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0|回复: 24

顾如:孔子为什么主张【大义灭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7 00: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顾如:孔子为什么主张【大义灭亲】?

孔子
孟子
商鞅
秦法
亲亲相隐
分类: 非儒



这个小文主要批评邓晓芒先生,没有认真阅读儒家著作,未能理解孔孟大义。


一、儒生厌恶孔孟学说,对孔子主张进行了曲解

在邓晓芒和儒生的辩论中,双方都隐含一个前提:孔子主张亲亲相隐,而不主张大义灭亲。这实际是当今儒生厌恶孔孟之学,假造出来的印象。邓晓芒不查,上了他们的当。未能指出:既然儒生们厌恶孔孟思想,为什么不弃儒投墨?

众所周知,“亲亲相隐”的典故出自《论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认为儿子举报偷羊的父亲是“直”,孔子反驳说不举报才是“直”。

邓晓芒看出了其中一个关键:孔子反对举报。注意,是反对,而不是容忍。当今各国法律都有容忍亲亲相隐的内容,而不是鼓励亲亲相隐。正如不制止犯罪应该被容忍,而鼓励犯罪、参与犯罪也是犯罪。容忍亲亲相隐,和孔子的不亲亲相隐就是错误,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今儒生知道孔子错了,却贪恋孔儒提供的饭碗,曲解孔子欺师灭祖。看过一点古籍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儒生厌恶对亲亲相隐的鼓励,就应该弃儒投墨。道理很简单,儒墨几乎处处相反。

但是邓晓芒没有去研究什么是“直”,也没有注意孔儒还主张大义灭亲。先谈这个“直”。所谓直,大儒朱熹解释说:“直,无私曲也”。即“直”是无私的。孔子认为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是无私的。也就是说子为父隐,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种无私奉献。其中关键就是要无私,而不是当今我们直觉以为的“为小家庭利益”是自私。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认为为小家是无私呢?这是因为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在家庭中就训练好孝顺父亲,然后“移孝为忠”(孝经子曰),就可以孝顺君王,不犯上作乱了。所以父子相隐是公不是私。所以要鼓励父子相隐。这一点与孔子主张大义灭亲是相通的。



二、孔子主张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记载: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孔子曰:“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这是中国的经典中第一次出现的“大义灭亲”。大义灭亲很可能是孔子发明的,孔子是主张大义灭亲的。石碏的儿子犯上作乱,孔子就主张大义灭亲,而不再是亲亲相隐了。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大义”,实际指的是“不犯上作乱”。与前面孔子父子相隐的主张相通。家庭中训练人们父子相隐,孝顺父母,是为了移孝为忠,去孝顺皇上。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自著的作品极少,很可能就是一本《春秋》。其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犯上作乱。孔子的历史功业,隳三都、杀少正卯,原因都是砍杀犯上和作乱(传播邪说)。

商鞅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先简单交代一下商鞅。商鞅是李悝的学生,是儒家子夏系统的杰出代表。子夏系统也是后世所谓今文、古文经学的渊源。后世儒生厌恶儒家思想,编造出一个先秦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名词“法家”。可惜儒生们弃儒却未能投墨,换了些名词仍然在行儒道,制造了中国的黑暗中世纪。商鞅去秦国立法依据的是《法经》。而《法经》正是儒家子夏系统的作品。商鞅为秦国立法说:“不告奸者腰斩”。典型是孔子式大义灭亲。也许今儒厌恶孔孟思想,把“奸”字解释为一切违法犯罪的事情。但先秦之时,“奸”指的就是犯上作乱。《说文》「姦,私也」。注意“奸”与“公”相对。而“公”在先秦指的就是家国。墨家就很是厌恶这个“公”字。十万多字的《墨子》书,仅出现一个“公”字。而《列子》记载“孔子贵公”,即孔子贵家国大义!《国语·鲁语》记载了什么是“奸”,注意是孔子的鲁国语。“夫莒太子杀其君而窃其宝来……违君命者,女亦闻之乎?对曰:  “臣以死奋笔,奚啻闻之也!臣闻之曰:‘毁则者为贼,掩贼者为藏,窃宝 者为宄,用宄之财者为奸”。在这段记载中,莒太子杀其君而“窃其宝”。可见此段的“宝”指的是国宝印绶之类。所以“窃宝 者为宄,用宄之财者为奸”,所说的正是:跟随犯上作乱的人,被称为“奸”。所以,儒家秦法的原意是:不举报犯上作乱的人,要被腰斩。否则通奸、偷窃之类罪行如果被腰斩了,那么还有什么更重的刑罚去威吓呢?我们诚实地阅读经典,而不被儒生因为厌恶孔孟学说而作的曲解。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商鞅先生在秦国的立法,最忠实地体现了孔子的学说。犯上作乱者必须诛杀,而且要用腰斩这种极具儒家智慧的刑罚。要让被杀的人一分两半之后,还能活一段时间,还有时间悔恨自己的犯上作乱所为。




