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lhyh

[其它] 论殷周历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5: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殷周历月
0001.jpg
0002.jpg
000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原商王武丁末期的甲骨文历谱
0001.jpg
0002.jpg
0003.jpg
0004.jpg
0005.jpg
0006.jpg
0007.jpg
000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4-5-5 09:37 编辑

复原商王武丁末期的甲骨文历谱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0012.jpg
0013.jpg
001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00: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金文历谱与西周王年
0001.jpg
0002.jpg
0003.jpg
0004.jpg
0005.jpg
000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0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金文历谱与西周王年
0007.jpg
0008.jpg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经》历日排比

隐公二年
秋八月庚辰(001),公及戎盟于唐。
十有二月乙卯(002、01),夫人子氏毙。
1.根据张培喻编着的《春秋朔闰表》(以下简称《张表》),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在乙亥日,而从《春秋经》记事历日来看,正月朔日应该在乙巳日。八月庚辰日至十二月乙卯日的间距为95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3个月另7天。八月至十二月之间相隔3个月,这就表明,庚辰日在八月末,乙卯日在十二月初。由于,庚辰日在八月辛未朔之后9天,十二月乙卯日在十二月己巳朔之前14天。因此,这一年的历月月首有可能在朔望月的上半月,即上弦日前后。
隐公三年
春王二月,己巳(003),日有食之。
2.隐公二年八月庚辰日至三年二月己巳日的间距为169天,若每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22天。八月至二月之间相隔5个月,由《张表》可知,庚辰日在九月辛丑朔之前21天。所以,二年八月至三年二月之间没有闰月。
三月庚戌(004),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005),君氏卒。
八月庚辰(006),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007),葬宋穆公。
3.以上含有年、时、月、日干支的记事中的历日干无论是在以弦日为月首还是以朔日为月首的历日排比中都能相合,故不一一述及(下同)。
隐公四年
春王二月……
戊申(008),卫州吁弑其君完。
4.隐公三年八月庚辰日至四年×月戊申日的间距为208天,若每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7个月另2天。八月初至二月末应为7个月。即便庚辰日为八月一日,戊申日也应在三月初。根据《张表》,庚辰日在九月乙未朔之前15天。毫无疑问,戊申日不可能在二月。
隐公五年
冬十有二月辛巳(009),公子彄卒。
隐公六年
夏五月辛酉(010),公会齐侯,盟于艾。
隐公八年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
庚寅(011),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012),蔡侯考父卒。
辛亥(013),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014),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九月辛卯(015),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
八月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
5.四月甲寅日至八月丙戌日间距为92天。若每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3个月另4天。四月至八月之间相隔3个月,很明显,甲寅日当在四月末,丙戌日当在八月初。由《张表》可知,四月甲寅日在五月戊辰朔之前14天。八月丙戊日在八月丁酉朔之前11天。因此,该年历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下半月,即下弦日附近。
隐公九年
三月癸酉(016),大雨震电。
庚辰(017),大雨雪。

隐公十年
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六月壬戌(018),公败宋师于菅。
辛未(019),取郜。辛巳(020),取防。
冬十月壬午(021),齐人、郑人入郕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
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犹在郊。……八月壬戌,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九月戊寅,郑伯入宋。
6.这一年的16条含有年、时、月、日干支的记事中共有历日干支11个(癸丑日因《春秋经》和《左传》所记的月份不同除外)。
依据《张表》,《春秋经》十月壬午日在十一月甲申朔日之前2天。由此来看,春秋时期似乎己开始行用以朔日为月首的历法了。
然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根据《张表》,从六月丙辰朔日在戊申日之后8天,辛巳日之前25天来看,六月朔日显然不是月首。再由九月戊寅日在甲申朔日之前6天,九月朔日亦不在月首。另外,如果依据《春秋经》,“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在二月,则显然二月的朔日也同样不在月首。所有这些记事历日如果使用的是同样一种历法,那么当时历法中的朔日很有可能不在月首。
也许有人会说,在隐公十年的11个历日干支中,与以朔日为月首的概念相合的有9个,不合的只有2个,不合的一定是错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假设在当时与以朔日为月首的概念不合的2个历日干支是对的,也就是说,月首在朔日之前8天的下弦日。那么,与其相合的历日干支会是多少,不合的又是多少呢?
在隐公十年的11个历日干支中,与朔日不在月首的概念相合的有8个,不合的有3个。与其相合的比例略小于与朔日为月首的概念相合的比例。但是,从《春秋》经传中可以知道,标明月份的历日干支与其后没有标明月份的历日干支有可能并不在同一个月。
如《春秋经•桓公十八年》有这样3条含有年、时、月、日干支的记事:
夏四月丙子,公毙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齐。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根据《张表》,丙子日在四月丁卯朔之后9天,丁酉日在五月丙申朔之后1天。显然不在同一个月。
《左传•文公七年》也有这样的含有年、时、月、日干支的3条记事:
三月甲戌,取须句。
夏四月……
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
乙丑,(晋)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根据《张表》,夏四月戊子日是朔日,而乙丑日在五月丁巳朔日之后6天,也不在同一个月。
依照这二例,隐公十年中的庚辰日、辛巳日亦可能不在六月。如此一来,隐公十年中的11个历日干支中与
朔日不在月首的概念相合的达到了10个,不合的只有1个。由此看来,在当时的历日中,与朔日不在月首概念相合的比例和与朔日为月首概念相合的比例大致相当。这就是说,在当时历法中朔日不在月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隐公十一年
秋七月壬午(022),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冬十有一月壬辰(023),公毙。
桓公元年
夏四月丁未(024),公及郑伯盟于越。

