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知北游

[易学研究] “《易》历三圣”说考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7: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研究《易》了,还说了“善为《易》者不占”。《荀子》的书里引用《易》的文句,此后《吕氏春秋》里也引《易》的文句,都不奇怪。不过还没有见他们引用《易传》的文句。所以郭沫若认为《易传》多出自荀门,我看是对的,所有的《易传》都是秦汉间的作品。钱穆、李镜池两位先生也是这个看法,钱穆先生说:“秦人烧书,不烧《易经》,以《易》为卜筮书,不和《诗》、《书》同样看待。自从秦人烧书后,一辈儒生无书可讲,只好把一切思想学问牵涉到《易经》里面去讲,这是汉代初年《易》学骤盛的一个原因。若是孔子作《十翼》,《易》为儒家经典,岂有不烧之理。”李镜池先生说:“《彖》、《象》二《传》的著作年代,最早不出于战国末,最迟不到汉宣帝,大概以作于秦汉间为最可能。秦皇不是推行新政策焚书坑儒吗?只有《周易》以卜筮之书没有殃及,儒家既把它尊为‘经’典,所以在这独存而不禁的书上做功夫,把儒家思想附存上去。那时的作品,当不只这两传,不过这是幸存的完整的两篇,其余象《文言传•乾卦》四段文字中‘浅龙勿用,下也’及‘浅龙勿用,阳气潜藏’两段,跟《象传》很相近,恐怕也是同时代的作品。只是散亡殆尽,就是西汉人也无从搜集了。”(310页)无疑都是很正确的看法。
总之,“易历三圣”说是汉代儒家在《易经》的传授中逐渐杜撰、创作出来,它根本不可信。只有清楚认识《周易》及《易传》的产生时代和背景,我们才能对这两种著作有个正确的认识:《周易》是卜筮之书,它作于春秋末战国初;《易传》是秦汉间的作品,它的目的不是解释《周易》经*文,而是借《周易》的卦爻辞阐发、延续儒家思想,所以,我们想真正读懂《周易》的本文,靠看《易传》那是在缘木求鱼;那些试图用《周易》的理论来解释上古一切文化起源与发展现象的人,也不过是在郢书燕说,妄呈臆想而已
【全文完】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60 功勛 +20 收起 理由
青竹大哥 + 20 + 60 + 2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7: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2]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易学集成》(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2期。
[5]纪仲庆:《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2期。
[6]张政烺著、李零整理:《张政烺论易丛稿》,中华书局2011年。
[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 2010年。
[8]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
[9]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
[1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
[12]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
[13]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
[1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1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
[17] 梁启超《荀卿及荀子》,罗根泽编《古史辨》第四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8]钱穆:《论〈十翼〉非孔子作》,《古史辨》第三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荀子》,《百子全书》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17: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知兄将大作不吝分享并请教知兄一个问题。
兄如何看待《史记》中所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的真实性?
若《史记》的这一记载为真,则《易传》作于秦汉之际,孔子如何穿越时空“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9: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33# 青竹大哥
首先,我不认为《史记》的这段是史实,司马迁写这段,只是根据当时已有的儒家传说。汉代《周易》《易传》被合称为《易经》,为了提高其低位,才有了孔子“序”《易传》的说法。
其次,孔子虽然不能穿越,但是儒生们可以依托,看看《汉书·艺文志》里的那些古书,“迂诞依托”的有多少?他们可以托诸神农、黄帝,儒生们自然也可托诸孔子,这本来是最合理的事情。
再次,《史记》里虽然说了孔子“序”《易传》,但是所说的篇数不足《十翼》之数,可见孔子作《十翼》的说法在司马迁时期还没形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了知北游先生的大作,非常高兴!
易历三古,三圣说,完整的表述,似在《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注者多矣,但也略有不同。譬如三古,就有不同的解说:
(1)《韩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中古指虞夏之际。   
(2)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易•系辞下》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 伏羲为上古, 文王为中古, 孔子为下古。”   
(3)《礼记•礼运》“始诸饮食” 唐 孔颖达 疏:“ 伏羲为上古, 神农为中古, 五帝为下古。”
研易者多主张(2)。为什么呢?主要是把三古,与三圣对应起来。这样就把孔子加了起来。于是乎,孔子就成为易学传承中的一个集大成者。这也是二千多年来易学研究中的主流,正统观念。
知北游先生的文章,正是在这一点有自己的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6-5 20:50 编辑
钱穆先生说:“秦人烧书,不烧《易经》,以《易》为卜筮书,不和《诗》、《书》同样看待。自从秦人烧书后,一辈儒生无书可讲,只好把一切思想学问牵涉到《易经》里面去讲,这是汉代初年《易》学骤盛的一个原因。若是孔子作《十翼》,《易》为儒家经典,岂有不烧之理。”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相当武断的。《易》作为儒家经典,那是汉后的事情,此其一。关于秦始皇焚书的事情,实际情况不是并没有那么严重。民间非博士所藏《诗》《书》需要烧,那博士可留。秦朝焚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禁私学,要学习也必须向当地的吏去申请,因而李镜池所会所的彖辞附会说也不符合史实,禁止私人讲书,你儒家就算创作了这个,也没机会让你传。更何况焚书坑儒之后不足三年就开始了农民起义,起义之后就是战乱,不再需要偷偷躲躲,在时间与范围根本就不符合可能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不在禁毁之列,为啥不让传?禁私学禁的是《诗》、《书》、百家言,哪里说过不许讲《周易》了?
“时间与范围根本就不符合可能性”,请问什么时间与范围才符合可能性?
你要否定钱先生的看法,光靠自己想想是不行的,起码得做到以下几点:
1.证明秦人烧书,连《周易》也禁,不许讲习。
2.证明秦汉儒生没讲习过《周易》。
3.证明汉朝初年没有《易》学兴盛之事。
对于一切观点,都可以提出异议,但提异议的前提是先拿出证据来证明该观点有问题,然后才可以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1: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与帛书易作为蓝本,这本身就一种不科学的方法。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因而我们可以得知,在战国时期,易经就分了很多家。据我们所知,现存的卦序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早与帛书易。帛书易的上下阴阳分卦,更有可能是战国后期的作品,作为一家之作,付有一家之词也并非不可能。但是,作为易经的一家,是不能等同于诸家易经的。

