的太极是名词,太极是有的宾语。主语是易。不错吧?是生两仪,生是动词,两仪是名词,两仪是生的宾语。生的主语是什么?读先生的句子,可能是说“是”是代词,代词作主语。我不反对。
但代词“是”,指代的是什么?如果指代的是太极,那么太极生两仪说就是正确的,先生的主旨是认为太极生两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有些看不清楚了。有没有指代易这个名词的可能?第三种理解,“是”指代的是前面的句子,“易有太极”,如“是”指代易,或者是指代“易有太极”这个句子,太极生两仪的说法,才能是误解。

3系辞先以乾坤为门的的阖辟两种状态,引出易生两仪四象八卦的正论。但不表示,两仪就是两种极致的状态。其实易一分为二,就两仪,这两仪包括了青竹所说的两个极致状态,也包括了其他的非极致状态。青竹的解说太繁了。乾坤门说,譬喻而已。
这一点,等郭兄举出古文献中“易”有指代实体的案例再与兄讨论。
4值得注意的是帛书易本易有太极,写作易有大恒。也就是说,系辞中的太极与大恒是一对同义词。两者相参,不支持青竹大哥的意见。
没错,传世本《易·系辞上》的“易有太极”帛书《易·系辞传》中的确写作“易有大恒”,然而,这恰恰说明“太极”指的是变易的“范畴”。
郭石当知,甲骨文恒字写作“ ”,这是一个从“ ”从“ ”(月)的会意字,“
”表达变化的范围(上下限),“
”表达月相,故甲骨文恒字所表达的意思是,月相在一定的周期(约29.5天)内变化,故甲骨文恒字初义之一即是表示变化范畴。再者,因月相变化周期比一天长得多,故甲骨文恒字的另一个初义又表示长久。又,月相变化周期非常稳定,所以甲骨文恒字的初义又可表示固定、恒定。
“易有大恒”中的“恒”字,用的正是恒字“变化范畴”的初义。传世本《易·系辞上》将“易有大恒”改为的“易有太极”确实是异文同义。
极,本义为房屋的中栋,正梁。《說文·木部》:“極,棟也。”途鍇繫傳:“極,屋脊之楝也。”吳善述廣義校訂:“棟者.屋之正梁,居中至高,故謂之極。”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楝》:“楝,其名有九……六曰極。”《莊子·則陽》:“ 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陸德明釋文:“司馬云:極,屋楝也。”《後漢書·蔡茂傳》:“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李賢注:“極,殿梁也。《前書音義》曰:“‘三輔間謂屋梁為極。’”故,“极”的直接引伸义为“极限”,“太极”的意思即是极致的范畴。
5古代的门是两扇的。(也可能有角门、便门是一扇的,从古门字看两扇的可能是主流,无考证。)青竹以九十度为例解说,可能欠妥。两扇门还会有一开一阖的状态,有两扇均半的状态,等。
郭兄说得不错,古代的正门的确是两扇,两扇门的开合的确有不同的组态,但这只适合于比喻别卦(六爻卦)而不适合比喻经卦(三爻卦)。  
345都是枝节了,不论也可。
因为我与先生主要观点是相通的,所以希望先生论述得更严密些。譬喻就不说了。任何比喻都不会是完全准确的。
先生用屋栋解极,是有古说可循的。但极不只是屋栋义。尚书的皇极,庄子的六极,上极,下极,星象的北极,不会是先有屋栋义而后有这些极义。
供先生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0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龙师上传资料。
这两个材料都说明,早期道家是说太一生某某的,而没有说太极生某某的。易系辞用太极,而不用太一,恰说明,系辞的作者自己认为太极不是太一。
太一生物说我不反对。
我是主张易是物,易生两仪。 ...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9 00:39


看过我的《道生一》
你就看到这些问题我全解释了。。或者说老子全解释了。

太一不是太极。。太极是原道(太一)所生之一。。但太极和太一又极为相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03: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道生一在何处,请指示链接。
“太一不是太极。”我们的认识相同。
“太极是原道(太一)所生之一。”我们尚不一致。
“但太极和太一又极为相似。。”关键是先将两者区别开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0: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读易小童 于 2012-1-29 13:58 编辑

