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道德经》总体理论框架初探之三:为道无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7: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对。空就是实在,又叫实相,又叫真空妙有,又叫智慧,又叫佛性,又叫法性,又叫菩提,又叫如来。
佛家追求的是圆满,不是残缺的,众生迷于二见,所以有个幻相(假二相)出生,并因此而生生死死,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残缺的,没有佛的智慧,没有佛的解脱乐,没有佛的自在,没有佛的神通方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7: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0-13 17:10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3 16:42
如此说来,佛学领域原本就没有任何实在之物,也并不追求实在之物;
而唯一永恒的就是“空”,“空”也就 ...


本人认为:从空宗的角度,故我在先生理解基本靠谱!(建议将佛学改成佛教或佛理为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7: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0-13 18:55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3 17:01
不对。空就是实在,又叫实相,又叫真空妙有,又叫智慧,又叫佛性,又叫法性,又叫菩提,又叫如来。
佛家 ...


说法先生点评:【先生要讨论佛法,本人很愿意,不如从新开贴,在这里讨论容易搞乱主体】
——可以,先生选哪里为好?
——浅见:如果先生辩才无碍,真的理解佛法,其实当下便是!为何又起分别心?
——主题为探讨“《道德经》总体理论框架”!先生为何频用“空”“真如”“不二”等《经》中未见之概念来理论(或说“搞乱”)?
——您想将“讨论”引向何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0: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3 17:01
不对。空就是实在,又叫实相,又叫真空妙有,又叫智慧,又叫佛性,又叫法性,又叫菩提,又叫如来。
佛家 ...

呵呵,学法先生不要忙着叫、又叫;
这种不是、就是、又叫的言说方式我不擅长。
空与实在的关系究竟如何,那首先要看你是如何定义“实在”这个概念的;
柏拉图的实在是理型,而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世界的永恒实在;
也因此基*督教与柏拉图颇有整合的空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3 21:09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3 13:38
法性不二的意思,是说一切幻生幻灭的法没有自性,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灭之见不停地转换,用现代科学的 ...

我得感谢观云客先生和学法先生为我进行的佛法启蒙,虽然我并不认为能就此“懂”了佛法,但或许可以勉强交流了;
我理解,作为一门经过数千年锤炼的思想体系,佛法必然是博大精深的;
这种博大精深首先就会表现在概念的丰富内涵之上,这在儒道思想和西方哲学也是如此;
好在使它们之间能够得以交流的并不见得是概念的相同定义,而是基于人类共通性的思维法则;
虽然这也不见得就是静态不变的,但必定是共通的,至少也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既然有所启蒙,我想回过头来研究一下学法先生早先的发言,这些言论在前面的追问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
先来看这一段:法性不二的意思,是说一切幻生幻灭的法没有自性,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灭之见不停地转换,用现代科学的话说,人的细胞每天都再不停地换新,从出生到30是增加,从30到死亡之前是减少的,其他物质也是一样,不停在转变,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而这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说不异,,同理这一切法之间是相通的,通过什么相同?是通过虚空,通过因果的链条。所以说一切法不二,不一也不异

鉴于我几乎为零的佛法知识,还是有必要逐步推进,请两位先生指教。
首先请问学法先生:一切法所令人遗憾的问题究竟是“没有自性”,还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既然说“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灭之见(间)不停地转换”,那似乎就不能说是“没有自性”;
你这个表述是否需要做出调整,以便达到语法上的合理性?
抑或是原本就可以如此表达,只是我没有理解其中的妙处?
如果这涉及佛法的不同分支理论,请最好不要把它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引用在同一个表述之中,或者请分别予以注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2: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3 22:30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3 16:13
无边法身的性是空,不落于有无的空,不落二边,所以是真实存在,是永恒的存在。众生迷于法相差别,所以不 ...

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完成。

“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所谓不落二边;
这种“不是什么”的否定性的说法并不能构成对“空”的直接界定;
我想请问学法先生:除了“空不是什么”之外,“空”究竟是什么?“空”的佛法内涵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请观云客先生予以指教;
我的确感到这个“空”很迷人,想首先在概念上尽量予以厘清,请指教,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4 08: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3 21:01
我得感谢观云客先生和学法先生为我进行的佛法启蒙,虽然我并不认为能就此“懂”了佛法,但或许可以勉强交 ...