另外,知北游显然也是把司马迁的著作儿戏化。司马迁虽然有文艺创作与主观态度,但作为叙述历史上,他还并没有想当然而一味盲信,比如关于老子,无法判断就将各种可能都写进去,或云,或云。从这一点来说,司马迁就不是随意创作的一类。

既然司马迁写了《十翼》,那就表示,早在汉初的时候《十翼》就存在,要知道摆黜百家是从汉武帝开始,而汉初重的是黄老。在这个时候儒生没有特别的地位,也不需要特别的附会。至于孔子那个时候的十翼与现代的十翼是不是一样,那我也敢说现在我们看得十翼不是那个时候的十翼,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孔子没有写过十翼,毕竟几百年战乱,失传的机会也很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1: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条件,易经之所以为儒家经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过孔子的整理。既然孔子真的整理过,那么“读易,韦编三绝。”存在的史实就相当之高。如果这段是史实,那么孔子留下心得写作的可能性也相当高。就算是孔子自己本身“述而不作”,难道他们的学生就不能整理老师的笔记而成易学“论语”易传?

这完全是说得通的,孔子在被围期间也与学生研究诗乐,如果说孔子读了易经反而无所言,我反而不信。

关于司马迁的这段话:“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个序我个人更偏重于是动词,跟“作、著作”差不多,实际上孔子所写的只有彖、系、象,说卦、文言。十翼之中不存在序卦,如果孔子中的十翼有序卦,就不会有帛书易的卦序。至于少了的十翼去了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失传了。至于其余的十翼是不是也是失传之后后世所托,我也不敢多说。毕竟战国纷乱,且十翼成书时间不一这是必然的。

