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臆学

[综合讨论] 理性何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4 12: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昼夜,你 转了这么 多理论,你就 用自己 的 话,来 谈谈自己 对 理性的 看法与 认识……。{:soso_e100:}怎么样,可以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4-8-14 12:38 编辑

飬б壬ЩЩЩ
д
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昼夜,这不是读多少书的 问题。有人 读书在 多,没有 自己,也是一张白纸。
假如你觉得我 没有 文化,不够有身份与 你 争鸣。那么,我 现在 就 随便去 找你 引用的一些哲人的 言论来忽悠 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昼夜认为这句话,是 对,是 错呢?  你 是 争鸣理解的?-----理性永远不会过时。理性永远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 在 谈理性,谈的 是 人 的认识三千大世界的理性,不分哲学与 科学。或者说:哲学与 科学,只是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特殊手段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只管问,我只管看。
鸟也鸣,我不懂鸟语。{: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就请昼夜先生,用科学的理性,来 逻辑下,昼夜 为什么不懂鸟语{:soso_e11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08: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昼先生研究西方的哲学文化,言出真理三特质〔性〕;鄙研究传统的哲学文化,也有真理三特性。
一、客观性,包括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此点,鄙与昼先生见解会一致。
二、永恒性。鄙陈述船山逻辑:会通古今通义,也存永恒性。古今通义,一是不同的历史与逻辑时代,有不同意涵的义理,即理性,与时俱进而变化,不会定在,不断深刻和发展。二是不同的思想体系有不同性质的义理,必要辨析而甄别。义理深刻与发展,必有逻辑源根,原创理论。尽管原创理论水平之肤浅,直觉性质成知性,依然是思想之理论基础。终会出现异化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必然有脉理传承的更高阶段出现,方成古今之通义,方有真理的永恒性。对思想体系义理不同的思想本质,较正而甄别,也许涉及另一特性了。
三、崇高、毋庸置疑的地位, “永恒的东西就有了神一般”,该如何付与哲学意涵的理解?鄙的另一特性是古今不易的“人类通性”。远古的人类群居时代,已存“人类通性”:合群明分。合群,有群体组织的生产活动;明分,尽管物质极度贫乏,个人生存,也要考虑他人生存,整体生存。财产有积累,也要明分。合群明分的“人类通性”,一方面产生仁礼的本体论,仁心统同为合群,礼义各正性命为明分,此乃《易传》的道体论,三道三才;另一方面产生质文心性。质,源自人的自然本性;文,根由明分的性善必然之理性文化。心性人事一体,孔儒言仁礼本体,也言仁礼心性与质文心性。明清之际船山学说,“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的仁心统同,也是合群的本体功能、价值与目标;“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恕道明分、礼义安排。合群之仁礼,必存有人事结构的合理性问题;明分之仁礼,必存有社会合理、公平、公正的问题,都与合群明分的“人类通性”关联,都有着明确的仁礼本体的功能、价值与目标,是否与崇高、毋庸置疑地位、即神的特性有相通义?因有古今不易的“人类通性”,方能会通古今之通义,方可辨析思想体系之思想本质。鄙在《“天尊地卑”批判》329楼曾有“人类通性”、古今通义与哲学真理的连贯论述。若可以,从中西文化会通角度融会哲学真理的义理逻辑,也是美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09:2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4-8-15 09:24 编辑

质文刚柔先生帖子以前看的不多,可能对先生用词的理解很难精准到位,但我愿意试试。
首先我并不认为有什么真理。真理不真,真理无理。所以考虑坚持真理的人对真理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真理持有者坚持真理的理由,给出了他们坚持的真理三特质。就理性的真理性展开有针对性的叙述。
若先生对真理颇有研究,那我们不妨探讨真理,将哲学放置一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0:1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4-8-16 09:39 编辑

