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6|回复: 15

[原创] 《红楼梦》第二变身术:贾雨村变身贾母,咦原来贾母是男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2 0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7-22 18:00 编辑

    在《红楼梦》中,甄士隐变身贾宝玉,还是比较明晰的。

    在将贾雨村变身为贾母的变身中,就隐秘多了。

    有两条线索克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最初使用变身术,是在《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中: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如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芭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这阵上,康、张、姚、李、郭申、直健,传号令,撒放草头神,向他那水帘洞外,纵着鹰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可怜冲散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三千!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丢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猫惊宿鸟,飞洒满天星。众兄弟得胜不题。知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旺。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旺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蝤踵。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西游记》第六回二郎真君与孙悟空使用变身术,主要还是变为各种物体、虫禽。到了第二十七回写白骨精,已经是人变人。白骨夫人现实变为一个少女,右边卫一个老妇人,三变为一个老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中神魔使用变身术,作者总还是让他们变身后还留有看得出的破绽痕迹,要么就总有火眼金睛能够看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贾雨村变身贾母的痕迹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7-27 00:38 编辑

花袭人是谁?花袭人为什么叫花袭人?

看《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甲戌侧批:八字足矣。]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甲戌眉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这是雨村目中,又不与后之人相似。]雨村不觉看的呆了。[甲戌侧批:今古穷酸色心最重。]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甲戌侧批:是莽操遗容。甲戌眉批: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甲戌眉批:这方是女儿心中意中正文。又最恨近之小说中满纸红拂紫烟。蒙侧批:如此忖度,岂得为无情?]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甲戌侧批:今古穷酸皆会替女妇心中取中自己。]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蒙侧批:在此处已把种点出。]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甲戌侧批:写士隐爱才好客。]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蒙侧批:也是不得不留心。不独因好色,多半感知音。]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侧批:偏有些脂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7-27 00:42 编辑

再看《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一个大老爷们用月亮形容自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甄家丫鬟“花袭人”是给了贾雨村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0: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甲戌侧批:雨村已是下流人物,看此,今之如雨村者亦未有矣。]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甲戌侧批:谢礼却为此。险哉,人之心也!]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甲戌侧批:一语道尽。]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甲戌侧批:找前伏后。士隐家一段小枯荣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封肃回家无话。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甲戌侧批:注明一笔,更妥当。]谁想他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正是:

偶因一着错,[甲戌侧批:妙极!盖女儿原不应私顾外人之谓。]

便为人上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情红楼无情梦
                                                

  一.贾宝玉原来是乡巴佬

《红楼梦》中写了两个白日梦。两个白日梦梦中的地点都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的门外是甄士隐,门里是贾宝玉。曹雪芹的小说最后被定名为《红楼梦》,在第一回中,曹雪芹就写了一个梦:“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甄士隐的这个梦,可以称做“红楼初梦”。红楼初梦尽管不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或者林黛玉的梦,仅仅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甄士隐的一个梦,却可能与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梦中被“指迷十二钗”的梦,有着重大联系。《红楼梦》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十分重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判诗,有着《红楼梦》整个故事提纲携领的性质。然而第一回的梦,会不会因为做梦人物的角色不重要,梦也就不重要,无多少意义?

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到,作为以写梦为主旨的《红楼梦》,开篇处的第一梦,作者会轻易写出吗?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文章开头难。一些作者为了写好作品的开头,往往几番动笔又搁笔,甚至因为开不好头,一搁笔就是好几年。如果作者是深思熟虑后开始写作,《红楼梦》第一回写梦,作者也就不会是轻易落笔,也就应当是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后,才写下这个红楼初梦。说第一回中甄士隐的梦可能与第五回中贾宝玉的梦有联系,不仅有联系,而且有重大的联系,是说这两个梦有几点相同及关联紧密的地方:

