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7|回复: 0

[其它] 【转帖】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3 2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道德文明的博客
http://blog.ifeng.com/3672107.html


转载按语:论坛诸君对儒家思想多有批评,将后世之失多归于儒家,“过儒”之说盛行。儒家缘何背负如此重负,儒家之道又如何?《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从一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故转载,期深入探讨。
---------------------------------------------------------------------------------------------------------------------------

    摘要:所谓成*人之道,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成性就是成*人,人性的完善就是人的完善。先秦儒家的学说虽然千差万别,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操作程序即是对如何成*人的完美概括。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提倡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成*人之道 人性论 理想人格 八条目 道德自律
  
  一、人性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理论基石
  
  成*人就是成性,人性的完善代表人的完善,讨论成*人之道就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儒家的人性论。自从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后,孟子强调并发挥了“性相近”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则坚持并发挥了“习相远”思想,提出了性恶论。孟荀两派的人性理论最终成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观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人性问题的阐述。他认为,人的本性本来相似相近,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才有了人性的种种区别。孔子肯定了人性的共同性,还认为人性可以改变,但他没有进一步阐述人性的善恶问题。这接下来的工作留给了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就是道德性,人们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端。道德并非由外部灌输从而进入人们的观念之中,而是先天就具有的,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被称为“良知”、“良能”。这些先天就具有的道德观念并非现成的,只是它们的萌芽状态,称之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是先天就具有的善端,每一个人只要保存和扩充这四个善端,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的性善论解决了为善何以可能的问题,但对于为什么善的人性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变恶,孟子的解释不是那么令人信服。荀子正是不满意孟子的性善论,才提出性恶论主张。
  荀子认为性善论存在两难困境:假如人性本善,只要顺着本性发展就可以了,那些约束人们行为的礼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而如果认为礼义必不可少,则表明人性中有不道德的成分。他指出,人性并不具有道德性,而是具有好逸恶劳、种种欲*望的自然属性,如果顺其自然发展则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进而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必须用礼义对人的本性加以制约、改造。荀子虽然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但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像禹一样的圣人。这一切取决于外部的道德教育与引导而不取决于主体的自觉。性恶论也有理论上的缺陷:既然人性本恶,那么人为什么会接受道德约束,制约、改造自己的本性呢?
  孟子、荀子两派看起来各执一词、截然对立,但在实质上却是一致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性的顺势而为,而荀子认为道德是改造人性的结果。孟子大声疾呼,发挥、扩充自己的善端,就能提升自己,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荀子则倡议,努力用礼义改造自己,改造的尽头就会成为像禹一样的圣人。因此,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在人性问题上善恶双重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理想人格——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道德标准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人性学说虽说各有差别,但这其中都包含着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与理解。“所谓人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格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格式和标准,是人生形象的综合描述。是指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2]在儒家眼里,理想人格的标准有三个,从高到低分别是君子、豪杰、圣人。
  君子最早指称西周时期的贵族,后来逐渐成为对有德者的称呼。经孔子大力提倡后,君子成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简言之,君子就是遵礼、恭让、重诺的人。其一,遵礼。遵礼即遵循道德规范,这是君子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用孔子的话就是“克己复礼”,他的具体解释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遵守道德规范,使自己的视听言行置于道德规范的约束之下。其二,恭让。君子以遵礼作为首要任务,礼的基本精神就是恭敬与礼让。对己要恭,对于自己的职责,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人要敬,事父母须孝敬,事君须忠敬,对朋友须诚敬。其三,重诺。重诺即讲诚信,诚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言行一致,做了的事可以光明正大的说出来,同样,说过的话也一定要用行动兑现;二是讲信用,言而有信,信己信人。
  君子人格缺乏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于是儒家又提出了第二个层次的人格标准——豪杰人格。力勇过人称之豪,德智超人谓之杰。所以豪杰就是具有大智大勇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果说君子是一种恭谦遵礼的人格形象,那么豪杰就是一种有胆有识、特立独行的英雄气概。
  豪杰人格是一种英雄气概。君子注重内在的修*炼,强调克己,豪杰则强调济世利民,是一种外向型的理想人格形象。他注重人格独*立、特立独行,只以义为重,只服从义,富贵、权势都不能动摇他、改变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的时期,总有一些豪杰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充分说明豪杰的感召力要强于君子。
  如果说君子温文有余而豪杰又稳重不足的话,那么圣人则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的最高标准,是最受推崇的范型,是一个人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其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是道德的化身,是最理想的道德人格标准。他已经不需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遵循社会道德规范,那些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内化成为其本质。他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已经是他内在道德本质的自然流露。这一切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已经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二,化天道为人道。儒家认为阴与阳是立天之道、仁与义是立人之道,人道本于天道,是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圣人的道德本质与天道是相通的,因此可以根据天道来确立、制定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其三,成就丰功伟绩。圣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自身的崇高品德,更在于他可以成就丰功伟绩,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