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9|回复: 1

[戏曲综合] 推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4 15: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剧
转自:中国戏曲
  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不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灯,声腔——扬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间舞蹈。推剧虽然早在建国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为戏曲并搬上舞台,还是解放以后的事。过去的推剧只是以花鼓灯的形式,在地摊上演出,唱腔只有反复四句,十分单调,剧目虽然大多活泼清新,充满生活情趣但底子单薄,总共有四、五十出戏。
  1938年,日军入侵,凤台沦陷。盛行一时的花鼓灯歌舞因战乱冷落下来。为谋生计,陈敬之、来廷香等组班到霍邱玩灯。在此期间,向戴张集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学会[清音」调。经反复传唱,拓宽了〔清音」的音域,旋律更为委婉,节奏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跳跃性。使用凤台方言演唱,增强了地方色彩,群众誉称为“一条线调”。1941年,陈敬之、宋廷香、梁金传、韩运辉等人给“一条线调'赠添了四个过门,用板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观众称他们的灯班为“弦子灯”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寿县、颖上等戏剧歌舞的艺术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己。1945年以后的演出,逐渐以戏文为主,并有了简单的化妆和简陋的道具。弦子灯班所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因此,凤台张成国、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个花鼓灯班纷纷仿效弦子灯班,丢下花鼓灯,演起弦子灯。“一条线调”在凤台各地普及,弦子灯在凤台扎下根来。1950年末,县文教科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1951年8月,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推来推去)的特点,给其定名为“四句推”。宋廷香当年演唱的“四句推”经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艺人们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1955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在原有半职业民间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推剧团,一些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剧团,和老艺人一道进行艺术创造和革新。1959年,在中共凤台县委支持下不,剧团邀请了全县四十多个花鼓灯艺人,挖掘和记录花鼓灯及其它各中民间歌舞传统节目,并请了花鼓灯名艺人“一条线”等来进行传艺,使推剧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唱腔丰富了,表现力加强了,并突出了剧种的地方特色。几年来,凤台县推剧团不断丰富上演剧目,提高演出 质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
tuij091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鼓灯
  花鼓灯是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
  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证明,花鼓灯至迟源于宋代。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出现了《游春》、《抢扇子》等一批节目,蚌埠地区产生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九如、石经礼、杨再先等一批名家,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花鼓灯鼎盛时期。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原生形态的花鼓灯已濒临消亡。
  花鼓灯以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结合起来,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花鼓灯400多个语汇,50多种基本步伐以及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世界上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tuij191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