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5|回复: 21

[原创] 关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8 18: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09 编辑

今天在“光明网”跟了一贴,兹转于此,也算是来这个论坛的一个发贴吧。

       关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后人多有评述,但多以今日之思维去评说。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怎样认识客观对象,自有他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人类的思维形式都具有规律性,即所谓逻辑性,先秦古人说话的逻辑是什么?恐与今人有所不同,故以今人之观念、理念去解读古人之思想,常有不贴切之事。先秦古人之逻辑思维源于易理,即所谓象数思维方式诸子百家概莫如此。所谓道生一、二、三,是基于易理数理逻辑思维形式,对事物发展形式、模式、方式的一种认知。为什么是一生二、二生三,而不能是一生三呢?因为这是数理序数的一个次序问题,这个次序问题是客观的、不可违反的规律、法则。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述说问题,因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遵重客观的自然规律,所以才言道生于什么、什么.....。这里的是指事物的发展之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道家就强调这个规律性的自然属性、客观性,以此与儒家主张自强不息、强调人(君子)的主观积极进取性区别开来。
      “道法自然道家的一个基本观念,这个观念是关于事物发展上的,还有关于事物关系上的其他方面,那些思想、观点也与这个观念有关,由此出发,道家有着一整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言之有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9 14: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生一、二、三”这一、二、三的确是自然数,但与“道法自然”有否关联?前者是自然序数,后者是效法规律。
道的本质是无为,无因而自然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4-29 17: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09 编辑

79的说法和古越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自然数用来描述事物的状态也是可以的,所以79说的是有道理的,我表示赞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23: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0 编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0 编辑

道的本质是无为,无因而自然也。
有关联。古人从数理的变化规律中抽象出了自然规律,古人也能从“形下”走向“形上”。古人以“道”来命名“自然规律”是很形象的说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道”之本质就是“自然规律”,与“无为”观念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道家重道之客观性是与儒家重德之主观性相对应的。《道德经》的基本理念是“道法自然”,所以在怎么做的问题上主张“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遵照自然规律、循道而为,所以才可言之“无为而无不为”。儒家是扶阳抑阴,主张积极进取,《周易》是儒家“经*文”,其基本理念就是“元亨利贞”,这是“卦爻辞”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换成义理之语就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由此而言,研究《道德经》应与《周易》结合起来,与“诸子百家”的学说结合起来,所以我才把这个“贴子”放到了“易理”板那边,当然给我移到这边来,我也没意见。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30 銀子 +50 功勛 +16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 50 + 16 这话的确在理!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30 08: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0 编辑

本人 在 今天地【 严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贴下有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解说。今转于此,以与楼主及诸位探讨: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句当与《易经 说卦》及《内经 素问》相参,方知原意。
    既言“负阴而抱阳” ,说明老子以传统阴阳学为依据。道生一,一者一统,天地未分之混沌是也。 一生二,二者,清阳聚为天,浊阴聚为地。《周易》所谓乾坤是也。二生三,三者三合。合有匹配,配偶 之意,如“天作之合”(《诗 大雅 大明》)。《周易 说卦》八卦中震(长男)与巽(长女),坎(中男)与离(中女),艮(少男)与兑(少女)为三合。于《内经 素问》为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六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0 编辑

[quote]本人 在 今天地【 严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贴下有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解说。今转于此,以与楼主及诸位探讨:《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
      本人在主贴中只引了“道生一、二、三”,说明道家是从“数理规律”中形上化地引伸出“道法自然”的主题思想,还没有去说明道家是怎样去“引伸”的,主要是怕大家转不过那道弯儿,没法按受我的观点。先生的跟贴引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余后文字,虽然也没把这段文字引完,但这些文字正好是在说明道家是怎样解读“道”的运行形式的。“负阴”者是说易卦中阳爻背上有阴爻,按易理规则阳爻不能负阴而行,否则有违数理而“凶”,所以这时的阳爻必然是回头蓄积阳力、拥抱阳爻。这由“负阴”而至“抱阳”,说得是阳爻按照数理运行轨迹(即一进一退)的运行方式,这就是“道”,而这个“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道德经》这段文字按下来都在叙述着这个“道”的运行方式。
      谢谢先生跟贴,愿与先生共同探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 20: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0 编辑

“万物负阴而抱阳”,负阴与抱阳是同时的,非“由‘负阴’而至‘抱阳’”。
负阴而抱阳意同《淮南子.览冥篇》中“背方州,抱圆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2: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0 编辑

