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孔儒思想批判的适当方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1: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就是这样,这是儒家唯一的答案。

不错,这是“应时”的答案。。。。。
以“应时”而立哲论,得一时之风骚,留万世之遗憾。

-------------------------

你很想老祖宗为你准备好一切吧?
这还不够,还要求为子孙万世给出答案;
你就如此没有自立精神?
你就不能自己为自己的时代寻求解决方案?
你倒是拿出个不留万世遗憾的“完整的哲学体系”给我看看;
你是否为你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任何可以永久奉行的方法?
你如果能够“应时”,还又何必非要指望先人的恩惠!

有你这种思想懒惰之人,才是中华民族的遗憾;
而你还非要因为自己的懒惰攻击先人;
你这种不自卑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不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1 12: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倒像是针对我的辩论。。。。。。。
那么随您便吧。

我还去“应时”赚点钱的好,没准“赚钱”就是“哲学”。。。。。。{:soso_e113:}
没时间看舞娘表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13 20:31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6-11 12:14
倒像是针对我的辩论。。。。。。。
那么随您便吧。
我还去“应时”赚点钱的好,没准“赚钱”就是“哲学”。。。。。。{:soso_e113:}
没时间看舞娘表演。

呵呵,这或许才是你的长项;
如果能让你明白,你根本就不是进行政治哲学思考的材料,并促使你回归自己适当的社会位置,那也就算是有些功德了。



【,····先生或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说什么以及说了什么;
你真的知道自己的主题是什么吗?
那虽然是路人皆知,却唯独你自己莫名其妙。

····先生一边连篇累牍地“······”,一边却又针对别人的言论说什么“没有自修实证,纵然谈的天花乱坠下笔千言万语始终如隔靴搔痒”;
其中意味恐怕是路人皆知吧。
花拳绣腿或许没什么用场,但毕竟还能自圆其说;
比起····先生的路人皆知可也还算是值得一提。

呵呵,如此自证实修,大概就是理论不足的后果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1 1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出太阳不是宇宙中心的人,不一定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同样,指出某种学说不完整的人,也不必拥有完整的学说。。。。

由应该如何批判儒家的话题,转而成为了漫无边际的叫嚣。。。。
这是理亏的体现,也显示了个体学术的水平与修养。

世界本来就是“整定”的,“道”早已安排一切。
何必因意见的不同而伤害原本的情怀?

也对,我本来就不是哲学的研究者,何必让沾沾自喜的闭门哲学家们难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12 14:00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6-11 13:44
指出太阳不是宇宙中心的人,不一定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同样,指出某种学说不完整的人,也不必拥有完整的学说。。。。

由应该如何批判儒家的话题,转而成为了漫无边际的叫嚣。。。。
这是理亏的体现,也显示了个体学术的水平与修养。

世界本来就是“整定”的,“道”早已安排一切。
何必因意见的不同而伤害原本的情怀?

也对,我本来就不是哲学的研究者,何必让沾沾自喜的闭门哲学家们难堪?

呵呵,一位非“哲学的研究者”倒是能提出让“哲学家们”难堪的问题,这样的头脑真可谓奇才了;
而这样的奇才也就是常常以这种方式自得自大的;
好在人们总是可以遭遇这样的奇才;
可一旦见识了他们的表演,也就不那么好奇了;
我给这类奇才的建议就是:千万不要试图搞什么“学术”,你们的长项就是喊口号、刷标语,否则就难免露馅以至于自己首先陷入难堪。

由应该如何批判儒家的话题,转而成为了漫无边际的叫嚣。。。。
这是理亏的体现,也显示了个体学术的水平与修养。

这两句我不做评价;
大家都知道你想说的是谁;
大家也都知道,实际上谁被你说了。
我没有使哲学家们难堪的手段,但却很擅长把你这类业余批评家逼到只剩下干嚎的法宝,呵呵。

你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你所谓的完整学说不过是人类思想的美好愿望罢了,就像道士们企图长生不老那样;
但即使如此,也没有人指望你会提供这样的学说——道士也还多少有些法术;
而如果你是说,你根本就没有见识过任何完整的学说,那你又凭什么指责孔儒学说的不完整?
你是如何评价一个学说是否完整的?你有这个评判能力吗?
我敢担保,你所谓的完整学说必定是某种思想谬误,根本就不值一驳。

如果你以全能全知全在全善的上帝为标准,那么孔子儒学的确不值一提;
如果你以是否足以为人类永世万代提供解决方案为标准,那么孔子儒学仍然是不值一提;
如果你以是否能够直接指导当代的政治实践为标准,那么孔子儒学也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不过,如果你以是否能够指导人类去独*立思考,努力解决各自的时代问题,这却是孔子儒学的卓越之处。

当然,这份卓越对你而言却是毫无意义,因为你最恨的就是那些试图促使你运行自己大脑的人;
你严肃地认为,老祖宗就应该为你把一切都准备好,你的脑子也就只配作个摆设;
你这种情况不知该被称为自卑、还是自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6: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12 11:12 编辑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6-11 13:44

指出太阳不是宇宙中心的人,不一定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同样,指出某种学说不完整的人,也不必拥有完整的学说。。。。


有必要对这个说法单独予以驳斥。

乍一看,这个说法似乎很有些说服力;
但它的说服力并不在于其包含的道理,而不过是来源于一种心理过渡,严格地说来,是一种语言障眼法;
比如说,人们都会承认这样的说法:
指出你的菜不是最好吃的菜,不一定表明我的厨艺比你高;
指出你的钢琴弹得不是最高明,不一定是说我就比你弹得更好;
诸如此类;
于是,混沌先生由此得到灵感,似乎所有可以用类似的句式表达的命题就都具有了真理性;
呵呵,其实此时他不过是掉进了常见的语言陷阱而不自知罢了;
他不是施展了语言障眼法,而是被语言幻相迷障了眼。

你真的能说一个指出太阳不是宇宙中心的人” 可以 “不一定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吗;
除非你是说,有别人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或者可以证明太阳肯定不是宇宙的中心,你是以别人的知识为基础去指出太阳不是宇宙中心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或者任何人都不能证明太阳就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你还能那样言说吗?

