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76|回复: 3

甘肃天水旋鼓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0 18: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7-14 11:17 编辑
! Y5 }; v  y1 [. Y- Q6 J
8 p* V/ x! m# M; t7 c天水旋鼓舞& k$ z9 i- p  I% i/ Y7 ]0 T& C
转自:大西部
0 I% l# M) E0 e* r& F1 R5 `! B/ a xgw18e52.jpg
0 |  w+ E' Q! |: Y' P xgw08e52.jpg
1 Z" ^! ~% ^/ F: a$ d1 H6 P& F xgw28e52.jpg
7 l; B" ?4 J' f
: a1 n# K  h  [) W  天水旋鼓最早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或者叫傩舞。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以驱赶野兽,后来又逐渐用于祭祀、酬神、塞社等宗教活动,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特色。天水旋鼓表演时阵容恢宏,场面壮观,充分显示出西北人的剽悍和勇敢。上场之时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打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奔放,旋转自如。天水旋鼓与关于人文始祖伏羲的种种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已成为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 v* Y, d( T3 j/ R) ^- Y  甘肃省天水市因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被称做“陇上江南”。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对天水这样描述:“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9 f! G  J) K9 S+ A6 x0 e
tsh43499.jpg
% U) n2 h5 k0 j5 v; f' m' J
# v' d+ r* k: L0 I1 ]& R* p3 l( @7 N
& z3 y) A+ N# f9 {9 o+ }2 q& 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6: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9-12 16:37 编辑 ' z/ _( r' c" P7 Q+ i
2 ^5 k) L" g4 ?# v
天水伏羲庙/ P, S$ Q# E& @6 W$ N) y( j
  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成纪、上邽、秦州等称谓,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K6 g" p! C' q' \3 E) T1 _
fxm25369.jpg
5 e+ G. I% T1 d. x# `- G  ^* g- v# E0 L fxm15369.jpg
. ?" k$ j8 o0 V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是全国最大最早的伏羲庙。是一处古柏参天,浓荫盖地;庙宇辉煌,亭角挑翘;布局严谨清幽雅静;高墙围绕,芳草添色的所在,委实有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初祖的宏伟气魄。是天水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门首,有一单檐歇顶,雄伟庄严的牌坊凌空矗立在高3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墓上,周围以砖砌勾栏;大门五间,进深两间,通长17米,悬山式,中央置宝瓶;正脊螭吻尾向内,背兽尚全,有缠枝牡丹。背部置剑靶以拒鹊,为清代之物。进门前院长52.6米,宽32.8米。再进为仪门。进仪门即为中院,阔32.8米,深58.6米。主体建筑太极殿高大雄伟,稳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长26.4米,宽13米的月台上。殿宇重檐琉璃瓦顶,饰螭首。顶上平脊两端有翘转向内的“鸱尾”。斗拱五铺,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纹。圆窗透花,刻有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绝,别具一格。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祀神农,内塑神农像一尊。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亭殿间镶以古柏37株,古槐1株,奇形怪状,俨然是一院人物一幅画卷。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曰“来鹤亭”。据说昔日有白鹤栖息其上,故此得名。庙祠内,柏槐苍茂,花木芬芳,黄莺鸣啭,燕语呢喃,碧树亭影,交相辉映,景色幽静,令人神思向往。3 L+ x0 `- t& H5 p2 ^* v
fxm65369.jpg
4 D5 {, r# G% t8 X% K  Y8 D. O: M4 d fxm05369.jpg
/ Z( {% ^1 Z6 d伏羲庙简介:* X9 ~& g" N6 f
