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0|回复: 1

[小说故事] 红楼玄关(一)《石头记》即“明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19: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石头记》开卷就借远古传说讲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天倾西北”、女娲补天”之神话,一个是“地陷东南”、“三生石畔”之神话。但这两个神话已与上古传说无关,而是两个关于“传国玺”之历史故事。
一、“女娲补天”之神话即“王莽篡汉”
第一回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本批:作者自己形容。】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戌侧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戌侧批: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甲戌侧批: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绛)芸轩。】去安身乐业。”【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甲戌侧批: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此处之所谓补天顽石“高十二丈”,代指一年十二个月;“方二十四丈”,代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代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故脂批道:“合周天之数。”而一年实际上平均约有365.2425天,所以女娲补天单单弃下未用的那块“青埂顽石”,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历法均采用置闰之法来补足。也就是说这少算的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天”。所以《石头记》开篇实际上为我们讲了两个关于“补天”的故事,一个为“女娲补天”,一个为历法上的“置闰补天”。
而“那僧”将“青埂顽石”幻化为“美玉”并“镌上数字”之过程,与传国玺之来历一致。
我们先了解一下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
关于和氏壁,《韩非子·和氏》道:“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刖 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和氏璧,命令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其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秦玺,建立汉朝,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并投玺于地,传国玺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后王莽以金镶之。至东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裴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国演义》道:“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后来历代皇帝,都用它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当皇帝的人们为得到传国玺,两千年来一直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我们来将传国玺之来历与《石头记》原文对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
和氏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镌上数字”之“美玉”
此处演示了传国玺从璞玉到秦玺之过程,从而将“补天石”、“青埂顽石”、“通灵宝玉”与传国玺联系起来。
《石头记》将代表封建皇权之传国玺比作封建朝廷之“天”,并用“女娲补天”之神话演绎了“传国玺”之历史。女娲所练之所谓“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365.2425),相当于“传国玺”(秦玺、汉传国玺);女娲补天所用之所谓“三万六千五百块”(365天),相当于王莽篡汉时被崩缺了一角之“缺角传国玺”;女娲单单弃下之所谓“青埂顽石”(约1/4天),相当于王莽篡汉时被崩掉之“传国玺之玉角”。
“王莽篡汉”发生在长安(西安),故谓天倾西北”。王莽篡汉崩掉了汉传国玺之一角,并以金镶之,从而形成了“金镶玉之传国玺”(新朝之传国玺)。而被崩掉之“传国玺之玉角”(青埂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于是一僧一道将其幻化为“镌上数字”之“美玉”,并携往“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从而翻开“传国玺”之新篇章。

二、“三生石畔”之神话即“朱棣篡位”
第一回原文
一日,炎夏永昼。【甲戌侧批:热日无多。】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是方从青埂峰袖石而来也,接得无痕。】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蒙侧批: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 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蒙侧批:作想得奇!】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

“西方”,指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古代印度)。“灵河”,指恒河。
“三生石”,在杭州天竺寺外。“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
脂批道:“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此句典出唐代袁郊《甘泽谣·园观》:李源与洛阳慧林寺僧园观为忘言交,约游蜀川。圆观欲游长安,岀斜谷,李源欲上荆州三峡。李源强之,园观乃从。行至南浦,见妇人数人汲水,园观泣下说:“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懐(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后十二年秋八月,李源直指余杭,赴其所约。在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一牧童乘牛叩角,歌竹枝词而去。牧童乃园观也,其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1、“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玉”
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
“瑕”,脂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所以所谓“瑕”,是指玉上的红色小斑点。所谓“玉有病”,即指玉有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注》:“瑕,玉之病也。” 
“赤瑕”,脂批道:“点‘红’字‘玉’字二。”意谓点出两个“红”字,两个“玉”字。“瑕”即“玉小赤”,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赤瑕”又指赤玉,《前汉·司马相如传》:“赤瑕驳荦(luò)。”《注》:“赤瑕,赤玉也。”“赤玉”,又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
“赤瑕宫神瑛”,脂批道:“单点‘玉’字二。”点出“赤瑕宫神瑛”里含有两个“玉”字。“瑛”,似玉的美石,此一“玉”也。(《说文》:“玉,石之美者。”)另一个“玉”则指“赤瑕”之“赤玉”。所以所谓“赤瑕宫神瑛”实际上是含有赤玉之神玉,即“衔赤玉之神玉”。 而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神玉是也’者”;“侍”隐“是”。
玉之所以有小红斑点,是因为其中含有硫化汞,即朱砂。朱砂又称丹砂(丹沙)、辰砂、赤丹、汞沙。所以所谓“小红斑点”和“赤玉”即朱砂,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即含有朱砂之神玉。

