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2|回复: 1

魏孝文帝迁都中的政*治权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30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矫枉过正”,似乎是个贬义词,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时这么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非进尺不能得寸,非矫枉不能过正。鲁讯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说你要是想在墙上开一个窗,大家都反对,让你干不成,于是你就孤注一掷地说要扒掉屋顶透气透光,反对的人就会怕了,退而求次地同意你在墙上开一个窗。所以,矫枉过正也是一种打破阻碍,推进事物改变的政*治智慧,古代中国传统政*治博弈中就不乏运用此种智慧的经验事例,魏孝文帝迁都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鲜卑族的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志实行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决心将都城从靠近鲜卑老家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目的是加强与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同时摆脱鲜卑守旧势力的束缚掣肘。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的起点,也是汉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但是要迁都,自然遭到了守旧贵族的反对,连鲜卑普通民众也不愿远离老家,大多抵触,不愿搬迁。反对势力可谓声势浩大,阻力非同一般。面对自上到下如此强大的反对力量,显而易见,魏孝文帝要想通过常规办法是难以跨越的,只能另辟蹊径,别出高招,如古人所云:“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于是,魏孝文帝突然提出让众人感到绝无胜算异想天开的决定,南征萧齐王朝。
魏孝文帝召集众文武大臣,布置他迁都的障眼法“南征”大事,群臣慑于皇帝的龙威,心里反对但没人敢说,这时主张改*革而深受孝文帝欣赏的任城王拓跋澄憋不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孝文帝的真实意图,就事论事的反对,继而与孝文帝争辩得脸红脖粗。最后孝文帝说“各言其志,亦复何伤”便宣布散朝。孝文帝回宫后,即传召拓跋澄,将南征的目的告诉了他,并再三强调迁都的必要性。其实任城王拓跋澄本来就是力主改*革的,孝文帝曾说过:“非任城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魏书,任城王云传附澄传)。拓跋澄了解了南征背后的意图,马上举手赞成,孝文帝对迁都有些担心:“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拓跋澄毕竟是老臣,经历丰富,劝孝文帝不必多顾虑,“民可与乐成,而不可与虑始。”他鼓励孝文帝:“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同上)。孝文帝听了倍受鼓舞,于是大张旗鼓地实施南征方案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7: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加上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南下“伐齐”。当时正逢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魏军将士走得十分艰难困苦,近一个月的时间,跌跌撞撞才来到洛阳,随行的诸多大臣都精疲力竭,叫苦不迭,恨不得一屁*股坐下永不起来了。孝文帝却一身戎装,精神抖擞,见大臣们都萎靡不振了,就抓住时机下令立即出发,加快步伐,一副不灭南齐决不回头的架势。那些文武百官这时再也支持不下去了,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站马前,叩头不止,恳求皇上体恤下情,这样南征,路途还很遥远,等到了那里,别说打仗了,队伍早拖垮了,停止南征是上策啊。戏还没演完,孝文帝声色俱厉地斥责道:朕准备大事,统一天下,你们却推三阻四,不肯大力跟进,须知国有国法,军有军纪,再说东道西,执迷不悟者,朕将严加惩处!说罢,孝文帝还策马跃出人群,摆出不可阻挡、勇往直前的样子。这时,大臣们由恳求变成了一片哭声,安定王拓跋休率众臣再次上前边哭边哀求。时机到了,孝文帝便亮出迁都洛阳代替“南征”的底牌,他说,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就干脆将国都迁到洛阳,要不然兴师动众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一事无成,空手回去就没法向后交代。“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四》)不等大臣们反应过来,孝文帝接着就快刀斩乱麻地下旨:“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同上)在场大臣本来多不同意迁都,但更不愿意“南征”,两权相害取其轻,只好都站到了左边,表示同意迁都,当孝文帝很高兴地作出停止“南征”的决定后,诸大臣们则纷纷“感激涕零”,积极拥护,山呼万岁。就这样,看来极为困难的迁都洛阳之事,在孝文帝自编自导自演的“南征”大戏中顺利实现了。
大多数人的思想统一后,接下来的事就容易办了。孝文帝派遣大臣李冲等立即动手营建新都城,又委派拓跋澄快马扬鞭,飞驰赶回平城,向留守的大臣传达迁都的决定。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加上拓跋澄的威望和耐心说服,使留守大臣最后也不得不遵从迁都的决定。次年二月,孝文帝回到平城,向全国发出诏书,通告迁都的决定,并亲自做好贵族的说服工作。 不久,北魏朝廷就正式迁都,先后有100多万人从平城迁徙至洛阳,孝文帝的迁都计划完全实现了。随后,孝文帝在洛阳开始了全面的汉化改*革:改鲜卑语,“一从正音”,国内推广汉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制定族姓门第;鼓励鲜卑贵族和皇室与汉族士族大姓通婚;倡导儒学,以儒学为国家统治思想。在孝文帝的改*革下,使鲜卑族在文化上不断趋同于汉族中原文明,加速了胡汉民族的大融合,也使北魏迅速摆脱落后的面貌而强盛起来。
虽说孝文帝是鲜卑人,但是他从小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浸润中原汉文化已久,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体现了汉族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了,少了蛮族的那种质朴,多了一些睿智,而且玩起这类政*治权术显得驾轻就熟,十分巧妙。在迁都洛阳整件事来看,“南征”就是孝文帝制作出来的幌子,没有这个幌子,迁都这个事情就很难被大家认同;而一旦群臣们落入圈套,面对无法忍受的“南征”,众人不得不违心地选择俯首接受迁都。这种方式在政*治运作上,就叫虚实相间,奇正相生。要是脑瓜一根筋,不会玩这种游戏,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几千年来形成的古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其深奥绝妙让人不得不佩服,不过这种政*治智慧有时会显得过分成熟和狡猾,让人仔细想起来不免会有出冷汗的感觉,难怪老子早就有言在先:“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句至理名言,意味深长,同样会让人反复回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