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臆学

[综合讨论] 理性何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20: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臆学 于 2014-7-27 11:53 编辑


“老道务本,本出自然,天地人同。”

这里的“本出自然,天地人同”是什么意思?愿闻其详。

“卜筮问天意,天意代人事。此《易经》逻辑。”

这里的“逻辑”一词究竟是“思路”之意还是逻辑学中的“逻辑”之意?

“老子守《易经》而务本,失与时俱进。焉知天地,乃人参之天地,何有取消人为的道法自然?”

“老子守《易经》”之证据何在?“取消人为”就没了“道法自然”?这么说来“道”是依人而生的?

“反对妄为是对的,却不知人的私蔽根由,知〔智〕能局限,方产生人为之妄为。”

老子不知人之私蔽根由?哈哈!老子原来不是大智若愚而是无智而愚啊!

“切勿浪费或糟蹋人类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老子的无为政治,实质制造着人世间的妄为。”

切勿浪费或糟蹋人类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

“老子务本,务的是什么本,须弄清楚。”

老子务的本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那个恍惚可见的运动机制——现代科学研究赖以存在的基础——道。
发现“道”是老子的先见之明,也是老子思想之精髓,华夏文明之真正曙光,后世子孙莫不由之。

“孔儒治人,人是天地事物的主持者和操作者。”

人啊,俨然一副上帝的做派,只可惜没有上帝那本事,真是太令人遗憾了。

“孔儒治人,何尝不是治理心性?......”

请恕在下孤陋寡闻,没有心性之人还从未见过。
但不知何为“道心”?

“辨析心性因果的两极走向,正视‘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心性变因,”

好一个“明有性情、幽有鬼神”!请问“鬼神”何来?

“孔儒治人,何尝不要务本?”

孔儒所务之本,由“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一斑。

“‘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仁也;‘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恕也,此理性的基本原则。”

除了“人欲”还有别的可谈的么?

“散之万殊,归纳为三:一是事物生生不息之原理,‘事常变’;二是人事方方面面之原理,‘易无体’;三是心性内内外外之原理,孔儒治人,与时俱进持中道,‘神无方’。”

可知事物为何会“生生不息”?人事为何会有“方方面面”?心性为何会有“内内外外”?

“孔儒务本,人性涵化,共体发展的仁礼务本。本出自然的仁礼本体。”

难道那个“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就不是本出自然的?

最后说一句,向善本无错,儒释道都向善,只是做法有所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6 12:32
坦荡荡,一切梦幻如过眼云烟。。。。
心戚戚,潆寰梦回挥之不去不能自己。。。。

感受过“塞其兑,闭其门”以后,思想还在运行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1: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4-7-27 10:58
感受过“塞其兑,闭其门”以后,思想还在运行否?

人只要活着,总是有思想的。。。。。
庄子尝试“物化”,不过是一种探索,只有死了,才能真正的“物化”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1:34
人只要活着,总是有思想的。。。。。
庄子尝试“物化”,不过是一种探索,只有死了,才能真正的“物化” ...

老子提出一种内省法,与儒教的反求诸己,佛教的反闻自性如出一辙,五官不向外寻求,内在的自性之光就会透出,本有的智慧就会发现。道长修道,应该有所体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诸己者,在自己的行为中找出答案耳。空空冥想,累己害人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5: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angsy 于 2014-7-27 15:57 编辑

理性,是指人通过正确的逻辑思维推导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思维方式或说过程的能力。

其来源有二。先天方面(硬件):正常人都具备逻辑思维的条件(与生俱来,自然界为人立法);后天方面(软件):需要反复系统地训练强化这种能力。

上述“理性”的“定义”,在康德哲学里相当于认识的第二阶段:“知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6: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臆想先生提出一大堆问题,回答又将是“长篇大论”了。其实,思想鸿沟出自《易传》的天地人参的道法自然,与《道德经》的无为无不为的道法自然的争论。填平鸿沟,一是对经典,《易经》、《易传》、与《道德经》的义理勘究,二千数百年的学术问题,早该逻辑厘清,所以,二是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辨。许多问题出自人的心性与人事本体问题,是传统,也是现代,如宋后的天理人欲之辨、《易传》“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逻辑,《书》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在现实社会没有触感?人为之妄为根由出自形上道之导,形上的直接妄为,与形上无为造成人世间妄为,汉初无为之治迫出汉武“有为”,难道不是历史证例?现实社会难道没有证例?私蔽根由是戴震说的,“人之大患者,私与蔽而已”,违反逻辑?至于人性向善,我更多从源根角度思考,如戴震所说:“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从自然而必然的角度去理解“善”。其它问题就不一一回复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7: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2:17
求诸己者,在自己的行为中找出答案耳。空空冥想,累己害人而已。

       在唐朝,韩愈就开道统之争,王阳明年轻时醉心于佛道,后幡然,力批冥想,可近千年过去,东方冥想被近代心理学大师荣格引入心理分析,当代心理学已将正念冥想纳入正规教科书之中,作为解决现代心理焦虑,缓解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受到青睐。在西学东渐情况下佛教西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教作为我们的国粹,应该努力挖掘,与儒教的内省必将被世人认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7: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4-7-27 17:32
在唐朝,韩愈就开道统之争,王阳明年轻时醉心于佛道,后幡然,力批冥想,可近千年过去,东方冥想被 ...