首先请问学法先生:一切法所令人遗憾的问题究竟是“没有自性”,还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既然说“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灭之见(间)不停地转换”,那似乎就不能说是“没有自性”;
---------------------------------------------------------------------------------------------------------------------
没有自性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比如物体桌子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桌子自性,他在变化,他是从木料,通过人工,转变来的,然后虽已成桌,随着又在向者烂木转变。。。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您说:“不能说没有自性”也对,只是没有常住的自性,但幻变瞬间总有个相似的自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4 08: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3 22:26
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完成。

“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所谓不落二边;

“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所谓不落二边;
这种“不是什么”的否定性的说法并不能构成对“空”的直接界定;
我想请问学法先生:除了“空不是什么”之外,“空”究竟是什么?“空”的佛法内涵是什么?
--------------------------------------------------------------------------------------------------
佛法的空义,1.万法是因缘所生,也就是因果幻化,所以没有常住的自性。万法如果能穷究之,最后总是空,也即是心经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空如一个容器,一个无边的容器,其中包含了有(色法),也包含了无(非色法),但不能说有是空,也不能说无是空,也不能说离有是空,也不能说离无是空。不知您是否理解这句话?
                   3.以智慧观察,万法无常住自性,遍求此自性不可得,因此说缘起性空。性空故,心无求,心无求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心无恐惧,远离颠倒梦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09: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4 10:51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4 08:47
“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所谓不落二边;
这种“不是什么”的否定性的说法并不能构成对“ ...

学法先生诲人不倦,我是非常感动的,谢谢。

学法先生说道: 2.空如一个容器,一个无边的容器,其中包含了有(色法),也包含了无(非色法),但不能说有是空,也不能说无是空,也不能说离有是空,也不能说离无是空。不知您是否理解这句话?

我是否理解这句话呢?
我得说,我不打算仅仅从字面上予以理解;
而且恰巧,如果你只打算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那么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虽然你可能觉得自己是理解了的。

释义学的第一个阶段是文本批判,这里的“批判”是这个概念的早期用法,意指勘误;
对各种经典文本作出理解,都势必涉及一个文本辨识的问题;
一方面是原本就存在的文字、概念、句法错误,和数千年承继过程中的以讹传讹;
另一方面则是原始思想的后续演变过程中所造成的不一致、甚至是背离;
而对于佛学经典这种规模庞大的舶来品来说,翻译过程中造成的疏漏、生硬、概念内涵丢失或者膨胀,更是不容忽视。

我以为,佛法有关“空”与“有”这两个概念的辨析是透视其思想框架结构的钥匙;
我打算以刚从观云客先生和学法先生那里得到的些微佛理知识作些推测性的框架理解;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不妨趁着无知来他个天马行空、忘乎所以,呵呵,英雄本色是也··········

这原本应该在佛学版重开一贴;
但考虑到与本帖主题颇为相关、方式相同,而且缘起于此贴,最终还有可能回归本帖主题;
既然是无知者的天马行空,也唯恐被佛板大贤们群起暴扁,而这里的几位学生可谓温文尔雅、大肚能容;
因而不妨化繁为简,就地起作,呵呵,请观云客、学法、刘先生及各位贤达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09: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4 10:51 编辑

佛法总体理论框架初探之一:“空”、“有”辨析

这个题目很吓人,而对于知道在下底细的人来说则是很搞笑,要是改为“无知无畏说佛法”或许最为恰当;
呵呵,放肆一回,也算是一种学习方法吧!

另外,有一点必须首先说明:我所说的佛法应该称为“学法先生教给我的佛法”,因而其中若有言辞上的冒昧也就完全不是针对佛法本身的,而仅仅是对学法先生的讨教方式;
此点尤为重要,不得不再三重申。

这算个前言吧,或许是古往今来最不靠谱的前言了,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0: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5 14:11 编辑

1. “空”与“有”的疑惑
佛法的核心概念无疑是“空”,而显然,与“空”相对的则是“有”,紧密相关的还有“无”;
涉及这三个概念的解释、界定、定义必定是佛家理论无法绕开的、浓墨重彩的部位;
但我不得不十分遗憾地说,我至今所看到的有关论述完全沉浸在佛学语境之中,没有形成一种在通常理论语言方式上的阐明;
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直接的理论或实践上的考虑;
但我感到这种状况至少不利于佛法的传播,甚至有可能在佛学人士内部形成某种由语言幻相所主导的理论思维方式。