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025),宋督弑其君与夷……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026、02),纳于大庙。
7.正月戊申日至四月戊申日之间相距59天,正好是两个月。显然,戊申日在正月月未,戊申日为四月月首。根据《张表》,戊申日在正月辛丑朔之后7天,戊申日在三月庚子朔之后8天。毫无疑问,这一年的历月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
桓公三年
秋七月壬辰(027),朔,日有食之,既。
8.二年正月戊申日至三年七月壬辰朔日之间的距离为524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17个月另23天。毫无疑问,二年正月至三年七月之间没有闰月。
桓公五年
春正月甲戌(028、03),己丑(029),陈侯鲍卒。
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
9.一般认为,桓公五年正月乙丑为己丑之误,在正月六日,甲戌日是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张表》认为,《春秋》经传未错,乙丑日是正月十三日,甲戌日在上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笔者以为,以上历日记事的记载,在《春秋经》和《左传》中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甲戌日在正月应该是真实的。
也许有人会问:甲戌日至乙丑日的间距为51天,说它们在一个月之内,这可能吗?
《静簋》云:“惟六月初吉,王在芳京,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暨服众小臣暨夷仆学射,于八月初吉庚寅,王以吴×、吕×……邦周射于大池, 静学无斁。”
由《静簋》铭文措辞来看,丁卯应在六月初吉之后,而庚寅也应在八月初吉之后数日。根据干支排列可以推算出,六月丁卯日至八月庚寅日的间距为83天。假如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这期间有两个月另24天。假设六、七月两个月中有一个月是30天,则另一个月就要有52天;即使按照“初干吉日”来算,“八月初吉庚寅”为八月十日,这个月也要有42天。
由此可见,甲戌日和乙丑日都在正月是完全可以的,当然,按照《春秋经》的记事习惯来看,乙丑日也有可能在二月初。根据《张表》,甲戌日在甲申朔之前10天,即下弦日前后。乙丑日在癸丑朔之后12天,即上弦日前后。因此,桓公五年正月很可能是一个月首由下弦日转换到上弦日的月份。
从桓公五年正月是一个月首由下弦日转换到上弦日的月份,可知桓公四年的历月月首当在下弦日附近。前面已经说过,桓公二年的月首在上弦日的前后。这就表明,桓公二年至桓公四年间,历月月首从上弦日转换到了下弦日。由此可见,在桓公二年至五年的四年期间,每过一年就会设置一个月首转换的月份,并且以四年为一个周期。
桓公六年
秋八月壬午(030),大阅。
九月丁卯(031),子同生。
桓公七年
春二月己亥(032),焚咸丘。
桓公八年
春正月己卯(033),烝。
夏五月丁丑(034),烝。
桓公十年
春王正月,庚申(035),曹伯终生卒。
冬十有二月丙午(036),齐侯……来战于郎。
桓公十一年
夏五月癸未(037),郑伯寤生卒。
桓公十二年
夏六月壬寅(038),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秋七月丁亥(039),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八月壬辰(040、04),陈侯跃卒。
10.七月丁亥日至八月壬辰日,其间相距5天。根据《张表》,丁亥日在七月庚午朔之后17天。壬辰日在八月庚子朔之前8天。这就表明鲁桓公十二年八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下弦日前后。
冬十有一月……
丙戌(041),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041),卫侯晋卒。
11. 在以上2条含有年、时、月、日干支的记事中日干支重复。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042),战于宋。
桓公十三年
二月, 公会纪侯……己巳(043), 及齐侯……战。
桓公十四年
秋八月壬申(044),御廪灾。
乙亥(045),尝。
冬十有二月丁巳(046),齐侯禄父卒。
桓公十五年
三月乙未(047),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048),葬齐僖公。
桓公十七年
春正月丙辰(049), 公会宋公……, 盟于黄。
二月丙午(050),公会邾仪父,盟于趡。
夏五月丙午(051、05),及齐师战于奚。
12.二月丙午日至夏五月丙午日,其间相距60天。根据《张表》,二月丙午日在二月癸卯朔之后3天。五月丙午日在四月壬寅朔之后4天。这就表明鲁桓公十七年五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附近。
六月丁丑(052),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
癸巳(053),葬蔡桓侯。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公十八年
夏四月丙子(054),公毙于齐。
丁酉(055),公之丧至齐。
冬十有二月己丑(056),葬我君桓公。
庄公元年
冬十月乙亥(057),陈侯林卒。
庄公二年
冬十有二月……
乙酉(058),宋公冯卒。
庄公四年
六月乙丑(059),齐侯葬纪伯姬。
庄公七年
夏四月辛卯(060),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庄公八年
春王正月……
甲午(061),治兵。
冬十有一月癸未(062),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庄公九年
秋七月丁酉(063),葬齐襄公。
八月庚申(064),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庄公十一年
夏五月戊寅(065),公败宋师于鄑。