74# 青竹大哥

大哥明鉴,愚直言如下:
大哥此处之不妥有二。


其一,道字有各种用法,大哥在64楼所列诸项,是后人对“道”这个字的用法的总结,其说仅表示“道”这个字,可以(或者说史上有人)如此使用,与哲学上(或者说大家通常所讨论)的“道”的涵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大哥此处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其二,道字的释义,按字典中“道”字的用法,大哥这句话的解释应为:“《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或方法叫做方法或者叫做途径。”


小童愚见,一阴一阳之,谓道。应解释为“阴阳的交替变化规律(昼夜交替,寒暑更迭运动)称为“道”。这里的一阴一阳说的是阴阳交替的运动,“之”指的是一阴一阳这种运动所造成的结果,或者说是指我们看到的现象、表象。这样才可以接后面的“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句话。


如“天命之,谓性。”“天”指自然,“命”是个动词,译为“使然”,“之”是“结果(表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使然的(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叫做“性”。这与“成之者性也”的说法如出一辙。


《说卦传》中的“分阴分阳”与此处的“一阴一阳”不搭界。分阴分阳说的是演卦方法,将五卜分阴分阳,指的是一种演卦的方法。

小童和大哥一样,也是学理科的,好易只是兴趣使然。古文水准较差,与大哥讨论只为学习,不妥之处请大哥指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道生一在何处,请指示链接。
“太一不是太极。”我们的认识相同。
“太极是原道(太一)所生之一。”我们尚不一致。
“但太极和太一又极为相似。。”关键是先将两者区别开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9 03:43


太极在帛书易中就作大恒

其中太通大。

恒与一相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2: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道生一在何处,请指示链接。
“太一不是太极。”我们的认识相同。
“太极是原道(太一)所生之一。”我们尚不一致。
“但太极和太一又极为相似。。”关键是先将两者区别开来。
郭志成 发表于 2012-1-29 03:43


http://www.gxfxwh.com/thread-17875-4-1.html

68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12: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74# 青竹大哥  

大哥明鉴,愚直言如下:
大哥此处之不妥有二。


其一,道字有各种用法,大哥在64楼所列诸项,是后人对“道”这个字的用法的总结,其说仅表示“道”这个字,可以(或者说史上有人)如此使用 ...
读易小童 发表于 2012-1-29 10:28


赞同
说得好
但要去掉”规律“二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22: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瞎胡扯
【“无为”是与“有为”相对】你哪里读出来的?
顾如 发表于 2012-1-28 22:17
顾如曰:“老子的道,其性质始终是“无为”——极少为的。。道德无常,但道德之变很少。越是后生的东西,变化越大。。”(http://www.gxfxwh.com/thread-20834-1-1.html 2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2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94# 读易小童
大哥明鉴,愚直言如下:


读易小童 过谦了。

大哥此处之不妥有二。


其一,道字有各种用法,大哥在64楼所列诸项,是后人对“道”这个字的用法的总结,其说仅表示“道”这个字,可以(或者说史上有人)如此使用,与哲学上(或者说大家通常所讨论)的“道”的涵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大哥此处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需要说明的是,青竹很不喜欢使用“哲学”二字,因为啥是“哲学”,什么学问属于“哲学”这是很难界说清楚的。所以,青竹本文所做的是,从古语言的习惯(规律)出发,弄清作者“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所表达的真切意思。

其二,道字的释义,按字典中“道”字的用法,大哥这句话的解释应为:“《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或方法叫做方法或者叫做途径。”


小童愚见,一阴一阳之,谓道。应解释为“阴阳的交替变化规律(昼夜交替,寒暑更迭运动)称为“道”。这里的一阴一阳说的是阴阳交替的运动,“之”指的是一阴一阳这种运动所造成的结果,或者说是指我们看到的现象、表象。这样才可以接后面的“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句话。


如64楼所列,古文中的“道”字的确有表示“事理、规律”的实例,但青竹认为,道是否表示“事理、规律” 得从得作者原文中去理解、认定,而不是事先认定“道”是“事理、规律”,然后再去解释原文。
青竹在前面已经分析、讨论过,古文“A之,谓B”的句式中,A表示的是“一件事、一种方法或行为”,所以青竹不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的“道”的义涵是“规律”。


如“天命之,谓性。”“天”指自然,“命”是个动词,译为“使然”,“之”是“结果(表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使然的(事物)所呈现的表象叫做“性”。这与“成之者性也”的说法如出一辙。

1、在先秦,“天”貌似没有表示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的实例,当然,这一点可以暂时放下不论。按照兄的理解,那“率性之,谓道”所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2、“成之者性也”中的“之”如果是代词,那么“者”作何解?