因此,当你说“同样,指出某种学说不完整的人,也不必拥有完整的学说。。。。”时,你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如果你是说,你自己虽然没有提出过完整的学说,但你知道有人提出过,或者知道完整学说的标准是什么,此时你才能正当地发表上述言论;
相反,如果你是说,即便是目前还不存在任何完整的学说,也没有这方面的标准,你也可以指出某种学说是不完整的;
那你这个说法就毫无意义;
你就很可能是对人提出了一个只有对神才适当的问题;
你批评一个人没有达到神的完整性,这不知道究竟是在指责、还是在开脱。

我特别分析你这个错误,原因在于向你指出你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荒谬而不自知的;
这对于你来说并不算是什么丢面子的事;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大哲学家陷在理性幻相和语言幻相之中不能自拔;
哲学史上的这个进步也是人类思想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批判,在全人类最伟大的头脑的参与之下才得以完成的;
你这位业余批评家虽然“足以”给哲学家们制造难堪,但毕竟也还用不着自大到这种程度,否则那就是自找难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2 12: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道长的参加,这个讨论更深入了,很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12 19:31 编辑

高老夫子所言甚是。

我不反对道长拿这些超出主帖范围的问题参与讨论;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题直接相关的,但也有助于主题的理解;
而且可以说正是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些问题上所形成的障碍才有必要进行主贴这个更为基础的讨论。

道长提出的质疑可以说几乎涉及政治哲学的主要方面;
这样的讨论原本是很有价值的;
它虽然不见得能够获得任何成果,但毕竟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地看待政治领域的历史和现状;
我希望道长能够从较为基础的部位开始,较为系统的梳理相关的疑问;
而不是首先确立某个信念,再去为这个信念寻求支持。
我当然不见得有能力回答道长的所有问题;
但如果我们能够较为细致地展开讨论,或许多少会有些收获;
毕竟还有高老夫子、质文先生这些贤达予以指正。

呵呵,正所谓言多必失,请高老夫子和道长及各位先生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3 22:5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法自然。
中国早期文化中的哲理上学术上没有政治上礼法上的“天尊地卑”。只有道法自然。道德经易经中都没有。晚点的人们曲解或说附加了一些东西在经典上。便于局部利用。从而使得经典的内容狭隘了。便有了所谓帝王之术政治之书云云。这些东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晚的人便认为是金科玉律。经典的内容便“确定”了。
比如。道德经。有说是仙经的。有说是政治书的。有说是隐士书的…易经。也是如此混乱:周代记事。外星文献。天文资料。数理资料。占卜经典。文字之祖…
都忽略了其哲理层面的价值。甚至说。中国古文化没有哲理可言。没有逻辑可言。只是奇怪:能这样评论中国古文化的人。他们的哲理逻辑从何而来?一句话;他们没有承传中国古文化。否则逻辑上讲不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3 22:5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须继续“批儒”。
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1: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24 16:44 编辑

【上接51楼】

1-4  第一节小结:“民*主人士”请找董仲舒

最热衷于古典思想批判的,或许就是那些“民*主”人士了;
他们一方面痛恨皇权专*制制度造成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
一方面认为正是那些维护皇权专*制的传统政治思想妨碍了中国现实政治的民*主化。
在这里,我不想评价皇权专*制制度本身(或许会在其他小节中讨论),也不想探讨传统政治思想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政治;
我只是想向那些基于现实政治去批判儒家思想的人士们指出他们在思想上的混乱。

如果你对现实政治具有严肃的兴趣,你就至少应该知道、或者试图弄清你所追求的政治理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你如果是一位民*主人士——如某些人所声称的那样——你就不应该去攻击维护诸侯分封制度的孔儒政治思想;
你如果认为中国历史上长达二千年的皇权专*制制度是阻碍今天政治民*主化的根源,你就应该去批判董仲舒的皇权专*制儒学。

如果在你看来,孔子儒学与董氏儒学因为都有一个“儒”字,你就可以在政治哲学的层面上把它们等同起来;
那么就只能说明,你不具备政治哲学的起码素养;
你的现实政治追求也必定是模糊不清的,你必定会在自己似是而非的政治理想的推动之下走向反面——这种政治荒诞屡见不鲜。

如果在你看来,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弄清中国历史上政治以及政治思想演变的基本事实,就可以为中国现实政治的不理想找到其历史根源并开出药方;
那么就只能说明,你原本就不是一个严肃的政治批评者,你的所谓政治批评就不是着眼于人民的利益,而只不过是要兜售自己既定的、一知半解的民*主;
如此一来,你也就不可能严肃地评价中国的现实政治面貌;
更不可能严肃地思考民*主政治在中国特定情境下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民*主人士的政治批判不应该针对维护诸侯分封制度的孔儒政治思想,而应该去批判董仲舒的皇权专*制儒学;
董氏皇权儒学是对孔儒政治思想的彻底背叛;
如果民*主人士理解了这两个观点,他们是否就可以获得任何程度的思想正确了呢?

我以为,这些结论只不过是要指出把孔儒政治思想作为阻碍政治民*主化的“反动”传统予以批判,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而方向性错误却不是这些现代反儒斗士所犯错误的全部,甚至不是他们的主要错误。
我们说董氏皇权儒学是对孔儒政治思想的背叛;
现代反儒斗士如果针对董氏儒学,就会消除他们的方向性错误——他们碰巧大都自称以民*主为目标;
但这也只是使他们勉强脱离了事实层面的错误;
他们还有思想批判领域的更为根本性的错误需要得到纠正。
【下转7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4: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关注基本的历史事实;
但中国政治和政治思想史却并非笔者所长;
大而话之或许尚可,但多半挂一漏万;
敬请各位指正并予以补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4: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6-24 16:46 编辑

【上接71楼】

第二节  思想批判的历史观念

思想批判特别是政治思想批判应该具有历史观念,这是思想批判领域的一个基本话题;
几乎在讨论前人政治思想的所有场合,我们都会提到历史局限性;
其中的意味一方面十分丰富,但也因此而颇为暧昧;
似乎主要是说,前人政治思想固然是不正确的,但我们不应该对古人提出过高要求;
我以为,这种历史观念本身就是有待考察的。

我们今天真的能说孔子时代的诸侯分封制度、董仲舒时代的皇权专*制制度以及相关思想理论是错误的吗?
当然,如果有人试图在今天仍然去实行那样的制度,那他必定是错误的;
但当我们给出这个判断时,我们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甚至还要进一步地追问:当我们给出这个判断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呢?
我们是说,就像人类原本认为地球是平的那样,诸侯分封制和皇权专*制是人类的一个绝对错误;
还是说,如果孔子们避免了这些错误,就有可能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实行今天的政治理念?

