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77|回复: 4

[學者專題] 鬼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5: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鬼谷子

鬼谷子

/ u( b% {, W' B0 s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汉族,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3]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实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4]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 S8 ^+ P) B0 u6 I/ R! v. h- |% j

4 S6 D7 h/ Z1 o-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5: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 n8 K( E% o2 |
7 ^' j  g0 C# q. T
序考+ B" l% F: Q) I. ^& z
* s0 y5 i0 H; q, I$ s6 m$ u" J
     鬼谷子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吒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n4 x' B; C5 z1 c/ D& D/ }  W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实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5]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6]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4 }7 t  [+ C  K( W+ u/ [$ h
- b# @5 l) _! T, T2 S3 `贡献
4 A, P, G. p2 Y6 ^: }7 y3 Q4 T  \% M: ?) F% g5 {- L+ G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其著作有《鬼谷子》又叫做《捭阖策》,《本经阴符七术》言练气养神之法。
& a8 x0 l* S' X0 d6 S# g$ N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2 p" Q$ D2 y; Q  d, d% e7 z# ]1 o7 R
生卒年考
" T3 H5 `/ L2 d# i# y& N/ B2 y8 k0 m
. Z. c- |: c6 ]# B, y8 G7 R% E
据明代杜光庭《求异记》记载,鬼谷子生于轩辕时期,历经夏商周三代。按他的意思,鬼谷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就生活在黄帝时代,直至周朝末年,寿命达一千多年之久。这更为鬼谷子增添了一丝神秘 。史书鬼谷子本人记载内容不多,但知名人物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都是鬼谷子的弟子。让我们依据他的弟子活动的时期作以下推理[6]。
6 ^+ d  J9 g  s/ T! f5 f7 c- d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十几岁离母而去;
/ l. K' p4 x# L# t. j* R* @( b公元前380年,鬼谷子20岁,走出云雾山去各国游说,建功立业;
8 k" K; h+ e1 r& I5 j公元前361年,鬼谷子返回云雾山隐居教书授课,孙、庞20岁拜鬼谷子学艺;2 ]8 e+ K, p! A/ @* G2 i
公元前355年,孙膑、庞涓学成。
8 V  l- k1 }; Q: m4 ]' e" G8 k公元前353年,孙膑、庞涓大战于桂陵
5 h5 x* `( d: @! o2 l公元前330年,张仪48岁苏秦18岁拜鬼谷子学艺。
, d0 {( N  _' U1 |公元前323年,张仪苏秦学成' x3 n# U6 p& f( s; A
公元前320年,鬼谷子仙逝;5 G2 W6 ]7 M/ C( e" s
因此,鬼谷子大概活动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从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寿八十岁。
. T9 p) Z6 b8 T6 v/ B; U注:①孙膑、庞涓主修兵法,兼通武术、奇门八卦。张仪、苏秦主修纵横术(游说、外交)。他们大概活动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的时代。, Z* Z9 L$ a4 f  R. m# u
②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其中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张仪均为鬼谷子学生,但张仪比苏秦年长约30年。
" B2 Z' b+ c. U; @0 q9 N4 j
0 i; n" t; Q8 f6 P; {0 f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5: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 J8 H; V4 X/ o9 u4 e# f
$ u/ p& g! A) x. `1 z: ]
《鬼谷子》一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誉海内外。然而,就是这一本赫赫有名的书籍,因为所崇尚的是谋略,权术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更有禁而毁之者,私下却时而习之,乐此不疲。
) K% E4 {/ O6 d; [2 \# A  《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学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和侩同,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 V9 f3 Z) L2 B  《鬼谷子》这部两千多年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集中了国人心理揣摩,演说技巧,政治谋略的精华,为当代政界人士,企业界人士,商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公关人所必读。该书以政治、军事斗争案例和商用案例为经典案例,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谋略,本着批判地继承之的原则,去其阿谀奉承等封建糟粕,汲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精华;去其弄权斗术等封建糟粕,汲取谋略方法的精华。
  {% f+ J' S" }# p/ `
7 ]" g2 Q3 E. k# P著作内容
; A. n3 j9 S9 ~& J& G3 m
2 z( Y1 T4 A" [8 X2 i
' [# G/ f' c3 U《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鬼
% R2 `9 l8 T. m9 ]4 q1 j' g7 C: h+ M  ]8 v3 d  c
谷子》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转丸,却乱已失传。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以下为鬼谷子原文及相关注释。
0 S. B7 b( y6 h6 u) R. P捭阖第一/ v9 c( Y+ ?  |
2 |3 v& Q/ X9 ^. Y& @8 u4 J, f6 g
原文8 S& Q7 X9 L$ y+ T
粤①若稽⑧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②。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③,筹策万类之终始,达④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⑤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6 a0 C1 w0 c2 p4 E) p! [( A4 Y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c; }8 ]* W  j/ O  I+ g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⑥,乃可阖⑦,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⑨之。
4 T" }& v; H' b4 [9 P5 f6 }7 x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 g, v  G. W6 V3 L* R4 o% A  R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⑩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j" T2 d! x) ~3 |! R9 Z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 N) Q3 h1 |# \( O" U& X: e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 v5 F2 Z. S4 a6 {' P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 }6 p) W& j. Z* ^# f* `2 ~& U! P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3 g8 L7 o7 o% S$ @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4 m* H+ Q# B+ i' h/ x1 o5 n9 o5 t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1 ~+ p5 v. R1 b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1 V/ ^2 W+ Z8 f5 P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W6 A: C& |4 k: T# y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 C$ ?. i3 @# J* `# [4 `注释
3 ~9 P, Q& O3 C+ Z5 y6 J6 T①粤:发语词,无实意。
3 r$ Y& w2 x+ j5 r8 f, w# d7 @②先:先导。
# C& `0 V# D, d3 J) i③门户:关键之处。2 |' h( b- H' S+ s, M
④达:通达。4 u  s- h, A2 I
⑤朕(zhèn):征兆、行迹。! I2 W: c7 W) g6 A
⑥捭(bǎi):分。
& n. L, a+ I3 R! t# _- d0 N⑦阖(hé):关。
0 r% H! w' S4 B7 n) R7 a2 J& K# D& ^6 \⑧稽(jī):考。5 J) g4 L1 J% L
⑨牧:处理。  |, P; ~/ x6 c
⑩纳:收纳闭藏
0 v) q6 m1 I, B* k4 w(11)忤:逆。
: b4 {; S; ^2 d, l/ z% Y3 O+ y【捭阖第一注解】要识阴阳变化之道,虽万事万物变化无穷但皆有两个基本特性:“阴、阳”;须判别事物的不同特性:“刚与柔、善与恶、智与愚、勇与怯、贤良与不肖”等等,依察事物之不同特性予以区别对待。即:“凡谋事,先规虑揣度,而后以定谋。”6 e/ v7 p$ k/ p( W: g+ ^5 {9 C6 V