我正在接受佛理启蒙,或许对一个特殊问题具有较高的发言权:基于概念不理解所造成的疑惑;
显然“空”概念是最大的疑惑所在地;
对此时内心体验的描述或许具有某种现象学的本质性价值;
还有可能成为一种原始感受的记录,以防他日陷入形而上学的迷途。

“空”非有、非非有,亦非无(不知是否“非非无”);
学法先生又说道:不能说有是空,也不能说无是空,也不能说离有是空,也不能说离无是空
对此我的疑惑在于:
1. 除了“非有”和“非非有”之外,存在集合之中还剩下什么可以拿来与“空”相对应呢?或许只有“无”了;
2. 但这条路马上就被堵死了:空亦非无,把空理解为无显然是一种错误——如此一来,“空”究竟是什么呢?
3. 一种否定性的界定无疑不能满足一个概念的定义需要,我期待确定性的内涵界定。

令人感动的事情接踵而至,学法先生如及时雨宋江给我提供了“空”的肯定性定义:空就是实在,又叫实相,又叫真空妙有,又叫智慧,又叫佛性,又叫法性,又叫菩提,又叫如来
呵呵,我得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高大上的伟大事物了,但很遗憾,却仍然没能解除我的疑惑,反倒是平添了更多的问题:
4. 学法先生所提及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一种“有”,那么这些“有”如何可能与“空”在任何层面上构成统一呢?
5. 能够与学法先生的描述相符合的其他事物大概只有基*督教的全知、全能、全在、全善的“上帝”了,但显然,基*督教的上帝却是一种普遍必然的、本体的“有”。

昨天晚上延续了这几天的求知欲,多少还有些急躁情绪;
看到刘先生的一个说法令我找到了些微感觉:本体就是“空”;
我感到或许有可能为我的那个康德式的疑惑提供初步的答案:“空”与“有”的悖论式关系是如何可能的?要解除这个悖论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疑惑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甚至比诲人不倦的学法先生还要好一些;
我不仅寄望于疑惑对我的教导,我还感到必须牢记这些疑惑,就像不能忘记自己的老师那样重要:这种记忆会时刻提醒我们自己是多么无知以及究竟是什么推动着我们去求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4 12:49 编辑

先生和大多数初学者一样,都是被文字相迷惑,不能透过文字看到实相。  发表于 48 秒前
建议先生读读佛经,比如大般涅槃经,其中精彩的辩论很多。  发表于 1 分钟前
···························································
呵呵,我这就是在努力破除“文字相”。

学法先生批评我“被文字相迷惑”,可能有这样一个涵义:文字无法透彻阐明佛法;
但我以为不然,有关这个问题值得日后单独讨论;
在这里我想先在理论实践上尝试一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4: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5 14:16 编辑

2. “空”与“有”——思想史上最恐怖的文字迷局

疑惑所激发的思考至少有一种方式:关联尝试;
这种尝试通过人类心灵的最高贵力量得以进行:想象力,包括回忆、联想、预设、构思、综合,如此等等——虽然不能仅仅由想象力来完成。

我联想到推动佛家思想的最初疑惑——呵呵,这一次又是疑惑为思维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不只是我个人的疑惑;
学法先生说:一切幻生幻灭的法没有自性,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灭之见不停地转换,用现代科学的话说,人的细胞每天都再不停地换新,从出生到30是增加,从30到死亡之前是减少的,其他物质也是一样,不停在转变,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而这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说不异,同理这一切法之间是相通的,通过什么相同?是通过虚空,通过因果的链条。所以说一切法不二,不一也不异
我感兴趣的是其中述及的人类宗教、哲学思考的一般性推动力:不安于无常幻灭,祈求确定和永恒;
不同的思想体系当然会在理论上具有各自特征,但人类思想所立足于其上的生命关联*总体之基本法则必定共通;
佛家思想也显然概莫能外。