不是明言了吗?“作为心理障碍的缓解方式”。。。。。。。
更进一步,也作为生理上的平衡方式。。。。。。

毕竟不能作为“理性”的解读方式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18: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那些腐儒,自己的学说解析不通,硬生生地神化道术,累己害人。。。。。
什么“天尊地卑”啊,什么“天人感应”啊,什么“孝感动天”啊,以求为“礼论”找到根源。。。。

须知“天道无亲”,与善人耳,不请自来,求之则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8: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7-27 16:23
臆想先生提出一大堆问题,回答又将是“长篇大论”了。其实,思想鸿沟出自《易传》的天地人参的道法自然,与 ...

呵呵,给先生提出一些明确的问题先生却不愿意回答,又在这里和稀泥了。

下面就说说《老子》和《易经》、《易传》吧。

《易经》和《易传》是应该分别对待的,前者原本就是一部迷信的卜筮用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儒家学派神圣化了,其实它本身没有半点的哲学价值。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它之所以能荣登群经之首,纯粹是因为《易传》的作用。
《老子》和《易传》孰先孰后应是一目了然之事。即使将后者之著作权不假思索地归属于孔子,也不会改变二者的先后次序,谁启发谁仍是一目了然。
《易传》作者受老子“道”概念之启发,基于《易经》卦象阴阳爻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哲学命题。可以说《易传》是哲学中对立统一规律的肇基之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20: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7:57
不是明言了吗?“作为心理障碍的缓解方式”。。。。。。。
更进一步,也作为生理上的平衡方式。。。。。 ...

体用同源,大小同治。以人为本思想源于人本心理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2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2:17
求诸己者,在自己的行为中找出答案耳。空空冥想,累己害人而已。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8:14
就是那些腐儒,自己的学说解析不通,硬生生地神化道术,累己害人。。。。。


不知道长在说些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0: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7-27 16:23
臆想先生提出一大堆问题,回答又将是“长篇大论”了。其实,思想鸿沟出自《易传》的天地人参的道法自然,与 ...

“至于人性向善,我更多从源根角度思考,如戴震所说:“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从自然而必然的角度去理解“善”。”

人性本乎自然,无所谓性善性恶或向善向恶。
我那个帖子里的意思是,三教有劝人为善的共性,实际上没有哪个教派是劝人做恶的,否则难以立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09: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谈心头 发表于 2014-7-27 20:16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2:17
求诸己者,在自己的行为中找出答案耳。空空冥想,累己害人而已。

从孔儒以死维护的“礼法”角度,请先生解析一下“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正义性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09: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8 09:16
从孔儒以死维护的“礼法”角度,请先生解析一下“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正义性质。

孟子已经说的很清楚,道长自己去读一读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0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正是狡辩之辈,孔儒的挡箭牌,躲着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angsy 于 2014-7-28 15:31 编辑

从孟子谈武王伐纣就不难看出孟子缺乏起码的尊重事实的学术精神。

从历史记录以及常识就不难知道牧野之战打得极其血腥惨烈,但孟子为了把武王伐纣包装成“仁人伐不仁”,竟然置战争的残酷血腥事实于不顾,面对白纸黑字的历史记录,来了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认为这几乎等同于无赖甚至是无耻了。

就算要吹嘘“仁者无敌”,也不能不尊重事件真*相瞎吹吧?

主题帖不是探讨“理性”么?不尊重事实瞎掰就叫非理性。{:soso_e128:}
后人在解读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时又抛开孟子当时的语境,断章取义,说这是孟子在教导后学要辩证地看待书本记录云云,纯属扯淡。{:soso_e120:}

更扯淡的是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信,这些不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到结论的人*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腐儒吧。{:soso_e11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臆学 发表于 2014-7-25 20:30
“狼孩”【假如是真的】与人世隔绝能获得理性吗?
没有了人类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即使具有再好的获得理性之 ...

不论谈理性,还是狼孩。都有相应的 参照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yyangsy 发表于 2014-7-27 15:32
理性,是指人通过正确的逻辑思维推导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思维方式或说过程的能力。

其来源有二。先天方面 ...

丫丫说 的 是理性逻辑,或着说逻辑的 理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2: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yyangsy 发表于 2014-7-28 10:23
从孟子谈武王伐纣就不难看出孟子缺乏起码的尊重事实的学术精神。

从历史记录以及常识就不难知道牧野之战 ...