1.两个梦都是白日梦。为什么安排的都是白日梦?不言而喻,作者意旨是“白日做梦”。白日做梦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这是作者自己对他笔下所写作、所记载的红楼事件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能直接指的是作者对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结果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也成为作者写作《红楼梦》一书的“红楼白日梦”的写作主体思想。 “白日做梦”这个词,在词性上是带有嘲讽意味的一个词,往往是指对某一事情、想法、计划的结果预料的评判。又往往有善意嘲讽、恶意嘲讽不同的性质。评判者的角色与角度,可以是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嘲讽,针对自己的某一想法或自己经历中的事件的前途的疑问,这种自我嘲讽,往往是不具有善恶性质的。只有在嘲讽的对象为外在对象时,才会有善意与恶意性质上的区分。外在的嘲讽对象属于朋友性质,往往使用的是善意的嘲讽;属于敌对性质,往往使用恶意嘲讽。《红楼梦》一书在给予书中主人公“白日做梦”的嘲讽的同时,又无时不体现出对主人公的同情。自我嘲讽的不具有性质性,以及人是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表示同情的这样一种常理的存在,使我们可以说,《红楼梦》一书,体现出作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并不就绝对是一个人。“为‘石头’立传”,是《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意图。

《红楼梦》作者写《红楼梦》,使用了小说中最常见的回忆性写作方法。回忆性作品,自己可以是事件发生时的主角,也可以不是,二者并不影响回忆性作品的自传体性质,也即是说自传体作品中的作者自己,可以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可以只是某一个角色,或者在作品中不但当角色,仅以亲身经历事件的纪录者的角色即作者的角色出现。《红楼梦》一书,是作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并不就绝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自传体作品,而是作者与主人公共同经历了“梦一般的经历”,所经历过的事情,“跟梦幻一样”,“跟白日做梦一样”。梦幻之中,有的人死去了,成为梦幻的牺牲品;梦幻之后,有的人幸存下来了。作者以及脂砚斋等评书人,是这场梦幻经历后的幸存者,是倘有机会记录下这场梦幻经历的人,把故事讲给我们听的人。书中的主人公“石头”,是梦幻中的牺牲者吗?又是作者以及脂砚斋等评书人共同的亲人吗?字字血泪地记录下一场梦幻,“为‘石头’立传”,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几个评书人共同的意图。正常情况来说,写小说就是编故事。作家的才华,就在于“把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红楼梦》一书不是这样。他偏偏是要把真的说得跟假的一样,还要让人相信“这真的不是真的”。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爱说谎话的一种人,才具有的本领。

《红楼梦》中所记载的事件,大约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是真的”一类事件,作者为此大开“大荒山、无稽言”的谎言巅峰,设法让读者不要相信事件的真实性。原来,作家编故事,把假的说成真的是一种才华,把真的说成假的是作家更大的才华。《红楼梦》的作者,是后一种才华的体现,几乎非常成功。为此,作者煞费苦心创造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作方法。正常小说作品,无论怎样进入主体,都是要在第一回写到主题上去的,《红楼梦》为了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整整用了五个章节,到了第六回,才进入主题之中。“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然,这两个白日梦,还可以这样理解,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习惯,梦是假,不是真。“梦是假,不是真”,在《红楼梦》中,就应该反过来:是真的。两个梦都是白日梦,是不是作者已经提醒了我们,这两个梦都是发生在白天的事情,白天的事情是太阳底下的事情,是明白的事情,是真实的事情,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过的事情。
   
2.第五回的白日梦,是关于“金陵十一钗”的命运结局的预言或提前交待。第五回白日梦中那些女子的命运结局,是靠得住的,是真实的。那么这第一回中的白日梦是不是也是靠得住的?是真实的?

3.由于第五回的白日梦是宝玉的梦,是主人公的梦,当然就显得比一个普通角色甄士隐的梦重要。十一钗命运的结局,又关系到《红楼梦》全书怎么结局,因此第五回的白日梦历来被人们重视,第一回的白日梦总是被人忽略。其实,第一回的白日梦才决定了《红楼梦》整部书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决定了全书线索将怎样展开,决定了《红楼梦》将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4.可以说没有第一回的白日梦,就没有第五回的白日梦。“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尽管《红楼梦》一书写了众多人物,对其他人物、对众多女子的性格刻画与命运描写也非常成功,但“金陵十一钗”以及其他众多人物,正如红楼初梦中交待的,只属于被“勾出的多少风流冤家”,是陪黛玉、宝玉他们去了结此案。

