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7|回复: 0

[古艺综合] 霓裳羽衣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5 15: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霓裳羽衣舞
来源:中国文艺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描绘了一对似仙女般美丽的舞者所作的精彩表演。此舞以杨贵妃(玉环)表演最著名。她曾自夸说:“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
nt1gp0.jpg
  简介
  《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沉沉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但已非原味了。

  来源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据《津阳门诗》注记载:叶法善曾经引唐明皇入月宫游览,当时秋色已深,明皇颇感凄冷,未曾久留,起回凡界。行至天半,耳闻阵阵仙乐,待回到宫中,尚能忆起其中一半的乐曲,遂用笛子吹出记下。后来西凉都督杨敬述敬献了一支婆罗门曲,其声调与唐明皇所闻仙乐相符,于是他将月宫仙乐作为散序,用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作为声腔,取名为《霓裳羽衣法曲》。
  另在《霓裳辞十首》题解中又记:罗公远多神秘之术,有一次他施法与唐明皇到了月宫,只见仙女数百,皆身着霓衣,肩披白色飘带,随着乐声舞于广庭。明皇问其曲名,仙女答之:霓裳羽衣是也。唐明皇通晓音律,默默记其音调,回宫后,忆及一半,结合杨敬述所献乐曲形成《霓裳羽衣》。而柳宗元《龙城录》上的记载更加有趣:开元六年间,唐明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在八月望日之夜,因申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宫。少时,只觉得翠色冷光,相射玄目,极寒而不可进。忽见美*女十余人,身着洁白丽服,乘坐着白鸾往来其间,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遂又听得乐声骤起,亦甚为清新。明皇素解音律,反复听了几遍之后,已得其大意。不一会儿,申天师意欲返回,三人下界如旋风一般。待落地醒悟,方感意定神回。忆及此前,如醉中梦萦魂牵。第二天入夜,明皇向天师再求往之,天师却笑而谢绝,不再施法。唐明皇凭借着月宫仙娥风中飞舞袖带之情状,编成音律,制出《霓裳羽衣舞曲》。
  根据上述轶闻中较合理的成分以及其他史料分析,《霓裳羽衣曲》应为唐玄宗按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构思,编出了乐曲的一部分,后吸收了杨敬述所献的印度乐曲《婆罗门》而完成了全曲,取名为《霓裳羽衣》。
nt1gp2.jpg
  演绎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殷桃版《霓裳羽衣》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乐曲浅析
  其中一说是唐玄宗一日梦见他遨游月宫,看到许多仙女身着七彩云霞作的衣裳在空中翩翩起舞。一觉醒来,唐玄宗急忙将梦中听到的音乐记录下来,并教他的宠妃依他梦中所见编排舞蹈,《霓裳羽衣曲》描写的就是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大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nt1gp3.jpg
nt1gp4.jpg
nt1gp5.jpg
  歌与舞
  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现在的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群舞
  《霓裳羽衣》舞代表着唐代较高的水平。在内容方面,它显示出两种不同宗教情绪的相互渗透;在舞蹈方面,它将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俏丽明朗糅为一体;在音乐方面,它使婉转清丽的中原清商乐同印度佛曲互相交融,形成既保持了本民族舞蹈神韵、又融化了外来风情,既不同于“健舞”、又有别于“软舞”的特殊风格。《霓裳羽衣》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瑰宝。
  《霓裳羽衣》舞的演出形式并不完全固定,在唐代宫廷的不同时期就有独舞、双人舞和大型群舞的表演。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是他在宝历元年(825年)任苏州刺史时作,当时他看到的是《霓裳羽衣》双人舞,而《霓裳羽衣》在杨贵妃首演及其侍女张云容舞《霓裳》于绣岭宫时,都是独舞。但玄宗时陈嘏的《霓裳羽衣曲赋》有“序其行缀”,“宛似群仙之态”句,显然又是群舞。另有《册府元龟》卷569记:“开成元年(836年)七月,教坊进《霓裳羽衣》舞(河蟹)女十五已下(即”以下“)者三百人。”可见《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较为多样。同时,《霓裳羽衣》舞还流传到宫外,如唐朝贞元年间,在徐州任职的张尚书的家伎关盼盼就颇善此舞,而写下《霓裳羽衣舞歌》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亦曾亲眼目睹过关盼盼的表演。