[quote]“万物负阴而抱阳”,负阴与抱阳是同时的,非“由‘负阴’而至‘抱阳’”。
负阴而抱阳意同《淮南子.览冥篇》中“背方州,抱圆天”。
《道德经》这段话一开始就讲了“道生一、二、三”,这本身就是在讲这是一个“过程”,先生之言是从平面而言的,或曰是从静止角度而言的,这无可厚非,因为现时许多人就是这样来理解问题的。从易卦理论而言,所谓“背方州”,是指阳爻身后(即上面爻位)背负着许多阴爻位(空间);所谓“抱圆天”,是指阳爻回头蓄阳,使身后(即上面的爻位)充满阳爻,“天”指上爻位。(本人挖掘出的“先秦易理”理论目前还不被人们所理解,恐怕你也难以理解上面的话,不过,没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 23: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1 编辑

[quote]
《道德经》这段话一开始就讲了“道生一、二、三”,这本身就是在讲这是一个“过程”,先生之言是从平面而言的,或曰是从静止角度而言的,这无可厚非,因为现时许多人就是这样来理解问题的。从易卦理论而言,所谓“ ...
你的话语很直白,只不过本末倒置。古人用数之奇偶(爻)表阴阳,你把数之奇偶(爻)当作阴阳之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3: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1 编辑

[quote]
你的话语很直白,只不过本末倒置。古人用数之奇偶(爻)表阴阳,你把数之奇偶(爻)当作阴阳之源。
这个问题很有趣,不然你也不会有本末倒置的感觉。古人是用数之奇偶表阴阳,但阴阳观念的产生也与数之奇偶有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10: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22:11 编辑

请参考:
一、二、三、四、五、八、九、六十四
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无极,二为太极(阴阳),三为三才,四为四象,五为五行,八为八母卦,九为河图洛书,六十四为六十四子卦。
三才指天时、地利、人和,万物春生夏长秋敛冬藏的循环不息是因为“天时”的作用;而万物的生存状态好坏,品种的不同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利”条件;而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这个比率是由于其内在的属性是否完善决定的,也就是“人和”。三才相宜,万物化生。
三才也指天、地、人,天地生万物,而人可以改造万物;天地生自然万物,而人可以人工合成万物;天地可生万物,而人可以毁了万物,这里面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三生万物”的道理。
“三生万物”中的“一粒种子”,怎样才能完成“发芽、生长、繁殖、老化”的全部“生”的过程的呢?
因为基本构成的元素是“二”,是“阴阳”,它不仅是构成万物的具体的“阴阳”,还是构成“万物之所以能生老病死的一系列必要的条件”。
如“一粒种子”能否发芽生长,不仅取决于“种子本身的质量(人和)”,还要看“土壤营养的情况(地利)”,更要适合“节气的温湿程度(天时)”。三者结合起来,才是万物生长的根源。
二,阴阳是纵向的原因,而三,是横向的环境。“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每一项都是由“阴阳”构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对研究的难度来讲,阴阳的内部阴阳比例的层次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如现在的激素治疗和烂吃补品造成的性早熟;而在“三才”的层次上改变互相的配合关系,则相对比较简单,如塑料大棚改变的是“天时”,测土配方改善“地利”等。
“三才”也不仅适用于生物,同样适用于我们干事业的必要分析中。如开一个小卖部,就要先考虑“政策(天时)”,“铺面位置(地利)”以及“自己的专业(人和)”。
二和三,是不同的层面的问题。由此研究“三才”的综合变化规律的就是《易经》,八个卦就是“三才”变化的排列组合,可惜至今学界还没有认清这一简单原理,还在“天地日月”等具体事物上徘徊,也就必然陷入孔子的解《易》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了。
《阴符经》和《道德经》则是将“总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佳作。《阴符经》 比《道德经》要更客观,《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值。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
四象是道的周行不殆的外在表象,而产生四象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德的厚薄,四象研究的是三才中的每一才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贼时”的内涵所在;五行侧重对“贼物”的分析,从而推导出“地利”的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作用;八卦是综合三才的不同状态所体现的整体利弊结果,六十四卦是对三才四象的细化分析,而这些理论的基础,是对一个事物的生住坏灭的总体分析得来的九个控制点的运用,也就是河图洛书的内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在《道德经》中没有具体说明,给千古学人留下个大难题。这方面,我觉得没有说明,无非两种原因:一是“三”只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二是“三”的内涵在当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用说明。就如同我们今天讲数理化,56朵花的意思一样。
最可能的,是后面的情况。证据如下:

1:《易经.说卦》中讲:“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2:《阴符经》: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3:《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我们的文明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天地人合一”。这方面的实践应用的例子,大到国家兴衰,武王伐纣的时机选择,小到买卖铺户的决策实行,无不考虑个天时地利人和。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不可须臾离也。