5.第五回回目分明写着要写出“金陵十二钗”的结局,曹雪芹实际上只写出了“金陵十一钗”,隐去了有关林黛玉的判诗。为什么?因为在第一回的红楼初梦中,作者已经初步交待了林黛玉是谁,林黛玉的出处,而没有交待其他十一钗各自的出处。假如作者交待了林黛玉的出处后,再给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的话,就可能完全交待出林黛玉这个人物是历史上的谁。《红楼梦》就可能根本不是读者现在看到的机关重重、迷雾迭起的《红楼梦》了。写出林黛玉的出处,不写林黛玉的结局;写出十一钗的结局,不写十一钗的出处。这当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与隐藏。也是作者为什么在第五回中不写出林黛玉判诗的原因。

6.两个梦都是白日梦,同时梦中的地点都是在同一地点:太虚幻境。尽管甄士隐只是到了太虚幻境门外,作者没让他走进太虚幻境门内,贾宝玉却深入太虚幻境纵深。作者在这里安排的“真事隐”,既是全书的写作手法,又说明了是在“入门之处”才开始把真实的事情隐藏起来的。走到太虚幻境门外停下来的甄士隐与出现在太虚幻境门内的贾宝玉,是同一个人。红楼故事开始之后,在成为贾府、大观园中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之前,贾宝玉即是甄士隐;红楼故事开始之时,甄士隐消失的同时,一转身化作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
  
“假作真时真也假”,真正的意思是:“贾作甄时甄也贾”。贾宝玉是甄士隐的时候,甄士隐也就是贾宝玉!这是“假作真时真也假”这句话的原意,真正的意义!是作者两次喝醒读者注意的地方。不要再把这句话仅仅当做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去看待了。作者在第一回白日梦中与第五回白日梦中,重复使用了同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一回写甄士隐: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五回中写道宝玉: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在第一回白日梦中与第五回白日梦中重复使用的这同一副对联,真的仅仅是对联吗?真的仅仅是关于“太虚幻境”的寓意吗?300年间《红楼梦》读者都是这么读了,你也是这么读吗?这里不是《红楼梦》第一回的白日梦与第五回的白日梦的对接吗?不是作者两次提醒这两个白日梦有紧密联系,关联重大,门外门内紧密关联,门外看到的是甄士隐,进门后变身成了贾宝玉吗?甄士隐,是走进太虚幻境里去了,不是没有走进去!  
7.我们再看甄士隐与贾宝玉各自从白日梦中醒来的情形:“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贾宝玉是这样从梦中醒来的:“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鬟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这里的“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是甄士隐变身为贾宝玉的过程。“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是甄士隐成为贾宝玉后贾宝玉的命运结局。
   
8.什么是“木石前盟”?“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甚至是私订终身的“木石前盟”,不是由贾宝玉与林黛自己来完成的,书中从来没有交待贾宝玉与林黛玉为了爱情相伴终生永不相弃的仪式性的盟誓行为。林黛玉与贾宝玉两人的盟誓,却是出现在与两人的爱情毫无关系的甄士隐的梦中,这除非是说甄士隐即二者之一外,还有别的可能吗?也正因为此盟誓不是发生在甄士隐成为贾宝玉之后,而是发生在贾宝玉做甄士隐之时,才叫作“前盟”。
   
9.在太虚幻境门外是甄士隐,进入太虚幻境门里后是贾宝玉,这两个人分明是一个人,甄士隐便是贾宝玉,贾宝玉便是甄士隐,只是甄士隐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转身,进入了贾府,成了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原来,侯门公子贾宝玉在进入贾府之前,做甄士隐时期,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宦,一个乡间的读书人:“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甄士隐是如何完成由一个普通乡宦到贾府贵公子的变身的?“原来是因为天灾人祸后,又与岳丈不合: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好了歌》之后,“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能够飘飘而去,已经是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下子病没了,精神有了,人也一下子年轻了好多。”。甄士隐追随跛足道人走了,去了哪里?在“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的年代里,一个暮年之人,下世光景的人,那么容易就被人收留做了道士?
  