我以为,就人们在政治思想批判领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而言,“历史观念”仍然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因而无法起到规范作用的概念;
我们就此作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不仅在思想批判实践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必要的;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当我们说到历史局限性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
当我们批评别人在思想批判中缺乏历史观念时,是不是自己也并不清楚怎样才算是确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5: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1:儒家思想只是道德仁义礼法兵这个道德学说的一个部分,宣传标榜的是“仁”实质上的管理手段是“礼”,也就是伦理管理体系。
仁与礼结合是封建宗族人治相适应,如今是德法结合的社会,儒家思想会退出主流,成为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2:需要批判的是对待儒学 过分崇拜的心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5: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解决问题的总思路


百家学说的实质,都是在“修齐治平”的大框架内提供参考。 道德学说的道德仁义礼法兵是全面解决问题的总方法,百家学说都可以在这个总方法中找到相应位置。所以总结中国哲学解决问题的特色,不以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为序,而是以历史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管理实践信息的类型来归类。
《道德经》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1:道


道家老子《道德经》的“道”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本体论的道,是非常道的道;二是万物表现出来的运转规律通常也称为道,实际上是德,也有道德合称的;三是常道,也就是我们学习自然规律后总结出来作为自己的指导的原则,《道德经》中属于法道的层次,也就是道德仁义礼法兵的不同层次, 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方面构成。
本体论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从本体论的解释就可以看出来,“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句话就是区分了“道”与“德”了,“最终本性”是“道”,“一切实在”就是“德”,2500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洞悉了世界本源的最终本质了,登上了最高哲学殿堂了。




2:德


道学的道,是本质的力量,有“夷、希、微”三个特点;德,是道的表现和认识渠道,恍惚、有无、玄德、玄同、不道等五德。比如我们拥有的技术能力是“道”,那表现出来的渠道就是“德”。那我们办事原则是以谁为本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表里”的关系,也就是说“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表现。我们说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按“道”的规律办事,而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检验来逐步完善。也就是说要看按“道”的规律办事的效果来检验,这个“效果”实际上就是“德”。比如,自然界的天道表现在天时的转换,人道在民心的向背。塑料大棚就是我们利用天道的规律为我们办事的例子,这个方法就是“道”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效果”如何,其实指的就是“德”的如何。比如,我们说的把握民心就是以“道”的方法办事,这个具体方法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效果如何要看实践的检验来定。可以看出,以德为本的意义,在于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是经过检验之后的“道”,因此用于治国的把握性更大一些。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获得长治久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道德经》的精确性有个认识。


儒家的道德,儒家的“道”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本是“孝”,在此基础上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处世之道,而加强自己的涵养是“德”的内容,比如“温、良、恭、俭、让”,积极主动的推行上面的思想,是“仁”,而“六艺”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而已。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的内容,以推广孝道为根本,以深厚的修养为基础,能担当有责任心,还有必要的技能为辅助,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孔子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儒家将“方法*论体系”转化为了“评价体系”。认为自然万物之所以会生机勃勃的原因,是由于自然万物的运作管理方式,达到了“道德”的标准,而方法则是“仁义礼法”的内容。将这种方法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的程度,达到博爱、大同的程度,认为是“近乎道”。依次,再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人品好坏、行为美丑、技艺精粗、修养高低等都以达到“尽善尽美、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程度,为“近乎道”。也有庖丁解牛、曲木为轮的典故,将“方法转化为标尺”也是后世道学发展迟滞的根源。

最后,探讨一下现在的“道德”内涵,现在的“道德”已经进一步缩小到人品、行为的是非范围了。书法练的再好,技艺再娴熟,即使获得“近乎道”的评价,也和“道德”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了。


《中庸》和《大学》的“道、德”观念,逐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道德”观,成为了一种评价个人修养或者技能高低的标准。涵养成了道德的主题,而某项技能达到了反朴归真、浑然天成的境界,则称赞为“技近于道”。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和孔子儒学的道德观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和道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道德观就更远了,这也是我们理解《道德经》 的障碍之一吧。

总体说的话, 两家的区别在于,道家更注重方法的培养,而儒家更注重素质的培养。道学培养朴实的能人,儒家培养安分的好人。好人光有好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但是要在正确方针的大前提下才行。道家更多的是从天道、地道、人道的功能互补角度看问题来说明三者的顺序,所以可以更接近平等的观念;儒家更多的是从天地人的表面顺序来阐释不同的分工等问题,所以才会接近等级观念。


3:仁
仁者,爱也,慈恩也。指以爱民如子的心态,来实施管理理念,称为仁政。仁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孔子讲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讲:“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污辱,宽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敏捷便会有高的工作效率,布施恩惠便能容易使唤别人。”能用此五项内容来管理天下,就是仁了。这是治理天下的“仁”,而治理天下用“仁”的效果较好的情形是子贡问的情况:“如果能够广泛地施予恩惠而帮助民众,怎么样?可以算作仁者吗?”孔子回答:“何止是仁者,一定要讲的话,那就几乎是圣者了!就是尧舜也难以做到这一点!仁者,自己想有所成就的同时也使别人有成就;自己诸事通顺的同时也使别人通顺。能从身边的事例推广出去,可算是仁者里面得到根本的。”

一般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如何用“仁”来指导自己呢?孔子讲:“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基础;具备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四种品质的人近于有“仁”;仁者做事在前,论*功在后,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对待别人忠诚恳切,这几种品德要不分对象加以执守,而出门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典一般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诸候国中没有怨恨自己的人,在卿大夫封地也没有怨恨自己的人。”这些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仁”,而巧言令色,则是缺少不具备“仁”的特点。