   天水伏羲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筑被破坏无遗;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庙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却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门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我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他们认为,"三皇"应为伏羲、神农、轩辕。
+ ]7 d( {% E, y9 o  m  u$ m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4 s& t* ?' J6 S% Q+ f   全庙坊、亭、房、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而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当游人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来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庙前大门。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二米、宽六点五米、长十七点六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 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对于研究明代木构建筑很有参考价值。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四个大字,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向来为游人所称道。原先,伏羲庙门前东西两侧,还有横跨大街的两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别题有"开物成务"、"继天立",与大门匾额之"开天明道"一样,都是对伏羲功德的极端颂词。庙门南面,与大门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楼,三间宽,两层楼高,飞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群众喜爱。$ {% P; c/ a0 N" g
$ u/ J' E7 G2 \  P& M8 `2 r, ~
形制结构
# l9 @; B2 z) d/ S9 w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一,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0 f- e, d% \1 S: [7 \$ a

  J" G! S* \! Y, z  V" E文祖殿+ Y/ m- c- C# u: @- q" s# E
   迎面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虽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绘风格却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调,向为专家所称道。穿过仪门,来到中院。由于场面开阔,令人襟怀顿觉释然。这里是伏裁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民间说法,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现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这些忘年古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树了。0 X. W" j# o% n$ p* i
fxm45369.jpg
0 t4 D0 `# H1 H, h, \' s# b fxm55369.jpg
  C! e& k+ c1 W6 X& _$ }: }先天殿
+ r1 j! a' o7 E  O1 P; Y% Q7 O  先天殿在中院月台的当间部位。此殿异常宏大壮观。看着它踞高凌空、庄重威严的风格,游人往往啧啧赞叹。这座大殿通高二十六点七米,纵深十三点五米,面宽七间,通长二十六点四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乃饰缠枝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寻味。这座宫殿的门窗雕饰工艺,堪为上选艺术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人,由于为其精美的工艺所倾倒,而总是流连忘返。这些门窗,全系木质结构,上面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入大殿内,即见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龛,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完高五米有余,上根悬挂"文明肇启"匾额,系清代嘉庆年间秦州牧王赐均所书。匾文是对伏羲始创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绩的高度赞颂。! G  {0 c4 d# h/ E& A0 O
fxm35369.jpg
' d2 t% w1 ?( ]# a9 d4 M) o  Y2 N0 g* Z民间传说