至于象词说是汉后所作,我个人不认同。以水天需一卦当中“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除了孔子,我认为没几个儒生敢把饮食宴乐写出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2: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可真服了子之半先生的读书功夫。
《汉书·艺文志》的那段话,怎么能证明“在战国时期,易经就分了很多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里面还说“《诗》分为四”,颜师古明确地说就是毛、齐、鲁、韩,而这四家全是汉代才有的,这能证明这四家《诗》战国时代就有了?
就《易》这个问题上,“《易》有数家之传”,他说的“数家”是指哪些?看看下面开列的《易》类书的单子你还不明白?你给我指出来有哪一家是“战国时期”的!有这么误读曲解古书的吗?
“既然司马迁写了《十翼》”,司马迁在哪篇里写的《十翼》?请举出原文来学习学习。
“孔子那个时候的十翼与现代的十翼是不是一样,那我也敢说现在我们看得十翼不是那个时候的十翼”,请给点证据,说说孔子那个时候的《十翼》是什么样的吧,这个我实在不知道,也实在很想知道。
知北游从来没把司马迁的著作儿戏化,恰恰相反,我很重视它,正因为重视它,我才要引用它,同时还要看看他的记载是不是符合历史真实,我不会凭自己的想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2: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6-5 22:29 编辑
唉,我可真服了子之半先生的读书功夫。
《汉书·艺文志》的那段话,怎么能证明“在战国时期,易经就分了很多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里面还说“《诗》分为四”,颜师古明确地说就是毛、齐、鲁、韩,而这四家全是汉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5 22:02


我不需要什么其他的,一样卦序就行了,我不需要知道易经到底有多少家,但至少有两家。通行卦序与帛书卦序。易学的排序与思想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请问我这种说法是不是有误?

关于十翼那里,确实是我的失误,我把索引当了原文。

没有实物证据,也可以从神韵中找证据。事实上帛书易的这种排序,是以上下卦以及阴阳排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种排法的出现不会比现名的《十翼》早。因而帛书易早于《序卦》流传之前而晚于其余的一些十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6-5 22:30 编辑
33# 青竹大哥  
首先,我不认为《史记》的这段是史实,司马迁写这段,只是根据当时已有的儒家传说。汉代《周易》《易传》被合称为《易经》,为了提高其低位,才有了孔子“序”《易传》的说法。
其次,孔子虽然不能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5 19:16



谢谢知兄回复。
      青竹之前在孔子对《易》学发展的功与过一帖中就曾指出,将《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句读为“孔子晚而喜易,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是不妥的,理由青竹在该帖2楼已有陈述,现再补充几点:


1、太史公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说这种逻辑混乱的话。因为在这种句读下是谓语,而“彖、系、象、说卦、文言”为宾语,这时,无论“”是指作序言还是整理解,“彖、系、象、说卦、文言”都应当是解读《易》的著作。孔子能为之,说明这些著作写成于孔子读易之前或同时。

如果我们将“彖、系、象、说卦、文言”理解为传世的《易传》的话,这些著作显然是孔子的门徒所作,因为传世本《易传》中总共有30处“子曰”。如此一来就太搞笑了——孔子的门徒比孔子更早读《易》,而“孔子晚而喜易”且“读易,韦编三绝”为的只是给他的门徒们的著写序言或整理、优化!这样烂的故事,无论如何都不象是儒生或史迁编得出来的。

如果“彖、系、象、说卦、文言”这些著作指的不是传世本的《易传》,而是在孔子读《易》之前就有的《易传》,则孔子为这些著作作序言或整理优化同样无法理解。其一,孔子放着《易》的本经不去整理,却“读易,韦编三绝”去整理《易》的传或者为这些著作写序言,若非这些《易传》在孔子看来比本经重要十倍、百倍,那就是他在晚年脑子进了大量的水。其二,这些《易传》如果真的比《易》更值得整理的话,那么经孔子整理之后,他的三千弟*子应该是会有所讲述并不遗余力传承下来的。然而,这些非孔子亦非其门徒 所作的《易传》,不仅名不见经传,而且没有一部流传下来。这怎么可能?.

2、从“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来看,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显然不是为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因为孔子读《易》为的是使《易》本经或使他对《易》的理解“彬彬”。


因此,青竹认为,史迁的话还是句读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为妥,因为这样的表述才不会有低级的逻辑错误和思维混乱。在这种句读下,太史公想说的意思是,“孔子晚而喜易”,为的是“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易》,而他的门徒或粉丝们后来追记孔子读《易》的这些行为,遂有《序卦传》、《彖传》《系辞传》、《说卦传》和《文言传》这五传十翼。
      至于,太史公所说是否有据和属实,则是另外一回事。

