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8|回复: 1

居延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 18: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5-24 14:01 编辑 9 O2 d9 |/ C) J
5 L0 L4 |1 E' m
居延塞5 @4 {2 R- P2 X/ [+ S: a/ L
来源:地理中国
& p4 W) p4 |1 D* j! ~$ ?& M
  o- H3 F9 P+ Q$ |5 o  居延塞是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时派遗强弩都尉路博德(生卒年不详)在居延泽上兴筑的长城,遗迹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金斯图淖北面及额济纳河;沿岸,以及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额济纳河沿岸。汉代在居延泽上兴筑居延塞时,在居延海的东北方与光禄塞相接,向西南伸延包围居延海的北面和西北面,然后折向西南方,沿额济纳河中游而进入酒泉郡境内,与东西走向的汉长城相接。; d7 n0 X6 G) \
jhq414.jpg
# c$ w( V, ~6 F hwdx0himg.jpg
  A$ u" s$ n7 D" ?+ V lbd690.jpg ) u5 l+ u8 }5 c  Q2 g. X& _8 z
  居延泽又称居延海,是古代额济纳河注入形成的高原内陆湖泊。额济纳河古称羌谷水、弱水或黑水,额济纳为西夏语黑水的意思,元代译作亦集乃。清代改译为额济纳。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的北坡,自南向北流,在今甘肃省境对称为黑河,流入内蒙古境内后才称做额济纳河,改向东北流,古代注入居延海。古代额济河水量充沛,下流临近居延海地带,是一片扇形的冲积平地,洪水季节常有大量河水留滞,所以称为居延泽。下流的冲积地带水草丰美,宜农宝牧,是巴丹吉林沙漠边沿地带的一片绿洲。约在明代初年,额济纳下流改道北流,分成两条支流,分别注入苏古淖尔和嘎顺淖尔。居延地区由于水源断绝,湖泊面积日益缩小于涸,今称做金斯图淖。
, u- R$ ]- ]/ [+ x# @7 g2 z& j; ` jhq413.jpg
# T. i4 p( r: E/ `7 z8 R& J, R: H4 M  居延塞历史
& D% u" q" C' V! Z9 A; U  w/ a  居延塞属于张掖郡(郡治在今甘肃省张掖市)管领,沿线设置有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居延都尉驻在居延城,城址约为今额济纳旗亚布热附近的K688城(编号按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编制,以下同此),下属有珍北候官、居延候官、甲渠候官、卅井候官,管领障塞和烽燧都包围着额济纳河下游居延海周围的屯田区域。肩水都尉驻在肩水城,城址在今额济纳旗大湾(A35),下属有广地候官、橐(音驼)他候官、肩水候官、仓石候官、皮候官,管领的障塞和烽超分布在今额济纳河中游包围了辛马屯田区。每个候官管领着一段长城,称做某某塞,如珍北候官管领的称为珍北塞;候官驻所的城堡称为障(城堡规模较小),如甲渠候官驻所的城堡称做甲渠障。史籍上记载居延都尉管领有遮虏障,应设有遮虏候官,但考古资料未能证实,可能是由于更改名称的原因。则官下属有候长,分管一部分烽隧,故称为部,驻在大烽隧。候长下属各烽隧,各燧设燧长,驻守小烽燧烽隧所在附近筑有坞壁,也就是院墙,坞内筑有房舍居住。各族官下属烽燧数目不等,出土简册记载甲渠候宫下属的烽燧名称有85个,其中有专门名称的,如当曲燧、止北燧、化胡隧、吞远隧等;亦有按顺序编号的,如第一至第三十八燧,这是实有数字还是更改名称,不太清楚。6 w$ G: u& g2 C+ v& i& C
1 e5 m/ ]. _% ]
  居延塞遗迹
$ k- u/ M( W7 f' F+ L  综述3 m, M# v0 f# k) h3 d
  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的总长度约350公里,约合汉代900里。称做塞墙的遗迹,大多被风沙淹没或被刮走。当时有些地段也可能就是“因河为塞”,利用河水作为防守工事,故未曾兴筑长城。现今在额济纳沿岸及原绿洲地带的城、障、塞、隧等遗址共约170处,其中有城障16座,烽燧150余处。建筑时都是因地制宜,有的用土板筑,有的用土坯垒砌,有的用石块或石板垒砌;各烽燧间的距离不等,有的两隧间距约1300米,有的两燧间离2000米。
" j8 I' Q: Q8 @: R& s8 U  居延城址
' C5 q& ]( S! B- \3 l  居延都尉驻在居延城,城址在今额济纳旗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偏南约15公里雅布热附近K688城,蒙古语叫做班登博勒格。城墙为夯筑,残墙最高5米,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连绵不断的沙丘,布满城墙内外,大部分墙基已为流沙淹埋,因此很难查找到城门位置。城内未被风沙掩埋的地方,文化层中的灰土已被狂风卷走,地表残留有许多陶片。
3 I) C# x0 I1 H, n6 m jhq411.jpg
  u# |& v  C$ e2 ?9 j& m  障城遗址% L! n% \8 A: ~$ c