) z5 o5 Z/ V( y7 R+ M; @反应第二
/ N8 H( \; c( w+ ^4 M
' h% b* ?- d* ]! A7 W) d$ X, \/ o原文
* q( @3 `( Y  |  h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M$ f5 o6 Z9 `5 c  ?! B9 `, O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 m+ E: Z, l) t: Y+ @& J% t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7 F5 ]$ h: G. j( f5 w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s: ~2 c+ Q0 s, }4 X9 h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N' J: o, z/ D+ A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 L' b  K1 l# g: h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L& G2 Q% n5 z7 |
【反应第二注解】1、了解对手的底细,控制住对手,掌握对手的动向。2、要从多方面汇集对手的信息来刺探虚实、分辨真伪,比如对手的动静、言行、正反面等等。3、未清楚对手意图前要用圆略(周旋)来诱*惑对手,待对手意图明朗后方实施方略(打击)。5 Q$ y. b+ P# b1 E) G
内揵第三; |( n1 c1 b9 ^0 \
% `( o8 F1 _$ a
原文: L" V; z7 M: B( N5 j& S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1 x1 r& e! y2 g4 ?4 P1 H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 L7 {4 B9 P3 t+ x% M9 R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6 ]$ O$ d/ I7 `- U/ D  W) A1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3 \9 a& l9 `) B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 b: B+ O. g! Q# J' _% G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 Y/ I( F$ I& `4 C2 R7 r7 n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0 k& g( Q+ C5 ?  M! M, D
注释
1 {: E6 o& h2 F①君臣之事:君主与臣子上下之间的关系。) o: k. u9 H$ Q. ^* q2 B  c
②就:接近,靠近。
1 o# E! G$ T9 ~4 e; R' ^' E. \7 O③御:使用。
" G. |. P6 g9 l/ R' g# w( z; U④内: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结交君王取得信任。' f" Z/ [$ C- w7 U4 q
⑤揵:向君王进献计策,以辅佐君王,成就事业。! J5 _" u9 V: [
⑥内揵: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a$ c) e) a+ U
【内揵第三注解】该篇为论君臣相处之道。应用在处事方面可解意为谋事前必先要处理妥善内部之事,攮外必先安内。! U# F; ]1 k1 c/ ?: ^4 Q8 b# _+ Q
1 K" {, G$ x0 G) u* h
抵巇第四
7 o6 {/ Y6 f+ M8 j8 e. k0 m: n; a6 Y- W
原文% j& Q8 q/ G" n3 x) K! Z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 L- A3 m2 j* {% t( i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9 e$ V- v) {+ H: p' @- o" t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Q  ]7 j) Q: C0 G4 H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e" S  J3 _7 u4 N0 D. j1 ~% u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3 a0 N3 M) }8 p* T" Y; G- x  K- i" M注释; u" D; h$ h& ~! P) P% `4 }3 T
①抵:抵塞。0 H6 a* T( g: v! \* p
②巇:隙。7 q& `: c. T2 r7 `; I
③抵巇: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3 g0 l) d/ w# N7 l" d7 ?$ k
【抵■第四注解】论制敌于先微。从发觉敌人的动机起便要采取抵御措施。* P0 V+ S( c5 y* ~! d4 k
+ l' [- W8 i" `7 v* d. L7 v% A
飞箝第五
2 N( a3 k6 S+ ^2 g& A2 O. n: o( T/ Z  b8 r1 T- |: H
原文
; G2 q2 P; M  h# |)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 [. K$ u" h0 u* F- f2 W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 H1 w0 T" h' _! L, r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 K5 M# f+ C4 e4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 w2 b4 }4 B* ?& W- d) C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赢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 R) h# A4 s/ c, R+ _8 ^【飞钳第五注解】人之本性皆为利,以利诱之,以谋钳制之。1、应用在用人方面:以利来吸引人才然后钳住人才为己所用。2、应用在抵敌方面:以利来诱*惑敌人,使敌人暴露要害,抓住敌之要害,以谋制敌。# f4 v4 O3 @# f. h1 X1 W