庄公十二年
秋八月甲午(066),宋万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庄公十八年
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庄公二十一年
夏五月辛酉(067),郑伯突卒。
秋七月戊戌(068),夫人姜氏毙。
庄公二十二年
春王正月……
癸丑(069),葬我小君文姜。
秋七月丙申(070),及齐高傒盟于防。
庄公二十三年
十有二月甲寅(071),公会齐侯,盟于扈。
庄公二十四年
八月丁丑(072),夫人姜氏入。
戊寅(073),大夫宗妇覿用币。
庄公二十五年
夏五月癸丑(074),卫侯朔卒。
六月辛未(075),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
(郑文公)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13.二月壬戌日至六月辛未朔,其间相距128天。若每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10天。从二月初至六月初应有4个月。根据《张表》,二月壬戌日在二月癸酉朔之前11天。这就表明该年二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上半月。
庄公二十六年
十有二月癸亥(076),朔,日有食之。
庄公二十八年
春王三月甲寅(077),齐人伐卫。
夏四月丁未(078),邾子琐卒。
庄公三十年
八月癸亥(079),葬纪叔姬。
九月庚午(080),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庄公三十二年
秋七月癸巳(081),公子牙卒。
八月癸亥(082),公毙于路寝。
冬十月己未(083),子般卒。
闵公元年
夏六月辛酉(084),葬我君庄公。
闵公二年
夏五月乙酉(085、06),吉。禘于庄公。
秋八月辛丑(086),公毙。
14.根据《春秋经》中的记事历日,鲁闵公二年的正月朔日不应是《张表》中的辛巳日,而应该在辛亥日。五月乙酉吉日至八月辛丑日之间的距离为136天。以每个月平均为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18天。从五月初至八月末,只能有4个历月。根据《张表》,五月乙酉吉日在四月己卯朔之后6天。八月辛丑日在九月丁未朔之前6天。如果,乙酉日是五月一日,辛丑日在八月的最后一天;鲁闵公二年五月至九月期间显然应有一个天数为47或48天的大月。这个大月之前的历月月首在上弦日的附近;而之后的月首则转换到了下弦日前后。
僖公元年
秋七月戊辰(087、07),夫人姜氏毙于夷,齐人以归。
冬十月壬午(088、08),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挐。
十有二月丁巳(089),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15.由《春秋经》中“十有二月丁巳”的历日干支可知,本年的正月朔日应该是在乙亥日。七月戊辰日至十有二月丁巳日的间距为169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22天。根据《张表》,七月戊辰日在壬申朔之前4天。十二月丁巳日在庚子朔之后17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历月月首显然是在下弦日的附近。
僖公二年
五月辛巳(090),葬我小君哀姜。
僖公五年
九月戊申(091),朔,日有食之。
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僖公七年
闰月,惠王崩。
僖公八年
冬十有二月丁未(092),天王崩。
僖公九年
春王正月丁丑(093),宋公御说卒。
秋七月乙酉(094),伯姬卒。
九月戊辰(095),诸侯盟于葵丘。
甲子(096),晋侯诡诸卒。
僖公十二年
春王三月庚午(097),日有食之。
冬十有二月丁丑(098、09),陈侯杵臼卒。
16.三月庚午朔至十二月丁丑日的间距为247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8个月另11天。从三月初至十一月末,应有9个历月。根据《张表》,十二月丁丑日在十一月丙寅朔之后11天。因此,鲁僖公十二年的月首应在朔望月的上半月。
僖公十四年
秋八月辛卯(099),沙鹿崩。
17.十二年三月庚午朔至十四年八月辛卯日之间的距离为861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29个月另6天。毫无疑问,僖公十二年三月至十四年八月之间没有闰月。
僖公十五年
夏五月,日有食之。
18.根据张培喻编着的《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这个月没有发生日食。
九月……
己卯(100),晦,震夷伯之庙。
十有一月壬戌(101),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僖公十六年
春王正月戊申(102),朔,陨石于宋五。
三月壬申(103),公子季友卒。
夏四月丙申(104),鄫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105),公孙兹卒。
僖公十七年
冬十有二月乙亥(106),齐侯小白卒。
僖公十八年
五月戊寅(107),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
秋八月丁亥(108、10),葬齐桓公。
19.五月戊寅日至八月丁亥日之间相距69天。如果以每个月平均29.5天计算,约合2个月另10天。根据《张表》,五月戊寅日在乙丑朔日之后13天。八月丁亥日在癸亥朔日之前6天。由此可见,这一年八月的月首是在朔望月的下弦日附近。
僖公十九年
夏六月……
己酉(109),邾人执鄫子,用之。
僖公二十年
五月乙巳(110),西宫灾。
僖公二十一年
十有二月癸丑(111),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僖公二十二年
秋八月丁未(112),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113),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僖公二十三年
五月庚寅(114),宋公兹父卒。
僖公二十五年
春王正月丙午(115),卫侯燬灭邢。
夏四月癸酉(116),卫侯燬卒。
冬十有二月癸亥(117),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僖公二十六年
春王正月己未(118),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
僖公二十七年
夏六月庚寅(119),齐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120),葬齐孝公。
乙巳(121),公子遂帅师入杞。
十有二月甲戌(122),公会诸侯盟于宋。
僖公二十八年
三月丙午(123),晋侯入曹,执曹伯。
五月癸丑(124),公会晋侯……,盟于践土。
冬……
壬申(125),公朝于王所。
僖公三十二年
夏四月己丑(126),郑伯捷卒。
冬十有二月己卯(127),晋侯重卒。
僖公三十三年
夏四月辛巳(128),晋人及姜戎败秦于崤。
癸巳(129),葬晋文公。
十有二月……
乙巳(130), 公毙于小寝。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
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
20.据《春秋经》,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是庚午日。四月癸巳日至十二月乙巳日的间距为264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8个月另28天。从四月初至十二月末,应有9个历月。根据《张表》,四月辛巳日在三月己巳朔之后个12天,十二月乙巳日在乙未朔之后10天。倘若辛巳日在四月初,乙巳日在十二月未。那么该年的月首应在上弦日的前后。
文公元年
二月癸亥(131),日有食之。
夏四月丁巳(132、11),葬我僖公。
冬十月丁未(133、12),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
21.由“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可知,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是甲午日。根据《张表》,丁巳日在四月壬戌朔前5天。丁未日在十月己未朔之前12天。因此,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上弦日附近。
于是闰三月,非礼也。
文公二年
春王二月甲子(134),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
丁丑(135),作僖公主。
22.元年二月癸亥朔至二年二月丁丑日之间的距离为374日,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12个月另20天。从文公元年二月初至二年二月末,应有13个月。毫无疑问,文公元年二月至二年二月之间没有闰月。
三月乙巳(136),及晋处父盟。
八月丁卯(137),大事于大庙,跻僖公。
文公三年
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138),公及晋侯盟。
文公四年
冬十有一月壬寅(139),夫人风氏毙。
文公五年
三月辛亥(140),葬我小君成风。
冬十月甲申(141),许男业卒。
文公六年
八月乙亥(142),晋侯骧卒。
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八月乙亥,晋襄公卒。
十一月丙寅,晋杀续简伯。
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23.八月乙亥日至十一月丙寅日,其间相距111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3个月另23天。显然,乙亥日在八月初,丙寅日在十一月末。根据《张表》,乙亥日在壬戌朔之后14天。丙寅日在庚申朔之后6天。这就表明,该年的月首应在上弦日至望日之间。
文公七年
三月甲戌(143),取须句。
24.六年十一月丙寅日至七年三月甲戌日,其间相距128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10天。根据《张表》,丙寅日在十一月庚申朔之后6天,三月甲戌日在三月戊午朔之后16天。由此来看,这期间并没有闰月。但是,文公六年八月乙亥日至七年三月甲戌日,其间相距239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8个月另3天。乙亥日在八月,甲戌日在三月,这期间又似乎有一个闰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期间有一个月首由上弦日向下弦日转换的15天左右的小月。
夏四月……
戊子(144),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
文公八年
八月戊申(145、13),天王崩。
十月壬午(146、14),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
25.八月戊申日至十月壬午日,其间相距94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3个月另6天。根据《张表》,八月戊申日在庚戌朔之前2天。十月壬午日戊寅朔之后4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八、九、十这三个月中必有一个月的天数是至少为36日的大月。在这个大月之前,历月月首在上弦日前后,到了大月之后,历月月首则转换到了下弦日附近。
乙酉(147),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
公孙敖如京,不至而复。丙戊(148),奔莒。
文公九年
二月……
辛丑(149),葬襄王。
九月癸酉(150),地震。
文公十年
春王三月辛卯(151),臧孙辰卒。
文公十一年
冬十月甲午(152),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文公十二年
二月庚子(153、15),子叔姬卒。
冬十有二月戊午(154),晋人秦人战于河曲。
26.由“十有二月戊午”来看,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在庚寅日。二月庚子日至十二月戌午日,其间相距318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10个月另23天。这表明,二月庚子日当在二月初,十二月戌午日当在十二月末。根据《张表》,二月庚子日在正月庚寅朔之后10天。十二月戌午日在乙卯朔之后3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的附近。
文公十三年
夏五月壬午(155),陈侯朔卒。
十有二月己丑(156、16),公及晋侯盟。
27.五月壬午日至十二月己丑日,其间相距187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6个月另10天。这表明,五月壬午日当在五月未,十二月己丑日当在十二月初。根据《张表》,五月壬午日为朔,十二月己丑日在庚辰朔之后9天。由此可见,该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的附近。
文公十四年
夏五月乙亥(157、17),齐侯潘卒。