《说卦传》中的“分阴分阳”与此处的“一阴一阳”不搭界。分阴分阳说的是演卦方法,将五卜分阴分阳,指的是一种演卦的方法。

青竹根据上面的分析、讨论认为:“《系辞上》中所谓的“一阴一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系统中“离析”出阴元和阳元这样的做法或方法。”故青竹并不认为““分阴分阳”与此处的“一阴一阳”不搭界 ”。{:soso_e100:}
小童和大哥一样,也是学理科的,好易只是兴趣使然。古文水准较差,与大哥讨论只为学习,不妥之处请大哥指正。

原来小童兄竟然也是学理的,幸会{: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98# 青竹大哥

哈哈
原来你是指这个。。

那么我只好批你的“亡”为了。
你认为亡字本意是创新。。依据仅仅是甲骨文的图形。。这种“研究”极其不严谨。。象形图形,大部分都可以有很多想象。。想象是否成立还是需要语境的验证。。而不是反过来,你先想象一个东西,硬塞到语境之中。。也不管通不通。。那些个亡字图形,与其说在做某些事情,不如说是在拿着倒立的空罐子。。喝水、喝酒,倒过来看看,喝完了,没了。
13.jpg

我去百度了一首诗经:
            《诗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实获我心!

你试试让他那死掉的女人“干着什么事”


我实在想不通你能把逃亡、死亡之亡和你的“干着什么事”拉扯到一起
要知道我是非常主张用字的“全意”的。。各家不同解读我都力图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然而,你的这个我想不通。。



举个老子例子:
【是以圣人处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如何教?
无为如何事?
如果不言能教,无为如何不能事?
而且明摆着这种相对的句式,亡对的就是不。。



再者,你如果说无为是干适合的事。。要依各人的道去辅他们?
那么必须先要理解每个人,知道各人的道,这样才能不违反他们各自的道,才能辅他们各自的道。。对不对?
如此,必须有个能知万物、天地神通的神仙,才有可能知各人之道呀。。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如果依你的“创见”,亡为是干适合的事。。你就必须放弃你另一个主张:每个人的道都不同。。只有每个人的道相同,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因为只要了解一个就够了嘛。。
你自己的解读已经存在矛盾。。你知道吗?


如果没有“众人皆同”(儒家意识)这个前提。。则越少为越能辅万物之自然。。很明白的道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05: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30 05:12 编辑

与青竹辩论总是不能轻忽,而且总有所得。。呵呵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亡”,所得汇报如下:

-----------

笔者在这里表达一个个人的看法。竹简老子大多的无字原是“亡”。从甲骨文、金文的“亡”的字形来看是一个人倒拿罐子,表示罐子里空了。“亡”应该更倾向于是一个结果。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结果。而“无”字更倾向于是一个极端状态。这样解读更能解释老子强调将问题解决在未发或是初始之状态,有无相生的道理也更明白。


-------------

此解读已包含青竹之意,又修正了偏向的错误。{:soso_e124:}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4: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周易正义》里面,本经的注是王弼作的,而《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的注则是由东晋韩康伯作的,之前因为疏忽,将“一阴一阳之谓”的注误写作是王弼作,特此纠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22: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102# 青竹大哥

我在69楼回帖中也犯了这个错误.说王弼说过太极生两仪.以后还是应该查原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22: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被曲解的“易简”(上)

  先来看看《周易正义》中的部分文字: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

  [疏]“鼓之以雷霆”至“简能”。○正义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者,重明上《经》“变化见矣”及“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之事。八卦既相推荡,各有功之所用也。又鼓动之以震雷离电,滋润之以巽风坎雨,或离日坎月,运动而行,一节为寒,一节为暑,直云震、巽、离、坎,不云乾、坤、艮、兑者,乾、坤上下备言,艮、兑非鼓动运行之物,故不言之,其实亦一焉。雷电风雨,亦出山泽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道谓自然而生,故乾得自然而为男,坤得自然而成女。必云成者有故,以乾因阴而得成男,坤因阳而得成女,故云成也。“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在於气,故云知其大始也。“坤作成物”者,坤是地阴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无形,未有营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营为,故云作也。“乾以易知”者,易谓易略,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坤以简能”者,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故曰“坤以简能”也。若於物艰难,则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於事繁劳,则不可能也。必简省而后可能也。○注“天地之道”至“易简”。○正义曰:云:“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者,释《经》之“乾以易知”。“不劳而善成”者,释《经》“坤以简能”也。案《经》乾易坤简,各自别言,而《注》合云天地者,若以坤对乾,乾为易也,坤为简也。《经》之所云者是也。若据乾坤相合皆无为,自然养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终也。是乾亦有简,坤亦有易,故《注》合而言之也。用使圣人俱行易简,法无为之化。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顺万物之情,故曰有亲。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