  甲渠候官驻的障,遗址在今额济纳旗破城子(A 8),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南约25公里,纳林河与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地表大半为砂砾覆盖。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在这里进行过发掘。1973—1974年间,甘肃居延考古队全面发掘了这处遗址,并发掘了障城南约5.3公里的甲渠塞第四隧遗址(P1)。樟城是一应用土坯垒砌的方形堡子J长宽各约23.5米,墙厚4至4.5米,残墙高4.6米,障门在东,门内侧砌有登临障墙顶部的阶级形蹬道。障城南面筑有坞壁,就是西北部利用障城墙,另加筑较低薄的院墙,形成一座大院。在东墙的靠南部位开设坞门,并加筑有瓮城式的曲壁。坞内长47.5米,宽45.5米,先后建筑有房屋37间,都是用土夯筑房墙,草泥抹壁和地面,其中最大的一间,有火墙,可认为是甲渠候官的住房,其余房舍为吏卒住房、灶屋、文书档案室以及畜圈等等。在坞壁外侧3米以外的地面,埋有4排尖木桩,完整的高33厘米,间距70厘米,呈三角形排列,应是防御敌人进攻的虎落,虎落上部堆积土中还发现有木制的转射,是一种射击和观察敌情的装置。在障、坞内及坞门外的堆积土中,发现了简牍7865件,出土遗物还有刀、剑、镞等器,各种农具及工具,各类陶、木、漆、竹制造的生活用具。
+ K9 s7 r% [* S5 {/ G7 ~$ S- n6 K3 l jhq410.jpg
0 K9 K. ?: Z  Q9 g" q  居延汉简- }2 K2 v% z( o' W
  考古发现  I: X" _" l9 o! i% f
  居延塞的遗迹,由于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地下埋藏的有机物都能长期保存下来。自1930年中瑞西北料学考察团发现居延塞遗址内埋藏有丰富的汉代简牍以来,先后在各城、障、燧遗址内共采集和发掘简牍约3万件。居延汉见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f9 f: Q3 i: d6 c2 Y  汉简构成
/ @, n- U" {8 Z  居延汉简中绝大部分是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函。档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登记和统计簿册,有卒吏名籍、吏卒廪名籍、卒家属名籍、吏奉赋名籍等各种名籍,有专门记录吏卒日常工作的作簿和日迹簿,有专门记载传递公文的邮书课,有统计各种军事装备的守御器簿、伤兵簿和戍卒被簿,有记载出纳钱谷的出入簿和食簿,有载驿马的驿马名簿、驿马阅具簿,有记载候官下属到候官所办事的诣官簿,登记吏民出入关塞的登记簿、过所和符传等等。另一类是各种公文,有沼书、檄书、牒书、律令、品约、劾状和爱书等等。这些简册原来都是分类归档成卷的,但在出土时编绳散断,次序零乱,有些已作为垃圾堆放在遗址旁的一角,有的尚基本保持原状的,如“永元器物簿”出土时仍保持原状,从而为整理其它简册提供了依据。8 D% I6 U. T- J$ I/ B. `
jhq412.jpg / Q2 @6 U0 R" `  i  Z9 n, z9 Y* G* Y
jhq424.jpg % Y; H7 g% O5 D! o
  E* q% {: B8 r; D; n4 ?4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1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24 15:20 编辑
0 Q$ U8 C% K; \( ?% i1 r! E7 b% a, E  F" J) U  p, m- |
甘肃金塔地湾城故址
1 k5 ^3 W: k& s) r. j  地湾城故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东北151公里的黑河东岸处的戈壁滩上,远离居民区,四周为戈壁荒漠,其中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地湾城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V* d7 `9 ~6 u; O; v! c' W
* `" s# F/ D* N  R7 e$ i
  中文名称:地湾城故址
% }& p4 J5 V1 o+ x3 c- m$ w  地理位置:甘肃省金塔县东北151公里
+ Q4 Z5 V4 ?8 @9 o& h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J' A8 H- ?5 X  f  东经:99°86′
  m* V5 K/ r( R6 C) C  北纬:40°42′. I' ^8 h% u1 [. G! p) w$ F. {8 C8 [

  ^9 P0 o" S. W9 S  基本简介/ M" G) O% f: a# p+ |- q/ Q; K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湾城故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东北151公里的黑河东岸处的戈壁滩上,东经99°86′,北纬40°42′,远离居民区,四周为戈壁荒漠,其中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 D2 O# W  U% u4 Y9 @! {" l0 [$ b& ]6 X( _8 u