0 V/ `  x& V! H, d! E; q  Z2 s- C忤合第六
- H8 e$ h& ~6 B% Z8 F+ r* a$ C& s" Y) S
原文7 ]1 R( J+ w+ N$ W: I6 r6 O  c( P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 \  Y" N7 t" }! A- r" J4 g4 P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9 C) [' Z5 b7 _8 |! H- T% [3 ~6 n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w2 g- N( i/ R) j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7 K& B& L; J6 Q7 A$ V& {注释
9 V+ @7 w! K3 P" Q, k①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 A7 R) I" S4 }$ U  D% V/ W; R【忤合第六注解】可解意为论平台的重要性。要清楚哪些平台适合自己,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才能有效地施展才华;无平台或平台不适合自己,纵有才华亦无以施展。4 s8 k2 A- d( s0 C" z: _; c% T
; O9 G& s# i/ R: Z; M& e
揣篇第七
& m  K, `* z# }9 w$ O7 x8 j- S1 b+ ~, p* o6 P
原文; e; X- k+ h+ s7 G) g( N: A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 t: |8 _, i0 D9 x2 O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6 O5 J/ o. f+ a/ H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 F& o( G* r, f& l9 g2 f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0 S$ E2 ]* f. Z1 S( _9 O& u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 q' n5 i% G, H* I4 j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I4 I. l4 m* a0 ^# y- x2 |/ `
注释2 ~& v( N1 s4 [1 [: R! o  B; J
①揣:估量。
8 Y$ ^2 F) Y3 F- E5 T【揣篇第七注解】谋事须权衡利害,要分清情势优劣,可为之或不可为之。情势优则为,情势劣则不为。0 ^" X4 ]& ~" l9 `2 `8 a& M8 B
' v+ z) [" T) v  r- E7 L* i$ B
摩篇第八- Z9 K8 a- t* Q" J2 F- N1 f- n

, l9 C9 y" l4 i; v  N2 s, `原文
. h7 ]  x9 e( v3 k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 u9 H6 Y9 {+ f  q" E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 d+ T" `& i6 M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 I2 g' r5 B% D1 q/ M1 J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 k3 H/ O8 R# C, \* ~2 I注释
. g8 Q7 E9 U' M. w①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m8 I, f6 r  E( X
【摩篇第八注解】1、谋事过程要讲究策略,谋事策略是不受儒家的仁义道德所束缚的,所以谋事过程是摆不上台面公开明示于人的,待事成后公开明示结果即可。2、谋事必有成败,暗中谋事,事败隐之,事成明之,利于树立个人威信。
, k$ \( P7 V" r' e; R/ N$ t
6 y" `* A& h; ~权篇第九
  k- G: s3 U* V2 U
- R* s9 b: p# z9 ~; }( ]原文
. X0 t, h: k6 C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k9 T) P8 X/ Y- u6 W) @, Z/ F& N: ~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1 O4 F0 F8 i* [* h% k8 z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x" W: N( f, d0 L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5 {8 [6 k5 S! y( \/ z* q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5: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 N5 V3 E$ b5 Q9 e' w: j5 H3 {

0 n& [* \* o& W8 `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Z7 M, `2 N7 z0 j  y0 \4 ^
横秋阁本长孙无忌鬼谷子序:“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 E" h2 v- F6 J& c+ j5 |
中兴书目:“周时高士,无乡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隐自号鬼谷先生。”
5 ~: B7 x! H+ m1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按战国时隐居颖川阳城之鬼谷,因此自号。”" D( G2 K% S+ l  t5 D% L2 G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战国时苏秦、张仪所师事者,号鬼谷先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5: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
1 `# q8 L# K! f) K' j  [- e' C2 y3 c% M' z; }+ }% A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
2 I8 b. G: Q* l) Y$ \- s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
/ f" x! x- A9 M* b; U8 S
9 A" |  t0 d4 `+ h影响
3 |- t! |& r% l& O" c/ @! J+ F  v7 M% T# e( D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 e4 C# }# n  S) Q& S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公孙衍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