太史公如此言之凿凿,青竹以为不应当完全是杜撰。因为如果这样的事都是杜撰的,那整部《史记》就都不可信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2: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需要什么其他的,一样卦序就行了,我不需要知道易经到底有多少家,但至少有两家。通行卦序与帛书卦序。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6-5 22:22

你对“《易》有数家之传”就是这么理解的?{:soso_e14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2: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6-5 22:36 编辑
你对“《易》有数家之传”就是这么理解的?{:soso_e141:}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5 22:30


那么我再延伸一下好了。

卦序本身就是易学的思想之一,尤其是帛书易,不管这种排卦对阴阳思想的一种总结,既然是敢于打乱原本卦序,那就是附带了编者个人的思想。

难道这不能算一家?而且你没想过,打乱的卦序之后带来的一系列思想考量吗?这比简简单单的解经歧义可是更大的分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2: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青竹:
1.我至今认为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先秦就有《易传》,司马迁说的那些就是当时通行的《易传》,如果他是指已经失传的《易传》,这段话就变得毫无意义。
2.我在文里说过了,我不否认孔子读过《易》,但是这个《易》一定没有《易传》,而且司马迁列举的那些,就算那个“序”是指《序卦》,仍然不足《十翼》之数,因为后来说的《十翼》里包括《杂卦》,说明司马迁时代还没有所谓孔子作《十翼》之说。
3.明确地说孔子读《易》的,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文献就是帛书《要》,到了汉代,这种说法被继承,到了司马迁时代,不仅孔子读《易》的说法盛行,孔子作《易传》的说法也开始出现,司马迁根据当时的说法记录,这在情理之中,并不能说是他杜撰。使用当时已有的说法入书,这样的情况,在其它地方很多见。比如我们知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神话,不是历史事实,但是这个说法先秦就有,自然汉代也有,司马迁就把它当历史写进《史记》;再以汉代的历史为例,我们现在明明知道刘邦的老妈和蛟龙交配生刘邦的说法是神话,不是历史事实,但是在司马迁时代就有这个说法,司马迁也把它当成历史写进了《史记》。这些东西,不能说是司马迁的杜撰。孔子读《易》、序那些《易传》也是相同的情况。
想想吧,如果按照青竹的说法,连汉高祖诞生的这么大的事儿都敢那么写,岂不整部《史记》都不可信了?能这么衡量吗?至少我不这么看的。
总之一句话,司马迁写那段,只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司马迁时代有孔子读《易》、序《易传》的说法,其它的什么都证明不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之半 于 2012-6-5 23:10 编辑
回复青竹:
1.我至今认为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先秦就有《易传》,司马迁说的那些就是当时通行的《易传》,如果他是指已经失传的《易传》,这段话就变得毫无意义。
2.我在文里说过了,我不否认孔子读过《易》,但是这个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5 22:51


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孔子不说易,那么凭什么易会成为儒家的经典?

焚书坑儒到秦末起义只有短短几年,真的有那个必要将孔子的学说推到易经中去?

“天命玄鸟”这种神话传说,怎么可能不写,神话无稽之谈那是现代才说的,作为三代之前的神话,那可是相当早的了。敬鬼神而远之那是周朝之后的事情。

刘邦诞生,这是传说,写了大家也知道,古人可不是无神论者,不能摆出无神论来批驳,只能够信之则有,不信则无。这跟学术传承是完全不一样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3: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子之半:
第一个问题我在文里大篇幅都说这事儿,这里就不再讲了。
第二个问题你问得有点滑稽,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儒生就能预知“焚书坑儒到秦末起义只有短短几年”?别忘了,秦始皇可是要让秦成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儒生们不是神仙,怎么能预知秦朝那么短命?你说当时的儒生有没有必要“将孔子的学说推到易经中去”?这项学问一旦启动了、形成了、流传了,就不在于时间长短的问题了。儒生不是一个,从焚书到西汉也不是一天两天,这期间诞生个十篇、十几篇《易传》,有什么奇怪吗?
第三个问题,我是在回答青竹的“杜撰”的说法,你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好吧?我举那例子是要说明《史记》中一些不可靠的说法并非是司马迁的杜撰,这个和你说的神话、无神论、学术传承有什么关系呢?
“信之则有,不信则无”,这个在史实上不成立,史实就是真实的存在,和你信不信无关。如果你相信了《史记》,就能确定商人真是玄鸟生的?刘邦真是他老妈和蛟龙交配生的?如果你不信《史记》,就能说里面记载的东西都不存在?不能那么搞法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00: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子之半:
第一个问题我在文里大篇幅都说这事儿,这里就不再讲了。
第二个问题你问得有点滑稽,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儒生就能预知“焚书坑儒到秦末起义只有短短几年”?别忘了,秦始皇可是要让秦成为“子孙帝王万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5 23:48