结语: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商鞅作秦法,乱民贼党亡。

孔子同时主张“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其内在理路是一以贯之的。这个理路就是:要孝敬君王,不得犯上作乱。孝敬父母、父子相隐,是初级训练。为了将来的“移孝为忠”。父子相隐在孔儒看来是小公无私的。而大义灭亲则是儒家修身的更高境界,也许是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家,相对于个人是“公”,是小集体;国相对与个人还是“公”,是大集体。儒家伦理是集体主义的伦理,与个人主义一点关系都没有。正是因为儒家将家庭视为大公的初级训练营,是家国架构里的最小组织单位。所以商鞅的秦法,在家之上增加了一个“什伍”,即更大一些的集体。便于管理而已。仍然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在更大的集体组织里,就要舍小家为大家,大义灭亲。孔子曰:“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如果按照先秦字义理解,那么孔子是在说:大义灭亲是要被遵从的!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就是这样在儒学中被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儒学中的“家”,对于个人是“公”呀!所以亲亲相隐是小公无私,为皇上隐则是大公无私。儿子不能犯父,臣民也不能犯上作乱。如果出现了这两种情况,就要大义灭亲!儒家社会,刑罚最重的恰恰是这两种罪行……

当今儒生厌恶孔孟学说,欺师灭祖篡改孔孟之学。邓晓芒先生应该告诉他们:既然你们厌恶孔孟学说,为什么不愿意扔掉孔儒的饭碗。学着诚实起来,试着成为墨者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7 04: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墨子(家)角度,評判一下"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和"石碏为国大义灭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15: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家不评判“欺负攘羊”,本身就表达了态度。
这种事情,可以鼓励却不能强求。

大义灭子,则不能鼓励,也不能阻止。

《大取》篇说得很明白了:
1、即使你认为教儿子音乐是对他好。你也不能强求他学习音乐。
2、你可以牺牲自己利天下。但你不能强求别人为义。强求别人为义,本身就是不义的。
3、利天下,要旨在除害,而不是求善

请参考《道藏·墨子·大取》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8 06: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0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4-28 06:27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 ...

这种汉儒造假运动中的假话就不要提了
提的时候最好能有其他印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9 01:5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4-4-29 02:40 编辑
顾如 发表于 2014-4-29 00:35
这种汉儒造假运动中的假话就不要提了
提的时候最好能有其他印证。


“茅屋采椽,養 三老五更,選士大射,宗祀嚴 父,順四時而行,以孝視天下”,等等。這不都是 例子嗎?難怪說“及蔽者為之”,呵呵。見儉則非禮,盲目兼愛則不見親疏,蔽於運動則否忘事實。

建議你改名“不顧”,這樣更顯墨家特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5: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用你复制的同一段文字去证明同一段文字的真实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9 2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如 发表于 2014-4-29 15:27
你用你复制的同一段文字去证明同一段文字的真实性?

那些是事实不是证明文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2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4-29 20:30
那些是事实不是证明文字。

正确地说是:你相信那是事实。
可我问的就是:你为什么能相信那是事实?你找不到其他印证,还能相信那是事实?