4:义
义者,利也。符合道德规范,采取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的行为,就称为义。所以,义也有正义、正路、道义、公义的讲*法,有子讲:“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即“信守承诺接近于义,因为他说的话都是可以检验证实的。”而平常讲的“见利忘义”,则指被利益蒙住了眼,而忘了人心、公理等约束。所以,义以制心,可以权衡真妄,较量得失,可以作为裁判是非的标准,也是对世道人心的尊重,可以匡救人道的失落。因此,孔子讲:“君子以“义”为高贵的品质;如果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墨家贵义,走江湖路线,侠义虽是善举,但是终究不是宽敞大道,墨家式微在所难免。

5:礼:《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礼是封建社会用以维护宗法秩序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典章制度。经过夏商两朝的发展,致周朝而趋于成熟,所以孔子讲“吾从周”这和现在的文明礼貌、尊老爱幼有着不同的内涵,今天的礼貌基于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互谅互让的文明行为,体现的是个人素质、含养,而在孔子时期,甚至直到清朝等封建专*制社会,礼是一种近于法的管理制度,礼的基础是名份,就是先确定身份高低,职权从属,从而制定出一系列的礼节仪式,来维护身份贵贱等级的不同待遇,故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礼也是三纲五常的核心内容,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名”和“礼”的重要作用。而正确的对待“礼”的态度则是“不讲排场,不走过场,发于真心”等为要点。
综合起来看,仁、义、礼三者的关系,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有子讲:“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而仁、义、礼和道、德的关系,孔子也讲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讲:“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如果用现在的理解,再通俗一点来讲的话,“道”是根本原则,是客观规律,法道就是据此制定的根本的方法;“德”既是道在万物中的内在本质,也是道在万物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功能;“仁”是爱心基础上的、正面的、积极主动的责任心;“义”是社会公理,人心所形成的一杆秤;“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外在型式。“道”以无为为妙,“德”以无心为妙,“仁”以有心作为而不计个人回报为妙,“义”以自觉为妙,“礼”以发自真心为妙。



德的高层次,是用取得的效果默默的影响别人,而主观上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仁的高层次,是主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成果来影响别人,而主观上完全是为对方着想,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义的高层次,是运用社会舆论推介自己的成果来加强影响,而主观上认为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礼的高层次是借助如等级一类型式的帮助推广自己的成果,而得不到回应,就会采取措施而使其就范。

所以老子讲,如果不能以道治国,做到无为而民自化;其次,就以道的作用、功能,也就是“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民心;其次,就是通过广施恩惠来积极主动地引导民心;其次,依靠社会公理来约束民心;再次,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但表面形式上要符合规矩;再次,型式也突破了,就意味着侵害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了,是不稳定的因素,必须靠“法”来强治管理;再次“法”的界限也起不到作用,只能靠“兵”来镇*压、铲除了。由此,可知“礼之薄”为什么会是“祸乱之首”了,而老子只讲到礼,不讲“法、兵”,到此已可看出结果而不必讲了,所以有“法”以不用为妙,“兵”以不战为妙的观点。
如此解释是针对仁、义、礼的内容来讲的,这样似乎还看不清和道、德的优劣、先后来,这是因为没有结合实施这些理念所取得的效果来分析的结果。如果从被治理者的角度来看待效果的话,则是人性化逐步降低,对被管理者人格尊重程度逐步降低,管理手段由隐而显,由显而强加的变更,从管理对象来讲是以治心为上逐步向治人为主的变化的过程,造成的结局也必然是以人人向善,以德自律,而向依靠礼法型式的约束,才能维护统治的结果。


 6:法
 法有规范性和普遍性,有强制性。法家实用在于法如火的威慑作用,德法结合则可以刚柔并济,否则太钢易折,不会长久。
7:兵
 道家用兵最神秘莫测,但是治国大政方针,是德法结合,是根深蒂固的长治久安之计。
兵家,国之利器,学说汗牛充栋,在于克敌制胜,而不适于用于百姓子民身上。




百家学说的实质,都是在“修齐治平”的大框架内提供参考。一种学说能否成为治国方针,一要有合理性,就是要符合民*意;二要有可行性,就是要使绝大多数民众能够遵守。所以,圣人治国一般都有高低两条线,高标准属于需要提倡的理想状态,而低标准则是要严格遵守的现实标准,两者结合共同构成治理方针的主体。杨朱的“人人为我,天下大治” ;墨子的“兼爱非攻”;问题就出在可行性上,属于理想治国,而庄子发展为“相忘于江湖”,则是属于空想了。法家的“法”虽然可以保证秩序,但是缺少和谐的人情味,道家“以正治国”就明确提出了“德法”结合的高低两条线,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道学的实质就是低姿态,高实力,以服务式隐性人性化管理来赢得民心,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儒家则是在高低两条线上,做的都不够彻底。儒学的管理实质是“仁和礼”,仁是理想的高线,而最依靠的是礼教,也就是门第出身,鲁迅等国学大家反对儒学的根本也是在此,腐儒的“腐”多半也源于此。儒家之所以成为治国理论,风光了2000多年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伦道德的基础作用之外,还在于它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和礼仪等级的型式,每个封建王朝 都要用这副架子或空壳来实施自己的统治,而具体统治思想用不用儒家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在吸取儒学的优秀部分,主要在于自强不息的个人素质培养方面,儒学,虽然有向善向上的主题但是不具备先进性,哲学表现在本体论上的话,儒学没有哲学意义的本体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内涵是现象学的范畴;从治理角度讲儒学属于人治而不是法制。近代中国为什么败于西方文明?物质文明根源于生产力,是工业战胜农业;精神文明源于上层建筑,是法制战胜人治。儒家的“仁”并没有老子的“德”彻底,老子德法结合才是顶层级别的设计。
儒家《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现象学,而古《易》的“阴阳对立统一”是本体论。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哲学,除了没有参破《道德经》的故乱其词的传承手法之外,就是源于《易经》的理解的深度上而言的。
简单说道德仁义礼法兵的理解,道就是做不做好事自愿;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仁就是号召做好事;义就是舆论监督做好事;礼就是领导或长辈号召做好事;法就是规定做好事;兵就是强制做好事。可见每一个字就是一个管理层次,《道德经》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仁义礼法兵每个字的核心理念,在应用中有或左或右的理解偏差,不过总体特性还是比较明显的,由“道”到“兵”的方向,是人性化逐步降低的方向,是逐步由尊重到管制,再到强制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几个国家的管理理论实质、社会制度、宗教特征结合起来,用这个理论体系来分析几个实用的例子:
米国基本上是道+法+资本主义+上帝教的综合管理,道德经讲,道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特性,简单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突出的是探索创新的能力,善于开创新的领域,资本主义制度也适合个人发展的最大化,竞争法制也健全,天主教的德化教育弥补一部分心灵的慰藉,确实是个人奋斗的天堂。不过,成功的个人是极少的一部人而社会是多数人构成的,人情的弱化,分配的不公,所以矛盾必会由此产生。

