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7|回复: 0

[岁时节日民俗] 河南西平大铜器铿锵大韵贯古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9 1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5-19 19:57 编辑

河南西平大铜器铿锵大韵贯古今
来源:河南文化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的西平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震天动地,撼人魂魄。
xpdtq03k.jpg
  西平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西平古为柏皇氏遗族封地,西汉初年置县,是黄帝正妃、中华之母――蚕神嫘祖的故乡,中国冶铁文化的发祥地,被国家命名为嫘祖文化之乡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著名的棠溪宝剑出产于此。西部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棠溪源风景区森林覆盖率95%以上,西与风景名胜九头崖相连,南与“中原盆景”嵖岈山相望,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深沉的炎黄文化、棠溪文化融为一体,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hdlz1984.jpg
txbj8361.jpg
  每年的正月十六,技艺精湛的乡村铜乐队汇聚西平县城,进行展演和比赛,让人|大开眼界。西平大铜器,主要乐器是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和边鼓,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大铙、大镲,响铜制作;紧握在手,(一手一扇)击奏时,镲发出铿锵的“叉”音,铙发出激昂的“轰”音;在牛皮大鼓的伴奏下,“轰轰叉,叉轰轰……”震天动地,撼人魂魄。
  指挥者手持边鼓,腾、挪、跳、跃,将手中的边鼓舞得上下翻飞。击铙击镲者,时缓时急,亦庄亦谐,不时变换着队形;手中的铙镲或对击或闷击,或传或撂或翻,表演激*情澎湃,阵势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听老人们说,大铜器源自窦建德(隋末唐初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573-621)的军队。唐朝时,窦建德曾驻扎在仪封南,每逢打仗时,窦建德都会用大铙、大镲和大鼓催战,鼓舞士气。这种场景被村民看到,因而学习并流传下来。仪封村南曾有“窦城”,传说就是窦建德的驻军之地。
djd9420.jpg
  每种民间乐器似乎都有一个辉煌的传说。但考证仪封大铜器具体的历史年代,则似乎有点艰难。
  根据西平《康熙志·风俗篇》记载:“天旱辄聚,乡人鸣金击鼓,辇致神像,附其人名曰捉马(俗称擂马子)”;西平《民*国志·风俗篇》则说西平大铜器“古已有之”,并在描述西平灯节时说:“各乡农人每值新年过后,元宵节日即结队提灯鸣锣击鼓,赴附近各村镇,任意玩耍……往往夜阑更深,皓月西斜,鼓乐欢呼之声仍然弗绝。”
  根据西平《康熙志》的记载,乡人鸣的“金”击的“鼓”,跟西平大铜器所用器具无异。
  2008年,西平大铜器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平大铜器,表达的是铿锵大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响亮”;它振奋人,鼓舞人,这也许是它久传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每年正月十六的西平大铜器展演和比赛,是经过层层预选,从全县198个铜乐队精选出10个技艺最好的铜乐队进行对抗。“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6000多农民是西平大铜器表演高手,可演奏鼓点即传承曲牌搜集、整理出了149首,每队常用曲牌50多首。”陈馆长说:“西平大铜器,是全县农民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在展演和比赛现场,向高空连续撂铙撂镲最高、弧线最美的,是杨庄镇仪封村铜乐队。他们村4000多口人,一半以上会打大铜器。“腊八过后,外出打工的相继回村过年了;怕铙镲掉到地上被摔坏,人们在麦地里反复练习撂铙镲,每扇六七斤重的大铙大镲,一撂就是大半夜。”
xpdtq13k.jpg
  谭店乡老王庄铜乐队队员说,每次表演队员15至60人不等,踩着鼓点走在乡间道路上,听到哪个村村头有迎接的鞭炮声响起,必赶往哪个村,手足舞之蹈之尽力献技;大汗淋漓时,脱掉上衣赤臂表演,观赏的村民喝彩不断,大家伙儿一起兴奋,一起激昂。
  芦庙乡高槐树的铜乐队,是西平大铜器表演技艺最全面、最高超的一支队伍。这几年,每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民间艺术比赛,捧回的都是金奖。揣摩透口口相传的传统曲牌精华,反复练习,将技艺、技巧烂熟于心,表演才能出彩。西平大铜器,催人奋发向上;每年的春节,在家打上半个多月的大铜器,一整年干农活、外出打工都有精神头。
  西平大铜器,是西平人的宝贝。县里综治办普查发现:凡是有大铜器表演队的村子,人们的精神风貌好,邻里关系和睦。该县为继承好、传承好西平大铜器,县财政每年扶持20万元,给村里购买、更换大铜器;每年举办西平大铜器培训班3至5期,请老艺人授课;在村小学开设大铜器课,培训下一代,以使西平大铜器后继有人。
xpx28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