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46|回复: 8

易学与泥(重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4 1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北游按:该贴原发在“易学研究”版块,被乾坤客版主屏蔽,理由是“对本版发展有影响”、“有打击面略宽的反映”。其实我这个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了一种在易学研究中的不良现象,就是把“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相混淆,甚至把易学研究当成一种“行为艺术”来哗众取宠;希望大家认清“艺术”和“学术”的区别,同时希望不要把易学研究变成一种哗众取宠、不着边际的“行为艺术”,但我既非反对艺术创作,也非阻止学术研究,也并非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我并不理解此帖怎么会对易学版块发展有什么影响,更不明白我打击了哪些人。如果有些人认为我打击了他,那么他就是自己在对号入座,自己明白自己是在把搞“行为艺术”当成“学术研究”,既然知道这一点还认为别人是在“打击”,那么说得轻点儿就是在“讳疾忌医”,说得重点儿就是“怙恶不悛”,这不会使版块更好地发展,反而会导致学术的腐烂,误入歧途。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不愿意看到学术这么腐烂下去的。所以,我把《易学与泥》转发到这里,请大家看清楚我说的是否有理,也欢迎大家拍砖。

【正文】
看了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易学与泥啥关系?各位听我慢慢说。
《易》本是卜筮之书,秦汉以前,我们只见到它被用于卜筮,最早研习这东西的,也就是司掌卜筮的巫、史之流,这是事实。到了秦汉,特别是汉代以后被尊奉为儒家经典,研习者陡然增多,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的用途也开始广泛起来。由于它有一整套的阴阳、刚柔的动变转换理论在里面,所以它很具有共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它的这套理论,可以被应用到诸多方面:工业、农业、军事、医学、天文、地理……乃至养生、武术等等,本来这么用是没错的,但问题是有些人开始迷惘:弄不清《易》本来是干啥的了,用于工业的说是技书,用于农业的说是农书,用于军事的说是兵书,用于医学的说是医书,用于数学的说是数学书……,甚至现在用于科幻的说它是外星人密码本,但就是不肯承认它本来是筮书,貌似承认了它是筮书就等于埋没了这本“自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一样,这个看法的确很让人无奈且觉得可笑。
因此就想起了一团泥。对于一团泥,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两种对待方式:
第一种,观察它的性状、检测它的成分、形成于什么年代、来自于什么地区,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考察一下看看夏代人用它干啥、商代人用它干啥、周代人用它干啥……,分析一下古人在这方面哪些搞对了,哪些搞错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讨论一下我们现在可以用它干啥,等等,我认为这都属于“科学研究”之列。
第二种:拿过这团泥来,发现它是软的,突发奇想,用它捏了一只虎,自己高兴地大叫起来:“我发现了,这是一只老虎!”于是开始四处推销自己的发现成果;但问题来了,人人都知道这团东西是软的,可以捏成任何东西,而人与人的观念、思维角度和喜好不同,这团泥到了不同的人手里,就可能被捏成不同的东西:人、鬼、神、猪、狗、牛、鸡、鸭、鹅……,这种作品因而便从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于是可不得了啦,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有了“惊天动地的重大发现”、“破解了千古之谜”,而且都声称只有自己这里是“正根儿”,古人的、前人的、别人的全是错的。反正说来说去,唯独不肯承认它是团泥。我认为这都属于“艺术创作”之列。
第一种情况,属于学术,是在探讨事物的真*相,其难点在于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证据确凿、论证严密;第二种情况,属于艺术,是在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发挥运用自己的想象,其好处在于,你只要脑子活络,能幻想就行,想象力无上限嘛!我可以把中国的、外国的、其它任何学科的东西拿来加上,只要有利于我的创作就成,只要我的作品能立得住就成。至于论据、论证可以一概忽略,因为根本不需要。——二者判然有别。看看其作品中是否有论点、论据、论证,其论据、论证否坚实严密,是评判学术和艺术的主要标准。
这两种情况,学术的说是在搞学术,艺术的说是在搞艺术,都没有什么问题。错误之处在于,搞艺术的非要说自己搞的是学术,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当成了探求事物真*相的科学研究,把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当成科研成果四处推广,这就是害人了。
如果搞艺术的说:“这是我用这团泥创作的艺术品,一只老虎,不错吧?”
我会立刻回答:“不错,是精妙的作品。”
“我要办个泥塑班,让大家都来跟着我学捏老虎怎么样?”
“当然好,学艺术嘛,赞成!”
如果搞艺术的说:“看看,这是我的研究成果。经过我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这团软软的东西本来就是只老虎,它诞生的时候就是只老虎,夏代是只老虎,商代是只老虎,周代是只老虎,直到现在还是老虎。”
“有啥证据?”
“没有别的,我捏成的这只老虎就是证据,这就是我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
我会立刻回答:“你这是瞎扯淡!”
“我开学术讲坛了,让大家都知道这团软软的东西本来就是只老虎……”
“害人精!”
建议根据《易经》搞艺术创作的,尽可能创作,我坚决赞成;但千万别说古代的《易经》就是你创作的那样儿;如果想那么说,请提供坚实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说法,实物的、文献的均可,没有的话,这么说就是在强*奸古人、贻害今人,甚不可取,我坚决反对。
【完】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8 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渔如是 + 18 还是这么生动。佩服啊。
青竹大哥 + 20 很形象的比喻:)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4 14: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周易》在汉朝时就被列入“艺文”类的,所以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泥巴玩是很正常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4 15: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北兄,受委曲了。{:soso_e160:}我这样做多少有点过,向您道个歉。
大作中发表与易有关的观点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易学研究包罗甚广,从各个角度去研究的可能性都有,其中免不了有联想、猜测甚至错误的成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学术批评,我是完全赞同的,同时,我在易学研究版块更要多多鼓励会员们发贴,但不主张贴子有意无意的使用粗言,虽没有个别针对性,但不愿因此而使版块失去纯洁。
在会员们的艰难的易学探索中,贴子中有所失误应该是允许的,不能因为有所失误就算做“行为艺术”。再者,确有利用易学知识进行其他如兄所言的创作,但论坛似乎没有必要非要求作者“声明”其创作体裁。如果,其他网友把类似的创作当作学术加以批评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认为“瞎扯淡”、“强*奸古人”、“贻害今人”的用语重了点。万一有会员误会兄的意思,岂不打起口水仗?我先前虽不鼓励此贴,并未打算屏蔽。但也预见到了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已有会员针对此贴开始口仗。论坛打口水仗,这是我极不愿意见到的事儿,干脆,就下恨心一快儿蔽了。
知北兄,如有得罪,责任在我,弟愿打愿罚。{:soso_e10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0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明白的言辞,明朗的态度,明确的观点,看起来相当轻松。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与生命,那知北游兄肯定不是谋财害命之人。{:soso_e120:}