从甄士隐到贾宝玉,实现这次变身,中间经历了“石头”过程。当甄士隐追随道士到达大荒山无稽崖下后,《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

到了深山中后,又出现一僧一道或一个僧人,利用甄士隐已经无法在“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无法在做他的“神仙一流人品”后,滋生的“别人都作了补天英雄,只有我还是个平民百姓”心理,又说些“红尘中荣华富贵”的事情,去打动甄士隐。甄士隐被打动后,依然又是抬又是贬,甚至吓唬“到不得意时,且末后悔”,直到甄士隐“自然,自然”地做出保证。这僧人和道士,要引诱甄士隐去干什么,才能够得到“红尘中的富贵”,还要发誓不后悔,是要去杀人越货打劫生辰纲吗?“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似乎比打劫生辰纲还要严重。这是贾宝玉成为贾宝玉之前,做甄士隐时期发生的事情。是《红楼梦》第一回文本中透漏的贾宝玉的出生。他只是一个普通乡宦,普通的乡间读书人。贾宝玉在做甄士隐时期,经历了五件事情。一是资助过贾雨村上京赶考;二是丢失了女儿英莲;三是家业被烧;四是投靠岳丈;五是离家出走。“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过不下去了,是甄士隐跟随跛足道人出走的直接原因。
   
10。“为‘石头’立传”,是《红楼梦》作者的写作动机之一。记录下这作者自己也参与了的人生中做梦一样的奇异经历,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动机。《红楼梦》作者与《石头记》上的几位评书人,与“石头”是“石兄”关系,他们是一大帮子亲近的人,如果这一大帮子人与贾宝玉的出生相似,都是来自乡间的普通百姓,而后来居然进入了红楼,进入了大观园,成为大观园的主人,成了“大官家的府第的主人”,在大官家的府内,过起了王侯将相们才有的生活,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道:“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
  
“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的富贵华丽奢侈淫逸景象与经历,在成为记忆后,还是被这帮来自乡间的乡宦们,写成了文字,并且是写成了一部惊世骇俗的《红楼梦》。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过,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不是一场梦吗?不是一场值得记录下的回忆、形容为梦幻的梦吗?

11.《红楼梦》第十二回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回中写到:“旁边服侍的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这段文字,很有些意思,可以用来形容对于《红楼梦》的读法,自从《红楼梦》流传于世,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红迷” ,无不是“只见他们先还拿着书在读,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继续读,末后书落下来,真得睁不开眼睛了,才不读了”。否认索隐与考证,认为《红楼梦》爱情至上,甚至认为索隐与考证是对爱情的玷污,这一些读者,往往是读得“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宁愿“这才忙着穿衣抬床”。正人君子,儒者之流,往往为有这样一部淫书,“哭的死去活来,大骂作者,是何妖精!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烧书”。对于“红学家”来说,对于以往一切《红楼梦》研究者来说,他们应该是“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说我在书中没有写出真*相?” 如果甄士隐是贾宝玉,自有《红楼梦》一书以来,所有专家“红学”,一切业余《红楼梦》研究,就需要全部推*翻重来。从胡适到周汝昌到刘心武到谁谁谁,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的考证,曹家曾经有过的几代辉煌,与清王朝皇帝的家奴关系,做官后一度鼎盛江南,抄家的状写等,一概成了“大荒山,无稽言”。百年“红学”,所谓学术,也就只是几代人的脑力游戏。原来贾宝玉什么也不是,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乡宦。连普通乡宦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被道士僧人们引诱,做了件“一声霹雳,山崩地陷”的事情,才梦幻般地走进了大观园,荒唐地做了一回贾宝玉。所谓“新红学”、“旧红学”,让他们集体下课,要么就重新打开《红楼梦》读书去,重新从这个普通乡宦身上去入手,开始新的《红楼梦》研究。