六月公会宋公……,癸酉(158),同盟于新城。
九月甲申(159),公孙敖卒于齐。
文公十五年
六月辛丑(160),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28.十四年五月乙亥日至文公十五年六月辛丑朔之间的距离为386天,平均每月以29.5日计算,合13个月另3天。如果五月乙亥日在五月初,因为这一天在五月丁丑朔之前2天,尚可见到残月。由此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可能在朔日。
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161),入蔡。
文公十六年
六月戊辰(162),公子遂及齐侯盟于郪丘。
秋八月辛未(163),夫人姜氏毙。
文公十七年
夏四月癸亥(164),葬我小君声姜。
齐侯伐我西鄙。六月癸未(165), 公及齐侯盟于穀。
文公十八年
春王二月丁丑(166),公毙于台下。
夏五月戊戌(167),齐人弑其君商人。
六月癸酉(168),葬我君文公。
宣公二年
春王二月壬子(169、18),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秋九月乙丑(170),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29.二月壬子日至九月乙丑日之间的距离为253天。平均每月以29.5天计算,合8个月另17天。根据《张表》,壬子日在正月甲辰朔之后8天,即上弦日前后。乙丑日在十月庚午朔之前5天,即下弦日附近。从二月的月初到九月的月末,应该是8个历月。若壬子日在二月月首,乙丑日在九月月末。显然,二月到九月期间,有一个天数为46或47天的大月。在这个月前,历月月首在上弦日附近,这个月之后历月月首则转换到了下弦日前后。
冬十月乙亥(171),天王崩。
宣公三年
冬十月丙戌(172),郑伯兰卒。
宣公四年
夏六月乙酉(173),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宣公八年
夏六月……
辛巳(174、19),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垂。
壬午(175、20),犹绎。万入去籥。
戊子(176、21),夫人嬴氏毙。
秋七月甲子(177),日有食之既。
冬十月己丑(178、22),葬我小君敬嬴。
雨,不克葬。庚寅(179、23),日中而克葬。
30.《张表》将“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定在十一月,并没有充足的理由,不妥。从《栾书缶铭》“正月季春元日己丑”的历日可以推断,宣公八年行用的很有可能也是夏历。即“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发生周历九月。根据《张表》,辛巳日、戊子日在五月乙丑朔日之后16、23天,六月乙未朔日之前,十月己丑日在九月癸亥朔日之后26天。很显然,宣公八年历月月首应该在上弦日的附近。
宣公九年
九月……
辛酉(180),晋侯黑臀卒于扈。
冬十月癸酉(181、24),卫侯郑卒。
31.根据“九月……辛酉”的记载,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在癸亥日。九月辛酉日至十月癸酉日,相距12天。根据《张表》,辛酉日在九月己未朔之后2天。癸酉日在十月戊子朔之前15天。所以,这一年十月月首不在朔日,而在壬戌日(辛酉日的次日)至癸酉日之间。即在朔望月的上弦日的前后。
宣公十年
夏四月丙辰(182),日有食之。
32.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和十年四月丙辰日发生了两次日食。从宣公八年七(九)月甲子日到十年四月丙辰日的间距为532日,合18个朔望月。而从宣公八年九月到十年四月应该有19个历月。这期间的历月数多于朔望月数,这就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一定有一个天数小于朔望月天数的历月,它很可能是一个天数在15天左右的月首转换的月份。
己巳(183),齐侯元卒。
五月……
癸巳(184),夏征舒弑其君平国。
宣公十一年
冬十月……
丁亥(185),楚子入陈。
宣公十二年
夏六月乙卯(186), 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
冬十有二月戊寅(187、25),楚子灭萧。
33.六月乙卯日至十二月戊寅日之间的距离为203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6个月另26天。根据《张表》,六月乙卯日在五月甲辰朔日之后11天。十二月戊寅日在十二月庚午朔日之后8天。倘若戊寅日在十二月最后一天,则这一年六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的左右。
从以上可知,八年、九年的月首均在上弦日前后。十年中有一个15天左右的月首转换的月份。这样,十一年的月首就只能在下弦日附近。由于,十二年六月的月首也在上弦日前后。所以,十二年上半年中也有一个月首转换的月份。这就表明,八年至十二年的五年期间,每过一年后就会设置一个月首转换的月份,并且以四年为一个周期。
宣公十四年
夏五月壬申(188),曹伯寿卒。
宣公十五年
六月癸卯(189),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
宣公十七年
春王正月庚子(190),许男锡我卒。
丁未(191),蔡侯申卒。
六月癸卯(192),日有食之。
34.根据张培喻编着的《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这一天没有发生日食。
己未(193),公会晋侯……同盟于断道。
十有一月壬午(194),公弟叔肸卒
宣公十八年
秋七月……
甲戌(195),楚子旅卒
冬十月壬戌(196),公毙于路寝
成公元年
二月辛酉(197),葬我君宣公。
成公二年
夏四月丙戌(198),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
六月癸酉(199),季孙行父……及齐侯战于……
秋七月, ……己酉(200),及国佐盟于袁娄。
八月壬午(201),宋公鲍卒。
庚寅(202),卫侯速卒。
十有一月……
丙申(203),公及楚人……盟于蜀。
成公三年
春王正月……
辛亥(204),葬卫穆公。
二月……
甲子(205),新宫灾。三日哭。
乙亥(206),葬宋文公。
冬十有一月……
丙午(207),及荀庚盟。丁未(208),及孙良夫盟。
成公四年
三月壬申(209、26),郑伯坚卒。
夏四月甲寅(210),臧孙许卒。
35.三月壬申日至四月甲寅日的间距为42天。根据《张表》,三月壬申日在三月丁丑朔之前5天。四月甲寅日在四月丁未朔之后8天。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鲁成公四年中三月的月首不可能在朔日。
成公五年
冬十有一月己酉(211),天王崩。
十有二月己丑(212),公会晋侯……同盟于虫牢。
成公六年
二月辛巳(213),立武宫。
夏六月……
壬申(214),郑伯费卒。
成公七年
秋,……公会晋侯……救郑。
八月戊辰(215),同盟于马陵。
成公八年
冬十月癸卯(216),杞叔姬卒。
成公九年
秋七月丙子(217),齐侯无野卒。
冬十有一月……
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戌(218),莒溃。
成公十年
五月……
丙午(219),晋侯獳卒。
成公十一年
春王三月……
己丑(220),及郤犨盟。
成公十四年
冬十月庚寅(221),卫侯臧卒。
成公十五年
三月乙巳(222),仲婴齐卒。
癸丑(223),公会……同盟于戚。
秋八月庚辰(224),葬宋共公。
成公十六年
夏四月辛未(225),滕子卒。
六月丙寅(226),朔,日有食之。
甲午(227), 晦, 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
冬十月乙亥(228),叔孙侨如出奔齐。
十有二月乙丑(229),季孙行父及晋郤犨盟于扈。
乙酉(230),剌公子偃。
成公十七年
六月乙酉(231),同盟于柯陵。
九月辛丑(232),用郊。
十有一月……壬申(233),公孙婴齐卒于貍脤。
十有二月丁巳(234),朔,日有食之。
36.由《张表》可知,壬申日在十二月丁巳朔之后15天。毫无疑问,壬申日应在十二月,而不是在十一月。《春秋经》将壬申日记在十二月丁巳朔之前,显然是误记
成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
庚申(235),晋弑其君州蒲。
八月……
己丑(236),公毙于路寝。
十有二月……
丁未(237),葬我君成公。
襄公元年
春王正月……围宋彭城。
九月辛酉(238),天王崩。
襄公二年
夏五月庚寅(239、27),夫人姜氏毙。
六月庚辰(240),郑伯睔卒。
秋七月……
己丑(241、28),葬我小君齐姜。
37.从《春秋经》中“六月庚辰”的记载能够看出,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该是甲辰日。五月庚寅日至六月庚辰日,其间相距50天。根据《张表》,庚寅日在五月壬寅朔之前12天。己丑日在七月辛丑朔之前12天。而庚辰日在六月壬申朔之后8天。由此可见,至少鲁襄公二年的五、六、七这三个月的月首是在上弦日的前后。
襄公三年
夏四月壬戌(242),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六月公会单子……, 己未(243), 同盟于鸡泽。
戊寅(244),叔孙豹及诸侯大夫及陈袁侨盟。
襄公四年
春王三月己酉(245),陈侯午卒。
秋七月戊子(246、29),夫人姒氏毙。
八月辛亥(247、30),葬我小君定姒。
38三月己酉日至八月辛亥日,相距122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4天。根据《张表》,己酉日在三月壬辰朔之后17天。辛亥日在八月庚申朔之前9天。可见这一年的月首是在下弦日附近。
襄公五年
十有二月……
辛未(248),季孙行父卒。
39.因为,元年、二年的月首在上弦日的前后。而三年、四年的月首在下弦日的附近。所以,二年和四年中很可能各有一个月首转换的月份。这就表明,在元年至五四年期间,每过一年后就会设置一个月首转换的月份,并且以四年为一个周期。
襄公六年
春王三月壬午(249),杞伯姑容卒。
十有二月,齐侯灭莱。
襄公七年
冬十月……壬戌(250),及孙林父盟。
十有二月……
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丙戌(251),卒于鄵。
襄公九年
五月辛酉(252、31),夫人姜氏毙。
八月癸未(253、32),葬我小君穆姜。
冬,公会晋侯……,十有二月己亥(254)同盟于戏。
40.八月癸未日至十二月己亥日相距126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4个月另8天。根据《张表》,癸未日在八月庚申朔之前7天。己亥日在十二月己丑朔之后10天。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应在上弦日到下弦日之间。
十一月己亥,同盟于戏,郑服也。
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寅,济于阴阪,侵郑。
41.根据《张表》,癸亥日在己未朔之后4天,戊寅日在己未朔之后19天。显然,这一年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到下弦日之间。
襄公十年
夏五月甲午(255),遂灭偪阳。
襄公十一年
秋七月己未(256),同盟于毫城北。
襄公十三年
秋九月庚辰(257),楚子审卒。
襄公十四年
二月乙未(258),朔,日有食之。
夏四月……
己未(259、33),卫侯出奔齐。
四月己未,子展奔齐,公如鄄。
襄公十五年
春,……二月己亥(260、34),及向戌盟于刘。
秋八月丁巳(261),日有食之。
冬十有一月癸亥(262、35),晋侯周卒。
42.十四年二月乙未日至十五年八月丁巳日的间距为502天,以每个月平均为29.5天计算,合17月。而其间应有历月18个。根据《张表》,己未日在五月癸亥朔之前4天。由此看来,襄公十四年五月至十二月之间有一个天数在15日左右的小月。在这个小月前后,历月月首由朔望月的上弦日转换到了下弦日。
襄公十六年
三月公会晋侯……,戊寅(263),大夫盟。
五月甲子(264),地震。
襄公十七年
春王二月庚午(265),邾子牼卒。
九月,大雩。宋华臣出奔陈。
襄公十九年
秋七月辛卯(266),齐侯环卒。
八月丙辰(267),仲孙蔑卒。
襄公二十年
春王正月辛亥(268),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夏六月庚申(269),公会晋侯……,盟于澶渊。
冬十月丙辰(270),朔,日有食之。
43. 十五年的日食记载为:“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这一年及其后的日食均记载为:“×月××日,朔,日有食之。” 明确地将发生日食的日期记为朔日,这就清楚地表明,其时人们对地球、月球与太阳三者的运动己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说,当时人们所掌握的天文学知识己经足以推算定 “朔”,从而也就有了将月首定在“朔日”的可能性。
这一次日食的食分较小,可以观测的地域也较窄,而且发生的时间正是一天当中光线最强的时候。这样的日食竟然能够观测到并记录下来(详见下表),说明当时人们观测日食的方法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宣焕灿介绍:汉代京房“采用水盆照映的方法避免直接用肉眼对着太阳观看。由于水面的反光能力差,后来又改用油盆,这种用油盆照映的方法甚至可以观测到食分仅十分之一的日偏食”(1)。从所述的情形来看,这种方法很可能在春秋时期就己经被人们所采用了。