1:儒生不是神仙,当然不能预知未来,但是正是因为他们不是神仙,以当时的科技交通,更不能让你们四处传播。焚书只是表面的一个因素,禁止私学才是手段。私学被禁止,你两三年间传播得了多远?当农民起义,天下大乱之后,他们还需要这样做?虽然儒生不是没有人才,但是能做到这样本事的人,没多少。

2:神话传说你凭什么判断他是虚构的。你能像现在那样,因为神话本身就虚构这个理由?这个理由本身就是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在古人中不存在的,你也找不出理由证明其虚伪,在你不知道它真假的情况下你能拿出个无神论的理由去判断吗!但人文学术就不一样,人文学术是有踪迹可寻的,可以追踪索源,你自己提出的观点不也是顺着人文的传承去索源吗?我们现在看得史料比当时司马迁可以看到的史料少得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请子之半说说当时的“科技交通”是怎么样的?我坚信你不知道。如果你真的知道当时的交通是怎么样的,就不会这么说了。
你凭什么判断神话传说不是虚构的?古人可以用有神论的理由去虚构神话,我们现在在研究历史、探讨历史,为什么就不能用无神论的理由去判断其虚实?这是谁规定的?古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那还要研究?研究历史不在于人文不人文,而在于如何尽量求得其真*相,如果连这点原则都没有,其它的就无从谈起。
这楼歪得不轻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08: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再延伸一下好了。
卦序本身就是易学的思想之一,尤其是帛书易,不管这种排卦对阴阳思想的一种总结,既然是敢于打乱原本卦序,那就是附带了编者个人的思想。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6-5 22:35

那么我想请教一下,哪篇《易传》是根据帛书《周易》的卦序来的?哪篇《易传》在专门阐述帛书《周易》的卦序的?哪篇《易传》里阐述了帛书《周易》卦序的思想?举个例子出来学习学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0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得很热烈。继续。
个人感觉,知北兄善于用《易》外文献来论证,属于一种外证。子之半兄提出可以从文本来发掘思想,属于一种内证方法的强调。外证、内证相结合,加之以考古发现之实证,是较为恰当的。
分别单独从内、外证来论,避免不了有主观猜测的成分,虽引大儒之说,也难保大儒之说就一定十分便当。内证虽小学,言之有物;外证考背景,便于统揽,便于参考。内证虽实,无假说难成其圆,真真假假,令人难于取舍;外证虽阔,务虚者多,易流于清谈。唯二者之结合,启人之处必多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09: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郑吉雄于2012年2期《周易研究》发表一文《论易经非占筮记录》,以内证为主,兼及外证,论说有力度,很是值得学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请子之半说说当时的“科技交通”是怎么样的?我坚信你不知道。如果你真的知道当时的交通是怎么样的,就不会这么说了。
你凭什么判断神话传说不是虚构的?古人可以用有神论的理由去虚构神话,我们现在在研究历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6 08:09


你说的是秦始皇所构造的驰道什么的吗?没错,强秦统一了之后,交通发达了,战乱没有了。但是,这些东西普通人能用多少,你四处传播不会引秦朝官员怀疑?假如照你所说十翼是那个时候伪托的,从无到有,外人就不会怀疑?秦朝的人都是傻瓜?如果真是为了避免焚书说带来的影响,一旦起义爆发之后,还有这个必要?

一门思想不仅仅是文字传播,还有思想解说与教学,两三年之间的传播,实在有限。而且对于无中生有的东西,其余的人就不会怀疑?儒家以外的人凭什么相信凭空出现的东西就是孔子的东西。要知道,相传孔子故居修墙出土的《尚书》当时也没人信。连孔子的子孙拿出来的东西都没有信,而你这些东西有多少人信?


