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0|回复: 0

[小说故事] 石头真言(二十二)薛宝钗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6 16: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本回用“灯谜”对顺治帝登基后之明史进行了一番梳理,也可视作末世朱明之谶。
一、“宝玉年龄”
宝玉的年龄是解读《红楼梦》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
第二回宝玉“衔玉而生”,而宝玉及其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所以宝玉的年龄其实就是北京朱明的皇帝数。北京朱明本来有十四帝,减去一个废帝(即景帝),实际上是十三帝。《石头记》是明末清初之“明史”,所以到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帝时宝玉便十三岁,而到南明弘光帝时宝玉则十四岁,到隆武帝十五岁,到永历帝十六岁。(在南明四帝一监国中,鲁监国与隆武帝、绍武帝与永历帝的在位时间相重叠。)
弄清宝玉在特定章回情节中的年龄,就能判断该章回情节的历史时间。比如:
1、第二十三回:“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
宝玉“十二三岁”,表明时间当在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即在北京朱明第十二帝和第十三帝之间。
2、第二十四回宝玉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庚辰侧批:何尝是十二三岁小孩语。】倒象我的儿子。”贾琏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贾琏说宝玉比十八岁的贾芸小四五岁,那么宝玉十三四岁,但脂批指出宝玉仍是“十二三岁小孩”,所以此处时间仍在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
3、第二十五回那和尚接过“通灵宝玉”道: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通灵宝玉已入世十三年,而宝玉“衔玉而生”,那么宝玉也十三岁,所以时间当在崇祯年间。
4、第二十二回凤姐道:“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
薛宝钗也比宝玉大两岁,那么宝玉十三岁,所以时间当在崇祯年间。第六回:“(袭人)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第六十三回:“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袭人)同庚……
5、第四十五回黛玉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批道:“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宝玉大林黛玉一岁,那么宝玉十六岁,所以时间当在南明永历年间。第三回黛玉道:“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等等。

二、“宝钗生日”代指顺治帝沈阳即位
本回凤姐与贾琏商议如何料理宝钗生日。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不想贾母自己“蠲资二十两”,并“定了一班新出小戏”为宝钗“作生日”。“笄()”,簪子;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所谓“正月二十一日”,即指《石头记》第一大部分到第二十一回(实为第二十二回)为止。
“宝钗十五岁”,宝玉则十三岁,点出时代背景在崇祯年间。所谓“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意指顺治帝在沈阳第一次即皇帝位(后又在北京第二次即皇帝位);薛宝钗代表清朝。所谓“将笄之年”,暗伏清朝即将入主中原,将清朝之金角(宝钗)镶嵌在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上(详见第十五回“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贾母所蠲之“二十两”,代指顺治帝的在位时间。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沈阳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顺治元年。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正月,顺治帝在北京病逝,共在位十九年。
“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
“小旦”代指降清之洪承畴。洪承畴从崇祯四年(1631)任陕西三边总督到崇祯十五年(1642)“松锦之战”兵败降清,共十一年。“小丑”代指降金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崇祯六年(1633)孔有德与耿仲明渡海降金,崇祯七年(1634)尚可喜亦降,到顺治帝登基时已九年。
湘云之所谓小旦“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意指洪承畴乃降清之明臣;此处之林黛玉代表明朝。
此处之小旦和小丑,为第三十回“椿灵画蔷”埋下伏笔。