典型的儒家式封闭头脑呀。
不要指责我批你。
你自己的表现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就是拿不出任何东西。。就是一个“我相信”。。呸、、、儒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0 02: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如 发表于 2014-4-29 21:09
正确地说是:你相信那是事实。
可我问的就是:你为什么能相信那是事实?你找不到其他印证,还能相信那是 ...

你为什么能相信那是事实?因爲那是史書*記載的。你這都不相信,還能從哪兒裏找(相信)其他印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5: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4-30 02:29
你为什么能相信那是事实?因爲那是史書*記載的。你這都不相信,還能從哪兒裏找(相信)其他印證?

孤证不立
史书称孔子烧掉了几乎所有华夏经典、方孝孺被诛十族等等
还有孔子抛弃了他母亲。

更何况教唆学生们为尊者隐的儒生。。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0 17: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如 发表于 2014-4-30 15:52
孤证不立
史书称孔子烧掉了几乎所有华夏经典、方孝孺被诛十族等等
还有孔子抛弃了他母亲。

多則惑,看來你是垃圾讀多了,加上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足,也難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0 17: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用現在話解釋,就是“這(指‘石碏为国大义灭子’)就是所謂‘大義滅親’?”

況且,那不是孔子說的,是“君子”說的,也不知道爲何變成“孔子曰”。回去查一下再說你那套神馬理路或一以貫之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0 2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提出“亲亲相隐”及“以下犯上”的问题,鄙人提出三点意见供楼主思考。
一、论理古人逻辑,必要遵照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则。比如:先秦时代所设定和通行的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是遏制人性质野漫延,巩固人伦的伦理方式。按照现时男女交际的文明理念,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绝对被批判到体无完肤。然而,却是该时代的社会存在,凡是存在都有着合理的成因。若以现代男女交际方式投入,结果会“一蹋糊涂”。《易经》时代的卜筮问天,天意代人事,无疑是愚昧方式,若以现在的人事管理方式投入,也会“一蹋糊涂”。“随乡入俗”,就是这回事。面对二千数百年前的社会存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是研究逻辑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论理古人逻辑必须从整体性逻辑去思考。“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逻辑,归属到仁义的道德范畴。孔子的仁义整体逻辑如何展述?一是亲亲为仁,人的血缘、宗族的人伦庶物关系是仁的道德基础;二是人际扩延,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三是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圣人仁之方;四是仁予务实通达的忠恕之道,忠于人的本性本能,方有推已及人的意识和行为。根据上述四点,孔子会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逻辑损伤其道德形象,败坏其伦理道德?显然不符逻辑。逻辑辩析点是“直”,“直”为无私曲,曲解了。“直”非属道德范畴,而是方法*论,不要说是先秦的男女授受不亲时代,即使在现代时代,也有“逻辑影子”。如:孩子偷了别人的文具,最好的方法是启发他自我反省而得到教育,自我补救而妥善处理。若此事公示于众,招致后果是:当以后出现东西遗失时,成怀疑对象而说不清,失落人群而抬不起头来,影响心理健康。同样,“其父攘羊”,“子为父隐”,因其为父,以对等的物质方式,代父补救。挽父之恶名,免其心理损伤,也属为子之孝道。这是孔子人情现实的理性方式。还得请楼主认真思想。
至于“以下犯上”事,鄙人细细阅读了原文,认真思考与其相关的逻辑文字,鄙认为,楼主理解又错了。文字的逻辑本义是论理孝悌为仁之本的逻辑。对上礼尊,不可犯上。父母养育之恩,何能不礼尊?应对君王,司职在位,何以不礼尊?所谓“事父母所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此乃晚辈臣道当遵行的礼义准则。“礼之用,和为贵”。礼的规范为双方互动,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孔子切切,“其身正,其令从”,焉有君臣父子关系倾斜之概述。孟子逻辑更进一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雠。”何有“愚忠”“愚孝”之感觉?不似后来汉儒与宋儒,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从“有道伐无道”为正义之举,到“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导致宋元明清汉夷皇朝的两度陵替。我们还不清楚儒家文化演变的因果源流?还不明白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礼教方式?硬要将宋明理学的礼教观念强加在孔孟头上。其实,以孔孟逻辑解释宋明理学,或以宋明理学逻辑解释孔孟儒学,共同导致儒家的文化失真,逻辑错谬而导致理论的混乱。儒家百年坎坷史与灾难史,难道还不引起悟道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 04: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4-5-1 04:54 编辑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孔子不過是說,吾黨有教有類,汝黨有教無類。不過如此。

史注均不明其義,後學則大做文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4: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4-30 17:19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用現在話解釋,就是“這(指‘石碏为国大义灭子’)就是所謂‘大義滅親’?”
...