你判断神话虚构,是因为你自己知道,但古人不知道。就像我说有一种手术,可以百分百解除毒瘾,而这种手术事实上是存在的,你信不信?你必须知道这个手术本身,你才能真正地下判断“真”与“假”。但你不知道这手术的内幕的时候,你也只能半信半疑。对古人而言,就算知道刘邦诞生的事情九成九的虚构的,但也不敢说百分百错误。帝王诞生的事情一定要写,难道司马迁还能对刘邦的出生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写出来就等着灭族吧。

司马迁对于这种事情真的是一无所知。我们看看类似的《陈涉世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这种政*治手段是相当熟悉的。但是不能写,作为记述历史的人,在当时的历史限*制之下,刘邦诞生的这种传说是必须要记的,你若不记,那你就是武断,以主观意识去判断历史。放在今天来说,这样的事一定还是要记,不过会追加一些东西,比如自称。司马迁不能在刘邦那里加,但他可以在其他人那里加。其他人地方写了你会不会用上去,那就看你自己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像这类“春秋笔法”不是只出现在一个地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内证外证,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尽量探求真*相。
任何证据都需要坚实,而不是靠自己想当然就能服人。
乾坤客先生说子之半说的是“内证”,但我看了半天没看到他的“内证”在哪里,除了那些想当然之外,就是满篇常识性错误,甚至自相矛盾,引了《汉书·艺文志》的话,却又不信《艺文志》的书目,去扒什么帛书《周易》,我不知道《艺文志》的话和帛书《周易》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是否也算“证”。
郑吉雄先生的文我没看过,但仅看他这个标题就有点伪命题的意思,《易经》是汉代才有的名目,是《周易》和《易传》的统称,《易传》固然不是占筮的记录;就是《周易》本文,也只是巫史专门制作的筮卦占断吉凶的参考书,而不是象殷墟卜辞那样是“占筮记录”。即使是象《归藏》的卦辞那样很想占筮记录的形式,也是拟作形式,供断卦参考的,并非是真实的“占筮记录”,这一点非常明确。真正的占筮记录是《师春》,根据杜预的说法,都在《左传》里,可以参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想请教一下,哪篇《易传》是根据帛书《周易》的卦序来的?哪篇《易传》在专门阐述帛书《周易》的卦序的?哪篇《易传》里阐述了帛书《周易》卦序的思想?举个例子出来学习学习。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6 08:16


用乾坤兄说的话,我用的确实是“内证”法,比起真伪难辨的外证来说,我个人觉得,内证反而更实在。其次是外证来源确实有限。

我这里依旧说的是内证,那我替你分析一下好了。

首先,我个人倾向“卦本无序”,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强加上去,但是也不排除这种可能,那么我们做两个假设。

一:通行卦序是无目的乱排的

在这种情况下,卦序是没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卦序本身是怎么排都没关系,他们之间关系就是没任何规律可言。而帛书卦序就是有着严谨的上下卦排序,从无序到有序,这是不是代表着帛书易蕴含着一种新的思想,那是不是新的一家?


二:通行卦序是有卦序的

在这种情况下,通行卦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至少是不是“非覆即变”,我们不去说。但有一点,跟帛书易的上下卦的阴阳变化排序肯定不一致,也就是说,帛书否定了通行卦序的排列方式而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排列卦序的思想,这不是一种新的学说,新的一家?


我从来不重名,只重实。不需要有《序卦》这样的一篇文章,只要《易经》之中有排序的理由,那本身就是一篇《序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内证外证,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尽量探求真*相。
任何证据都需要坚实,而不是靠自己想当然就能服人。
乾坤客先生说子之半说的是“内证”,但我看了半天没看到他的“内证”在哪里,除了那些想当然之外,就是满篇常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6 10:20


我引艺文志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易经》有多家,仅此而已。至于下面的条目,当然是作为引用,但是汉书已经是东汉时期的了,条目对于西汉时期的东西有多大*参*考价值,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过我只是想说,易学是分了多家,跟东汉有多少家不是一回事。

当然,你把仲尼末之……战国这一段之中产生的各家是以到东汉为止,而不是战国期间的理解,那也就不同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6-6 11:19 编辑

45# 知北游
1.我至今认为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先秦就有《易传》,司马迁说的那些就是当时通行的《易传》,如果他是指已经失传的《易传》,这段话就变得毫无意义。