三、“悬崖撒手”
第二十一回脂批道:“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
所谓“悬崖撒手”即指本回之“宝玉悟禅机”。“悬崖撒手”即“顿悟”指禅宗之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即打破“我执”(执著有个自我,达到“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回“宝玉悟禅机”,起自第十九回袭人以“赎身”劝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即脂批之所谓“情不情”,即“博爱”。宝玉答应“都改”。第二十回湘云到来,宝玉从宝钗处回来见湘云,这引起黛玉的不快,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脂批道:“总是心中事语,故机括一动,随机而出。”宝玉一番“亲疏”之论才使黛玉消气。次日宝玉用湘云剩水洗脸,让湘云为其梳头,袭人抱怨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而宝钗得知原委,便与宝玉保持距离。
“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脂批道:“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宝玉则连麝月也不理,并续《庄子》泄愤,竟要“焚花散麝”、“戕钗灰黛”,所谓“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宣告失败。黛玉则作诗说宝玉“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袭人之箴规和黛玉之口,都是为了让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儿”而专属朱明,即在为恢复朱明而努力。“口(juékǒu)”,斗嘴,争吵。
本回宝钗生日看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称《山门》、《醉打山门》),并说其中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念道:
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脂批道:“此阕出自《山门》传奇。近之唱者将‘一任俺’改为‘早辞却’,无理不通之甚。必从‘一任俺’三字,则‘随缘’二字方不脱落。”
“漫”,随便随意。揾(wèn”,揩拭。“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乍”,突然。“卷单”,谓僧人收拾自己的行装离开寺院。“芒鞋”,草鞋。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脂批道:“趣极!今古利口莫过于优伶。此一诙谐,优伶亦不得如此急速得趣,可谓才人百技也。一段醋意可知。”《妆疯》出于昆曲折子戏中的《缀白裘》,即北曲《诈疯》。
宝玉之所以“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是因为宝玉正在为袭人之箴规和黛玉之醋意而苦恼,而《寄生草》之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符合宝玉此时之心态。这也是宝钗给宝玉念《寄生草》的目的,即让宝玉摆脱袭人和林黛玉,自己则趁机取而代之,即清朝取代朱明。
戏后宝玉用眼色阻止湘云直言小旦像黛玉,结果同时惹恼了湘云和黛玉。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语出《庄子·列御寇》。意谓心灵手巧的人总是辛苦劳碌,聪明智慧的人总是多思多虑,而无挂无碍的人则什么也不追求,吃饱了就任性漫游,好像没有缆绳拴住的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
“山木自寇”,语出《庄子·人世间》。脂批道:“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
“源泉自盗”,化自《庄子·山木》“甘井先竭”句。脂批道:“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
经此一事,宝玉认为自己是在自找麻烦,即所谓“山木自寇”、“源泉自盗”。黛玉道:“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宝玉则对袭人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又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见宝钗之《寄生草》已产生了效用。脂批道:“拍案叫好!当此一发,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录。”
“宝玉细想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证”,佛教用语。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意谓黛玉和宝玉角口,都是想从对方心中印证自己的存在。第二十回宝玉论“亲疏”,林黛玉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脂批道:“此二语不独观者不解,料作者亦未必解;不但作者未必解,想石头亦不解;不过述宝、林二人之语耳。石头既未必解,宝、林此刻更自己亦不解,皆随口说出耳。若观者必欲要解,须揣自身是宝、林之流,则洞然可解;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万不可记此二句不解,错谤宝、林及石头、作者等人。”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只有不再验证,才可以说是有所悟。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到了无所谓悟与不悟,才算是有了安身之地
“(宝玉)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脂批道:“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意谓万斯同最初曾立意将“明史”写作“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而不是用反文写成《石头记》。
“无我原非你”:没有“我”本来就没有“你”。意谓“我”和“你”本是相对的存在。《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它就无从体现。)“原”,本来。
“从他不解伊”:任凭她不理解你。“从”,任凭。“他”,指林黛玉。“伊”,你,指宝玉自己。
“肆行无碍凭来去”:(我)随性而为自由自在地来去。“肆行”,恣意而为。“无碍”,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凭”,由着,听任。此句化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茫茫”,纷繁,纷杂。“着甚”,犹言凭什么,用什么。“纷纷”,烦忙;忙乱。“说亲疏密”,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碌碌”,即忙忙碌碌,形容事务繁忙、辛辛苦苦的样子。第二十八回宝玉对黛玉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
宝玉所作之偈和《寄生草》,都未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黛玉对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脂批道:“黛玉说‘无关系’,将来必无关系。余正恐颦、玉从此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矣。不想颦儿视之为漠然,更曰‘无关系’,可知宝玉不能悟也。余心稍慰。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故余闻语则信而又信,不必宝玉而后证之方信也,余云恐他二人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然欲为开我怀,为醒我目,却愿他二人永堕迷津,生出孽障,余心甚不公矣。世云损人利己者,余此愿是矣。试思之,可发一笑。今自呈于此,亦可为后人一笑,以助茶前酒后之兴耳。而今后天地间岂不又添一趣谈乎?凡书皆以趣谈读去,其理自明,其趣自得矣。
脂批道:“前夜已悟,今夜又悟,二次翻身不出,故一世堕落无成也。不写出曲文何辞,却留于宝钗眼中写出,是交代过节也。”宝玉所填之《寄生草》,是在第二天从宝钗眼中写出。脂批道:“出自宝钗目中,正是大关键处。”意谓宝玉之所以填《寄生草》,正是因为宝钗所念之《寄生草》已存其心。
宝钗明知“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却有意给宝玉念《寄生草》。所以黛玉拿宝玉所填之《寄生草》来给宝钗看,显然有兴师问罪之意。于是宝钗道:“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并将《寄生草》“撕了个粉碎”,又吩咐丫头烧掉。但这只是在做表面文章。黛玉则不同,黛玉要从根本上“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于是领宝钗、湘云“往宝玉屋里来”。
黛玉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脂批道:“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
黛玉之机锋直指宝玉之“我执”。“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黛玉又为宝玉之偈续上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脂批道:“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duì)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上座”即首座。“神秀”,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禅宗北宗创始人。
神秀之偈,代表了禅宗北宗的主张,认为人自身虽有佛性,但因受尘世杂念搅扰,必须通过坐禅,逐渐修*炼,方能领悟,因称“渐悟”。
惠能之偈,则代表了禅宗南宗“顿悟”的主张,认为所谓“觉悟”不是外在的而只要向内心寻求,因此主张不用诵经、坐禅、布施,只要体会佛经的精神,主观上顿时觉悟,便可立地成佛。
黛玉之意,是想通过打击宝玉来打消宝玉参禅之念。宝钗则相反,宝钗用“五祖六祖问答二偈”解释完“顿悟”后,道:“今儿这偈语(黛玉所续两句),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黛玉之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这是在进一步诱导宝玉参禅。所以黛玉连忙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袭人之箴规和黛玉之口,是为了让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儿”而专属朱明。宝钗给宝玉念《寄生草》则是为了让宝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自己则趁机取黛玉而代之,即清朝取代朱明。但双方都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宝玉继续“情不情”,即所谓“四人仍复如旧”。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史湘云代表北元。其中北元早已降清(金),故史湘云处于从属地位,为后文埋下伏笔。
脂批总结道:“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且历来不说中万写不到者。
所谓“警幻幻榜”,即指《石头记》之“明史”,主要指“明末清初史”。所谓“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意指“明末清初”之宝玉并未“悬崖撒手”,仍是“情不情”;所谓“作下回若干书”,即指后文之“明末清初史”。如果宝玉真改掉了“爱红的毛病儿”,则可谓“以后无书可作矣”。