你说得对
这不是孔子说的。
我这么说只是要简化一下论证过程。

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注意“是可忍,孰不可忍”。君臣大义在孔子看来是高于一切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石碏杀*死作乱的亲子,维护了统治秩序,在孔子看来就是“大义”。更何况我也提及了“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呢。孔子唯一著作,其他都不关心,只关心不得造*反。

不单是《左传》,儒家三传都记载了“大义灭亲”。像“君子曰”,本就是儒家的微言大义。因为只有儒家以做君子为目标。“君子曰”是做为儒生的榜样提出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4: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deqingli 发表于 2014-5-1 04:14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 ...

孔儒不是主张有教无类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5: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4-30 21:59
楼主提出“亲亲相隐”及“以下犯上”的问题,鄙人提出三点意见供楼主思考。
一、论理古人逻辑,必要遵照历 ...

你的这一套说辞,具有典型儒家特点。一堆铺陈,却在关键逻辑上面进行跳跃。实质是用一堆铺陈掩盖自己没有逻辑依据。


一、【论理古人逻辑,必要遵照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则。比如:先秦时代所设定和通行的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是遏制人性质野漫延……】

孔儒为了“遏制人性蔓延”,制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合理的吗?而且为什么当时的墨道都没有这种主张?比如墨家说“天壤之情,虽至圣不可废也”。你这段话,顶多是善意地设想了孔子有善意。如此而已。哪里有什么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则?如果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则”,仅仅是指“他是因应当时”。那么你的这条原则就不具有任何对正当的论证力。儒生在秦国搞连坐法、汉儒5族、后儒9族等等,都是“因应当时”,都不正当。。呵呵。。


【按照现时男女交际的文明理念,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绝对被批判到体无完肤。然而,却是该时代的社会存在,凡是存在都有着合理的成因……】

我不知道你所提的合理是什么。在孔儒之前,人们热衷于野合之类。孔子自己就很可能是野合产品。那是避免近亲生产的需要。孔儒之后,也就是当今,则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是反人性、反人*权的。偏偏就在孔儒之时是”合理成因“?更何况当时墨道都不主张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呢。所以你的存在即合理,就连当时都无法证明。实际上《楚简·六德》篇说得很清楚,为什么儒家要主张男女授受不亲。“不别男女,则不知亲其父”。(与原文可能是文字出入)。你所提的“男女授受不亲”也未必是先秦孔儒的本意。而即使男女授受不亲如你所解释,也只是保持血统纯正的需要罢了。正是孔儒的血统论、出身论。


当然,咱不在男女授受不亲上面多浪费口舌。这不是本帖内容。我只是指出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太糊涂了,随口提一个名词,不理会其内涵”合理性“。用一个”因应即合理“”存在即合理“去进行偷换。这样做很不地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5: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4-30 21:59
楼主提出“亲亲相隐”及“以下犯上”的问题,鄙人提出三点意见供楼主思考。
一、论理古人逻辑,必要遵照历 ...