目前已有的资料确实无法表明先秦有《易传》。假设《易传》确实不是作于先秦,则司马迁所说的“彖、系、象、说卦、文言”更不可能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易传》,因为《易传》作于秦汉之际或汉朝的话,司马迁应该是知道的,否则他就不用作《史记》了。因此,“彖、系、象、说卦、文言”无论是指传世的《易传》还是指失传的《易传》,非但毫无意义,而且是一种极低级的错误——明知《易传》是秦汉之际或当朝才写就的,却强说孔子为之“序”。
2.我在文里说过了,我不否认孔子读过《易》,但是这个《易》一定没有《易传》,而且司马迁列举的那些,就算那个“序”是指《序卦》,仍然不足《十翼》之数,因为后来说的《十翼》里包括《杂卦》,说明司马迁时代还没有所谓孔子作《十翼》之说。


如果“序”指的孔子序《易》卦而非《序卦传》,则说明司马迁当时还没有见过《杂卦传》,但这并不影响十翼的最终形成。
将史迁话里的“序”理解为孔子序《易》卦 的意义在于,至少说明了司马迁写下这段话时,社会上已有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易》的传说,甚或司马迁曾经看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也是青竹说史迁这一记述不完全杜撰的缘由。
至于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易》的传说是虚是实,目前同样无法证明,所以断然否定也是不妥的。

3.明确地说孔子读《易》的,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文献就是帛书《要》,到了汉代,这种说法被继承,到了司马迁时代,不仅孔子读《易》的说法盛行,孔子作《易传》的说法也开始出现,司马迁根据当时的说法记录,这在情理之中,并不能说是他杜撰。使用当时已有的说法入书,这样的情况,在其它地方很多见。比如我们知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神话,不是历史事实,但是这个说法先秦就有,自然汉代也有,司马迁就把它当历史写进《史记》;再以汉代的历史为例,我们现在明明知道刘邦的老妈和蛟龙交配生刘邦的说法是神话,不是历史事实,但是在司马迁时代就有这个说法,司马迁也把它当成历史写进了《史记》。这些东西,不能说是司马迁的杜撰。孔子读《易》、序那些《易传》也是相同的情况。
想想吧,如果按照青竹的说法,连汉高祖诞生的这么大的事儿都敢那么写,岂不整部《史记》都不可信了?能这么衡量吗?至少我不这么看的。
总之一句话,司马迁写那段,只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司马迁时代有孔子读《易》、序《易传》的说法,其它的什么都证明不了。


汉高祖诞生的事关乎政*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已无直笔的史官,所以司马迁迫于政*治压力记述这种荒诞的事并不奇怪,明智的读者自会分辨真假。
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易》之事则不同,司马迁如果明知是假(而非存疑)他完全可以不记。
青竹以为,司马迁记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易》之事,除了说明当时已有孔子读《易》且“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易》(非序《易传》)的传说之外,在今天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可以将之作为假说,解释传世本《易》与帛书本《易》的卦序为何有如此大的不同——因为孔子重排了《易》的卦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2-6-6 11:11 编辑
用乾坤兄说的话,我用的确实是“内证”法,比起真伪难辨的外证来说,我个人觉得,内证反而更实在。其次是外证来源确实有限。

我这里依旧说的是内证,那我替你分析一下好了。

首先,我个人倾向“卦本无序” ...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6-6 10:31
学术上的“内证”,应该是指从文献本身找证据所进行的论证而非指个人无所凭据的猜想、断想或联想。比如,我们从《系辞传》中见到多处“子曰”的字眼,便可以推断《系辞传》绝非孔子所作,因为孔子不可能称自己说的话为“子曰”,这就是内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1: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上的“内证”,应该是指从文献本身找证据所进行的论证而非指个人无所凭据的猜想、断想或联想。比如,我们从《系辞传》中见到多处“子曰”的字眼,便可以推断《系辞传》绝非孔子所作,因为孔子不可能称自己说的话 ...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6-6 11:09


系辞不是孔子所作,也未必能排除孔子的创作的重要性。

《论语》也不是孔子所作,但“作者”归入孔子,也无不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系辞不是孔子所作,也未必能排除孔子的创作的重要性。

《论语》也不是孔子所作,但“作者”归入孔子,也无不可。
子之半 发表于 2012-6-6 11:13

请问什么时候、谁说《论语》的作者是孔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