! h) x7 U7 g' `  天水民间相传,伏羲既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所以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想着找伏羲 "商量"、"求教"。当地人相传伏羲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这一天。人们在这一天赶庙会、唱戏、烧香、磕头、施舍,在心里把许多话"告诉"伏羲,以求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医病。伏羲庙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树,人们说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说那些树,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 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正月十六这天,前来赶庙会的部分人,还带来要用红纸剪的纸人儿,有的人剪得很精致,就连面部的五官七窍都维妙维肖地剪出来。到了伏羲庙,就把这红纸人儿贴在值班的神树身上;然后,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身体哪个部位闹过病,或不舒服,就用点燃的香头头(或者用点着的艾草绳头头)去烧那红纸人的那个部位,一定要烧一个洞才算,头疼烧头,脚疼烧脚。说是把红纸人一定要贴在值班树上用香烧,可实际上,多数人才不管那回事,乱贴哩,贴到哪个树上就是那个树, 贴了,烧了,据说心上就舒服了,千灾百祸都可以免除了。
, p% ]; y4 y9 p  d, K  a! s  因此,正月十六日一过,伏羲庙院子里柏树身上,棵棵都贴满了红纸人儿,风一吹,"哗哗哗"地响哩,就好象它们为了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发出的笑声一样。
: [; Q! n9 D# V% ]%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6: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9-12 21:37 编辑 - P* o& f" \, [$ Z# \0 I' u

2 ]! o. r) s# T+ H9 b; Q天水卦台山概况
8 m+ |2 X7 {, ], `/ C# ? gts05369.jpg
$ j' ]. J4 {2 S6 E6 Y  卦台山在天水渭南乡境内,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330米,至山底高差166米,山顶之塬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08米,凸起于四周。明代大学者胡缵宗的《卦台山记》中介绍: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在卦台山上出土了大量仰韶时期的文物。卦台山下也是三阳川的开始。
. T( U1 H1 w' F gts15369.jpg   p& ?' J& N' a3 {/ Z. j
ddw11977.jpg
2 H) C8 E) V4 [% E  n5 M  卦台山山峦屏翠,渭水环流,白阶金殿,蔚然钟秀。每当朝阳高照,山水相映,颇为壮观。龙马洞和画卦台隔河相望,坐落在龙马山上。其洞深幽,每逢大雾,云雾封洞,给人以龙马出没的神秘之感。画卦台东麓渭河中心,河水呈S形,有滩地数处,形如太极图样。卦台山与河对岸的导流山刚好构成八卦上的两个点。滩河交界之处,又有一大石,长约2.4米,不方不圆,傍实中虚,如画太极。每遇水涨,石隐匿迹,水花洲溅,哗哗作响彻云霄;每逢水降,石浮河面,夕阳斜照,五光十色,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观。; [* O8 H- u+ ~+ P
  相传伏羲为创文字,上观日月飞禽,下察山石走兽,时时刻刻都在苦思冥想。一日,他正在画卦台上了望,忽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有一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翻腾,与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极图形相映,不禁灵机触动,立即在画卦台上画下了代表自然界天、水、山、雷、火、地、泽的象形文字,这就是始画八卦继有文字的来源,画卦台、龙马洞也由此得名。这段传说,《秦州志》中也有记载。& {6 S8 D3 o& v' n0 T
  卦台山原有山门、戏楼、午门、钟楼、鼓楼、侧殿和伏羲大殿。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着树叶的伏羲大像,大像座下还有一尊2000多年前的伏羲铸铁小像;右侧塑一振翼欲飞,造型奇特的龙马;左侧有一木架,架上悬一圆形八卦盘,光亮照人,犹如古代铜镜,其质料奇特,似木,敲击却铿锵有声;似金石,斧凿纹路却清晰可辨。殿柱塑有金龙两盘,张牙舞爪,飞腾盘旋,栩栩如生,为天水不可多犁名胜古迹。历代文人,留诗甚多,其中明代诗人孙永思在《别卦台》一诗中的:“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冠裳此日劳登远,风雨他年幻梦思。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河村赢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在当地流传最广。卦台山上众多的殿宇和塑像现大多已被毁坏。
8 Y1 K/ Y$ ~% h' d4 N
3 e/ N$ E! `1 s6 k) m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
/ {5 R8 B* M. m! r2 B$ ]    传说中说伏羲与另一位女性神人女娲本为兄妹,都是华胥氏的子女,在一次洪水吞没举世人群的过程中,只有他们二位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人类才免于灭绝。后世人们庆幸繁衍永续, 便称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天水民间传说,伏羲与女娲成婚的地点在今天水市中滩乡西北二十华里的玉钟峡内。还有一种说法,说玉钟峡在今秦安县城北七里处。因系伏羲、女娲结亲显世,放又称“显亲峡”。传说还认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秦安县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五百五十多年间,曾一再以“显亲”作为地名。 ' L. r0 Q) B8 A: t