呃,您可千万不要谈“金钱与泥”。{:soso_e10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10: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考

1:中华论坛 > 国学经典 >  经 部:[ 经 部 ] [原创]<易经>中的四把泥http://bbs.zh5000.com/tableforum/10001306.html

2:《易经》中的四把泥<一>[转贴 2008-1-23 10:53:59]    http://4805658.blog.hexun.com/16603480_d.html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7 19: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兄大概没深看过《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欧阳锋就是因为错练《九阴真经》才迷失心志的!
但偏偏他歪打正著,逆练《九阴真经》成功。{:soso_e113:}只是代价不菲!
所以,走火入魔的人是不可劝的,让他们去研究,虽然结果不是《真经》而是《假经》,但既
然是经了,也会有他的价值的。只是后来跟着练《假经》的人不要也迷失心志才好!

不征对谁,请不要对号入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0 05: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丶一-1``c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3 23: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北游先生的主旨是不错的。那个泥的比喻也很有趣。
易学研究本来就有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易系辞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从四方面研究易,把易运用到四个方面,都是不错的。
只是一不要指鹿为马。你研究的用的是什么就说是什么。二是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别人研究的和自己研究的可能不同,别人研究的长处,自己可能还没有看到。三是要拿证据说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3 23: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本是卜筮之书,秦汉以前,我们只见到它被用于卜筮,最早研习这东西的,也就是司掌卜筮的巫、史之流,这是事实。
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家之言,但有三处还请商榷:一,对于《易》本是什么书的问题还需要讨论。二,“只见到”也可能还有知兄未见到的。三,“事实”确是事实,但可能不是全部的事实。
上述可能不妥,请知兄指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