  当时,白居易任校书郎,趁闲时出游徐州。有一天张尚书请其饮宴,酒酣,张对白居易说:“敝处有一舞伎,唤将出来,助助酒兴。”话音刚落,一青春年少女子飘然而来,妩媚优雅,款然入席。此女子即关盼盼。盼盼陪酒几盅后,欠身离席,翩翩起舞,红色的纱裙,随着体动似彩蝶纷飞,带着微微的酒意,关盼盼窈体生风,千娇百媚,白居易为其所动,即席赠诗:“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关盼盼虽为家伎,但因聪慧貌美而成为张尚书的爱姬。张尚书死后,盼盼念其旧爱而不出嫁,独居张氏旧宅中之燕子楼。一位熟知盼盼身世始末的员外郎张仲素拜访白居易时,吟出盼盼燕子楼诗三首绝句,词甚婉丽。白居易感慨当年宴游之事,依其韵和诗三首,其中之一咏道:“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除了关盼盼,杨贵妃的侍女张云容的《霓裳羽衣》舞也跳得很好,为此,杨贵妃还题写了一首《赠张云容》诗:“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一说该诗非杨贵妃所写)
  《霓裳羽衣》之所以这样脍炙人口,与它的首演者--唐代著名舞姬杨玉环有直接联系。从白居易的诗歌中可以得知杨贵妃和《霓裳羽衣》之不可分--“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杨贵妃表演《霓裳羽衣》可谓炉火纯青。相传唐明皇有一次阅读关于汉成帝的记载,当看到成帝皇后赵飞燕“身轻能做掌上舞”,成帝唯恐飞燕被风吹走而为其修建“七宝避风台”时,为戏杨贵妃之丰腴,玄宗曰:“尔任吹多少?”杨玉环的回答是:“霓裳一曲,可掩前古。”意思是说,我虽然胖一点儿,只《霓裳羽衣》一个舞蹈,就足以令前代所有舞蹈行家们黯然失色,则飞燕的掌上舞又算得了什么!的确,杨贵妃舞蹈起来,既有赵飞燕轻若翩鸿的技艺,又有戚夫人“翘袖折腰”的功底;既有柘枝伎刚柔相济的能力,又会胡旋女流风回雪的绝招,其出类拔萃的表演,使《霓裳羽衣》平添光彩。有史载:“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可见前文所引白居易的“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之句绝非诗人的溢美之词。《霓裳羽衣》从散序的“银蟾亮,玉漏长”、“趁天风,唯闻遥送叮当”到中序的“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直至高*潮后的“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这一全过程所展示的种种审美境界,的确足以让人沉吟陶醉!
  《霓裳羽衣舞》属于“大曲”,“大”是一种乐、歌、舞综合表演的艺术式样,其音乐的曲式结构大致为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散序是散板乐曲,节奏自如,{只由乐器演”,共六段,不起舞。《霓裳羽衣舞》最“是独舞,杨贵妃最善此舞,后白居易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与五十多年前杨贵妃表演的原舞已有很大的不同,已是双人舞,后来发展成由数百人演出的群舞了。
  《霓裳羽衣》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艺术合作的结晶,当杨贵妃马嵬坡被迫自缢后,“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悦”。显然,《霓裳羽衣》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舞蹈结构
  《霓裳羽衣舞》产生于盛唐李隆基的宫廷,其结构形式是“大曲”,音乐类型为“法曲”.“法曲”的特点是:以商调为主,伴奏乐器绝大部分为中原旧有乐器,加编钟、编磬,乐声典丽淡雅。“大曲”以“散序”(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中序”(入拍,节奏较缓,歌声起,有时舞随入),“破”(节奏多变,最后逐渐加快,以热烈的舞蹈将整个套曲推向高*潮)为结构特征。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写: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纍纍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螾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祇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覩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白居易的诗告诉我们,《霓裳羽衣》在乐声初起时,由磬、箫、筝、笛参差交错地奏出悠扬、自由的散序,使乐舞一开始就给观众提供一个含蓄朦胧的诗的意境,让人们不由得从音乐的提示中去展开想象,感受它的氛围和情调。这种由音乐的延续所形成的“舞台空白”无疑唤起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所以,白居易诗曰“曲爱霓裳未拍时”.接着,慢拍子的中序,引出了翩翩舞人,使观众从听觉引起的遐想转向视觉的审美--舞人时而急徐回旋,时而婆娑轻舞;时而像弱柳扶风,时而如蛟龙戏水。娴静时,低眉垂首;急促处,裙裾缭绕。随着节奏的加快,舞蹈激烈到“跳珠撼玉”,观众目不暇接,审美情绪被推达高*潮。可就在这时,音乐却出人意料地嘎然而止,接着又“长引一声”,在人们仍若处仙境的忘我中结束了全舞。
  《霓裳羽衣》舞通过曲、歌、舞的递次运用及同步进行,通过刚柔、强弱、急缓、动静的变化对比,创造了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对比和变化传递出的信息,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想象是无限丰富的。无怪白居易赞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唐明皇的人生理想。刘禹锡诗有:“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与宗教的关系