首先我理解你我对真理的认识或表述是由差异的。我对他人真理的认识更加注重真理的客观属性,而这个客观“人”的成分很少,主要的是人以外的世界存在。而先生的真理具有很大的“人性”成分,并以此展看。
就我看“人性”有三性:
1:自然属性。人的生物本性。
2:社会属性。群体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
3:理性。        人类的思维意识。这个理性与先 生的“心性”有相同有不同。
就我看来,“人性”三性中自然属性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的永恒性,社会属性有些客观性,缺乏永久性。理性我前面有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0:2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我对先生的理解和船山理论的理解,这个心性既有大家通常说的理性思维意识的特点,又有人的本性,其主体内容是理性,人的本性内容很少,但这是心性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0:4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性就是一种不能以人类意志发生改变的一种特性。真理一定应该具有此特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将那些不具备客观性的东西剔除真理的范围。剔除人类理性中的不客观的东西理性还有什么?我认为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我以为不存在什么真理。人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时期的认识就应该一定不同。“天不变,道亦不变”,若此道为客观,天不变道不变,若此“道”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这“道”就一定会变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4:5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4-8-15 15:13 编辑

每种科学或学问都是人类理性构建出来的。构建过程中知识就是这里面的构件,思维逻辑是整个思想框架结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价值观念。若以建筑为喻价值观念就是基础,看不见的地下部分。
价值观念是一般的陈述概念。在哲学里就是世界观,在严格完整的逻辑体系中就是公理体系。任何一个具有逻辑的思想体系,都是由价值观上经逻辑构成思想体系。价值观在一个思想体系中地位绝对非同一般!
之所以喻以地下基础,价值观对任何一种体系都是本体论,或者说价值观不是该系统下的逻辑结果。该思想体系只是做了选择一些结论作为价值观,他的系统是逻辑在这个价值观演绎出的逻辑结果。
比如:哲学中关于世界观只是一种世界本质的陈述,我们无法用哲学的方式去审视我们的世界观。同样不同世界观的哲学争论,就哲学本身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5: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观体系是有客观和主观性的,不同的思想体系起价值观主客观性不尽相同。
价值观体系具有的主观性来自于:
1:主观上对客观的一种选择。
很多看似一个很客观的价值体系,是主观上对客观的选择结果。我们是把这些客观选择成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而没选择另外一部分。比如现代最严格完善的逻辑公理体系的非欧几何和欧几里得几何,它们虽不是同一个几何,但这两个几何仅仅是各自的公理体系中只差了一个公理…第五公理,就是那个平行线不相交公理。如果将这条公理改成平行线相交公理我们就能得出非欧几何,根据相交的不同就可以演绎出不同的非欧几何。
这种公理具有主观性的情况大多数是出自于自然科学。他的主观性相对比较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8: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2:来自于人类的评判、动机、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
社会科学范畴下的学术体系大多数的价值观是来自于主观意愿。人们做事的动机,社会评判的好坏所构成的价值观取向构建出思想体系。这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主观因素,我们完全可认为这类价值观就是主观的。
马克思的思想的价值观有个很明显的价值取向,就是为劳动者鸣不平,仇恨资本主义的剥削导致的无产阶级的贫困,为指出资本剥削的本质,写出资本论,为无产者解放建立共*产主义学说。
孔子的学说是建立在维持周礼的基础上。在保持和严格的周礼,提出了仁,这个社会意识,中庸也是孔子为执行周礼规定的君子品行。儒家沿袭了这种思路以维持社会基本制度的核心,发展延伸了孔子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势必会不断提高人们的意识,或者说人们的思想是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着。那么这些主观性很强的学说的基础(价值观体系)也应该随之改变。当学术体系的基础被社会意识彻底抛弃,那么这种学术思想也就寿终就寝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5 19: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人类通性”,也许我们会意识到那些还具有通性的可能,那些不具备通性。
对人类本身的认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条件以及不同的意识水平都会改变着人类主观,使得产生不同的价值体系,一旦不同的价值体系明确其思想体系的结论就已经确定。
现代西方对人性的看法和中国对人性的看法有极不相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认为“人构成社会”,人是作为社会基本构成,社会性是由人类个性所决定,这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西方学说尊重人的个性,以人类个性为基础构建社会性,人*权、平等、自由自然生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人的认识是“社会是由人构成”,那么人的社会属性是第一位的,人的个性是第二位的,人类个性必须服从于其人类的社会属性。遵守社会制度,符合社会行为标准决定了人的个性,这就是“克己复礼”,客服人类个性服从于人类的社会属性。儒家思想就这样的延续了孔子一贯的价值取向,发展两千年。这两千年中虽儒家体系不断变化,但其以社会属性规范人的个性价值取向一直没有变。发展到今天,要变!一定要变!