我国是德+法+SHZY+宗教自由的综合管理,道是跟着感觉走,个人可以,小集团也可以,国家这样就不行了。德是道的作品,是道的效果,也就是道实践之后验证的就是“德”,是实践出真知的理论成果,政治经济学也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SHZY制度下的优越性,过度竞争就是垄断,活力适度可控就是全面科学管理,德法结合是长治久安之计。

东瀛表面上是仁+兵+资本主义+武士道的综合管理,实质上按老子《道德经》的说法“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来看,东瀛“仁”顶多只取了“下仁”的伪善做法,只是自我标榜的借口而已,这一点从东瀛黑*社*会的性质可以看出来,“义”的核心应用就是黑*社*会性质严重,墨子贵义是一个借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关键是东瀛总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不公,所以也就时不时的出点手。可见东瀛儒学的片面取舍,兵+武士道崇尚实力的军国主义,结合起来是拿着刀讲仁义,是有实力的小人政治,这从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及其获得的评价中,可以得到佐证。

印度是道+礼+资本主义+佛教的综合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理论层次的松散管理,精神层面靠自修约束,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种姓门第观念,所以印度社会表现出的严重的两极分化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的。

其他的,比如战国时代的兴衰成败,诸侯争霸,也可以用道德学说这个体系,用三才分析法来全面分析理解,“义”作为主要的管理策略,应用的可能的是墨家的侠义之举,不过,我看“义”怎么也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做得好的多半是侠客,会帮政府的忙,但是政府不会领情,因为侠客以第三方裁判的角度出场,至少会分散政府的威信。做的不好的,就是黑*社*会,更是政府不容。如今是法治社会,更不能凭意气用事。所以,墨家不久,也是有道理的。秦国二世而竭,兵+法结合太钢易折。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逆也"。抓住了要害,文化是最终的原因。儒学仁+礼+封建社会,容易僵化失去活力,文学繁盛难掩治国理念不全的硬伤,等等等等。算是抛砖引玉吧。

帝道,王道还是伯道,管理思路的层次有高低,但是没有好坏,因为只有实践是检验好坏的标准,脱离实际的空谈必然误国。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草莽乱世;英雄也可以造时势,是统一时的选择结果,好的治理方针也必然是当前实际与长远理想的结合。不过,不论从易学三才匹配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发展的角度,当今时代,都是匹配度最好,矛盾最少的时期,国学复兴,民族复兴都大有可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7: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4-6-23 15:20
1:儒家思想只是道德仁义礼法兵这个道德学说的一个部分,宣传标榜的是“仁”实质上的管理手段是“礼”,也就是伦理管理体系。
仁与礼结合是封建宗族人治相适应,如今是德法结合的社会,儒家思想会退出主流,成为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2:需要批判的是对待儒学 过分崇拜的心态。
呵呵,原来“兵”也被张先生归结为道德学说了;
那么孔门六艺也都是道德学说喽!

既然“道德仁义礼法兵”都属于道德学说,那为什么“如今是德法结合的社会”?
后者的“法”又不属于道德学说了?

伦理管理体系是什么意思?
法律的基础是什么?
会有什么法律不是以伦理为基础的吗?
伦理管理体系下的社会与德法结合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张先生认为如何才构成“对待儒学 过分崇拜的心态”?
把几个古代思想流派拉扯在一起,自己做总圣人,这种方式是否就不是过分崇拜了?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4 09: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门山人言《道德经》为中华文明之顶峰,张先生言《道德经》登上最高哲学殿堂。
石门山人言《易经》逻辑之简单,张先生则说古老易学是认识论顶点。
《易经》的历史与逻辑问题,从伏羲易到文王易,文王易面临着历史与逻辑发生质变,出现新的历史与逻辑时代。先儒体系到秦汉时代,也是面临历史与逻辑发生质变,出现新的历史与逻辑时代。
《易经》的历史与逻辑归纳二点:一是天地人同,如宋儒所说,“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人类生存之道依赖大自然环境的历史事实。二是卜筮问天,天意代人事与问天意决疑虑,
《易传》天地人参的道法自然,“顺天而制天”,代表着新的历史逻辑的走向。研究民之所共由之道,道分心物共通之理与道。物因三道三才有日新盛德、富有大业,乃人类忠性求实的致用之道,顺乎“物则”之“则”,“言物与物为体”的致用之道。心因人的质文心性,有道心与人心的矛盾体,各正性命见易简理得、健顺气象及刚柔立本之道体,“言道则与道为体”的建“中”之道体。心物同源之理道,“合符道与物为体”,乃心性人事之本体。卜筮天意代人事的逻辑方式。转向本体论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方式,是新的历史逻辑时代的走向。《易传》全文都在研究和论理本体的客观化理论。形上道之导与形下器之道的逻辑关系,表明器之道是客观化的逻辑体系,仁义人道逻辑融入天道阴阳、地道刚柔的逻辑中,述明实务与道德一体的客观化理论;忠恕理念融入质文的心性逻辑中,有质文和合的客观化理论。道德范畴,源于人类合群明分之自然需要、必然之必要,非纯精神范畴,乃自然之道德、道德之自然。道德与自然的矛盾和合,成为器之道客观化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形上道之导,必要研究并遵循器之道的客观化原理和规律,方是天地人参之有为,违背原理与规律。则妄为了。形上导向之无为,必造成世间妄为。形上有为与妄为、形上无为与形下妄为,是研究有为与无为的逻辑理绪。这些都是《易传》所阐述的本体论逻辑。
老子道法自然,反对人为之妄为,是对的,却因此反对人为而主张无为自然,无疑断割了客观化理论的研究思路,无为自然进一步脱现的无为政治。汉初黄老之术,无为政治所表现为形上无为与形下妄为的因果结局,生产恢复财富积累后,社会合理、公平、正义等问题出现,导致矛盾的激化与震荡,迫出汉武的“有为”。无为人生,面视社会人生问题,随由“环境造就心性”,与世浮沉的自然心性,与佛门禅智,避离因果流向的“内则道佛”,流向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学。老子的道法自然学说,承续并停留在《易经》的逻辑思路,守旧而不知更新。“小国寡民、鸡犬不与相闻”的人际断隔,与儒家民所共由之忠恕理念,调理人际关系、探究庶物人伦、质文心性之和合理论,成为儒道鲜明的逻辑映照。视《道德经》为“中华文明顶峰”论,“登上最高哲学殿堂”论,恍若现代人要复归《易经》的历史逻辑时代,停滞了文化与文明的历史逻辑进程。张先生真的要深度省思。
张先生的长篇大论,都是张先生所理解的老子之道,是否符合历史逻辑本来面目的老子之道,是否符合历史因果的逻辑循序所映照的老子之道,张先生也要深度省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7 12: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形上道、形下器,孔子指的是抽象的规律和具体的器物,和老子的本体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是现象学的说法,阴阳对立统一是本体论类似的说法。

