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3|回复: 0

山东博兴柳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3 19: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博兴柳编
[来源:文旅新局]

lb025856.jpg
lb125856.jpg
    柳编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手编技艺,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绿柳丛生的博兴大地孕育着博兴柳编800多年的传承历史,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是柳编技术分布的核心区域,并流传至周边地区。同时,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省也有分布。博兴柳编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
    博兴柳编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并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柳编工艺品是柳编技艺的载体,以柳树枝条为原材料,采用多种编织手法编制的居家日用的各种工艺品,产品远销米国、东瀛、西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群众喜爱,年出口创汇额达800万美元。博兴县早在1996年就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草柳编艺术之乡,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柳编之乡”。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织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逐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制品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成书于战国初的《左传》中已有“箧”的记载。据考证,用柳条编织的箧,是采用柳、线混编,将麻线所具有的强拉力与柳条的韧性、弹性结合于一体,使柳编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见于史籍的柳编工艺品,最有名的是“杯”。“杯”是先用柳条编成各种杯、盘等日用器皿,再用油漆加工成成品。这种柳编制品不但耐用,而且美观。当时著名思想家孟子对于“杯”有记叙。
    南北朝时期,柳编使用的“柳罐”,因其编织紧密,坚实耐用,可以用来打水灌溉农田、盛放农产品和挑运谷物等。后魏贾思勰在他的名著《齐民要术》作了详述。
    唐代出现的“栲栲”,又称笆斗,是农家扛运粮食、盛放农产品的主要用具之一,也是人们在粮食交易中常用的量具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栲栲已不再作为量具,但是作为一种农村家庭日用器具,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宋代以后,柳编制品已比较广泛用于各个方面,现农村使用的各种柳编器具,那时基本上都已经流行使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其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上,画了当时平民常用的许多柳编制品,主要有挑篮、挑筐、车筐等,其形态和编织纹路与现今我国北方常用的同类柳编制品基本相似。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对柳编制品也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介绍。
    据《博兴县志》载:博兴柳编技艺“在县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发祥于兴福镇一带。最早有一王姓青年,他用柳条编制的筐、篮、篓、箢等器具,巧夺天工,人称‘王缠’。至今人们仍塑其像、燃香火纪念他”。 博兴县民间柳编技艺源于兴福镇“王缠”,民间还有不少的故事,传说王缠自幼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非常的节俭,自己家的许多小农具都是他制作的。有一次在地里干活,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很累了,蹲在地头歇息,随便从地头折了柳条玩。在手里晃来晃去,他发现柳条非常的柔软,随突发奇想,为何不用柳条编制几个筐子呢,以后运送肥料或者收获地瓜的时候用那多方便呀。于是他就在干农活休息的时候编制了几个简陋的筐子,后来其他村民也效仿他编织了筐子和篮子。他的母亲为了节省开支,在家里养了几只鸡,下了鸡蛋换点油盐酱醋,但是放在这里攒着的时候老是被老鼠偷吃,他又用柳条编制了箢子,把鸡蛋放在里边,然后用绳子把放鸡蛋的箢子吊在房梁上,这样老鼠再也不能偷吃鸡蛋了。后来他用柳条编制的筐、篮、篓、箢等器具逐步多起来,花色品种也逐步多起来,简直是巧夺天工,后来他以此为生,和老母亲过起了富足的生活,并在博兴县兴福镇传授柳编技艺,当地群众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世代传袭。
    明清时期柳编技术在博兴县兴福镇一带传播开。清初,民间编织的有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其编织技术精巧,产品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产品远销京、津、苏、浙等大商埠。清末以后,柳编遍布全县,编制人员达4000余人。民*国时期,柳编业已遍布全县二、四、五3个区,有15000余人从事柳编生产。
    1931年,博兴县各区柳货工会代表在兴福镇成立了柳业工会,附设贷款所,创设柳编工场。
    1940年,战乱频仍,博兴县柳编业日趋萧条。
    1946年,建立柳编联社统筹管理全县的柳编业。1950年9月,联社并入兴福合作社,1955年分出建立柳业社,专搞半成品加工。柳编业在有组织、有管理的条件下发展很快,但产品并无创新,仍是传统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至1957年,以柳编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达20余家。