fxnw5364.jpg . _0 H0 ^! j; l$ {) J) L" _' f
大地湾的阳光,想起了伏羲和女娲。
! K( k* Y; ?2 g& J0 B ddw01977.jpg ; |' O  v  Q  B) \( d6 i8 z
    远古时代的天水,真是个非凡之地。) W9 ]* d* C6 ?7 G: j; I4 C
    在以大地湾为中心的远古时代,地处渭河中上游的天水一带,的确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第一片阳光的福祉之地。) K9 R# a' S4 F3 ?. a
  伏羲、女娲出生于被称为古成纪的天水,大地湾文明的兴衰,就是例证。华胥氏是伏羲、女娲的母族,也是华夏汉族的祖先,处于原始社会中母系社会的末期。华夏族的得名乃由华胥及其嫡裔夏人所构成。文献记载,伏羲、女娲均由华胥所生。华胥氏是华夏族的祖先,为伏羲、女娲的母族,其活动地域在今陕西蓝田境内。
5 o2 Q7 x$ f. ]6 X4 \' r, J3 P hxnw5364.jpg - J9 A/ M# a& U' B. x
  每当想起或谈论起清水河南岸五营乡那一片倏然隆起的山塬上的大地湾古遗址,就会浮现出距今7 800多年的大地湾山塬上谷黍成熟,秋阳丽照,大地湾居民击木而舞、狂啸而歌、庆贺丰收的情景。  
  H& }( L6 s! |* _- S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是一处距今8300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平均2米,现已出土陶、石、骨、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厅,最早的地画、最早的宫殿等。大地湾遗址从距今8300年前开始到4800前年为止,时间跨度近4000年,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是黄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于陕西半坡遗址1000多年,处于西北区文化的源头地位。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中实属罕见。 - L) n: @) O/ F; J" P* z4 D& C- Q& Q9 D
  大地湾,对于远比西安半坡村古老,生活得也更加多姿多彩的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来说,是中华大地上最先隆起的高大屋宇。人们学会耕作和渔猎之后,在这里才真正开始安享人类最初的幸福;大地湾更是照彻东方大地的一堆大火,让远古人类在寂寞与孤独中开始了思想和创造!4 {  G& w6 {' c

9 [/ b! o6 L3 x# B5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7: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3-9-12 17:02 编辑 : r4 N% F5 C% y& N) h" `# K
; E; b- |" d7 Q1 c. g
天水武术的源流与发展% @# }4 v; A  f. [9 N# r
jwws0369.jpg ( _9 l) F" c8 [- f# |+ ^1 n
  天水是三国名将姜维的故里。姜维雄才大略武艺高强,青石留英明。其故乡天水,也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有“姜维武术”流传。' O, M. t" j4 t% {% i
  天水武术起源很早。从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时期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中,就可看到游猎骑射、力士举石、戈盾相击、对打较技等动人的练武较力格斗形象,这说明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期,初建麦积山石窟时,天水武术就形象的被刻划下来。同时由于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中原和西域各国的舞蹈,角力,都给天水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奠定了基础。6 v3 h8 \8 u5 y" Y' E. y6 p: F
  天水自秦汉以来,连年兵戈纷争不息,为防御边乱,秦设重镇于陇南一带,加强军旅建设,民间习武之风随之兴起。自汉开始,尚武崇勇,勤于锻练已成为民间的优良传统,从而就涌现出象纪信、李广、赵充国、李陵、姜维、庞德、魏嚣、陈安、符坚等以武功著称的人物。据《秦州志》载:“自汉以来,名在史籍者,武将多于文臣”。如汉代使敌军闻风丧胆,箭无虚发的飞将军李广就生于天水市飞将巷,他在保卫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可见其武艺之精;三国时代,枪法无敌、文武双全、闻名于世的大将军姜维,以及晋朝推为大将军、大都督、秦凉二州牧,善文习武,熟读孙武兵法,授门生五百余众的李皓都是天水甘谷人。这些勇士之继起、名将之辈出的历史,给天水这个“武术之乡”挂上了桂冠,启迪了天水武术的常盛不衰。
% \4 {3 v- J; v% g3 M! N5 \8 n  近代天水的武术运动更是蓬勃发展,武术名人不断涌现,仅《秦州志》记载的武进士、武举人数众多。民间的武术家更是层出不穷。% R, j7 t$ ]8 {7 a# i7 q
  天水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外,以棍术、鞭杆者为最。全国武坛享有盛名的“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说明西北的棍术、鞭杆独具一格。甘肃的棍术、鞭杆,主要流传于天水陇南一带,而且它的独特格局和实用招法在“西棍”中独树一帜,称雄于世。根据现在天水市所练拳术、棍术、鞭杆、对练等套路,能追记到代表人物有天水市东门拳师王狗子(约1845~1924),因他德高望重,人都尊称:“东门王爷”。. V/ X- L% p0 }