二、【论理古人逻辑必须从整体性逻辑去思考。“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逻辑,归属到仁义的道德范畴。孔子的仁义整体逻辑如何展述?……孔子会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逻辑损伤其道德形象,败坏其伦理道德?显然不符逻辑】。

————我就看不到你的铺陈,怎么就能够证明”孔子不愿意“因为父子相隐损伤其道德形象”。你的铺陈与孔子愿不愿意损伤其道德形象没有关系。。呵呵。。这是关键点上的跳跃。实质只是你相信“孔子不愿意损伤其道德形象”。更何况孔子根本就不认为“父子相隐”损伤了他的道德形象。他主张的道德就是集体主义的,为了内部利益可以不理会其他人的。或者说,你说的这些东西,可以多向发挥的,不是确定的。也就是没有任何论证作用的。




【逻辑辩析点是“直”,“直”为无私曲,曲解了。“直”非属道德范畴,而是方法*论,不要说是先秦的男女授受不亲时代,即使在现代时代,也有“逻辑影子”。如:孩子偷了别人的文具,最好的方法是启发他自我反省而得到教育,自我补救而妥善处理。若此事公示于众,招致后果是:当以后出现东西遗失时,成怀疑对象而说不清,失落人群而抬不起头来,影响心理健康。同样,“其父攘羊”,“子为父隐”,因其为父,以对等的物质方式,代父补救。挽父之恶名,免其心理损伤,也属为子之孝道。这是孔子人情现实的理性方式。还得请楼主认真思想】

————这就太奇怪了。这是人情大于法理,人情大于事实。你是不是设想了一个不需要律法,只需要私下提点的社会?显然不成,这是人情大于事实。你用孩子偷文具,这种性质不同的事情,去偷换攘羊。别人用“小时候偷针,小时候偷金”去警戒不要“因恶小而为之”。你却反其道,去证明“不要因恶大而不隐”。这不是太奇怪了吗?


需要反思的是你和整个孔儒学派呀。。不是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5: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洋洋洒洒一大堆内容。
能起论证作用的也就是这最后一段。。

换了我这些人
是不可能写这种帖子的。

只有两种情况会这么干:
1、儒生。。出于儒家行文习惯,也可能是原因二
2、掩饰。。可能是因为内虚,也可能是因为在强权下不得不如此遮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16: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烦透了儒生这种文风
所以不自觉就进行抱怨
当然不是针对你一个人


另外,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能说“直是方法*论”。。
这一点在《墨子》中能证,在儒家未必吧?
孟子说“不直则道不见,吾且直之”。然后就对夷子一通道德攻击。其中“直”应该是道德才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 18: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如 发表于 2014-5-3 14:59
孔儒不是主张有教无类么?

看來你還是沒明白,你若不跳出反儒的圈子,就沒法理解經典的真實含義。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類)中矣。」

孔子的意思:吾黨有教有類,汝黨有教無類(不分門內門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死
《论语》明明是“有教无类”。
你自己偏偏要欺师灭祖,还要强迫我接受?

我过去无聊
现在集中精力解析《墨子》,就不陪你这样没头没脑地瞎扯了。。几个月后再见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4 05: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4-5-4 05:41 编辑
顾如 发表于 2014-5-4 00:31
晕死
《论语》明明是“有教无类”。
你自己偏偏要欺师灭祖,还要强迫我接受?

這是以論語解論語,以經典解經典。
你根本就看不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5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qingli 于 2014-5-6 08:39 编辑
顾如 发表于 2014-4-29 21:09
正确地说是:你相信那是事实。
可我问的就是:你为什么能相信那是事实?你找不到其他印证,还能相信那是 ...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通过徐子,间接要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夷子)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夷子亦贵,尽管是非观念不同)?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夷子墨者以薄為其道,却厚葬其親。)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我以为若保赤子就是愛子無差等),施由親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夷子是不是以為,爱其兄之子不同于爱其鄰之子)?彼有取爾也(这不是兼爱)。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夷子显然不以为兄之子和鄰之子都是天生一样无差等)。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脑门有汗珠),睨而不視(自己看不见)。夫泚也(此汗也),非為人泚(非自人身),中心達於面目(乃出自人心)。蓋歸反虆梩(取土之器)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孝子仁人必以人道掩其親,不能象动物一样视而不见)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閒曰:「命之矣。」(切中我的要害啊)

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既同情理解夷子所受的痛苦经历,又赞扬他有孝子仁人之道,只是现在做的有些过头了。合情合理的分解,使夷子憮然有閒,最後說孟子的话似命中之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