2、“绛珠草”即丹沙草
“绛珠”,脂批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所谓“血泪”即“赤瑕宫神瑛”之“瑕”,即小红斑点;玉上的红斑正如“血泪”。而玉上的小红斑点即朱砂,所以所谓“绛珠草”即丹沙草;丹沙即朱砂。
丹沙草,本名石长生,又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石中珠。《本草纲目》:“四时不雕(凋),故曰长生。又多生石岩上,而名石长生。丹草、丹沙草,皆因叶背生有红褐色孢子囊。”
丹沙草多生于石岩上,又名石长生,故谓“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丹沙草(石长生)“四时不凋”,又称长生草,故“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3、“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
朱砂,又为古代方士炼丹之主要原料,丹即道家之所谓长生不老药,服之可以羽化成仙。晋代葛洪《抱朴子·黄白》:“朱砂为金(金丹),服之升仙者上士也。”《石头记》中之贾敬便“只爱烧丹炼汞”,“自为早晚就要飞升”。
所谓“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意谓绛珠草也因朱砂(丹)而脱胎换骨、成仙升*天;其朱砂即丹沙草之“丹沙”。
绛珠草之所谓“脱却草胎木质”,实际上是指去掉“丹沙草”之“草”字,剩下“丹沙”(朱砂)二字。所谓“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则指朱砂被用水调制成了早期的印泥——水印。“天地精华”即指朱砂;“雨露”即水,指“神瑛”之“甘露”。
所谓“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蜜青果”点出一个“蜜”字,“灌愁海水”则点出一个“水”字,水印即用蜜或水调朱砂而成。
所以所谓“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由“绛珠草”之朱砂(赤玉)和“赤瑕宫神瑛”之“甘露”构成。
所谓“赤瑕宫神瑛”在三生石畔灌溉“绛珠草”之神话,实际上是指“赤瑕宫神瑛”在自己的“赤瑕”(赤玉)上不断加入水,将其制成了水印(“绛珠仙子”)。那么失去“赤瑕”(赤玉)之“神瑛”,也就变成了“缺角之神玉”。
所谓“神玉”即指传国玺,所以所谓“神瑛”即缺角传国玺;所谓“赤玉”即传国玺之玉角,后幻化为水印(“绛珠仙子”)。而《石头记》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即来自“神瑛”,所以贾宝玉即“缺角传国玺”;《石头记》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即来自“绛珠仙子”,所以林黛玉即水印(“血泪”),其前生为“赤玉”(传国玺之玉角)。
“三生石畔”之所谓“衔赤玉之神玉”即“朱明传国玺”,所谓“赤玉”即朱明之玉角;“赤”隐“朱”。所谓“绛珠草”因“赤瑕宫神瑛”灌溉而修成“绛珠仙子”,即指朱棣篡位崩掉了朱元璋所建南京朱明之玉角。“朱棣篡位”发生在南京,故谓“地陷东南”,从而引出所谓“还泪”。