襄公二十年十月丙辰日日食特征表
可观测地点        食分        时间
江陵        0.09        14h06m
宝鸡        0.06        13h49m
西安        0.05        13h53m

襄公二十一年
九月庚戌(271), 朔, 日有食之。冬, 十月庚辰(272), 朔, 日有食之。
44.根据张培喻编着的《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这一年的十月没有发生日食。
襄公二十二年
秋七月辛酉(273),叔老卒。
襄公二十三年
春王二月癸酉(274),朔,日有食之。
三月己巳(275),杞伯匄卒。
八月……
己卯(276),仲孙叔卒。
十月乙亥(277),臧孙纥出奔邾。
襄公二十四年
七月甲子(278),朔,日有食之。
八月癸巳(279),朔,日有食之。
45.根据张培喻编着的《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这一年的八月没有发生日食。
襄公二十五年
夏五月乙亥(280),齐崔杼弑其君光。
六月壬子(281),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秋八月己巳(282、36),诸侯同盟于重丘。
46.六月壬子日至秋八月己巳日的间距为17天,根据《张表》,六月壬子日在七月戊午朔之前6天。八月己巳日在七月戊午朔之后11天。由此可见,七月是一个15天左右的小月。在七月之前,历月月首在下弦日前后,到了七月之后,历月月首则转换到了上弦日附近。
襄公二十六年
春,王二月辛卯(283),卫宁喜弑其君剽。
甲午(284),卫侯衎复归于卫。
八月壬午(285),许男宁卒于楚。
襄公二十七年
秋七月辛巳(286),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冬十有二月乙亥(287),朔,日有食之。
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
47. 从七月到十二月其间应有5个历月。而七月辛巳日至冬十有二月乙亥日的间距为114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3个月另26天。根据《张表》,辛巳日在七月丁丑朔之后4天。由此可见,乙亥朔日当在十一月。

