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3|回复: 1

天窗字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0 2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窗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即虚缺号。现代翻印的古版书,对古书中残缺的字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字(如汉代瓦当文字"四方口服"),往往用天窗字来代替。除此之外,有时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在诗文中故意留下天窗字。

      唐代诗人王勃留下了最著名的天窗字故事:唐高宗时,洪州官吏于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路过其间,参与宴会,即席作成千古绝唱〈滕王阁序〉。随后又一气写成〈滕王阁〉诗,最后两句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王勃写罢扬长而去。在场的人谁也猜不透这个天窗字,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独",有的说是"一"。后来他们派人骑马追问王勃,王勃告诉来人:"那个字不是空着吗?是个‘空'字啊!"
在这里,诗人把对长江秋水的凭祭、对不学无术者的轻蔑、对怀才不遇的牢骚,都放到了一个天窗里。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秦少游和佛印一起出外游春,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看见题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曲江春雨〉。因为年代久远,其中"林花着雨胭脂□"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缺损了,有人就提议补上这个字,随后各自琢磨起来。
苏轼首先吟出:"林花着雨胭脂润。"黄庭坚接着吟道:"林花着雨胭脂老。"秦少游随后说:"我觉得‘林花着雨胭脂嫩'好些。"佛印则说:"林花着雨胭脂落"。四人所补的字恰好体现了各自的身分,黄庭坚年纪最大,用"老";秦少游最小,用"嫩";苏轼正当中年,用"润";佛印是出家人,用"落"。四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后找出杜甫的原诗对照,却是个普普通通的"湿"字。四人品味一番,一致认为还是"湿"字最恰切。

      宋代陈从易偶然得到旧本杜甫诗集,文多脱误,如〈送蔡希鲁都尉〉中"身轻一鸟□"一句,就脱落了一个字。他就和友人纷纷猜测原文,有的说"疾",有的说"落",有的说"起",有的说"下"。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身轻一鸟过"。众人十分叹服诗人对于语言的敏感,"过"字给人一闪而过的感觉,与下句"枪急万人呼"正好相应。相比之下,"疾"字太露,"下"字太笨,"起、落"只写了鸟的状态,没有流动感,又太死,只有"过"字恰如其分。

      明代诗人李东阳小时聪颖过人,一次与夥伴放风筝,不慎线断,风筝落入了某员外的庭院里。李东阳大胆入院讨取风筝,员外要求对课,对得上才还他。员外出的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毋如尔狡",李东阳略思片刻,答道:"员外二千石,莫若公□。"这个有意空缺的字,可用"廉"也可用"贪",视员外归不归还风筝而定。员外无法,只好归还了风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2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窗字”于今观来已是一种文化特征,一是空置而余音绕梁,二是文字句段的遗失,三是犹豫不决的无奈处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