  《霓裳羽衣》舞的基础结构为道调法曲,声腔却采用了佛曲《婆罗门》(“迦陵频伽”),这一现象,应该说与唐玄宗的思想意识有密切联系。唐玄宗尊儒、佞佛、崇道,他既受过西域僧人不空的灌顶仪式,又将老子的著作奉为真经,所以,儒佛道三种信仰并存在玄宗的意识中。佛教的理想寄托在西方的极乐世界,道教的修炼却着眼于此生此世的长生不老或羽化登仙。佛曲与道调的交融,必然使《霓裳羽衣》带上释道合一的色彩。而实际上,《霓裳羽衣》也正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佛曲在空际回荡,仙子在瑶台曼舞这样一种神幻境界。
  然而,盛唐的气象似乎决定了仙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宗教的世俗化已是当时较显著的一个文化特征。所以“仙境”并非与“凡界”完全隔绝,而“凡界”也未可没有“仙境”之妙。如此,唐代世间盛行的胡舞胡乐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入了仙子们的“大雅之堂”。于是,在“飘然回雪”之后,《霓裳羽衣》出现“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舞人紧应乐声、足踏繁节,撼身动臂、珠玉相振。这些大幅度的腾、转动作和快速奔放的舞姿,无疑再现了西域乐舞“回风乱舞当空霰”、“跳身转毂宝带鸣”的情状。这样的处理,十分自然地创造了一个缥缈朦胧、似近又远、亦虚亦实、天上人间的幻化的意境。

  历史记载
  李隆基是唐朝中叶的一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后期李隆基为奸相杨国忠包围,不理国事,但他对音乐艺术还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赏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录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赏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
  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赏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赏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 。

  相关考证
  关于《霓裳羽衣舞》的创作,白居易在诗中说道:“杨氏创声君造谱”,然在其自注中又说“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说的有些模糊。
  古今学者对《霓裳羽衣》的创作多有考察。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引两说:一说为,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故刘禹锡有诗云“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二说为,(唐)卢肇《逸史》载,天宝初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游月宫,见仙女数百人,“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此何曲也?”答曰:“《霓裳羽衣》也。”玄宗默记其声调。天明传谕伶官,以其声调,作《霓裳羽衣》。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引用文献甚夥,均牵涉唐玄宗游月宫事。王灼认为:“月宫事荒诞,唯西凉进《婆罗门曲》,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最明白无疑。”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总结道:《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在开元年间(713--741)的作品。他创作的情况大致是如此:他登三乡驿,望女儿山的时候,他对着山景,心中忽然兴起了往月宫去听音乐的美妙幻想。他游山回来,就想用音乐把这幻想描写出来。最初他写了一半,没有写完,就搁了下来。后来碰巧西凉府都护杨敬述献进一个印度的《婆罗门》曲,唐玄宗觉得它和他正在写作的作品的要求,有可以适合之处,就又加用了《婆罗门》曲作为素材而写完了全曲。”
  《霓裳羽衣》为大型歌舞曲,是大曲中的法曲,属于宫廷宴饮、欢娱时所用的燕乐范围。唐代社会开放,并不禁止民间使用。从古今学者的考证得知,此曲融合了古印度的《婆罗门》曲,请看下图今人表演的仿唐歌舞《霓裳羽衣》:翩若惊鸿

  翩若惊鸿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贵妃,号太真。她“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又据(唐)陈鸿《长恨歌传》,贵妃进见唐明皇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一天,木兰花开,不知为何,唐明皇却高兴不起来了。这时,杨贵妃忽然“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这是(宋)乐史在《杨太真外传》中的记载。“回雪流风”,是对杨玉环跳《霓裳》舞时的精彩场面描述。那次,她显然是独舞。
  风流皇帝唐明皇和倾国美*女杨贵妃均为音乐舞蹈天才,他们夫妻二人指导宫中妓女表演《霓裳》,群舞时,杨贵妃甚至亲自上阵,作为领舞,也是完全可能的。可以想见,由一流艺术家亲自执导、众多美*女参与表演的这台歌舞,该是何等地美艳绝伦、流光溢彩!