  [疏]正义曰:“易则易知”者,此覆说上“乾以易知”也。乾德既能说易,若求而行之,则易可知也。“简则易从”者,覆说上“坤以简能”也。於事简省,若求而行之,则易可从也。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乾坤之体性也。“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者,此论乾坤既有此性,人则易可仿效也。“易知则有亲”者,性意易知,心无险难,则相和亲,故云“易知则有亲”也。“易从则有功”者,於事易从,不有繁劳,其功易就,故曰“易从则有功”。此二句,论圣人法此乾坤易简,则有所益也。

  以上文字,红色高亮部分为《系辞上》的文字,蓝色高亮部分为东晋韩康伯所作的注,青色部分为唐孔颖达所作的疏。

  撇开韩康伯特别是孔颖达的过度发挥我们不难看出,韩康伯把《易·系辞上》作者“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的“易”和“简”理解为啥也不干、啥也不为,孔颖达则将之理解为“易略”和“简省”。

  为了让自己的解释跟韩康伯的“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吻合,同时为了消弥韩康伯的解释与“坤作成物”的相陪矛盾,孔颖达费了一番口舌来解释:“云:“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者,释《经》之“乾以易知”。“不劳而善成”者,释《经》“坤以简能”也。案《经》乾易坤简,各自别言,而《注》合云天地者,若以坤对乾,乾为易也,坤为简也。《经》之所云者是也。若据乾坤相合皆无为,自然养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终也。是乾亦有简,坤亦有易,故《注》合而言之也。用使圣人俱行易简,法无为之化。”

  从《系辞上》的文本来看,韩康伯的注:“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可真是名符其实的注了。只不过,韩康伯是将自己的意思强行注入了《系辞上》,而不是解释《系辞上》的文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而孔颖达的“正义”,实际上是正自己的义,而不是“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易、简概念,其内涵根本就不是什么“不为”、“不劳”或“易略”、“简省”。道理很简单,因为《系辞上》作者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之前,曾说过:“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职掌大始、坤从事成物,这能算是“不为”、“不劳”或“易略”、“简省”吗?如果连职掌大始、从事成物这样的大职大能都算是“不为”、“不劳”或“易略”、“简省”,那做什么事儿才算是“为”、“劳”和“周全”、“完备”呢?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的“易”、“简”既然不是“不为”、“不劳”和“易略”、“简省”,那它们又是什么意思呢?且容青竹下文分解,也欢迎各位先发表自己的卓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15: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2-1 15:22 编辑

四、被曲解的“易简”(下)

  事实上,理解《系辞上》作者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的“易”、“简”并不难,因为《系辞上》作者先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再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一前一后的两句话是相互界说的,因此,要了解作者赋予“易”、“简”的义涵,只需弄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说的是什么意思即可。

  不过,在理解“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时需要注意的是:

  一、其中的“知”并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主持、执掌的意思。《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吴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高诱注:“知,猶爲也。”《周书·李棠传》:“仲密但知民務而已。”《宋史·蔡挺传》:“以挺知博州。”后世的知县、知府,用的正是知的主持、执掌之义。

  二、其中的“作”是培育、造就的意思。《書·康誥》:“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詩·大雅·械樸》:“直呈壽考,遐不作人。”孔颖達疏:“作人者,變舊造新之辭。”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二:“必有作人之法,而後科目可得而設也。”

  因此,“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意为,乾(阳)元职掌事物的发端,坤(阴)元培育事物使之成形、显现。在这里,大始是因,成物是果,故乾元掌因,坤元司果。