2:孔子道德是人的角度,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培养的是规矩的好人,子刚牌是表征;老子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培养的是朴实的能人,子玉是其代表。:SHZY道德观是二者的结合,德法结合是新时代的主流思想。

3:当权者恨无为,是出于误解。老子无为思想是属于社会管理学领域的观点 ,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但是做好人才的管理服务工作则需要甘为人梯的素质,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就是针对社会管理工作者提出的顶级修养。

类似的还有小国寡民思想,也是抹黑老子的一个典型错误。治大国,若烹小鲜。渔民用湖水煮鱼,只加一些盐来调味,火候到了就是美味,简单淳朴、实用。治理大国人多,政策简明易懂,稳定长久是长治久安之策。小国寡民,先以经济建设为主,能够自给自足,就是理想的状态了。这只是老子针对国情不同而采取的治理方针不同而已,不是什么保守的愚民思想。

类似的误解,还请道学者帮助正本清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7 12: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属于社会科学管理领域的内容,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直接理解是:”君子不注重具体技术的学习,而是注重人的管理的理论学习“,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领域问题。

1: 老子、孔子和庄子无为的理解一样吗?

答:从老子《道德经》来看,无为就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作为。“无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式来掌控事物的发展趋势,就是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二是在推广这种方法时的方法或心态,“无为”暗中掌控关键要素,不露痕迹地做好“太上,下知有之”幕后管理者的工作,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的效果。甘为人梯是无为的实质,也是社会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
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认为“无为”是厚德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因为先前威望的积累使自己成为了众人的表率,受到崇拜之后还要不要做事,从孔子的话音来看,无为只是端坐而已。
看起来孔子和老子的理解不一样,老子无为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作为,而庄子是消灭了管理内容的不为。后世庄子和孔子的理解类似,都是表面的错误理解。


2:怎样分清楚有为、无为,做为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区别?

答:有为,无为是方法*论的范畴,如刀一样只是锋利与否的区别,建功还是犯罪在主体。无为、有为是方法,而“作为”是方法所取得的“成绩”。抓鱼,有用网的,有涸泽而渔的。鱼是“作为”,而不同的方法有“有为、无为”的区分。有没有成绩是做为;取得成绩的方法分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的方法分为有为和无为。
“无为”和“有为”区别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在冬天也能生产新鲜蔬菜的话,关键就是要控制温度的问题,塑料大棚的做法就是“法天道”的做法。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是用 塑料大棚的成果来默默吸引别人;如果,用“仁”的话,就会主动推荐自己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 利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广自己的做法;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要求别人仿照执行;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

因此,《老子》将用“道”的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默默的吸引他人,属于“德”的方法。如果用主动推介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仁”,就是老子认为的“有为”了。
“仁”,无论做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方面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为什么产生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就是过多的指导、操劳造成的,也就是“爱”的不当造成,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抉择权利的给予,指令性太多,参考性的太少。只做了好家长而没有成为孩子的平等的好朋友的缘故。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儒道的本质所在,也是《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的原因。而“不仁”,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认为你就是泥偶土狗,是空罐子,给你灌输什么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思想。指挥棒指向哪里,你就会朝向哪里。因此,即使是出于爱心,这种灌输式教育,是另一种意义上对智商的践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为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竞争的话,只是利用人们的欲望,而忽视人人也都有精神境界的话,也是一种无视人们智商的行为。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再进一步讲,真正尊重百姓人格的话,就要使百姓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连圣人的引导作用也要隐藏起来,做幕后英雄才是最慈悲的做法,也就是“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



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的理解,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下的推导,而“法道”的重点在于将“道”对“自然万物”的掌控方法,运用到对“事业”的掌控上。
有学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而没有突出主动掌控这个关键来;而“有为”是具体办事者的工作,或者将 “强为”等同于“有为”,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揭示出老子道学的睿智来。

3:无为,中庸,中和,中行的理解

孔子提到中庸的说法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首先,中庸是一种品德,而不是一种方法;其次,对象是“民”,而不是“人”。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说文》:民,众萌也;《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品德是一种适度的平常心,也就是“安分”是百姓最好的品德,而不是指士大夫以上人的品德。这些人应该是“仁、智、勇”,要“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例证。


中行:《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中行”是一种方法,合适的方法找不到的话,可以参考“狂者”和“狷者”两种不同的做法,两者融合,既不激进,又不过分保守,则可以获得比较适中的方法。见《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是一种能力,正确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是“中和”,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

后世的《中庸》实际上是“中行”“中和”的集成,而与《论语》中的“中庸”的意思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下来源,但依然延用《中庸》这个称谓。

中庸,作为儒学的精华,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大框架,就是高低两条线:一是“孝”这个基础;二是“仁”这个追求。这个大框架,表明了儒学治国之道的本质就是“秩序”,《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儒家善于守成的实质,也是维护这个“秩序”。