四、第二十二回之“灯谜”
本回“宝钗生日”即指顺治帝登基,元春之“灯谜”则引出清朝之入关和南明诸政权。
1、贾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谜底:(1)枕头(明朝)  2)兽头(清朝)
大哥”代指明朝。“枕头”指“绣花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这里借指外强中干之明朝。
“二哥”代指清朝。兽头”指吻兽,古建筑屋脊上避邪的神兽,屋顶正脊两端上的吻兽叫鸱吻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龙形吞脊兽,本叫蚩尾,据史料记载:“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鸱,一种鸟,即鹞鹰。因蚩尾的形状与鹞鹰的尾部相似,故蚩尾又叫鸱尾。中唐时,因其造型改变,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故称鸱吻,俗称吞脊兽。这里借指指清朝。在朱明末世,长城就像明朝这座建筑物的正脊,已将漠南蒙古纳入版图之清朝则像“蹲”在上面的“吞脊兽”。
贾环代表李自成农民军(大顺军),贾环之谜模拟出了清朝入关前的明清态势。此时清朝在关外虎视眈眈,外强中干的北京朱明则大厦将倾。故脂批道:“诸卿勿笑,难为了作者摹拟。”又道:“亏他好才情,怎么想来?”李自成正是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崇祯十七年(1644)一月从西安出发东征北京,导致崇祯帝自经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国态势。

