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5|回复: 11

[原创] 无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8 1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为之词源自《道德经》,古来注解颇多,令人信服者少之又少。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个无为,以期尽量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让大家信服。那么什么是无为呢?
有人说;无为就是不为、不作为,一种消极怠惰的状态。认为不干事就不会出错,也就永远正确。如果这样来解释就与后面的无为而无不为之说显然自相矛盾,所以这样子的解释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这里我们先不妨来分析一下无为,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人如果做到无为的状态,天底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了。而且成功率应该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假设成功率低的话他老人家是不会极力主张这样子去做的。这样说来;无为这种方式应该说是非常的高明的一种处世方法了。
那么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一种什么样的高明方法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效仿、模仿。这里的模仿应该是指人们模仿天地运行的原理。也就是说;人应该模仿天地的运行规律去处世去做人。这样子才不会偏离道。这样说来;天地的运行方式应该是无为的,如果天地的运行方式是有为的话,那么老子是不会主张人们去效仿它了。换句话说现实中人们的运行方式、应该是一种有为的方式。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天地与人的运行方式有什么区别,只有找到了这里面的区别,这样才能够明白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我们就来做一个比较;
一、
人与天地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是有思想,一个是没有思想,这是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二、
人与天地都是以物质的方式与运动的方式共同存在,这是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从以上两点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天地无思想就能够无为运行、人有思想就会产生出有为的行为来。那么思想是不是造成*人产生有为方式的主要因素呢?如果说人没有思想那拿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呢?没有思想的状态可不可怕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弄明白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这个内无思想之患,看来这个有思想是容易产生问题的,而且不是一般的问题,应该是祸事一类的东西。那么无思想是不是行得通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4: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本《老子》曰:“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帛书《老子》又云:“其在道,曰:{米余}(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请楼主解释一下这里的“有欲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帛书本《老子》曰:“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帛书《老子》又云:“其在道,曰:{米余}(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请楼主解释一下这里的“有欲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20: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静知龙 青竹2楼所引帛书《老子》语中的“有欲”并非指状态。
先生还是别把球踢给青竹,还望直接了当解释以上两处“有欲”的内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17: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庄子。天下篇》云:“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庄子理解老子的“常(恒)无、常(恒)有”是指万物的二种状态(《道德。甲》:“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未知妥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22: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庄子。天下篇》云:“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庄子理解老子的“常(恒)无、常(恒)有”是指万物的二种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4-20 17:37
若古越兄此说成立,则帛书《老子》之:“其在道,曰:{米余}(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当读为:“其在道,曰:{米余}(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12: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一节,“恒无,恒有”是针对上文的“无、有”作进一步的阐述。
以上所断之句,与“其在道,曰:{米余}(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并无必然因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者___功成不有,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祸于未萌,退己进人,推能让物,物共戴之,故不夺其利。自发神智,不能争物,物共让之。不居其后,为损招益,是以至神矣。
有为者___夫小人也,贪其财则以身徇利,爱其名则以力争功,矜衒神迹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丧其命。欲益招损,是不神矣
故老君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诚哉言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2 21: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有为,即无我、有我。
无我非我不存在也;有我亦非单一自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无为、有为,即无我、有我。
无我非我不存在也;有我亦非单一自我。
说的很对!
在《道德经》之前的《诗·王风·兔爰》里就有“我生之初尚无为”这么一说,其“无为”指没有自己的个人目的;之后《庄子·让王》里“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说的是,只有无私的(不把天下当做是自己的)人可以托天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16: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之化合,本质是“无”的趋势下产生的“为”。佛教的因果即“为”的机理。佛的“圆觉”是道体意义上的“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