由疑惑推动的思考给出了令人震惊的结论——我相信我遭遇了人类思想史上最大的文字迷局:所有有关“空”与“有”的理解障碍不过是出于一种粗糙的概念漂移!
“有”概念在佛法最初的思考诱导之下被悄然作了限制,“有”不再是所有存在者的总称,其内涵被“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的“法”所取代;
于是“有”与“非有”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剩余”,即“永恒不变的有”——这可以理解为理性幻相的生产性;
这个“剩余”产品的确是“非有”、“非非有”的,也的确不是“无”:“永恒不变的有”的确不是“幻生幻灭的有”,但却也不是非有(此处有概念又进行一次回归式的漂移)、更不是无;
这个“剩余”产品就是“空”!
佛家为自己的理想制造了一个世俗现实之中所不存在的“有”,再以“空”将其与世俗的“有”相区别,却没有注意到它在词义上仍然应该被归于“有”;
于是就形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文字迷局,也造成了佛法理解的一个人为障碍;
而以“空”来概括这个“剩余”产品,也是思维的一次幻相性质的漂移成果。

可能有人会反驳说:“空”也是“法”,也不具有“自性”;
在这里我不得不以我几近于零的佛学常识提醒反驳者:至少在说一切有部那里,自性与空并不冲突;
而在空宗也不见得就是纯粹拒绝自性的,它的“无自性”其实不过是说“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对于“空也是空”的说法,完全有可能也是一种语言诱导下的绝对化;
当然也有可能基于“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这个方向来理解,比如现代哲学本体论的时间性、历史性。
但这些说法都并不与上述“剩余产品”论相冲突,或者有任何不可调和的冲突、无法解释的矛盾。

此其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4: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常见的认识是世俗将空理解为断灭,认为灭掉人的生的本能就是空,但空远不是此意,空是证得万法平等,空是证得不生不灭的法本性,空是证得不二的中道实相,空是证得平等性智,空是证得大圆镜智慧。  发表于 14 分钟前
空,是离一切知见之名相的内涵和外延的束缚,具无限包容性,一切相对而生的色法和非色法都被空包容。因果都是从空而生,然后又归于空,自性只是幻相,不生不灭的空是真*相,是本性。  发表于 20 分钟前
空确实不具有自性,如果空有自性,就不能容有,不能容万相。  发表于 25 分钟前
···················································
呵呵,我所要做的就是厘清你佛法观念中的似是而非之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5 14:27 编辑

3. “空”之于“有”:概念漂移是如何可能的

人类思想显然具有某种程度的规则性,虽然这种规则也许并非是静态的,而是时间性、历史性的;
但不幸的是,人类思想的规则性也还颇为脆弱,以至于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干扰、特别是其自身的滥用而导入歧途;
人类思想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行走于歧途之上的人类思想如何觉悟、如何回归正道的史诗——虽然这种回归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我们仍然行走在有所矫正了的迷途之上;
而哲学思想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则主要是由于哲学的批判性价值:哲学既是人类思想陷入歧途的主要方式,也是对思想歧途进行批判以至于觉悟的必要条件。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你所指出的“迷局”成立,那也不过是“文字迷局”——这可是你自己说到哦!
我看有必要先做个说明:文字迷局仅仅是结果,而推动人类思想走入这个迷局的因素却十分复杂;
我在这里尝试来设想“空”之于“有”这个文字迷局是如何得以实现的,设想一种最为可能的内在机制;
这样做既是一种理论责任,也可以顺便展示人类思想规则的软弱,以期唤起思想者维护思维规则的意识。

佛家注意到人类最为根本的一个烦恼:无常短暂;
佛家打算为人类解除这个烦恼,为人类提供一个确定的、永恒的立足点——这是人类心灵一个最为典型的冲动。
佛家睿智地向世人指出,所有那些日常经验到的幻生幻灭之物、包括我们自己都不过是一种意识幻相,人应该破除这些幻相,觉悟到它们都不过是个“空”;
于是对“空”的觉悟就成了一个首要的思想目标;
进而,思想者遗忘了这个“空”当初不过是对经验之物的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理解,于是“空”就在思维中转化为与经验之物对立的“理想者”,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这个与经验之物(“有”)对立的存在当然应该是“非有”,在最初的观念中,这个“非有”毕竟还是一种特殊的“有”,亦即非经验性的“有”,因而也就当然是“非非有”;
但随着概念体系的日益结构化,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促使思想者遗忘了这个特殊的“有”的本性,而被“空”的词义诱导到一种“空”还是空的纯粹性;
这个概念漂移最通俗的说法就是:“空”原本是个形容词,而理想性的“有”应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