2、贾母
猴子身轻站树梢
打一果名


谜底:(1)荔枝
(2)北京朱明

“荔枝”即“立枝”,比喻清朝入关前摇摇欲坠之北京朱明。脂批道:“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所谓“树倒”,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殉国,北京朱明灭亡。所谓“猢狲散”,则指南明诸政权之建立及覆亡。(详见第十三回“秦氏托梦”)

3、贾政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谜底:(1)砚台  2)南明
砚台是盛墨之物,“墨”即林黛玉之“黛”,代指水印,即南京朱明(南明)之“血泪”。此谜点出历史已进入南明时期。故脂批道:“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
贾政代表明朝,这里代指南明,因此代表南明之林黛玉本回无谜。

4、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1)炮(爆)竹  2)弘光帝
此谜用爆竹比喻南明弘光朝廷。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四月,扬州失守,史可法遇难。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帝仓惶出逃被俘,弘光朝廷覆亡。脂批道:“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宝玉代表朱明皇权,故宝玉本回也无谜。

5、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1)算盘  2)永历帝
迎春即南明永历帝。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皇帝位,年号永历。永历帝性格懦弱,遇事毫无主见,一生从未自主,先受制于拥立大臣和军阀,后依附于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帝一生受人摆布,正如任人拨弄的算盘。故脂批道:“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所谓“夫”,指能干忠心的文武大臣。


6、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1)风筝  2)郑成功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在清廷基本稳固了大*陆统治的情况下,郑成功出兵台*湾。十二月,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次年五月,郑成功病逝。郑成功就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没能回师大*陆。故脂批道:“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陈寅恪先生谓当时之人都“心悬海外之云(郑成功 ),目断月中之树(永历帝)”。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师登陆参战,事败后又退回台*湾。

7、惜春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1)佛前海灯  2)张煌言
惜春代表鲁监国政权和张煌言。上联写张煌言在南明灭亡后,解散军队隐居悬岙岛。“菱”,代指南明。下联颂扬张煌言之精神。张煌言被俘后断然拒绝降清,从容就义,黄宗羲为其撰墓志铭道:“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

8、宝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1)更香
(2)南明五政权

解读:(此谜作者没有给出谜底,一般猜为“更香”)
(1)更香
“更香”,旧时为夜间按时打更而特制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名。“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朝罢谁携两袖烟”:从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句化出,隐“香”字。
“琴边衾里总无缘”:弹琴时焚鼎炉之香,衾被则用熏笼之香,而更香用于计时打更,故谓其与“琴边衾里”没有关系。
“晓筹不用鸡人报”:“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或铜筹。“晓筹”,代指早晨的时间。“鸡人”,古代宫中头戴“绛帻(zé)”(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此句点出更香用于打更报时。
“五夜无烦侍女添”:改自唐代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之“侍女新添五夜香”句,隐“香”字。更香燃尽只须更换,不用添加香料。“五夜”即五更或五鼓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焦首”、“煎心”比喻更香的燃烧特点,更香从头上点燃,棒香还有细竹棍或细木棍做“芯”。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更香只用于打更报时,不管“风雨阴晴”之“变迁”。
(2)南明五政权
一夜分为五更,而更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所以此谜用更香比喻南明五政权,即南明弘光朝廷、隆武政权、绍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南明五政权正有如更香,“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一个接着一个化烟成灰,相继消亡。
本回庚辰本至惜春灯谜止,后有脂批道:“暂记宝钗制谜云……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