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3|回复: 17

无字天书:《易理学》中的易理和医理绝学图示(张延朋 独家首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2 2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4-25 15:08 编辑

本帖不予以文字介绍,也不再跟贴发文,以图的形式留给有缘人和后人绝学功夫。
本图所有卦序、易理和医理,都是独家首创,完美再现。


2014.4.22.jpg

以前所有图片全部废弃,以2014年4月22日此图为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09: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1.天动地静。
2.天道左旋。
3.人是天地交合产物。
4.卦象实体线是聚合、虚线是膨胀。
5.三人同行损一人,一人同行得朋。
6.天的东南和地的西北的物质属性是一致的,即“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天的方位以时间属性代替。
7.天不是指虚无的空气,而是指实体。天配乾“云行雨施、品物感咸,万物资始”,配大。地不是指脚踏的实体,而是指光辉。地配坤“含弘光大、万物滋生”,配广。
8.阳不是指气,而是指大,即聚合成体;阴不是指形体,而是指小,即膨胀变小。阴阳体现的是“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原始反终”的发展定律。
9.乾乃为物,即龙象。飞龙在天,即是所指。坤乃为魂,虚无缥缈的至柔,即是所指。

————————————————————————————————————
根据以上提示,理解本图不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7: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运六气。

五运,十天干是也。象天。
六气,十二地支是也。象地。

天者,立阴阳之道也。
地者,立刚柔之道也。

阳者,升也。
阴者,降也。
刚者,寒也。
柔者,热也。

小人之道,乃柔降之道。
大人之道,乃刚升之道。

1、3、5、7、9,刚之道也。5,刚之中也。9,刚之极也。1,刚之元也。
4、2、10、8、6,柔之道也。10、柔之中也。6,柔之极也。4,柔之元也。

8、6、1、3,乃阴之道也。
7、9、4、2,乃阳之道也。
5,阴之极也。
10,阳之极也。

卦有齐小大者。
齐小者,刚之弱也。8、6、1、3为小者。或小人之道也。
齐大者,刚之强也。7、9、4、2为大者。或大人之道也。

中者,5和10是也。5为君子,10为有事。

卦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初,始也。上,末也。
小之始者,10也,依次8、6、1、3,5乃小之穷也。3和5同功而异位,5多吉、3多凶,乃5为小之穷也,大之始也。
大之始者,5也,依次7、9、4、2,10乃大之穷也。4和2同功而异位,4多咎、2多誉,乃4与9近也。为柔道者,宜远也。

刚大,乃升。刚小乃降。
柔大,乃降。柔小乃升。

4、2,柔之小也,升也。
8、6,柔之强也,降也。
10,柔之中也,有事突变也。
1、3,刚之小也,降也。
7、9,刚之强也,乃升。
5,刚中。升之基也。或德之柄也。

升者,德也。
降者,义也。

升而散,仁也。
降而聚,财也。

——————————————————————————————————————————

综述,是故:五运,天之阴阳也。六气,地之刚柔也。

是以:立阴阳而生卦,观刚柔而生爻。

通明数字与十干、地支和卦的统一关系。从而明:天干地支组合的含义,即卦象和爻尽在其中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7: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4-25 15:46 编辑

风雷,木之道也。丁壬合一是也。
山泽,水之道也。丙辛合一是也。
天地,火之道也。戊癸合一是也。
坎离,金之道也。乙庚合一是也。
天地之中,土之道也。阴阳机变之枢纽是也。甲己合一是也。

火土同室。甲藏于癸,己藏于戊也。

此乃五运之道也。

————————————————————————————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寒暑往来。

雷者,7之震也。
霆者,9之乾也。
风者,8之巽也。
雨者,6之坤也。
日者,2之离也。
月者,3之坎也。
寒者,5之艮也。
署者,10之兑也。
——————————————————————

六气之道者。六爻之动也。即大小之道六位时成也。遵循“其初难知道、其上易知”之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0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4-24 10:39 编辑

易理延伸为医理的应用,即是《用药准则》也

(以此用药基本准则,乃云南保山人氏张延朋独家首创,用此理者请尊重原创。)

医刚之道:1,淡味是也;3,涩味是也;5,甘味是也;7,酸味是也;9,苦味是也。苦极则甜,9苦之亢龙有悔,乃变为甜也。
医柔之道:4,咸味是也;2,臊味是也(辛味);10,腻味是也;8,辛香味是也;6,甜味是也,甜极则苦,6甜之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乃变为焦也。

医阳之道:酸7、苦9、咸4、臊2、腻10,乃阳之升也。
医阴之道:香辛8、甜6、淡1、涩3、甘5,乃阴之降也。

医之六爻:遵循“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初者,始也,上者,穷也”的认知原则。3涩和5甘同功而异位,3涩多难、5甘多誉,乃5甘为小之穷也、大之始也。
大者,立人之本也。4咸和2臊同功而异位,4咸多惧、2臊多誉,乃4咸和苦9近也,为柔之道,易远也。

是以:柔之道,2臊多誉、10腻有事突变、4咸多惧、8香辛为柔天位无咎、6甜与9苦乃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刚之道:1淡刚之元、3涩凶、5甘吉、7酸飞龙在天、9苦焦亢龙有悔。

所以,明辨医理六爻之动,其功莫大焉乎?