  明白了“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意思,则“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意思特别是“易”、“简”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以是介词,意为把……做为什么;知,职责(由“主持、掌管”转换词性而来);能,功能;易,事物生发、成长、变化、运动等的总称;简,先秦记录文字的载体,这里引伸为记载、体现。故,全句意为:乾元把使事物变易作为自己的职责,坤元把积蓄、记载、显现事物的变易作为自己的功能。换言之,乾元的作用是使事物发生变易,坤元的功用则是积蓄、蕴育、记载、体现事物的变易。简而言之,易是因,对应的是上一句的“大始”;简是果,对应的是上一句的“成物”。

     【小結】在“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中,易是變易之義,簡是體現、反映變易之義。

  确切理解了“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中“易”、“简”,我们再来理解后面的文字——“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就顺畅多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顾如 + 10 吾对兄之敬仰如大江大河滔滔不绝!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20: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大哥的易简研究是对的。对知字作执掌说,尤其的当,我读书甚少,还没有看到别人有这样的解说。
我在《走进伏羲》中对易传中的易字的意义做归纳时,注意到了系辞中易简的表述与后人所说的简易不同。说了几句与青竹大哥相类的话,但没有对知做解。学习了。
郑说易三义时,还是坚持易在前,简在后的,(也可能有与青竹同样的理解),后来变为简在前,易在后的简易,就完全变了样。后人再解就成了易是简单的了。就违背了易纬的易易也,也违背了系辞的易简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2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見解独到,小童长见识了。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23: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2-2 00:00 编辑

哈哈
青竹老大高招啊。。彻底把儒家人士看好的《易经》弄成了占卜之学。。
这才是真正的反儒。。温水煮青蛙。。从根子上彻底打垮它。。

聪明人动脑,笨人出手。。我现在去炎黄版出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03: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的研究是严肃的,认真的.易学研究一直不能突破,就在于青竹这样的人太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03: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系辞不管他的作者是谁,是孔子还是其他哪一个人,还是集体写作.作者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不影响它是一篇非常严谨的文章.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有人能给系辞挑出错来(金景芳先生指大衍之数五十后有脱文,不是系辞有错而是金老失查).后人出错多在对系辞的解说上,说说就走上了错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0: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青竹老大高招啊。。彻底把儒家人士看好的《易经》弄成了占卜之学。。
这才是真正的反儒。。温水煮青蛙。。从根子上彻底打垮它。。

聪明人动脑,笨人出手。。我现在去炎黄版出手。。
顾如 发表于 2012-2-1 23:56
拜托,青竹只是在探究《易传》文本的原意而已,根本就没有你所谓的“弄……”、“反……”、“煮……”、“打……”之意。
青竹早说了,青竹对于学派、宗派之争毫无兴趣,你小顾有兴趣你就去折腾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不赞成青竹的观点,不过青竹不放再整理一下?总觉得太乱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
2、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我不知道大家把这么一句话看得如此地复杂。
1、此处的“乾”、“坤”当指天道与地道,“天地之道”一句明明白白地透露出来,我想大家似应没什么疑问。天道究动,因为“易”(即阴阳消息之变化的专用术语)而被认识,地道究静,因为“简”(即简明)而被人类使用。
2、易理讲变化,变化才易被认识;物理、人事等天下之理讲简明,简明大家才易听从。
这里面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微言大义的地方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2: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
2、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我不知道大家把这么一句话看得如此地复杂。
1、此处的“乾”、“坤”当指天道与地道,“天地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2-2 11:35


索隐派的能力是无穷的,不要少看人民群众的思维能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3: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13# 乾坤客
1、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
2、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我不知道大家把这么一句话看得如此地复杂。
1、此处的“乾”、“坤”当指天道与地道,“天地之道”一句明明白白地透露出来,我想大家似应没什么疑问。天道究动,因为“易”(即阴阳消息之变化的专用术语)而被认识,地道究静,因为“简”(即简明)而被人类使用。
2、易理讲变化,变化才易被认识;物理、人事等天下之理讲简明,简明大家才易听从。
这里面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微言大义的地方呵?