从儒学的实质,可以看出“中庸”的本质。也就是说“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

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


“无为”是根本方法的选择,“中庸”是方法执行中的方法。如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如果是针对金融机制 改进的,就属于“无为”的范畴;而通过平衡各方利益提出资金救援,帮助度过难关的,属于“中庸”。他可能会暂缓症状,但是会干涉市场公平竞争,也解决不了机制上的问题。中庸,实质上是一种谈判中平衡各方利益的技巧,高明与否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有发言权的人是些什么人;二是最终妥协方案是根本方法还是权宜之计。

推行任何一种政策,都有左中右不同的做法,这时走中间道路是阻力较小的一种,是一种智慧,在这方面“无为”和“中庸”的选择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无为”更侧重于“常态”而不是随时就势宽猛交替,常态是“正”,不能因为民愤大、影响恶劣、长官意识就用“重典”侵犯法制的尊严。无为也更关注环境氛围的营造,注重水到渠成的效果,强制协调、积极协调和自动协调的含义不同,也就是“孔子言为中庸、老子言不如守中、墨家言执其两端拟守其中”之间的微妙关系。
虽然,儒家也探讨过“无为”的问题,如《论语·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泰伯第八》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但是,儒家理解的“无为”更多的是因为管理者“身正、德高”而产生的不令而行的效果,而不是主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法,即使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说到了“人才”的问题,但是可惜的是只是停留在了“人才”难得的程度上,而没有能进一步上升到“人才”控制效果的高度上来。

这也许是儒家总要管理者做“大头兵”,而道家则是要管理者做“教官”的原因之一吧。




4:问:无为而无不为怎样理解呢?

答:“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着重“无为”取得的效果,即正因为控制了道正常运转所须要的必要条件,所以虽然不干涉具体运作,也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那么“德”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侧重执事者自身的修养心态而言的,做好事不留名,不求人知,是没有名利私心的真好事。而那些根本就没有自己在做好事的意识,则是纯朴的心性才会有的状态,“无以为” 就是这样的心境。
问:“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的内涵佛道有什么不同吗?

答:“无为”是抓根本的能力,佛学是从这个角度说的。至于抓根本的目的是什么,那可是有方向性的差异的。具体到道学与佛学来说,《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在“ 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框架基础上的做法,是抓住规律后怎样在应用回去的做法。而佛学的“无为”则是不走这个过程,而是直接从“空幻无我”入手,破除的是整个的大框架,而进一步追究“道”之前的真*相的问题。

至于《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这个保养元气的局部问题,或者道家修炼原则来说,倒是有些相通的地方。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混为一谈。


5:老子,孔子和庄子谁位上者?
答:从学术角度看,老子属于本体论,孔子属于现象学。从管理层次看道德仁义礼法兵,老子尊道贵德取的是“德”,实践出真知。孔子取的是“仁”,墨子贵的是“义”,老子层次最高。
  无为是一种平台管理,中庸是一种谈判技巧。
  庄子是谬论的总集合,是学道悟道得道需要跨越的首关。

6:《道德经》无为 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的顶层管理理论
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所以,才说《道德经》的无为说,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最高境界。
无为与中庸的区别,儒学“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6 0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1:孔子的核心思想由“仁”和"礼"两项构成,仁是高线属于提倡的理想状态,而实质上管理社会的主要是“礼”,五四运动主要反对的以及儒学受批评的主要依据都是“礼”。而现在儒学界多谈仁而避谈“礼”,对后来人是一种误导。

  2:中国哲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道德学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道、德、仁、义、礼、法、兵每个字都是一种治国大正方针的概括,诸子百家各种思想都是道德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儒学取的是“仁”和"礼",墨家取的是“义”和"礼",老子是“德和法”,要在中国哲学的大环境中看儒学。

  3:如今世纪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大背景来看,儒学时代适用的封建社会已经一去不复反了,儒学的客观环境已经由家天下 而变为全民天下了。儒学 “仁、礼”治国方针 中的“礼”也在五四时期就被彻底批判了,留下的“仁”也只剩下个人素质修养的部分,再怎样修修补补,也难掩先天缺陷,已经承担不起治国大政的重担了。

  硬件SHZY与软件封建主义残余之间的矛盾,是急需解决的大政方针问题。五位一体,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古老的道德学说中的老子学说可以无缝连接。《阴符经》的五贼,《道德经》的五德,十八大的热词《五位一体》是相通的。 老子提出的德法结合中的“德”有两个内涵,一是 与孔子思想相通的人的道德,二是自然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部分,也就是五位一体的内容。所以,SHZY体制下的德法结合是适应时代客观实际的思想,应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SHZY的主流思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0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梦的三个要素:
1:社会的发展要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项构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然科学属于物质文明,包括经济、军事、技术,是硬实力;社会科学属于精神文明,包括文化思想、艺术、哲学是软实力。哲学是软实力中的硬道理。
2:中国哲学是以分析问题为主的易学和已解决问题为主的道德学说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可以作为建设SHZY特色文化的基础。孔子道德是为人处事的根本,老子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二者结合是道德学说的主要内容。3:MKS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制度变革的客观规律;道德学说从社会管理主流思想变迁的角度,揭示了管理思想向人性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SHZY德法结合是与时俱进的长治久安之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1 17: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儒一直是倍受非议。一时是举在头上,一时是踏在地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4 20: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因哲学 发表于 2014-11-21 17:26
孔儒一直是倍受非议。一时是举在头上,一时是踏在地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道理很简单,如果适逢太平盛世必须用孔儒治国,如果是乱世就必须用杂家治国。为什么这样呢?乱世刁民多,恶吏也多,单独用儒家那一套仁义办法行吗?国家由乱到治是一个周期过程,就如同由黑夜必然会到黎明再到尚午一样。在治世中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比较祥和,这时也就是儒家的礼乐社会,杂家的治国理念在这时就不行了。

大家都知道“乱世用重典”,就是这个道理。怎样由乱世到治世呢?需要漫长的治理与“养成”的过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4 20: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彩云图 发表于 2014-11-24 20:11
道理很简单,如果适逢太平盛世必须用孔儒治国,如果是乱世就必须用杂家治国。为什么这样呢?乱世刁民多, ...