咸4,乃需藏也,淡1制其动也!
腻10,有事突变,阳之极也,多而事变。事变者,乃大变小也。大者,立人之本也;小者,人之衰败也。5甘,立人之基也,大之柄也,阴之极也,以制10腻升也。

6甜者,至柔是也。与9苦之亢龙相占也。6甜盛,势必剥苦9龙也,大人乃丕也。

涩3者,小之天位也,损大之臊2也。2臊多誉,其损则阳危也。是以涩3多凶,坎之属性陷也、险也!!!!

——————————————————————————————————————————

9苦,没有达到极致则为苦,为骨,主肾。9苦极则变,为亢龙有悔,变为甜。乃柔之元也。
6甜,没有达到极致则为甜,为毛,为大肠。6甜极则变,为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变为焦也,乃刚之元也。

是以医药六爻之动,其词可观乾坤爻辞。
乾用九,即苦也。
坤用六,即甜也。

乾坤之变,乃甜苦之变也。

是以,甜或苦毁,则人毁矣。

(糖尿病,乃9苦亢龙有悔强盛也,甜6不变焦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08: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之”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黄*色苦味药是也。
黄柏、大黄、生地黄、黄连、黄岑等是也。

因其黄,乃6甜至柔与亢龙9苦相战之果也。

————————————————————————————

呜呼,易道伟大乎?其理神乎?

不通易者,能知医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6: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以“观阴阳立卦”为原则,立人之首尾。即震阳始、兑阴始。即:兑——坤——坎——艮,是阴降。震——乾——离——巽,是阳升。震兑并列,为尾到首的通道。兑之尾到首通道,是从肝门之口直通嘴口咽喉。震之通道是从足底直通头顶脑髓之海。

2.以“乾坤定位”为原则,观寒热六爻动变。即,坤——坎——艮——震——乾,是寒动变。乾——离——巽——兑——坤,是热动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1、3、5、7、9,称之为刚之道。

此道也可称之为成人之道。即人之生成发展之道。

这一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小、中、大。

小则是小人,中则是君子,大则是大人。

坤1、坎3为小,是以为小人。坤1,乃腹中之人;坎3乃婴幼儿之人。
艮5,为君子,乃少年之人。
震7,为大人,乃壮年之人。
乾9,为君主,乃成熟之人。

————————————————————————————

所以,后期修正的图卦序,即:巽——坤——坎——艮——震——乾——离——兑。就能合理解说各卦与乾之关系了。

巽,为小蓄。是蓄积坤腹中之人,巽发展为坤。坤、坎为小人。
艮,为大蓄。是蓄积震壮年之人,艮发展为震。震、乾为大人。

雷,是大壮,即人之长大。
乾,是键,即刚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9 14: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指教,九宫,八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六爻,浑天纳甲,六十花甲,花甲纳音,生成数。那先那后。排列一下。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6.1.jpg
局部修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气,以冲而饱和,即泰。

胆臊、肺辛、胃香,为春气,主秋气。即冲和秋气。

小肠湿、三焦甜、肾咸,为夏气,主冬气。即冲和冬气。

肝酸、大肠涩、脾甘,为秋气,主春气。即冲和春气。

心苦、心包焦、膀胱,为冬气。主夏气。即冲和夏气。

——————————————————————————

二、十二经络,以来往对冲而合

心少阴——心包厥阴——肺太阴;主上半身。
肾少阴——肝厥阴——脾太阴;主下半身。

膀胱太阳——胆少阳——胃阳明,主上半身。
小肠太阳——三焦少阳——大肠阳明,主下半身。

膀胱——肾,肝——胆,脾——胃,为来往对冲饱和。
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为来往对冲饱和。

足,心包经旺;
手,心经和脾经旺;
头,膀胱经和胆经旺;
面和口,胃经和小肠经旺;
腹,肺经旺;
股和两阴,三焦经旺;
胸协和两腰,肝经和肾经旺;
脊柱,大肠经旺,特别是臀尾尤其强烈。

肝经和肾经在足和头,为往;在两腰和胸协为来。其余类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则退,来则进。

如肝热或肾热,则肝肾不退,夏气盛,冬气不来。按揉足太冲和泉涌穴,则退。而胆经和膀胱经则进。其余类推。

卦象:虚线为气或柔,实线为刚或实。

兑,为嘴象。气上出。
巽,为臀肝门象。气下出。
坤,气盛而刚来,为胸腔象。充满刚气。
坎为脊柱之象,中刚,外内柔。
艮为手象,刚动在上,柔顺刚。
震为足象,刚动在下,也是柔顺刚。
离为腹象,柔气在中,里外刚伏静。
乾为头象,君主统天下,刚健而气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离和坤所取之象调换一下,更为理想。即:离为胸,坤为腹部。