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法制及科学为其价值核心。那么中国传统中有哪些思想和这些相违背呢,有哪些不发生冲突,有哪些是一致的呢?今天的社会已经不能回到儒家最基本的价值观上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价值理念不相冲突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08: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就会明白任何专执于一个概念,即便它伟大得无与伦比也是思维之迷失。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kantscritique.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08: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为何不惑?首先智者所以成智者,他对古今中外知识和文化工的吸收感知性强,才会有积累、消化、长进。
而智者所以不惑,智者遇要事、大事,能理性对待,运用感性认知去理性处理时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09:12: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者不惑,惑而不迷。感性理性互为里表,相得益彰。理性指导提高感性认知能力,敏锐感性理性得以提高。固持己见,沉迷己思,当是理性封闭感性,难知世界之大,天地之广。迷于自身小天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14: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显然,会通古今通义,探究的是事物深层的本质性矛盾,方是哲学研究的真理性范畴。昼先生说哲学放置一边去研究真理,真的成为“真理不真、真理无理”,连同客观性与永恒性,也会义理不清,理性偏蔽。至于“神一般的崇高、毋庸置疑的地位”,也难以理解。
所谓客观性、从一般意义来说,是主体活动融入的客观性,包括形上道之导,即政治与思想融入社会存在,人事与心性之主体活动所融入的客观性。从形上与形下、人为与自然、自然与必然的矛盾范畴,引证出矛盾因果多路向的客观性,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可否成实在的客观性。
从辩证法的思维高度,正视与辨析矛盾因果多路向的客观性,预测的权力选择,即会通古今通义的主体选择与设计,以及缺失辩证法的会通古今通义,陷入一人正义、一时大义的理性偏蔽,弃本逐末而导致病症连环,失去的是主体预测之权力选择,只能随流自然的主体活动。辨证法预测权力的主体活动,与随流自然的主体活动,都属于主体融入的客观性。
所谓永恒性,必涉古今之通义、接壤古今不易之人类通性。主体活动融入的客观性,可以畅通人类通性,致古今通义不断深刻化,方有真理的永恒性。也可以堵塞人类通性,异化了古今通义,何谈真理的永恒性?《书》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类通性畅通与堵塞成危微之几,方有思想体系探究矛盾本质的极深研几,探赜索隐。依据于思想史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从矛盾本质范畴去探究历史与逻辑的危微之几,提炼出人类的智慧文化,方以悟觉出真理意义的永恒性。
其实,昼先生心性缠绕依然是哲学文化。从其论理,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一、传统的心性文化,基础理论是质文范畴。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质乃自然本性,文乃理性文化,源根于合群明分的道德心性。也从个体心性的文质彬彬,逐渐延伸到本体论范畴,质文合道与合体,包括功能、价值、目标在内。如船山所说:“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心性文化有着完整的范畴体系,最基本是四大范畴:一是心性基础的质文范畴;二是性命学,研究人的本质规律,及人事结构的本体范畴;三是道心与人心,透视社会与人生,研究环境造人、文化造就心性的本体论范畴;四是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本体论范畴,研究人的活力与能力释放的矛盾范畴。质文的基础性范畴,所研究的是人性自然与性善必然的逻辑关系。人性自然趋向性善必然,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与其它心性范畴普遍联系,透彻于心性人事之本体论所体证出来。
二、昼先生对价值观体系的逻辑论理,鄙深表理解。价值观何以在思想体系、哲学世界观中“地位绝对非同一般”,因为是社会文明走向〔物质、制度、心性文化〕的价值观体系;是涵容着本体之功能与目标在内的价值观体系;也是主体融入,经过实践验证、并予以实现的价值观体系;因而联接着人类通性、会通古今通义,有效地克服人的主观意志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体系有着坚实、与时俱变而经世治用,成大中涵化、中庸致用的理论基础与逻辑体系。《易传》的日新盛德与富有大业,就是其本体论的价值观。世人皆重视,却义理弄不清。“易简理得”表述为人事结构合理性问题,易简逻辑义作简易解,相差何止千里遥。船山的脉理传承,所言及的恕道,“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透彻礼义明分,涉及到社会合理、公平、公正的问题,以及大中涵化的中庸致用问题。三大问题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基础理论。如昼先生所说:“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价值观理论不相冲突的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也是鄙人所论理的中西、古今文化转换的文化基础。
三、关于中西的心性文化差异。西方在物竞天择的竞争环境下形成的强者心性,其价值取向如昼先生所说:“尊重个性为基础构建社会性”;中国文化在追求质文心性平衡、社会与人生平衡的环境下造就了德者心性。强者文化与德者文化都会出现各自不同的理性偏蔽与逻辑异化,中西文化史都会出现不同的文化现象。强者文化与德者文化之间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重力走向偏极所造成的冲突;却又是文化融合,强德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本质变化,强德趋于融和。全球性经济大结局扰乱了,最终、也必然回归融和。德者文化是否就是个人必须服从的社会属性,泯灭个性?不会出现个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德者心性?德者心性与强者心性对立统一的国民心性?强者心性必有鲜明的情欲观,绝不能有抑制情欲的惉滞之情,无欲之理,船山极力抨击,是摧残人的动力与活力、泯灭个性的致命伤。要研究情理、理欲的义理逻辑,研究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的矛盾理论,研究人类通性与古今通义,才能理解德者文化,调理德者心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14:2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4-8-16 14:21 编辑