  根据白居易的诗篇推断,《霓裳羽衣》的表演情况为:白居易诗中所说的“散序”共有六段,是乐器独奏、轮奏,不舞不歌;中序有十八段,节奏有定,抒情的慢舞,可能伴歌;接下来,音调由舒缓转为急促,音乐术语称为“破”。《霓裳羽衣》的破有十二段,可能只舞不歌。结尾时节奏放慢,最后一音拖长。
  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木船开行十五里,他还在听,说明这支舞曲很长。可惜的是,由于元稹(字微之)寄给他的乐谱已佚,元稹现存作品中也无此谱,我们已无法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霓裳羽衣》了。
  “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 这是晚唐时的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中对歌舞的论述。译成白话为:所谓歌,是音乐的发声,故而弦乐不如竹制管乐,管乐不如人唱。人唱远远高于任何音乐。所谓舞,是音乐的容貌。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
  关于大小“垂手”,有的解释为舞乐名,有的解释为舞姿,在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中,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这是白居易在《燕子楼三首并序》中为盼盼写的诗句。那么,盼盼是否真地跳过《霓裳舞》呢?
  我们已知,《霓裳羽衣》为大型歌舞曲,据《杨太真外传》,唐明皇在月宫见到表演此舞的仙女有数百人之多,而张愔的家妓,加上盼盼也不过三四人,有“拣得如花三四枝”为证。人数如此之少,能否表演起来呢?笔者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根据白居易的那首诗篇,他在苏州教授这台歌舞,跳舞的妓女也只有李娟、张态二人,说明舞者可多可少,杨贵妃为逗唐明皇高兴,不是也“回雪流风”般地独舞吗?所以,盼盼一人独舞,也是完全可能的。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那里无人懂得《霓裳》;他的朋友元稹(字微之)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他辖下的七县十万户,也无人知有《霓裳》舞,而二十年前的盼盼,却能跳此舞,说明当时徐州的乐舞水平较高。盼盼虽无诗章传世,但她会跳《霓裳》,又赢得大诗人的赞美,她九泉之下,也应该偷着乐了。
  问题是: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有“当时乍见惊心目”句,表面看来,他是首次见到此舞。笔者认为,在家宴和在宫廷表演此舞,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水平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他的这句诗,我们应该理解为:他乍见宫廷舞蹈队的表演,令他触目惊心,而不能说明他是第一次欣赏此舞。“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霓裳羽衣》来到人间并非八*九年,我们已知此曲创作于开元年间,即便从开元年号的最后一年,即开元二十九年(741)算起,此曲距离白居易写《霓裳羽衣歌》的年代--宝历元年(825),也整整过了八十四年!这也充分说明,白居易诗中的“乍见”、“八*九年”仅仅是对他元和年间在宫廷欣赏到的《霓裳舞》而言,并非否认他曾看过盼盼跳的此舞。这里,笔者还要指出白居易记忆上的一个错误:从宝历元年(825)上推八年,为元和十二年(817),上推九年,为元和十一年(816),可这两年白居易都在江洲司马任上,根本就没有可能观看宫中的歌舞表演。上推十年正合适,那时他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有条件侍宴、观看歌舞。
  也许白居易故意回避这个令他伤心的年份--元和十年,即公元八一五年,他在那年三月的“寒食春风天”观看《霓裳羽衣》之后,六月,他就遭诬被贬,被逐出京城了。我们后人反倒要庆幸:他若不被贬到江洲,我们怎会读到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琵琶行》呢?