襄公二十八年
十有二月甲寅(288),天王崩。
乙未(289),楚子昭卒。
襄公二十九年
夏五月……
庚午(290),卫侯衎卒。
襄公三十年
五月甲午(291),宋灾。宋伯姬卒。
二月癸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
夏四月己亥 ,郑伯及其大夫盟……
48.二月癸未日至四月己亥日的间距为16天。根据《张表》,三月辛卯朔在二月癸未日之后8天,四月己亥日之前8天。毫无疑问,癸未日在二月月末,己亥日在四月月首。由此可见,三月应是一个天数为15天的小月。在这个小月之前,历月月首在下弦日前后,到了小月之后,历月月首则转换到了上弦日附近。
襄公三十一年
夏六月辛巳(292),公毙于楚宫。
秋九月癸巳(293),子野卒。
己亥(294),仲孙羯卒。
冬十月……
癸酉(295),葬我君襄公。
昭公元年
六月丁巳(296、37),邾子华卒。
冬十有一月己酉(297),楚子麇卒。
49.六月丁巳日至十一月己酉日,相距172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25天。显然,丁巳日在六月月首,己酉日在十一月月末。根据《张表》,六月丁巳日在五月己酉朔之后8天。可见这一年中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上弦日前后。
昭公三年
春王正月
丁未(298),滕子原卒。
昭公四年
冬十有二月乙卯(299),叔孙豹卒。
昭公五年
秋七月……
戊辰(300),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蚡泉。
昭公七年
夏四月甲辰(301),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戊辰(302),卫侯恶卒。
冬十有一月癸未(303),季孙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304),葬卫襄公。
昭公八年
夏四月辛丑(305),陈侯溺卒。
冬十月壬午(306、38),楚师灭陈。
50.四月辛丑日至十月壬午日相距161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5个月另14天。根据《张表》,壬午日在十月乙未朔之前13天。可见这一年十月的月首当在上弦日到望日之间。
昭公十年
秋七月……
戊子(307),晋侯彪卒。
十有二月甲子(308),宋公成卒。
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
秋七月……
戊子,晋平公卒。
51.五月庚辰日至十二月甲子日间距为224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7个月另18天。根据《张表》,五月庚辰日在丙戌朔之前6天。十二月甲子日在癸丑朔之后11天。显然,这一年五月的月首是在望日到下弦日之间,即在朔望月的下半月。
昭公十一年
夏四月丁巳(309),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
五月甲申(310),夫人归氏毙。
九月己亥(311),葬我小君齐归。
冬十有一月丁酉(312),楚师灭蔡……
昭公十二年
三月壬申(313),郑伯嘉卒。
昭公十三年
八月甲戌(314),同盟于平丘。
昭公十五年
二月癸酉(315),有事于武宫。
六月丁巳(316),朔,日有食之。
昭公十六年
秋八月己亥(317),晋侯夷卒。
昭公十七年
夏六月甲戌,朔(318),日有食之。
52.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由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又围绕太阳转动。因此,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时,就必然会有一个穿越太阳与地球的之间的过程。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以背着太阳的黑暗半球朝向地球的时候,此刻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光的。这就叫做“朔 ”,这一天也就是“朔日”。如果在“朔日“这一天,太阳、月球与地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向太阳看去,太阳就会被月球完全遮住或者遮住一部分,这就是“日食”。因此,发生日食的这一天一定就是太阴月中的“朔日”。因为,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致相当于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的时间。如果知道了两次日食发生的确切时间,就可以据此推算出其间的朔望月距离。倘若这是发生在古代的日食,在推算出其间的朔望月距离之后。还可以对照文献典籍中所记载的历月,根据朔望月距离与历月距离的差异,了解这一时期历法中的置闰情况。
在鲁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8.19.655.BC .)和鲁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八月癸酉)朔日(8.21.525.BC.),分别发生了日食。两次日食之间的年数相距为130年,这期间置闰次数合计为51次,其中增加月份50次,减少月份1次,闰月合计为49次。由上表可见,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并未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其时可能还是靠观测月相来纪时的。
昭公十八年
夏五月壬午(319),宋、卫、陈、郑灾。
昭公十九年
夏五月戊辰(320),许世子止弑其君买。
己卯(321),地震。
昭公二十年
十有一月辛卯(322),蔡侯卢卒。
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
丁巳晦,公入,与北宫喜盟于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国人。八月辛亥,公子朝……出奔晋。闰月戊辰,杀宣姜。
冬十月,公杀华、向之质而攻之。戊辰,华、向奔陈,华登奔吴。
昭公二十一年
秋七月壬午(323),朔,日有食之。
53.由张培喻编著的《春秋朔闰表》和《中国十三历史名城可见日食表》可知,在昭公十七年八月甲戌朔日至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的两次日食之间,历月数正好等于朔望月数。也就是说,在这两次日食期间,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设置闰月。
八月乙亥(324),叔辄卒。