另外,如果思想者在其思维中只将经验性的存在者概括为“有”,他就会很容易被自己潜意识(前意识)中“有”的属性所引导;
他会把他所设想的理想的、永恒不变的存在者以现实的“有”的某个属性与之作区分,比如短暂与永恒;
同时他也会把他所设想的存在者以另外的属性与现实的“有”相关联:比如毕竟都不是“无”;
于是就形成了“非有”、“非非有”的特殊理解;
其实这个“空”概念很简单,不过就是人类理性的一个理念,一个理想的存在者。

这种概念漂移在佛教这样复杂、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特别是对核心概念没有得到准确界定,且又解释者众多的情况下,就更是难免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16: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4 20:01 编辑

4. “空”概念在形而上学层面上的进一步纯粹化、绝对化

写得有些急,也就难免有些粗糙,再加上我这个“半佛盲”,其中必定有许多需要给出根据的地方却被我“独断”了;
好在这不过是一个尝试性的和推测性的构想,具有充分的调整空间。

我推测——并非毫无根据,在原始佛教阶段,佛法理念完全忠实于人类真实的心灵关切;
但随着佛祖寂灭,各路“才智”之士就不免形成了一种竞争性的佛理解释:在此进程中,某种高大上的追求很容易逐步渗入;
其实这种解释活动就像道德经的释义史那样至今不疲:解释、再解释、对解释的解释,如此等等;
这当然是人类思想扩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但也同时是人类思想走入歧途的历史画卷——当然也可以是拨乱反正的历史、相互缠绕的历史。

人类理性原本就存在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幻相的倾向性;
雅利安人的这种倾向或许尤为强烈,这从西方世界对基*督教的形而上学改造即可见一斑;
一个产生于人类特殊心灵领域的宗教信仰十分容易与这种倾向产生共鸣;
而其结果就是形而上学的纯粹化、绝对化。

“空”由其最初对经验性的“有”的本质的洞察,漂移为宗教理念的语言概括;
继而又被剔除了其中原本内涵的理念性的“有”的要素,被纯粹化为空之又空;
其实此时所谓的“空的存在”就已经在语法结构上流于一个非法概念了;
而如果此时的佛经解释者想要避免概念歧义,就完全可以借鉴道德经的处理方式,把“空”界定为“恒有”即可;
当然那样一来,佛学经典或许就完全失去了神秘性;
我以为,这要么是解释者早就遗忘了佛家最初的疑惑和对疑惑的解决方式;
要么就是故作神秘,以维护宗教的话语权,这在基*督教历史上可是教会的一个最拿手技法。

在没有达到理性批判的形而上学思想家的推动之下,“空”的进一步绝对化就难免在这种理性幻相的范围中继续演进着;
于是,“空”最终被“上帝”化了:另一个全能、全在、全知、全善的本体性存在就此形成——亦或许就是“上帝”的原始法相;
学法先生说:佛法以心行合一为宗旨,以证得一切种智为目标,以生死烦恼和所知烦恼尽为目标,以证得无边法身为目标,以证得无量方便神通力为目标
佛家人士完全遗忘了最初推动佛法思想的人类精神关切:对确定性和永恒的想望;
他们形而上学地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并且并不感到实现这些目标有什么困难;
“心行合一”的佛法宗旨对他们来说瞬间就蜕变为“心想事成”的精神上的英勇无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4 2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4 21:23 编辑

5. “空”与“上帝”:形而上学的共通性

学法先生在101楼的评注中批评我把“空”与“上帝”相提并论,学法先生说:基*督教的上帝是人格化的,依然有烦恼,和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我得承认,“空”与“上帝”的确不具有同一性——虽然我不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像学法先生说的那样,这个问题不妨另议,下文或许也会提及;
但如果我们从本质性的层面上去考察这两个概念,就会发现,它们竟然相似惊人。

我所谓的本质性层面指的是:“空”与“上帝”都是人类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理念,都是人类理性非法运用的产物;
也就是说,它们虽然在各自描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却分享着相同性质的理性错误;
而就历史演化来看,它们步入歧途的步骤也几乎雷同。