  据《长恨歌传》,白乐天与陈鸿、王质夫是好朋友。他们游仙游寺时提起唐明皇和杨贵妃之事,感慨万千。王质夫举酒对乐天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就写了千古绝唱《长恨歌》。按:希代,绝代;出世,超出世人。
  《霓裳羽衣》乃是绝代之歌舞,没有白居易超世拔群的大手笔,只怕我们连其仿唐歌舞也见不到了。

  今日《霓裳羽衣舞》
nt1gp1.jpg
  概述
  由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是在古代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舞曲,吸收本民族舞蹈语汇,进行科学融合而创作的。编导在舞蹈动作上提炼出“顶胯双手划八字接胸前立掌”、“圆胯平推手送胯转身”和“顶胯踞脚轻摆手”主题动作,并将其动态、节律、动力变化发展,时而用于独舞,时而用于群舞,时而用于造型对比,时而用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时而以横排走来,时而以三角形向前移进……从而营造了一种仙境,刻画了仙女之美。舞蹈肢体语言是描绘生活图景、传达思想感情和塑造意境的主要手段,但塑造意境,舞蹈服饰的功能也不可忽视。白居易描述当时之舞时,说舞者“不着人间俗衣服”,头饰上是“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所以编导们首先从服饰装束上设计创造出仙女的形象:霓裳,即云一般的裙子;羽衣,即绣着羽毛的外衣。为了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绣着羽毛的衣饰已不被采用了,我们看到的是舞者身穿月白色闪光裙子,头戴“步摇冠”,脖颈和衣带上首饰装点,显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即使没有了羽毛的装饰,“羽化登仙”的意境也丝毫未削弱,反而经过编导们动作上的设计,更加突出了幻化成仙的效果。今日《霓裳羽衣》
  舞蹈结构
  舞蹈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即“引子”:烟云缭乱,一群身穿月白色裙子的舞者以圆场步出场,继而下场,给人营造一种仙境美景。
  第二部分即“散序”:在一段以筝、箫等合奏的悠扬动听、委婉连绵的乐曲声中,舞者们以三斜排出,出现主题动作A:一手置于耳旁,一手在来回轻摆,顶胯踞脚往前。时而一蹲一立,时而绕圈,时而“吐珠式”,变幻莫测。
  第三部分即“中序”:在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舞者入拍起舞,出现主题动作B:双手在胸前划八字后接上下胸前立掌,继而双手身前平圆推手送胯后转身,成一手上提腕,一手胯旁摊掌;或一人在前领舞,其余则围在一旁;或几竖排对插做主题动作B,显得那样的轻柔飘逸、超凡脱俗,逸出浓浓的宗教气息。
  第四部分即“入破”:音乐节奏变快,群女布满舞台,分两边交替进行B组动作,待下场后,音乐静止,舞者碎步流动上场,由鼓点伴奏。随着鼓点轻重缓急,她时而划八字胸前立掌,时而平圆送胯,眼随手动,一举手、一投足、一眼神都十分传神,可谓“娇眼如波人鬓流”(李太玄《玉女霓裳诗》)。在极富印度风味的一动脖前行后,提裙平转一圈接原地旋转,提裙手上举,…大摆裙随之飘动,好似仙女踩在朵朵白云上飘动。至此,群女上,引出高*潮,或一横排做主题动作A,或分两边交替穿插,或成大三角形,或以圆场步内逆时针流动,显得柔美典雅、清丽悠扬与俏丽明朗,空幻而虚渺。
  第五部分即结尾:在繁复的高*潮后,音乐慢收,舞势随风散复收,领舞在中,成双手上下立掌,四周围绕一群舞者,似开屏的孔雀。那营造的仙境,仍悠然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霓裳羽衣舞》代表着唐代舞蹈的高峰水平,今天被现代编导复现的它同样光彩夺目、妙不可言。在古代,它显示着宗教情绪的渗透,糅合着传统舞蹈的妩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明朗俏丽,交融着婉转清丽的中原清商和印度佛曲。在今天,它表现着当代中国舞蹈的审美和品格,继承着历史记载上应有的绚烂与夺目,创造着已无法完整呈现的历史情结,与历史上的辉煌一起,延续着《霓裳羽衣舞》绵绵不断的青春与活力。
  编导是在古代诗人形象描绘的基础上,根据流传下来的《霓裳羽衣舞曲》,再结合中国古典舞语汇,提炼出“顶胯双手划八字接胸前立掌”、“圆胯平推手送胯转身”和“顶胯踞脚轻摆手”主题动作,并将其动态、节律、动力变化发展,时而用于独舞,时而用于群舞,时而用于造型对比,时而用于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时而以横排走来,时而以三角形向前移进……从而营造了一种仙境,刻画了仙女之美。
  舞蹈服饰也较好体现了仙境,舞者身穿月白色闪光裙子,头戴“步摇冠”,脖颈和衣带上首饰装点,显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