  在同时期还有“军营”门派的武术家孙彦彪(1878—1975)。他在天水授徒众多,以孙鼎臣、许生福、王子玉、黄宝珊等最得真谛。他所教的武术套路中尤以“四门棍”威猛势雄;“老人看田棍”打珐技巧多变,技击价值极高。这些都给天水地方武术运动的充实提高增添了血液。
+ |' o. J( ?, [9 t7 \0 e: z) R5 y: y  还有咸同年间威震武坛的回族老拳师咸振刚(1862-1926)。9 o/ l0 u- f$ n2 b  B
  民|国初年曾在北京教授过全国武术名师万簌声的王显斋,就是天水北道区利桥乡人。他不仅精通道术、武术、还深得“五行”“八卦”之奥妙,广交喜游,武术界尊称为“王半仙”,他的轶事在《武术汇宗》中有所记载。% s5 F  c& S+ Z4 K4 y+ t1 T
  近年来,天水的武术运动在省、市体委领导和县区各级体和的重视支持下发展很快,各区县先后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在各厂矿企业、群众团体、街道、村镇开展了武术健身的普通活动。并利用假日、早晚、寒暑假期间举办长拳、太极拳、太极剑、推手、散打、地方传统套路等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就有一万七千多人次,并积极组织有关市、县的武术爱好者和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的武术运动会和省、市、县各级体委组织的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据初步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武术老艺人赵斌、黄宝珊、安国岐、郭诺、柴养山、任芳庆等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和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其中:赵斌曾于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全运会上获鹞子拳优秀一等奖;黄宝珊于1979年在南宁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五虎群羊鞭杆三等奖;张飞鹏于1982年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得天齐棍优秀一等奖;天水徐庆祥于1983年全国第五届全运会上,获得剑术第三名;天水市李淑红在近年全国武术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并于1993年在上海参加东亚运动会获得女子全能第一名,为我国武术运动增添光彩,获得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剑术冠军,体现了天水武术运动人材辈出。
3 o  }5 @2 j8 X# F2 O* M' t2 g  目前,根据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在天水二区五县及改变行政管辖而划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漳县、庄浪等地调查所获,在天水广为流行的地方传统武术有26个拳种,各类长、短、双、软器械有580,多个套路,同国家新规定的拳、械和省外流人的套路一起,正在丰富着天水武术的内容。. i. g2 ~& h: K1 r7 i& R2 t! D
% o6 ]$ v) @& v5 X0 I/ r
天水姜维墓
4 E. u) U$ n/ D/ z% W2 C/ K& I5 S jwws1369.jpg
% P) q* Q0 u& w% k: v2 s; c% u jwws2369.jpg
) x3 B; O' Y; u* H- o( A3 w( W      姜维墓在距甘谷县城东5公里姜家庄的将军岭上,占地面积6000平米,有姜维衣冠冢和仿古歇山顶纪念馆一座,内塑将军坐像,有杨成武将军题“姜维墓”石碑。4 i" ?. O' \3 }( d( t. D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冀城人(今甘谷县人),是甘肃省早期历史上著名人物。据《三国志·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随母居,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识,才智超人。原为魏中郎将,建兴七年(230年)冬,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被诸葛亮收服,特别受诸葛亮器重。建兴12年(235年),诸葛亮病故,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晋升汉大将军。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竭忠尽力,固守剑阁,欲图恢复,统一中原。不幸,魏大举伐蜀,后主刘禅投降,诏姜维弃戈。姜维伪降魏将钟会,并挑起邓艾、钟会矛盾,欲图伺机举事,不幸事泄,死于乱军之中,被分尸剖胆,见其胆大如鸡卵,众人皆惊。8 W2 P) `3 Z, V; B2 H
  据传,剑阁姜维祠悬有楹联:“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甘谷姜维墓为故乡人民感其智勇忠烈之节义,而封土的衣冠冢。冢后有山,其形酷似将军仰身长卧,眼、鼻、耳、口俱全,双手放在铠甲护胸镜上,如将军长眠于故里。附近还有一山洞,传为姜维于战乱中安置母亲的“孝子洞”。相传,姜维久在军戎,母亲思念,便寄中药当归一味,意其归省。姜维因欲图恢复汉室,统一中原,无暇归里,便寄中药远志,以示抱负。现在,每年清明节,姜维故里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武术表演活动,来纪念这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将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