岂不知,病急乱投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4 06: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设计了一种死的思想框架,自此以后的中国就被僵化在其中,中国几千年的模式基本是儒家死的框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多元化的思想再也没有兴起,创造性的思维被看成是邪说异端。这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7: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因哲学 发表于 2014-12-4 06:48
儒家设计了一种死的思想框架,自此以后的中国就被僵化在其中,中国几千年的模式基本是儒家死的框架。君君臣 ...

元因先生最好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适当的理据;
那样看起来才能具有起码的理论意义。
你这种言说方式既然没有理据上的新思考,那就只能理解为现成观念的简单重述,甚至不过是抒发情绪;
这本身倒可以被合理的称为“死的思维框架”——如果说其中还有思维的话;
对于思想讨论、交流而言,实在是很难说有什么价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05: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说:“孔子政治思想恰恰是反对皇权专*制的,维护的是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20L)
--------------------------------
且不说孔子时期是王权(周王)还是“皇权”,孔子什么时候说过、做过反对“皇权”(或王权)的语言或有过行动?
--------------------------------
这是不是一个应该说清楚的基本事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1: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12-6 11:36 编辑
秦伊人 发表于 2014-12-6 05:33
故我在说:“孔子政治思想恰恰是反对皇权专*制的,维护的是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20L)
--------------------------------
且不说孔子时期是王权(周王)还是“皇权”,孔子什么时候说过、做过反对“皇权”(或王权)的语言或有过行动?
--------------------------------
这是不是一个应该说清楚的基本事实?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要先纠正秦先生的一个误读:即便单就你所引用的这句话而言,其中的观点也应该是“反对皇权专*制”,而不是“反对皇权”;
其间的差别极其显著,用不着多说
而一旦消除了这个误读,秦先生的问题也就不成立了。
至于“皇权”与“王权”是否能有意义地加以区分,这倒不妨予以讨论;
或许可以在汉文字学方面找到根据。

周朝的基本政治架构是有限王权之下的诸侯分封制,而秦以后则主要是皇权专*制社会——虽然其中有些间断的封王历史;
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却在很长时期内被历史辩·证法消解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时,在论坛内没有得到讨论;
后来浪花先生转载的《“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为我的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
希望国学人士能够多一些创建性的思考;
至不济也应该建立某种程度的理论敏感,对陌生的观点能够予以识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6 13: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12-6 11:36 编辑
秦伊人 发表于 2014-12-6 05:33
故我在说:“孔子政治思想恰恰是反对皇权专*制的,维护的是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20L)
--------------------------------
且不说孔子时期是王权(周王)还是“皇权”,孔子什么时候说过、做过反对“皇权”(或王权)的语言或有过行动?
--------------------------------
这是不是一个应该说清楚的基本事实?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要先纠正秦先生的一个误读:即便单就你所引用的这句话而言,其中的观点也应该是“反对皇权专*制”,而不是“反对皇权”;
其间的差别极其显著,用不着多说
而一旦消除了这个误读,秦先生的问题也就不成立了。
至于“皇权”与“王权”是否能有意义地加以区分,这倒不妨予以讨论;
或许可以在汉文字学方面找到根据。

周朝的基本政治架构是有限王权之下的诸侯分封制,而秦以后则主要是皇权专*制社会——虽然其中有些间断的封王历史;
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却在很长时期内被历史辩·证法消解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时,在论坛内没有得到讨论;
后来浪花先生转载的《“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为我的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
希望国学人士能够多一些创建性的思考;
至不济也应该建立某种程度的理论敏感,对陌生的观点能够予以识别。
————————————————————————————————————
这个“故我在”的回答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文痞的嘴脸”(WG用语),那个时代的余毒今日还弥留于世,也只好用毒对毒。

什么是文痞,当年有个姚-文-元是样板,是以投机的动机,写无耻的文章。

孔子时期没有“皇帝”,秦时有“始皇帝”(第一个皇帝),那么孔子反“皇权”或“皇权专*制”就是胡说。

这个“故我在”不顾一切胡说一通,就给一个结论“秦先生的问题也就不成立了 ”。这又回到了“只要我在,我说就是。”这样一个死皮赖脸的思辨路数,这又可以死皮赖脸的说“孔子反皇权,或孔子反皇权专*制。”

当年姚-文-元依权仗势,今天“故我在”死皮赖脸,都能达到一个目的:只要我在,故我说啥就是啥。


文痞,高级文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5: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4-12-6 16:30 编辑
秦伊人 发表于 2014-12-6 13:53
孔子时期没有“皇帝”,秦时有“始皇帝”(第一个皇帝),那么孔子反“皇权”或“皇权专*制”就是胡说。
当年姚-文-元依权仗势,今天“故我在”死皮赖脸,都能达到一个目的:只要我在,故我说啥就是啥。

嗯,看样子我的确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过于高估了秦先生的理解能力;
特别是在秦先生已经较为充分地展示了其不值一提的理论素养之后,我的这个错误就尤其错得离谱。
既然抽象的东西对秦先生来说无法理解,并且会激发他的情绪——基于对秦先生年龄的尊重,我不能说他“死皮赖脸”,“文痞”他又不够格;
我就只能诉诸具体的范例,希望秦先生能够达到这个层面的理解。

记得曾经有人认为,林黛玉死于肺结核;
但显然,“肺结核”这个名称是曹雪芹的时代所没有的;
那么你真的能够以这个事实为论据指斥上述说法就是一个“胡说”吗?

地心说的时代或许不会有“日心说”这个名词;
但我们是否就不能说托勒密是反对“日心说”的?
一个主张地心说的人难道说不同时就是一个反对“日心说”的人吗!

诸侯分封制是周公政治理念的基本框架,而诸侯分封制与皇权专*制显然是政治上相对立的;
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说周公就是反对皇权专*制的,因为他采取了诸侯分封制而没有实行皇权专*制;
既然孔子拥护周公礼乐之治,那么说孔子拥护作为周朝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诸侯分封制,并因而是反对皇权专*制的,这有任何问题吗?

秦先生所表达的反对意见其实并不陌生;
甚至有人会反对说孔子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因为孔子的时代根本就没有地球这个名词、甚至这个概念。
不过我相信你只要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没有陷入不良情绪;
那么就会对这种意见嗤之以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