僖公五年至昭公十七年日食之间天数、朔望月数及置闰表
鲁公纪年        食日干支        公历年月日        天数        朔望月数        历月数        置闰数        年数
僖公  五年        九月戊申        8.19.655.BC.        2422        82        78        4        7
十二年        三月庚午        4. 6.648.BC.                                       
                        7973        270        263        7        22
文公  元年        二月癸亥        2. 3.626.BC.                                       
                        5198        176        172        4        14
十五年        六月辛丑        4.28.612.BC.                                       
                        4163        141        135        6        11
宣公  八年        七月甲子        9.20.601.BC.                                       
        (九月甲子)                532        18        19        -1        2
十年        四月丙辰        3. 6.599.BC.                                       
                        8830        299        290        9        24
成公十六年        六月丙寅        5. 9.575.BC.                                       
                        531        18        18        0        1
十七年        十二月丁巳        10.22.574.BC.                                       
                        5198        176        171        5        15
襄公十四年        二月乙未        1.14.559.BC.                                       
                        502        17        17        0        1
十五年        八月丁巳        5.31.558.BC.                                       
                        1919        65        62        3        5
二十年        十月丙辰        8.31.553.BC.                                       
                        354        12        11        1        1
廿一年        九月庚戌        8.20.552.BC.                                       
                        503        17        17        0        2
廿三年        二月癸酉        1. 5.550.BC.                                       
                        531        18        17        1        1
廿四年        七月甲子        6.19.549.BC.                                       
                        1211        41        41        0        3
廿七年        十二月乙亥        10.13.546.BC.                                       
        (十一月乙亥)                3809        129        124        5        11
昭公  七年        四月甲辰        3.18.535.BC.                                       
                        2953        100        98        2        8
十五年        六月丁巳        4.18.527.BC.                                       
                        856        29        26        3        2
十七年        六月甲戌        8.21.525.BC.                                       
        (八月癸酉)                                               