三才”的囊括能力,决定了八卦的囊括能力,揭示出了这个世界周行不殆运转的两大规律,既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兴衰更替的命运规律,因而成为天下诸学之首,华夏文明的总源头。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关系,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细化而不是叠加的关系。“三才”里面的每一才,有“有利”和“不利”的情况,这是比较笼统的综合定性。而“有利”要详细分析起来有“有利、比较有利”两种程度,也就是“太阳、少阳”;同样,“不利”也有“不利和比较不利”的情况,既“太阴、少阴”,和起来就是“四象”。“三才”和起来共有12种具体的“象”,排列组合起来就是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又可以还原为八个母卦,从而找到在八卦中的母系统,再根据先天、后天两种顺序,就可以总结出不同的卦序了。

道学为根文化的原因,在于正确传承了这个脉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19: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张无屮
【“三”的内涵在当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用说明。】此说有理。但以三才释《老子》四十二章之三有所不妥。若二即为天地,则后边又何天地人并称?否则,二又所指为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20: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古越中兴先生的一连三次评分。关于时下对《道德经》的研究,依在下看来,实在是太形上化,任意释解的意味太浓,究其原因是没搞懂《道德经》成书时的“思维方法”,而用现时代人的哲学观念、语义逻辑去解读,见仁见智,各自发挥。如认为“一为无极,二为太极(阴阳),三为三才”,便是其中一种。《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周易》是儒家的经典,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思维”形式,这就是“易理”的“象数思维方式”,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理念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要研究《道德经》,首先要读懂《周易》,搞清楚“先秦易理”,这样才能从“思维方式”入手、从“思想观念”着眼,把握住儒道及诸子各家的思想脉络及思想体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2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5-4 22:43 编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推行的专*制文化政策已导致春秋战国争鸣之后的百家学说面目全非。今人从“孔子问道于老子”、“孔子五十学易”等标题性记载不难看出道学与易学之间的关联,但完整的文字记录已因“罢黜”非主流学说而本义迨尽。《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与《易》之“保合太和”、“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多少有些许蛛丝马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贴来发个言:
《周易》与《道德经》同属于那个特定时代“象数思维方式”的产物。只是具体的解读路径不同:《周易》着眼于叙述阳爻动行的数进情形,滿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而《道德经》则着眼于叙述阴爻纳阳而自我变化的规律,一副敬重自然、柔弱胜刚强的思辩精神。可把《道德经》看作是另类《易传》,儒道互补也由此而来。因此,只有用“象数思维方式”才可真正解读《周易》与《道德经》,也只有真正读懂了《周易》与《道德经》,才能从诸子百家“争鸣”中深刻体会“易道广大”,从而理顺中华文化的根枝叶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14: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是一部悠久又跌荡起伏的历史,造就一个厚重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养育一个固封且无与伦比的子民。
    中华的精神原貌及巅峰唯独存于夏商周三朝,此后的二千年是一部封建性质贯穿下的政*治僵化的文化而已。汉以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翻版下的固步思想是每一个世纪都未曾停滞过。
    再现本真,唯期考古发现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3 20: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天地 于 2012-5-23 20:45 编辑
中华是一部悠久又跌荡起伏的历史,造就一个厚重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养育一个固封且无与伦比的子民。
    中华的精神原貌及巅峰唯独存于夏商周三朝,此后的二千年是一部封建性质贯穿下的政*治僵化的文化而已。汉以来的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5-9 14:34


又在胡说八道了。

儒者骂儒,满好笑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古越中兴  “道生一、二、三”这一、二、三的确是自然数,但与“道法自然”有否关联?前者是自然序数,后者是效法规律。
道的本质是无为,无因而自然也。
有关联。古人从数理的变化规律中抽象出了自然规律,古 ...
aha79 发表于 2012-4-30 00:27
应该是古人从自然规律中抽象出数理变化规律,来简单表达的方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古越中兴先生的一连三次评分。关于时下对《道德经》的研究,依在下看来,实在是太形上化,任意释解的意味太浓,究其原因是没搞懂《道德经》成书时的“思维方法”,而用现时代人的哲学观念、语义逻辑去解读,见仁 ...
aha79 发表于 2012-5-4 20:02
思维方法还不如认知方法准确吧?支持你的观点。你能不能发表文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11-3 15:23 编辑
今天在“光明网”跟了一贴,兹转于此,也算是来这个论坛的一个发贴吧。


       关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后人多有评述,但多以今日之思维去评说。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怎样认识 ...
aha79 发表于 2012-4-28 18:23


同意先生把一、二、三、解读成为秩序的必然。
问题倒是这一、二、三、如何演绎?

“道”,不是一个实体,从“非实体”进而生万物(实体),其中是否介入阴阳元素?
“道”演“阴阳”,经过一、二、三这样的程序,产生万物。
这样理解是否合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