佛教和任何宗教信仰一样,其真理性源于人类心灵的特定领域,它们不能在理论理性、即思辨领域获得辩护;
以思辨的方式谈论信仰,一旦涉及到根本性的问题,它们就必定会陷入自相矛盾或者二律背反。
其实这一点对于佛教人士而言并非陌生,甚至经常看到他们以此对别人展开批评;
但他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如此作为。

不幸的是,宗教历史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走向歧途的;
它们通过心灵的特定方式获得了某种必要的精神慰藉,却很容易与人类理性的非法运用倾向相呼应而走向形而上学;
他们把人类心灵建构出来的某种理想存在当作比经验性事物更本质的普遍必然性,亦即本体论的存在者;
似乎人类不仅可以达到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理想状态,甚至还必须以这类理想为目标;
更有甚者,他们还会以哪种理想状态更为高大上为标准来评判不同宗教思想的真理性并作出高下之分;
上面引用的学法先生那句话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个例:似乎人类思想的高度要以小说人物的法力大小来衡量。

我也正是在人类心灵层面上把佛教的“空”理念与基*督教的“上帝”理念作对比的:
形而上学化的宗教理论,它们虽然具有不同的构想特征,但却分享着同样的形而上学错误。
宗教思想完全可以在其特定领域为人类提供有效的精神寄托;
形而上学化不仅不能为宗教带来理论辩护,相反还会动摇宗教的真正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9: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可以和一切外道辩护,而且一定胜过外道。 佛教没有二律背反的现象,佛法是一以贯之的。您认为的二律背反绝对是您观念的错误,而不是佛法的矛盾。佛法如果有矛盾,象基*督教那样,自然会招来无数的质疑。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嗯,我相信学法先生的确是“胜”了;
一方面,“心想事成”原本就是一种最简单易得的取胜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以佛法的方式把“胜”这个概念本身作些处理;
于是我们都可以在完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只借助的语言本身就足以“心想事成”了,呵呵·············


您对我执是怎么看的,我说上帝有我执,而佛没有我执,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不知这个问题,那么对佛法的认知要大打折扣。  发表于 1 小时前
·····························································
“上帝”是否有“我执”是一回事,“我执”有什么不妥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失去、或者说脱除“我执”究竟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抑或仅仅是某种精神上的病态还很难说——即便“没有我执”不是一个非法词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9: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妨从您的信仰入手,看看您的信仰有没有二律背反?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这个问题需要多说几句。

其实在107楼和106楼中,这个问题原本就是主题之一;
只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与学法先生的固有观念格格不入,因而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我不妨再啰嗦几句。

我再三强调,包括佛教在内的人类信仰源于人类心灵的特殊领域,并因此获得其意义和价值;
也就是说,信仰原本就不存在什么矛盾和二律背反的问题;
矛盾和二律背反只存在于理论理性(思辨)领域;
只要你不把信仰引入这个领域,就不会涉及矛盾或者二律背反。

我希望我已经把这个观点交代清楚了,你可以不同意,但却不能再以这种方式提出质疑;
学法先生之所以会在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的情况下还如此发问,至少可以说明你对宗教信仰的心灵基础缺乏研究;
而理性批判却正是人类思想现代性的基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5 09: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天没来 ,《道德经》成佛学了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5 16:43 编辑

6. “空”概念内涵的真谛、俗谛

与佛学人士交流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基本概念内涵方面的大相径庭、甚至是截然相反;
佛法概念还有一个妨碍交流的重要特征,那就是在其内部同一个概念内涵所存在的真谛、俗谛之分,以及不同部派的差别。
其实这两方面的障碍都不见得有多么不可化解;
真正造成交流困难的首要原因还在于部分佛学人士一方面以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去随意批评对方的言论,造成对方动辄得咎的对话局面;
同时又在自己的言论中混用同一个概念的各种内涵却不加以注明。
部分佛学人士以这种方式取得了话语的主动权,我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妄为:他们要么本身就处在概念混乱之中,要么就是故作玄虚。

部派的概念差别难以避免,但显然比较容易解决,比如大家可以约定以某一部派思想为基准,实在要突破、且又可能造成歧义时不妨予以说明;
我要说的重点在于同一概念的真谛、俗谛区别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种区别不过是人类早期语言体系相对粗粝的结果;
至少“空”概念所造成的交流障碍完全可以避免。