1、“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是韩康伯的注并非是《系辞上》作者的原话。关于这一点,青竹在104楼已作了说明:“以上文字,红色高亮部分为《系辞上》的文字,蓝色高亮部分为东晋韩康伯所作的注,青色部分为唐孔颖达所作的疏。”也即,将乾坤说成或对应为天地的,不是《系辞上》的作者,而是韩康伯。我们现在是在解读《系辞上》作者的文字,所以不能以韩康伯之见代替作者表达的意思。
乾坤客兄不会认为乾坤仅只天地吧?
2、青竹在前面已经论证了,“简则易从”中的“简”并不是韩康伯的“不劳”,也不是孔颖达的“简省”,而是借简字乃“先秦记录文字的载体”的意思,来表达“记载、体现”或“积蓄、记载、显现事物的变易”之意。所以,青竹认为兄把“简则易从”中的“简”理解成“简明”并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首先,兄说:“物理、人事等天下之理讲简明 ”,如此,对照《系辞上》原文“坤以简能”,则兄是把“坤”理解为“物理、人事等天下之理”的显现,请问兄的依据是什么?
其次,“物理、人事等天下之理”未必就是简明的,要不,兄试举一个实际的“物理、人事等天下之理”来看看?
其三,即便你说得“简明”了,大家也未必就会“听从”。
最后,“简则易从”中的“从”,并不是“听从”的意思,而是因为“简”——变易被(坤)体现、反映出来,人们为了因应这些变易而顺从、跟从的意思。比如,季节的变易被(坤)体现、反映出来,人们便会根据季节的变易而在生活、工作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还原作者原话的意思,这并不是发明什么“微言大义”。同时,如果读者尊重原文和古汉语法则,不误读、误解或曲解作者的原意,青竹也不会费这么多的文字来说明。
青竹的文字说明在兄看来或许算是“复杂”,然而,这是为了说明问题所必须的。倘若之前的注、疏、解《易传》者不造成这些混乱,青竹则不会费这口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3: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不赞成青竹的观点,不过青竹不放再整理一下?总觉得太乱了。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2-2 11:16
青竹在上面的文字里并没有掺入自己的观点,青竹所作的只是按古代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试图还《易传》文本的原意而已。
至于说青竹的论述“乱”,青竹不知子之半君具体指的是什么,所以,还请君具体说明青竹才好整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4: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竹在上面的文字里并没有掺入自己的观点,青竹所作的只是按古代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试图还《易传》文本的原意而已。
至于说青竹的论述“乱”,青竹不知子之半君具体指的是什么,所以,还请君具体说明青竹才好整理。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2-2 13:09


当有多种说法出现,我们选择了其中一种,这种场合便已经是个人观点了。试图还远这更是出自自己的观点,还原自己观点认为的真实。

所谓的乱,就是经过这么多的问答,各楼之间显得有些凌乱,相针对某一观点,又可能与其他楼的一点观点有些交叉,个人感觉不好下手罢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4: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17# 子之半
当有多种说法出现,我们选择了其中一种,这种场合便已经是个人观点了。试图还远这更是出自自己的观点,还原自己观点认为的真实。

所谓观点,指的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汉语大词典·观点》)。从这一意义出发,子之半君说“试图还远(原?)这更是出自自己的观点”也对,因为青竹所坚持的就是“以文解文”的观点。即,青竹所尝试的是,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还原作者所表达的原意,至于青竹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大家可以质疑和商榷,但青竹认为这种“以文解文”的手段,应当是探究作者所表达原意的唯一的方法和途径,舍弃原文及其所处时代的语义和语法而自说自话,这只能算往原文中注水或者靠原文来阐发个人的见解而已,其结果恐怕连误读、误解都算不上,或许用曲解来形容更合适一些。
所谓的乱,就是经过这么多的问答,各楼之间显得有些凌乱,相针对某一观点,又可能与其他楼的一点观点有些交叉,个人感觉不好下手罢了。

这个青竹就没办法做到了,青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表述尽可能有条理,其他朋友的跟帖青竹是没法归并整理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1: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113楼的评点有误.不能以注代原文,青竹已经指明.
青竹的研究非常之好,不在说出什么大义来,而是在原原本本地研究原作者的原义.这个工作是意义就在于此.
周易(包括易传)这本书,二千多年研究不明白,主要是原文没有研究明白.后人以己意代本义.或以它说代本说.都容易走入歧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2: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注解易简,是用它学(道)解易学的典型.说明,用它学解原学的方法是会出现差异的.道家易,儒家易,哲学易,科学易都会出现此例样的错误.
陈鼓应先生认为系辞为道家说,此一例就是对其说的批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