离为腹部,坤为胸,是清华竹简人体卦取象。坤为腹,是《易经》说卦转取象。

说卦转更为完美些。
因为腹部为柔无刚。而胸*部有胸骨之刚,内气行。符合离象外内刚健,中柔之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17: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6-17 08:20 编辑

2014.6.17jpg.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延朋 于 2014-6-17 08:56 编辑


局部修正。

1.体现十二经络分布顺序,即肾肝脾为一组,心心包肺为一组。肺和脾对应,肾和心对应,心包和肝对应。

2.还原《清华竹简人体卦序》原文内涵,本人不作解读。即乾头、艮手、震足、兑面、坤胸、离腹、巽股、坎柱。

由此理解《黄帝内径》“肝病俞在颈项(坎脊柱之颈椎,“肝”离生于坎脊),肺病俞在背(艮手之末梢脊背,“肺”兑生于艮手),心病俞在胸胁(坤胸之两胁,“心”乾生于坤胸,心为乾为君主),肾病俞在腰鼓(巽臀股之两腰,“肾”震生于巽股)。”更加易如反掌。

由此得知,《黄帝内经》部分理论与《清华竹简》人体卦序理论高度统一。

3.理清“中”之内涵。
在一年四季中,两至两分为中,也可为极。

“中”动则为枢纽,即:四季土,辰戌丑未是也。
寒心《易医图》体现了脾胃、心包三焦为中枢纽、为土之本意。即:脾主辰、胃主戌,三包主未、三焦主丑。此四者,乃四季之土也,即动之枢纽是也。

同时体现甘、咸、辛为阳,酸、苦为阴,并添加了淡为阴(有待商榷,可请有识之士提出参考意见)。

4.明确了阴阳二分式和内嵌式。
二分式:心包、胆、肺、胃、肾、小肠为阳为天;三焦、肝、大肠、脾、膀胱、心为阴为地。
内嵌式:肾肝脾心心包肺为阴,膀胱胆胃小肠三焦大肠为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22: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延朋 发表于 2014-6-17 08:44
局部修正。

1.体现十二经络分布顺序,即肾肝脾为一组,心心包肺为一组。肺和脾对应,肾和心对应,心 ...

简化图:
2014.6.2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图,看起来简单明了。

但要理解起来则需要思考。

图中十二脏腑的分布,符合肝春、夏心、秋肺、冬肾之说。
也符合心苦、肝酸、肾咸、肺辛之说。
但苦酸为阴、甘辛咸为阳,分布不符合。这点很难理解。

春为阴中阳,夏为阳中阳,秋为阳中阴,冬为阴中阴。

再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及春发夏长秋杀冬藏之说,应该是秋冬为阴显,春夏为阳显。即春夏为甘辛咸,辛主阴中阳,辛生;而咸主阳中阳,咸长。同理,酸主阳中阴,酸主杀,苦主阴中阴,苦藏。
图中脏腑分布是起始位置点。明白了此,也就理解了图中的内涵。

所以,《内径》“背阳中阳,心也;背阳中阴,肺也,.....”等等此说,并非正确。
如果理解为背阳中阳,心生也;背阳中阴,肺生也,......,等等,则完全符合图所示内涵。也符合心为苦,主藏,即冬,肝为酸,主秋,即杀。以及肺为辛,主春而生,肾为咸,主夏而长。也就符合了酸苦为阴,主秋冬,即杀藏;甘辛咸为阳,主春夏,即生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9: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图原理:

痛则行气而补阳;肿则收敛而补阴。

苦、淡、酸,阴也,收藏固敛是也,主杀藏也。
咸、甘、辛,阳也,行气活血是也,主生长也。

苦,味厚,阴中阴,主冬至也,即藏也;
酸,味薄,阳中阴,主秋分也,即杀也;
淡,乃为土,中也,承上启下也,即承酸下接苦也。

咸,气厚,阳中阳,主夏至也,即长也;
辛,气薄,阴中阳,主春分也,即生也;
甘,乃为土,中也,承上启下也,上承辛下接咸也。

阳厚则热也,是以咸盛则气厚,厚则热也,热则气胀也,胀则体肿也。
阴厚则寒也,是以苦盛则味厚,厚则寒也,寒则形缩也,缩则气不通也。

酸,为阴之阳产物,实乃阳之阴也,味薄则通也,乃与阳承接也,酸薄热也。是以酸承接阳与阴之枢纽也。
辛,为阳之阴产物,实乃阴之阳也,乃气薄而通也,与阴接也,辛薄则柔寒也。是以辛承接阴与阳之枢纽也。

积阳成天,阳辟则热,热极则寒。是以阳之阴弱也,阳不薄气不通是也,酸味衰也。
积阴成地,阴积则寒,寒极则热。是以阴之阳弱也,阴不薄形不长也,是以辛味衰也。

是故,寒则以辛柔之;热则以酸薄之。此乃阴阳之要义也。

呜呼,不明易理,孰能懂之,非寒心《易理学》之理不可解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