“有”这个概念应该是源于人类的世界经验,是对那些眼耳鼻舌身意所能直接感知的对象的高度抽象,或者说总体概括;
佛法认为这些经验性的“有”是不确定的、幻生幻灭的、没有自性的——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很有些值得考察之处;
这种观念并非独有,在西方思想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怀疑主义和以贝克莱为代表的感知论(我认为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也把这个“有”归于意识的派生物;
但在他们那里就没有形成任何概念上的混乱,也不会造成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交流障碍。

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避免概念混乱的方式很简单:
把“有”概念扩大,使任何可以给出称谓的对象——经验性的、意识性的、设想出来的、难以设想的、甚至是梦境中的、呓语中的、胡思乱想的、理想性的如此等等——都统统称为“有”;
这显然较为容易与日常理解相融合;
而在这个大概念之下在区分不同的“有”:实在的有、非实在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偶然的有、绝对的有;经验性的有、纯粹意识的有;如此等等;
至于你究竟认为何为实在的有、普遍的有、必然带有,何为非实在的有、个别的有、偶然的有,那就要靠你的理论来予以界定了;
至于你所界定的“有”具有何种内涵,那也只是你自己的事,但必须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

如果把佛法的“空”、“有”概念放到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之中就不会出现任何理解上的混乱,不同思想体系之间交流至少不会在字义层面上出现障碍;
首先使“空”这个概念回归其最初的内涵,即经验性的有都不过是个“空”,“空”是针对这一类“有”的最本质特征的概括;
经验性的“有”则可以表述为“非实在性的有”、“不确定的有”,或者干脆称之为“假有”、“暂有”;
而理想性的“有”则可以称为“实在的有”、“确定的有”,或者“真有”、“恒有”,如此等等,不妨商量着来。
这里或许仍然会有词不达意之处,但复杂概念内涵的彻底表达原本就不能指望其语言符号本身,你可以对复杂概念著书立说,就像“自由”、“权利”、“正义”、“理性”这一类概念那样。

这样一来,思想理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得以避免了;
其实最通俗的说法就是:“空”是个形容词,而理想性的“有”应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
这是最基本的语言规则,除非万不得已就不能突破;
而即便在古代限于表达手段的局限,也应该在现代予以解除,或者至少予以阐明;
你如果以语言的有限性为借口,却非要不顾及语言最基本的法则,对完全可以避免的基础性问题不作处理,那就只能说你要么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要么就是故弄玄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1: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这个说法自我矛盾,您大概认为信仰就是信仰,不需要理性的思考,那么您对道德经的无为的探讨算不算是一种探讨,您这不是自我矛盾吗?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学法先生把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说成是某种信仰,这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5 1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15 13:06 编辑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道是常,而无为,也无不为,(其性空寂)。侯王假如能谨守此道,万事万物将自然消化。万物自化而人欲作之,故我将以不可名的质朴而正之。以不可名的质朴而正之,所以也将使其无欲,因为无欲所以清净,天下将自然趋于正道。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有不知名的物混合而成,先天地而生,寂而静,独立而不改其性。周行而不停止,可以为天下之母。我不知其名,强名其为道,强名其为大,大名为过往,过往又名为远,远又名为返。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于其中之一。人师法于地,地师法于天,天师法于道,而道师法于自然。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道生之,以德蓄之,以形化物,以势而成之。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之尊,德之贵,没有命之长短而常住自然。所以道生之,德蓄之,成长之,培育之,立之,教之,长养之,覆护之。道生而不据为自有,有为而不自恃其能,长养而不强加干扰,这就称为玄德。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不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安定的状态下容易持守,没有预见时容易被图谋,脆弱的事物容易分解,微小的事物容易分散。应该于事物未有征兆时就行动,应该在未出现乱相时就治理。合抱之木,生长于微小的苗木,高高的楼台,起于平地之土,千里之行,起始于足下之步。执其有为者必败之,执其有者必将失去之。所以圣人行无为之道,而不败。无所执故,所以无所失。民众所作的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时而导致失败。谨慎于结果如同于开始,那么就不会有失败之事。所以圣人于欲而无欲,不以有难得的东西而为贵,于学而无所学,只是为纠正众生的过失,以辅佐万物之自然之道而不敢强为之。

通过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道德经的意旨和佛法是有相通之处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人没有无信仰的,无信仰也是一种信仰,无信仰就是信仰一个无,将希望寄托于无上。  发表于 4 分钟前
············································
哎,打住,这样的交流未免无效率:我说道德经的无为思想不是信仰,这与我有没有信仰存在任何关系吗?
有些佛学人士的这种言说方式很典型;
这或许与佛法的早期表述没有得到严谨的理论改造有关,翻译问题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5 16:46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5 12:06
通过以上几段话,可以看出道德经的意旨和佛法是有相通之处的。 ...