所谓客观性、从一般意义来说,是主体活动融入的客观性,包括形上道之导,即政治与思想融入社会存在,人事与心性之主体活动所融入的客观性。从形上与形下、人为与自然、自然与必然的矛盾范畴,引证出矛盾因果多路向的客观性,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可否成实在的客观性。(质文刚柔语)
客观性就是一种不能以人类意志发生改变的一种特性。(昼耕夜读语)
明显看来我们各自对我们讨论所使用的词,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足以引起双方理解不同。不同的思想起基本含义在其基本词上。统一行动前,也许我们需要对对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14: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可以,请昼先生参看姜志勇文章《劳思光对“肯定世界”的分析与反思》,〔《国学网》首页《投稿专栏》〕其中阐述主体融入的客观化,以及宋明理学,以及佛老理论所导致客观化的遗落之问题。我也是受到启发,运思到传统文化史的逻辑理解,以及现实生活的逻辑理解,方有认同成深刻。理论是灰色,只有符合社会生活之逻辑,方是常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15: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4-8-16 14:53
若可以,请昼先生参看姜志勇文章《劳思光对“肯定世界”的分析与反思》,〔《国学网》首页《投稿专栏》〕其 ...

谢谢先生推荐!{: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15: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昼耕夜读 发表于 2014-8-14 00:04
2:理性是感性一致性的描述
在经验主义哲学中,理性的对象是感官。(或者说经验)。感官面对着客观表象。人 ...