  历史渊源. ?5 A9 K# h: M# b6 z4 P8 |
  汉武帝时代(前121年),西汉王朝为防匈奴族进犯,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即酒泉、张掖、武威、敦煌,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开始在黑河等处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并派守戍卒,置官开渠,移民屯垦。地湾城大约就建于这一时期。3 j5 L( O9 A5 V+ ^, k
2 k5 v# B& [/ I% x5 v
  文物研究  D# u9 [9 K  s( @, P
  地湾城属居延遗址的一部分,由三坞和一鄣组成,遗址范围100×100米,是汉代肩水候官所在地。现仅存一鄣。鄣面积22.5×22.5米,城墙部厚5米,高8.4米,系夯土板筑,夯层0.2米,夹棍间距米,行距1.7米,在北墙离地4米和东南墙角离地2米处,有成排木棍洞。通过观察和仪器测量发现,地湾城、大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都是正南正北,但是,此处的黑河走向却不是这样,这说明汉代的将士工匠修建地湾城、大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时已经使用指南针定位。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铜、铁、陶、木器若干。特别是此处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它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居延历谱,可谓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居延医简表明,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得到普遍应用,不论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是丸、散、丹、剂等治疗药物配剂,都能在出土汉简中查到实例;出土居延汉简中发现有“九九表”,九九之术据推测,起源于春秋时代,《孙子算经》全载为四十五句。居延汉简“九九表”从一一如到九九八十一,共四十五句,可以证实,九九之术在两汉时期被居延先民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发现有关酿酒的汉简,简文中记载有居延古酒酿造“六物”要诀,可知早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有酿酒之举,饮酒之风。地湾城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3 C& }: g9 ]% ^6 u4 | dwc0timg.jpg
; |. g6 u& L5 S/ K& R8 u
+ e1 l; h, g  F# S, n0 ]1 D大湾城
- ?$ ]2 l/ d. q+ I6 u. g+ O. L  大湾城位于金塔东北120公里处,居黑河东岸, 1930年在该城堡发掘汉简1500余枚。1972年又挖出部分汉简。据考证,此地就是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 `- T- Q& b, R! z
  中文名称:大湾城
+ G# e! o9 @0 t. ]" B  地理位置:金塔东北120公里处
5 R8 M  I8 C  {; h5 ?- c+ B  遗址范围:350× 250米
/ p, d* A: R% Q( ?+ s  鄣面积:90×70米+ `: C1 C, p7 O+ Z3 x- K2 M

. k  r& W$ U6 w3 l5 ~6 g/ D/ E  简介; z: J$ n, Z! U/ N* R5 t7 H
  大湾城属居延遗址一部分,位于县城东北约145公里的黑河两岸。东岸为东大湾城, 西岸为西大湾城。东大湾城为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该遗址范围350× 250米,由外城、内城和鄣三部分组成。内、外城现仅存几段残高1米左右的城墙和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 A+ f- C5 c, m$ C# n
  面积# t5 Q$ B- }; |* g: z
  鄣面积90×70米, 保存较好,墙系夯土板筑,夯层厚0.2米,夹棍直径0.1-0.2米不等,棍距4米,行距1.7米,西墙离地5 米处有成排棍洞,洞距0.8米。鄣墙残高8.5米,基宽4-6米,门在东墙, 由两座10×8米门橹构成,门宽5.2米,进深17.5米,有坡道可上门顶,顶上建筑已毁。鄣内有后期所筑土坯房三间。鄣四周又有两道平行的土墙,今存东面一段,它们与鄣之间有一道7米的壕,此应为宋、元时期的建筑。4 @7 T/ o# L& B

  ~9 Q5 r0 E. v  I7 x" Q* K# T7 g, l  大湾城故址简介