呵呵,人类思想必定有相通之处——你如果非要想寻找相通之处的话。

我建议你此时还要留意其“不相通”之处,这才能体现出理论思维的严谨性。
学法先生言论上强调去除“执”;
但其行为之中,这个“执”却无处不在;
不仅仅是各种可以理解的“执”,更有这一类“偏执”。

由此也可见,“心行合一”必须建立在你的“心”之上:你必须先觉悟到自己的“执”与“偏执”;
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到“心行合一”与“心想事成”之间的天壤之别:你所设想的并不等于你已经做到了,也不等于你必定就可能做到;
否则人类语言之中就不会有妄想、白日梦之类的词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3: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5 13:24 编辑

学法  无为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对实际没有指导作用,那也没有意义!是虚谈!而落实到行为上,也就是落实到心灵上,而落实到心灵上 ,就和信仰挂上了勾。  发表于 8 分钟前
···················································
你为什么吃食物而不吃石头、铁块?
这是科学知识或者说人类的经验知识在你行为上的落实;
那么此时我是否可以说你信仰科学?

“落实到行为上,也就是落实到心灵上,而落实到心灵上 ,就和信仰挂上了勾”;
你这种说法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狡辩: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歪理邪说!
另外,既然你的信仰指出食物、石头、铁块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那你为什么不“落实到行为上”?
以你的说法来看,你对佛法可算不上有任何信仰,呵呵············

你的“四无碍辩”如果就是这个程度我可就不能奉陪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3: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空、有不分家,心经有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您认为是矛盾,还是不矛盾?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我对“空”、“有”概念的辨析就是要指出“空、有不分家”,当你说到“空就是智慧、就是佛”时,空只不过就是一种有,“空”概念是佛法思想的一个文字迷局。

不过,当你说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你却是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空”这个概念的;
这里不仅没有任何矛盾,而且正是佛法的基本观念,那就是要强调诸法皆空这个空谛思想。

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空”的不同内涵没有厘清,在言说中搅为一团;
我希望你好好学习我的大作:“空”、“有”辨析;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3: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呵呵,别动怒,只是在探讨真理。再问,信仰科学难道不要落实到行动上?  发表于 9 分钟前
学法  您的理解,修行就是整天地颠倒?难道就是将食物、石头、铁块混为一潭?这在佛教可没有这么理解!佛教修行,就是要消除颠倒梦想,您所举的都属颠倒梦想,所以不能落实到行为上。  发表于 4 分钟前

···········································
请对照你在114楼的评注:学法  无为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对实际没有指导作用,那也没有意义!是虚谈!而落实到行为上,也就是落实到心灵上,而落实到心灵上 ,就和信仰挂上了勾。  发表于 半小时前

我不得不说,学法先生已经陷入了语无伦次,“四无碍辩”果然了得,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13: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非常感谢观云客先生、学法先生、刘先生的佛法启蒙;
这个话题除了具有防止宗教信仰走入歧途的批判性价值之外实在是不值一谈,就此打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1: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6 13:55 编辑

【接续28楼】

3.3 人格无为

“人格无为”是道德经的思想标的:作为一个思想体系,道德经的理论主旨就是要对人类行为进行规范性陈述,即提出并证明人类“应该怎么做”,或者说人类行为的根本性原则是什么;
阐明道德经导出人类行为原则过程中的思维环节,就是对道德经总体思想框架的厘定;
因此,讨论“人格无为”虽然重点在于概念方面,但也势必以思想框架结构的反思为基础。

3.3.1 道经与德经

帛书本出土以来,道德经释义领域一直有一个文本结构方面的争议:究竟是道经在前、还是德经在前?
这个争议或许是基于这样一个预设:如果道经在前,就表明道德经意在立足于道推导出德,反之亦然;
在这个问题上我持一种“二可”的观点:鉴于道德经思想结构的复杂性,并不能以何者在前、何者居后来确定思想的内在顺序、或者推理流程;

【暂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