昭公二十二年
夏四月乙丑(325、39),天王崩。
十有二月癸酉(326),朔,日有食之。
54.由《春秋经》“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可知,这一年的正月朔应在戊申日。根据《张表》,四月乙丑日在三月丁未朔之后18天。毫无疑问,在这一年中的历月月首并不是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上半月,即上弦日附近。
昭公二十三年
春王正月……
癸丑(327),叔鞅卒。
秋七月……
戊辰(328),吴败顿……之师于鸡父。
八月乙未(329),地震。
昭公二十四年
王二月丙戌(330),仲孙貜卒。
夏五月乙未(331),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丁酉(332),杞伯郁?卒。
昭公二十五年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九月己亥(333),公孙于齐,次于阳州。
冬十月戊辰(334),叔孙舍卒。
十有一月己亥(335),宋公佐卒于曲棘。
昭公二十六年
九月庚申(336),楚子居卒。
昭公二十八年
夏四月丙戊(337),郑伯宁卒。
秋七月癸巳(338、40),滕子宁卒。
55.四月丙戊日至七月癸巳日,相距67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2个月另8天。毫无疑问,丙戊日在四月月末,癸巳日在七月月首。根据《张表》,丙戊日在四月癸酉朔之后13天。癸巳日在七月辛丑朔之前8天。可知昭公二十八年年七月的月首不在朔日,而是在朔望月的下弦日前后。
昭公二十九年
夏四月庚子(339),叔谐卒。
昭公三十年
夏六月庚辰(340),晋侯去疾卒。
昭公三十一年
夏四月丁巳(341),薛伯穀卒。
十有二月辛亥(342),朔,日有食之。
昭公三十二年
十有二月己未(343),公毙于乾侯。
定公元年
夏六月癸亥(344),公之丧至自乾侯。戊辰(345),公即位。
秋七月癸巳(346),葬我君昭公。
定公二年
夏五月壬辰(347),鸡门及两观灾。
定公三年
二月辛卯(348),邾子穿卒。
定公四年
春王二月癸巳(349),陈侯吴卒。
夏四月庚辰(350),蔡公孙姓帅师灭沈,……
冬十有一月庚午(351、41),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
56.四月庚辰日至十一月庚午日间距为230天,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7个月另24天。显然,庚辰日在四月月首,庚午日在十一月月末。根据《张表》,庚辰日在四月丙戌朔之前6天。庚午日在十一月壬子朔之后18天。由此可见,这一年的月首不可能在朔日,而应该是在朔望月的下弦日附近。
庚辰(352),吴入郢。
定公五年
春王三月辛亥(353),朔,日有食之。
57.应该指出的是,定公四年的正月朔日不应是《张表》中的戊子日,而应该是丁巳日。定公四年二月癸巳至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日之间的间距为378日,若每个月平均以29.5天计算,合12个月另24天。由此可见,定公四年二月至五年三月之间没有闰月。
六月丙申(354),季孙意如卒。
秋七月壬子(355),叔孙不敢卒。
定公六年
春王正月癸亥(356),郑游速帅师灭许,……
定公七年
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 …… 己巳,王入于王城……
58.依据《左传》中所记的“冬十一月戊午”,这一年的正月朔日应为庚午日,而不是在庚子日。根据《张表》可知,十一月乙丑朔在戊午日之后7天,己巳日之前4天。这就表明,定公七年十一月的月首很有可能不在朔日。
定公八年
秋七月戊辰(357),陈侯柳卒。
定公九年
夏四月戊申(358),郑伯虿卒。
定公十二年
冬十月癸亥(359),公会齐侯盟于黄。
十有一月丙寅(360),朔,日有食之。
十月癸亥日在十一月丙寅朔日之前3日。由此可见,这一年的历月月首已经是在朔日附近了。
定公十四年
二月辛巳(361),楚公子结……帅师灭顿,……
定公十五年
二月辛丑(362),楚子灭胡,……
夏五月辛亥(363),郊。
壬申(364),公毙于高寝。
秋七月壬申(365),姒氏卒。
八月庚辰(366),朔,日有食之。
九月……
丁巳(367),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368),日下昃,乃克葬。
辛巳(369),葬定姒。
哀公元年
……夏四月辛巳(370),郊。
哀公二年
春王二月……癸巳(371),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
邾子盟于句绎。
夏四月丙子(372),卫侯元卒。
秋八月甲戌(373), 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
哀公三年
夏四月甲午(374),地震。
五月辛卯(375),桓宫、僖宫灾。
冬十月癸卯(376),秦伯卒。
哀公四年
春王二月庚戌(377),盗杀蔡侯申。
六月辛丑(378),毫社灾。
秋八月甲寅(379),滕子结卒。
哀公五年
秋九月癸酉(380),齐侯杵臼卒。
闰月葬齐景公。
哀公六年
秋七月庚寅(381),楚子轸卒。
哀公七年
七月丙子(382),季孙斯卒。
秋,公伐邾,八月己酉(383),入邾,……
哀公八年
冬十有二月癸亥(384),杞伯过卒。
哀公十年
……三月戊戌(385),齐侯阳生卒。
哀公十一年
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386)……战于艾陵……
秋七月辛酉(387),滕子虞母卒。
哀公十二年
夏五月甲辰(388),孟子卒。
哀公十四年
夏四月,……庚戌(389),叔还卒。
五月庚申(390),朔,日有食之。
八月辛丑(391),仲孙何忌卒。
哀公十五年
        闰月
59.《左传》在哀公十五年中记载有闰月。但是,根据《张表》,十四年八月辛丑日在八月戊子朔日之后13天。十六年正月己卯日在在二月庚辰朔日前1天。四月己丑日在四月己卯朔日后10天。由此可以看出,哀公十五年实际上并没有闰月。所以,哀公十五年的闰月或者不属于周历系统,或者是误记。
哀公十六年
春王正月己卯(392), 卫世子蒯聩自戚入于卫。
夏四月己丑(393),孔丘卒。
60.我们发现自定公十二年(498.BC)至哀公十五年(480.BC)正好19年,在这其间己经置闰7次。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历法的置闰方法已经完全符合“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并且有着一定的规律。即,前十年四闰,每五年二闰;后九年三闰,每三年一闰。

注:本文中宋  体为《春秋经》中的记事。
仿宋体为《左传》中的记事。
001为《春秋经》中的历日干支编号。
01为与朔日为月首的观点不合的历日干支编号。

注释
(1)、宣焕灿:《天文学史》
《天文学史》56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记事金文历日新探
0001.jpg
0002.jpg
0003.jpg
0004.jpg
0005.jpg
000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记事金文历日新探
0007.jpg
0008.jpg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001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记事金文历日新探
0013.jpg
0014.jpg
0015.jpg
0016.jpg
0017.jpg
001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4-7-15 11:40 编辑

论殷周历月(全)

论殷周历月.part1.rar

900 KB, 下载次数: 1

论殷周历月.part2.rar

900 KB, 下载次数: 1

论殷周历月.part3.rar

900 KB, 下载次数: 1

论殷周历月.part4.rar

900 KB, 下载次数: 1

论殷周历月.part5.rar

900 KB, 下载次数: 1

论殷周历月.part6.rar

495.54 KB, 下载次数: 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5: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5-12-17 10:10 编辑

月首转换与天象
0001.jpg 0002.jpg 0003.jpg 0004.jpg 0005.jpg 0006.jpg 0007.jpg 0008.jpg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0012.jpg
0009.jpg
0010.jpg
001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