三、《石头记》即“明史”
“女娲补天”之神话用“王莽篡汉”演绎了“传国玺”之历史,“三生石畔”之神话则用“朱棣篡位”翻开“传国玺”之新篇章。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朱元璋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以屏藩王室。后藩王势力逐渐膨胀,对明廷构成威胁。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崩,其孙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继位后即着手削藩,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朝廷,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率军攻入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在群臣拥戴下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登基后随即着手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顺天府称北京。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七年(1409)北巡,皇太子监国。至北京,营山陵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八年(1410)还京师。十一年(1413)北巡。十四年(1416)自北京还,决定开始迁都。十五年(1417)北巡至北京。十八年(1420)诏令:“自明年正月初一始,正北京为京师。”
“三生石畔”之所谓“赤瑕宫神瑛”即“衔赤玉之神玉”,乃朱元璋所建朱明之“传国玺”;所谓“赤玉”即朱元璋为缺角传国玺所镶之“朱明之玉角”,后传于建文帝。
所谓赤瑕宫神瑛”灌溉“绛珠草”使其变为“绛珠仙子”,即指朱棣篡位崩掉了“朱明传国玺”之赤玉。赤瑕宫神瑛”遂变为“神瑛”,即朱明之“缺角传国玺”;建文朝之赤玉则化为“水印”(“血泪”)。
甄士隐在梦中所见之“通灵宝玉”即朱棣篡位后为“朱明缺角传国玺”所镶之玉角,即永乐朝之玉角。第二回贾宝玉“衔玉而生”,则指朱棣迁都北京,“通灵宝玉”遂为北京朱明之玉角;“贾家”代表北京朱明,即朱明之“假家”。
所谓“通灵宝玉”,乃“同另宝玉”也,即“与‘另外的宝玉’相同”。通灵宝玉乃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而“青埂顽石”即“王莽篡汉”所崩掉之“汉传国玺之玉角”,那么所谓“另外的宝玉”即“缺角之汉传国玺”。所以所谓贾宝玉“衔玉而生”,表明宝玉即“缺角传国玺”,而传国玺之“缺角”即宝玉之“嘴”。
所谓“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
相对而言,《石头记》称南京为朱明之“真家”,即“甄家”;“甄家”代表南京朱明,所谓“乡宦甄家”之“甄士隐”即建文帝(详见《石头真言》第一回)。所以所谓“甄宝玉”即“甄家之宝玉”,即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那么朱元璋为缺角传国玺所镶之“赤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后化为“绛珠仙子”,那么“绛珠仙子”即朱棣篡位后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绛珠仙子”下世后即林黛玉,所以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原本为南京朱明之玉角。
“三生石畔”之所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即指朱棣篡位后决定迁都北京。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即水印,水印本就供印玺蘸来蘸去。“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所以所谓“还泪”实际上即用水印供奉传国玺,从而使水印中的朱砂在传国玺上逐渐凝聚,再次形成赤玉并占据传国玺之缺角,即恢复南京朱明。但这只有在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被崩掉(北京朱明灭亡)后才有可能。
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建立,南明要将南京朱明之玉角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恢复南京朱明。也就是指林黛玉(“绛珠仙子”)洒泪成斑,要用“血泪”(水印)在传国玺(宝玉)上再次形成“赤玉”,占据传国玺之缺角。此即所谓“木石姻缘”,即“二玉姻缘”,意指恢复到“三生石畔”“绛珠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之关系,即“衔赤玉之传国玺”;“绛珠”即“赤瑕宫神瑛”之“赤瑕”。
但南明建立之时,清朝(后金)也入主北京。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相当于王莽篡汉后为传国玺镶补上的新朝之金角。清朝也要将其金角(“薛宝钗”)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使其再次变为“金镶玉之传国玺”。此即所谓“金玉良姻”,即“二宝姻缘”。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天后恶玺字,改为宝。”《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初,太宗刻受命玄玺……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
“宝”即“玺”,所以“宝钗”即“玺之金”,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之金角。而“宝玉”即“玺之玉”,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之缺角传国玺。
清朝入主北京后南下消灭南明,林黛玉直至泪尽而亡,也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再次形成“赤玉”。清朝则一统大*陆,取代朱明,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镶补在了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二宝”结合,从而又形成“金镶玉之传国玺”。
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再次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镶嵌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此即所谓“三藩之乱”。奉朱明为正朔之台*湾郑氏集团也登陆参战,事败后退回台*湾,不久降清,朱明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于是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回到大荒山下。
第一回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通灵宝玉即朱棣篡位后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之玉角,其“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当然就是“明史”。所以《石头记》即“明史”,其所记之事即从朱棣篡位到台*湾郑氏集团降清之历史。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些陪“神瑛”(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一起下世历劫之“风流冤家”,则指明(清)朝历史人物。脂批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点出宝玉和林黛玉即《石头记》之第一男女主人公。所谓“二玉”,即指三生石畔之“神瑛”(缺角传国玺、宝玉)和“赤玉”(玉角、林黛玉)。

三、《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之“明史”
《石头记》即“明史”。《石头记》以家喻天下,将明朝(汉族)和清朝(满族、蒙古族)比作一母同胞之兄弟,将明清嬗代比作一家兄弟间的皇权之争;传国玺代表皇权。《石头记》用传国玺金角、玉角之转换更替,代指封建时代之改朝换代。又用“金”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玉”代表汉族及其政权。《石头记》共涉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代表人物为妙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而宝玉是其核心。(详见《石头真言》)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
妙玉即宋朝之玉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四十一回“妙玉”)
史湘云即元朝之金角。元朝将宋朝之玉角(妙玉)从传国玺(宝玉)上崩掉,镶补上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史湘云之“金麒麟”即代指元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三十一回“金麒麟”)
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朱元璋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崩掉,镶补上了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
后朱棣篡位,将“赤玉”崩掉,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上镶补上了“通灵宝玉”。(详见《石头真言》第一回“英莲被拐”、第二回“衔玉而生”)林黛玉(赤玉)则化为“血泪”(水印)。
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金璎珞”)(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李自成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崩掉,清朝则乘机入关,打破了南明要让南京朱明之“血泪”(林黛玉)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新形成赤玉之美梦,将清朝之金角镶补在了传国玺之缺角上,即将“宝钗”镶补在了宝玉之“嘴”上(“二宝结合”)。林黛玉则泪尽而亡,即南明灭亡。
后“三藩”和台*湾郑氏集团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将通灵宝玉再次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但“三藩”事败、郑氏降清,朱明王朝彻底灭亡,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归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其上之“字迹”即《石头记》。
所以《石头记》既是“明史”,又是“传国玺传”。“传国玺传”包括中国历朝历代之历史(相当于“二十四史”),《石头记》则是“传国玺传”之“明史”部分(第二十四史)。通灵宝玉是为传国玺补缺之“北京朱明之玉角”,《石头记》则是为“传国玺传”补缺之“明史”。“明史”即“朱明之梦”,即《红楼梦》。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8 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8 + 40 写得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代传国玉玺并没传至明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