这个期间人类认识按照实证主义的说法,具有两个“一致性”、两个描述。
第一个一致性是感官与客观表象间的一致性,第二个是理性与感官经验间的一致性。
一个“描述”是感官对客观表象的“概念”“描述”,另一个是理性对感官经验的“理性”“描述”。
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把人类的认识过程明显分成两段,感性和理性,而且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使每段都对自己的“一致性”负责。最明显的是,科学哲学将理性的对象定义为感官经验,而其他类哲学理性的对象是客观本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6 2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哲学下,理性的真理性减弱,但客观的“真实性”增加。以前的哲学客观性是定义的、被认为的、概念上的客观性。而科学哲学中理性的客观性,来自于感官对客观描述的真实性。科学的方法渗透到哲学中。
哲学的客观性、真理性、普适性和神圣性都在减弱。哲学走了下坡。
哲学神圣地位真正发生危机的原因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两场危机。科学的发展就是哲学发展的一种异化过程。科学脱胎于哲学发展后,一直接受着哲学的指导,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后的科学进步的成果,否定哲学的普遍意义。科学就是哲学的异化成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7 18: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鄙认为,专*制是传统哲学的异化成果。专*制是制度,形上道,天命之实在。昼先生认为:“科学是哲学的异化成果”,鄙人不认同。专*制走向衰亡,科学却生生不息。与科学相伴而来的是强者心性,走到偏极而轻于德,方导致哲学异化。或者说,科学成果之实在,未能提纯成哲学抽象之真理逻辑,致哲学异变,责任不在科学。将哲学异化推给科学,不理智的。
二、中西文化各异,若不是设身处地于西方文化环境,去研究西方哲学史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处中国文化环境去研究传统哲学史的逻辑循序与因果源流,恰如古越先生所说:“对古今中外知识和文化感知性强,方会有积累、消化、长进”。鄙研究传统哲学史,为此深有感触!中西文化各异,各有理性偏蔽,各成哲学异化。离开传统哲学的逻辑范畴,仅凭西方哲学文化去图解传统的哲学文化,解释现实的中国文化,必然出现中西文化逻辑之冲突。鄙在《文史谈丛》有贴《艺术与哲学的逻辑通义》,借鉴已故法兰西学士院学士朱德群的艺术观,从艺术到哲学的逻辑会通,涉及中西文化逻辑差异及原理融合的问题。极有体会而成文。昼先生不妨参阅此贴后,再作商讨。
三、昼先生谈及实证主义的两个一致性,第一个一致性是感官与客观表象间的一致性,已经出难题了。表象的客观性,面视的是主体活动融入的客观性;多种可能变化,成矛盾因果多路向的客观性;形上与形下、人为与自然、自然与必然矛盾交杂的客观性;危微之几呈错综复杂的客观性,一致性难得。理性与感官经验间的一致性,更涉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的真确认识,对思想史的逻辑循序和因果源流之通透认识,转化为对人类通性及古今通义的逻辑会通,成抽象之哲学真理。其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知识与文化智慧,也致理性与感官经验间的一致性难上加难!真正的哲学大家、学术权威之所以凤毛麟角,根本原因于此。有真正的学术权威、哲学大家做学术领头人,方有学术人才辈出的局面。昼先生有志此道,当自强不息而努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7 19:4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制是一种社会权力形式,政治范畴。历史发展过程中哲学很少加入政治过程,大多流行于民间。专*制社会下类似于科学、哲学或者其他什么学都是处于专*制权力之下,属于奴仆地位。哲学和政治是两个范畴,历史上很少很少哲学与政治直接挂钩。
MKS主义哲学不同,MKS主义哲学有绝大多数哲学不同之处就是MKS主义哲学的中含有实践论。实践论是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有效联系。或者说只有MKS主义才认为哲学作为政治的一种指导。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7 19: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两位平静、理性的回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7 19:57: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基本认同先生对中西哲学差异的看法。中西哲学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价值观体系不同,那么我们在价值观层面上分析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中西方的逻辑方式差异很小,这样在价值观以上层面对中西文化比较差异,在哲学上一般无太大意义,只是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7 20:2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昼耕夜读 于 2014-8-17 20:35 编辑

实证主义的感官认识有其独特的解释方式。首先实证主义的客观有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述。对于实证主义客观只是我们感官感觉的对象,而我们的感官又只是感觉表象。除了能被我们感觉的表象外客观就什么都没有了。而这种表象一定是我们能描述的,不能描述的表象,什么也不是。
比如一个桌子,对于我们感官来说他的颜色、尺寸大小、功能、样式、材质。。。。。。。等等我们能感觉到并能描述的表象,其他什么没有都没有其他什么都不是。或者说他们只认为座子只是一堆被感觉和被描述的表象。
先生所说的“通古今”我理解是一种追求时间上永恒的表达。就历史来说,这个“通”应该是“变通”的“通”,也就是说在历史的变化中看到古今变化中的沿袭和改变。我历来认为,人类主观上的思想、意识、理性变化很快,在时间上不存在永恒,人类理性的进步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人类现代的理性认识基本上完全是这四五百年的发明或发现,往前的几千年积累的理性现存几乎很少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