    20世纪70年代初,博兴县成立柳编厂,后更名为博兴县工艺美术一厂,主要生产柳编制品。1973年,山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派人来博兴县发展柳制品出口业务,并组织柳编人员培训学习,并赶制样品参加了广州秋季交易会,当年出口额为6.35万元。从此,博兴县柳制工艺品打入国际市场。1974年,博兴县有60多种样品被山东省进出口公司选中,当年工业总产值40多万元。1975年发展到300多个花色品种,年工业总产值150万元。1976年,工业总产值180万元。1977年春,博兴县在全县14个人民公社建立柳编艺品厂,负责各公社柳编生产的组织、收购等。公社艺品厂将所收产品交县工艺美术一厂验收、整理、安装、刷漆、烘干后,包装出口。全县柳编产品生产规模急速扩大,当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50万元。1978年工业总产值312万元,1980年增为358万元,1982年为378万元,1984年,出口价格下跌,工业总产值降至209万元,1985年,又上升为312万元。
    20世纪90年代至今,博兴县柳编业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供销一体的良性轨道,产品在东瀛、香港、荷兰、西德、米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挪威、丹麦、西班牙、芬兰、英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柳编制作工艺
   柳编制品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晾晒、刷漆等7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1、选料。杞柳,以伏天杞柳为最佳,这时的杞柳刚成熟,质地柔软,韧性强,剥皮容易,颜色白,直径约为5-10毫米,长度100厘米左右。
   2、上色。根据设计要求,将所需要的各种颜色均匀的涂在用料面上面,并晒干。
   3、浸泡。将涂有颜色的用料,放入水中。玉米皮湿一下就行,否则,时间稍长,就会变成黄*色。粗柳条要浸泡20分钟,细柳条10分钟。浸泡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变软,易于弯曲,增加其强度,方便编织。
   4、编织。按照一定的形状和规格进行。所有工具有:铁签、果枝剪、尺子等。
   5、熏蒸。编织出的成品,要用洗衣粉进行擦洗。其目的:一是为了清洁,二是增加湿度。然后,将成品放入熏室内,用放在容器内的硫磺点燃熏蒸2小时,熏蒸时必须将熏室门窗密封。
   6、晾晒。熏蒸后的成品要及时地进行晾晒。熏蒸和晾晒都是为了防止产品发霉和变形。
   7、刷漆。晒干以后,刷上清漆,使其经久耐用、不易退色、增加亮度、美观好看。
   柳编制作方法及种类
   编织方法主要有穿、缉、拧、系、编、织、缠、绞等。柔韧的柳条在编制者的手中简直可以用快活的跳跃来形容,看到农家妇女们边说边干的场景,就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学时候语文课本里《白洋淀》里说的场景,令人敬佩又令人兴奋与喜悦。
   制品种类有3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包括:洗衣筐、小耳篮、大柳筐、圆筐、花盆套、纸篓、提篮、童篮、挂篮、方盘、面包筐、酒瓶篮、流行箱、大簸萁、簸萁、箢子、柳衣箱、柳帘、水斗子、宫灯、屏风等产品。
   柳编产品按用途又可分为五类:
   1、提篮类,如礼品篮、水果篮。
   2、盆套类,用于花盆的修饰。
   3、工具类,如笤篱、笸箩、簸箕等。
   4、家具类,如柳衣箱等。
   5、装饰类,有小挂件、玩具、墙饰等。
   柳编的重要价值
    柳编技艺在博兴县已有80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已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普遍认可。柳编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并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柳编技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柳编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技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以下特征:
   1、柳编技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用和审美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柳条等原材料和编制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2、柳编技艺的民众性。柳编技艺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3、柳编制品原材料广泛,充分利用韧性植物的特点,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体现了劳动民众的淳朴、淳厚、真诚的品性。
   4、与一般的传统艺术相比,柳编造型观念的主观性更加突出,是民间实用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用性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经过800多百年的传承,柳编技艺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传统的柳编制作技艺遭遇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博兴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这一产业的重视,加强了对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相信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柳编在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传承这种优秀的民间技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