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6|回复: 5

《道德经》与政*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9 17: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4-30 13:23 编辑

老子《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看来,“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世界就是按照“道”的演化而自然发展的,人的所为要“合乎自然”,君主治国所需做的就是“顺道化民,合于天道”,切莫做违背“道”、违背自然之事。
    在经国治民上,老子主张君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自然之道治民。在老子的眼中,社会也是那么自然的演化,君主所需奉行的仅是“上德无为而无不为。”(38章),推崇道德,不人为的强做什么,反而能把该做的都做好。“无为而治”在《道德经》中被反复强调,理想的君主应是“清静无为”,顺道化民。对民众来说,“帝力与我何有哉?”对君王而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这就是《道德经》论述的最理想的治国状态。
    历史上西汉前期的治国策略明显受到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汉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极为困难,财政捉襟见肘,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推行老子的“无为”主张,与民休养生息,不妄加扰动,听任民间自由发展。经过七十年的治理,成就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唐太宗也把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坚持“抚民以静”的治国之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道德经》表面上讲的是为王、治国的道理,能指导君王治国安邦,实质更是一本指导世人修道的书,修道的人在修*炼的不同境界对《道德经》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修*炼人看懂多少就能修到相应的超越世俗的境界中去,绝不会执迷于世间的权力和政*治。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菩提山人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9 18: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1:57 编辑

治国无为主要还是不以私心入公道的意思。也就是遵循道规律的行事。不能背离天道大势。
当然也有不扰民,少作为的意思,老子之所以强调不扰民,少作为,与时代背景有关。战乱不断,君王肆意妄为的背景下。就应该多提倡不扰民,少作为。如此才能使天下恢复清净和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9 18: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1:57 编辑

建国初期,经济疲弱,但社会背景相对于战乱年代已趋于稳定。此时也应该提倡不扰民,少作为,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然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倘若它朝着贫富差距扩大到方向演进,经济渐渐失衡。就不能再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了。就该因循“混沌和谐”大道随时调整治国方略。 促使和谐稳定的局面长久保持下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2: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机巧的确是“私”的范畴,是本性的迷障。所谓以“无为去有为”,即是以“性”驱物之“华”。用之于政*治,是谓“无为之治”,则*民自修养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指绝私欲而言,是清明心态之写照,并非指社会实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7: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能自治则心无恰而以养,官能正己则国“无为”而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1:58 编辑

老子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意,不要条条框框于众,不要自肥其身,不要自惬其意,不要自伐其功。今扰乱天下者,美邦也。今虚伪者,民*主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