大家都在扯吧?

当我们讨论一个 事情的 时候,不 要 执着自己 的认识与文字。还 要 考虑社会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3: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4-7-28 12:21
大家都在扯吧?

当我们讨论一个 事情的 时候,不 要 执着自己 的认识与文字。还 要 考虑社会问题。

讨论任何事情,首先必须尊重事实。不以事实为基础,为了争论而争论就属于瞎扯淡。
你仍然没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总挨骂。{:soso_e12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18:5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丫丫,真的是尊重事实吗?难道不是我们把个人理解认定为事实。现在拿孟子来显摆自己,真的觉的比孟子強一点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8 21: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4-7-28 18:57
丫丫,真的是尊重事实吗?难道不是我们把个人理解认定为事实。现在拿孟子来显摆自己,真的觉的比孟子強一点 ...

您这个可怜虫,人家的大女儿再您的档案里大大地写着“无赖”两个字,您还在这里尊重她是领导的事实呢。。。。。。{:soso_e113:}{:soso_e113:}{: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09: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在群居生活、混沌时代的《易经》逻辑,说没有哲学价值,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要是人类历史,不管远古近古,都有群体或社会的生活逻辑与心性逻辑,传接于后世。《易经》为后来的老道及《易传》铺了逻辑路,作用于此已。不探寻《易经》逻辑,真确理会《道德经》与《易传》逻辑,难矣!
道的问题,谁先提出,关系不大,关键理论是灰色或常青?荀子解蔽,所评涉的诸子学说,时空都先于荀子。人为因果论是佛门提出,融入船山学说,成辩证的矛盾因果理论,续而产生自然与必然的理论。道有自然的源根和文化历程,也是主体融入的人为操作,即是形上道之导,也是形下器之道,都是客观事实。如何轻重平衡自然与人为的关系?法家重人为轻自然,秦制施政,一朝失败无归路。汉初无为之治,生产恢复财富积累,出现贫富悬殊、豪强兼并等人世间妄为,道家无为政治的施政实践也一去不复返。如果视自然涵义包括社会现实人、现实人的文化心性在内,请思考船山的自然说:“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
向善是一码事,善能否成为社会实在又是另一码事,是根本性的一码事。道心微、人心危,危微之几,成矛盾的错综复杂,不是说向善便会成实在。为什么不探讨善之源根?船山说:“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穷通生死是源根,环境造就心性,文化决定性善,不是吗?船山亦说:“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理势自然而必然,难道性善不存有自然而必然的客观化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0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7 12:17
求诸己者,在自己的行为中找出答案耳。空空冥想,累己害人而已。

何谓五气朝元:使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
何谓攒簇五行:各安其位运入中宫。
何谓和合四象:含眼光,眼不视而魂在肝;凝耳韵,耳不闻而精在肾;调鼻息,鼻不嗅而魄在肺;咸舌气,舌不动而神在心。精神魂魄四无漏,皆归于意中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12: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8 21:37
您这个可怜虫,人家的大女儿再您的档案里大大地写着“无赖”两个字,您还在这里尊重她是领导的事实呢。。 ...

呵呵,你 知道什么 呢?就 说历史明战,孟良崮战役,你 知道吗。不 说孟良崮,我们 就 说日侵华战争,你 认识,难道就是 当时的情景吗,应该比你 思想里 想象的 还 残酷十倍吧?

读孟子,不是读的文字,是 读仁者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13: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山城 发表于 2014-7-29 12:06
呵呵,你 知道什么 呢?就 说历史明战,孟良崮战役,你 知道吗。不 说孟良崮,我们 就 说日侵华战争,你  ...

用些“忍者心”,打好您自家村头的仗好了。。。。。。。
别忍成太监就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9 13: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4-7-29 13:33
用些“忍者心”,打好您自家村头的仗好了。。。。。。。
别忍成太监就好。。。。

呵呵,这是国学论坛的 夷人与 无心,惯用的 手法,难道你们师出同门。

有理说理,假如 我 对理性说 的 不对 的 地方,直接摆在桌面上{: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8: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yyangsy 发表于 2014-7-27 15:32
理性,是指人通过正确的逻辑思维推导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思维方式或说过程的能力。

其来源有二。先天方面 ...

关于先生这个理性定义提几点看法:
1、将“理性”定义为人的一种“能力”似有些不妥,是否应称之为“理性能力”?
2、定义中出现“正确”一词亦似有不妥,既然是逻辑思维就不应存在正确与否,与先生商榷;
3、更深一层思考:逻辑思维方式是怎么产生的?是天生的,还是从长期的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4、思维规律是如何被验证的?是直接得到实践检验的,还是作为其它科学研究的工具被间接证明的?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