& ^( A2 L, U9 P4 \% r  大湾城故址属甘肃省居延遗址的一部分,位于金塔县城东北约145公里的黑河两岸。东岸为东大湾城,西岸为西大湾城。城址所处位置为戈壁荒漠地带,其中分布着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的耐旱植物生长,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约10.9亿立方米。
! U3 C. M1 f, u# i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汉王朝为防止匈奴族的进犯,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在边地大规模修筑关城、烽、堡等设施,驻守戍兵,并置官开渠,移民屯垦。大湾城即建于此一时期,至新莽末年衰落。
: |2 n! b) ]  }/ p
, E& ]+ x$ F5 `  文物及保护; ^* a) t6 A1 T# Z( m
  大湾城故址,系汉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古时东西两城,依山傍水,遥相对峙,历来为兵家金戈相争之地。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汉简1500余枚,以及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一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佰枚和部分珍贵文物。因此,大湾城故址文物研究价值极高,1981年9月大湾城故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 c, a9 k/ u; `
$ R% B# F1 |/ A- L7 S
  东大湾城遗址
7 X5 ~. J1 t0 L  范围350×250米,由内、外城和鄣三部分组成,内、外城现仅存几段残高1米左右的城墙和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鄣面积90×70米,鄣墙残高8.5米,基宽4-6米,墙系夯土板筑,夯层厚0.2米,夹棍直径0.1-0.2米不等,棍距4米,行距离1.7米。城门在东墙,由两座10×8米门橹构成,门宽5.2米,进深17.5米,有坡道可上门顶,顶上建筑已毁。鄣内有后期所筑土坯房三间,鄣四周有两道平行的土墙,现存东面一段,它们与鄣之间有一道7米的壕沟,据考证,此应为宋、元时期的建筑。东大湾城现仅存一鄣和内、外城的两座残高7米的烽台。鄣城残高8.5米,基宽4-6米,东墙有门,保存较好。) |' e3 p# G& _' h
dwc956.jpg
: R* \5 y2 H8 I/ x' @0 @  西大湾城遗址
" |! E& B, D, b* a/ h  西大湾城距东大湾城2公里,两城隔河相望,面积 180×210米,墙系夯土板筑,其筑法同东大湾城完全相同,墙基现宽8米,顶宽3.4米,残高8米,门在北墙,已毁,宽9米,斜坡道进出,城内有两处后代所修土坯房,城墙东南部分被河水冲毁。西大湾城由于紧靠黑河河岸边缘,随河床的自然扩宽,近年造成故址南、东墙分别被河水冲毁150米、125米的损毁。一九九八年十月,国家文物局核准立项,修筑防洪大堤792米。
/ C2 @$ `5 v, R( l xwc956.jpg 4 Y8 G0 ^* P5 |& |/ M% h
+ R6 s0 }, c5 h& D
肩水金关* k# [2 s% X# x; `9 H: F
  肩水金关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距东大湾城7公里。故址四周是戈壁荒漠,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肩水金关为汉代烽塞关城,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5 a9 z! o) y( s( Y+ }( o

; C2 ~# e% n, m' W  中文名:肩水金关% J+ i5 a: p6 P4 g6 o% B. J
  地点:金塔县
* ?, ^2 c4 U' F* ~* K5 {. `1 q+ \  所属:黑河东岸
  |# I  }: y. k% `  交通:距东大湾城7公里# P  {4 H* A  Q
; a$ m0 }! S  v( \# E; m. ?
  人文历史3 [1 e; ^" M8 j- q
  金关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如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遗址,现仅有一烽台,台方8米×8米。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挖掘汉简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出汉简11577枚,出土的汉简占居延汉简的三分之一之多。发掘其他实物1311件,有货币、残刀剑、箭、镞、 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鱼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启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板画和麻纸等。
; V3 M& l! s9 H" ^" A, O jsj95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