      二.“金陵十二钗”没有黛玉
《红楼梦》第五回的回目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我们先来看看“十二钗”指的是谁: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
  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
  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凤姐)
  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11、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可卿)  
上面这十一首诗,是《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一天中午在秦可卿卧室入睡后,梦中进入了太虚幻境,看到的关于金陵十二正钗的判诗。十二正钗,当然应该是十二个女子,应该是每人一首判诗,实际上宝玉只看到了这十一首。第十一首判诗后,《红楼梦》作者接着写到:“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 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作者隐藏起来,或者说没有写出的,不让宝玉看到(实际上是不让读者看到的)的最后一首判诗,偏偏应该是关于林黛玉的那一首。如果关于十二钗的判诗里有林黛玉的判诗,宝玉或读者本来一看就明白,应该是“除了黛玉还有谁”这般明白,说明作者在十二钗判诗里根本没有写黛玉,更明显的是作者有意地掩藏了关于黛玉的判诗。要不然为什么怕宝玉看?怕读者看?这样有关“金陵十二钗”的判诗,实际上只有“十一钗”的判诗。“金陵十二正钗”中,当然应该有林黛玉,书中实际上也写了林黛玉,并且是作为全书主角的人物,只是在这关于十二正钗的判诗中,只写出了“金陵十一钗”,没有写出第十二钗。 “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仙机?是什么仙机?难道有了关于林黛玉的判诗,就会泄露仙机,不写出林黛玉的判诗,就可以不泄露仙机?回目上作者分明说要“指迷十二钗”,为什么只指迷“十一钗”?其实这里并不是什么梦中幻境神仙鬼怪的荒谬描写,而是对红楼梦故事的总预言,也是对红楼里所描写的女子们的命运的各自预言。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脂砚斋的评语就明确了《红楼梦》作者在这第五回中使用的是《推背图》手法,有诗有画,诗画互证,形成预言。有人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只写了十一首判诗,只有对薛宝钗等另外十一个人的结局的说明,没有写关于林黛玉结局的判诗,遭到很多《红楼梦》爱好者的攻击与嘲笑,说是说这话的人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缺少对《红楼梦》的阅读常识等。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相同的观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确实只写了“金陵十一钗”,没有写出关于林黛玉的判诗。自有《红楼梦》一书以来,古今读者之所以都认为曹雪芹在书中的“十二钗判诗”写出了完整的金陵十二钗,一是回目上写明了是十二钗,二是把其中一首判诗当作了两个人的判诗看待,即第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由于有着回目的诱示,“金陵十二钗”是写红楼中十二个女子,读者便要在十一首诗中找出十二个人物,有了这种阅读愿望,便硬要在一首判诗中,找出两个人的影子,说作者在这一首判诗中同时写了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物的命运结局预言。这到底是作者真的这么写了,还是读者要强去这么阅读?如果作者在关于金陵十二正钗的正册中已经写够了十二钗,为什么作者接着写到:“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作者分明交待还有一钗的判诗,不允许宝玉看到,不允许读者看到。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首判诗里同时写了黛玉和宝钗两个人,实在是对《红楼梦》延续了300年的阅读误会。
实际上,这首判诗只是写宝钗,与黛玉毫无关系。这第一首判诗的准确解释应该是这样的:“可叹停机德”,第一句讲的是宝钗的品德。这没有疑义。“堪怜咏絮才”,是讲宝钗的。在小说中,作柳絮词的那一回,夺魁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宝钗此回夺魁,作者用“咏絮才”来状写宝钗这首诗作的才华。疑义在后面“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句上。“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到底是一首判词写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还是只写了薛宝钗一个人?作者在这里就是把两人的结局同时写出来了吗?我看不是。“玉带林中挂,”句子中的“玉”字说的是宝玉;“带”字指的是感情、感情上的事情;“林”字指的是黛玉;“挂”字指的是情感牵挂、心志所系。“玉带林中挂”整句话的意思是:贾宝玉的感情,贾宝玉的那颗心,都牵系在了林黛玉身上,这就造成了薛宝钗“金簪雪里埋”的命运结局。“玉带林中挂”是因,“金簪雪里埋”是果。“金簪雪里埋”一句中的“金钗”指的是薛宝钗也应该没有疑义,这就又分明指出了薛宝钗的命运结局是:最终没有离开薛(雪)家,无声无息或很刺眼(雪白金黄)地固守终身。十一首判诗,每一首写一个人,并且是写明每一个人的命运结局。如果“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一句写林黛玉,后一句写薛宝钗,那么林黛玉的命运结局是什么?是“玉带林中挂”吗?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有美好的结合吗?总不能说林黛玉与薛宝钗完全是相同的命运结局吧?有人一再强调要把“玉带林中挂”中的“玉带林”反过来读,说分明可以读成“林带(黛)玉”,以此认定这一句写的是林黛玉,这恐怕是让作者也哭笑不得的误读方法。我说,为什么不按照这种颠倒读法,把“玉带林中挂”一整句颠倒过来读?读成“挂中林带玉”——“挂着林黛玉”。因为“(宝玉)挂着林黛玉”,才造成薛宝钗的“金簪雪里埋。” 分明是300年来无论是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大师,还是普通读者,一概有眼无珠,把一个人的判词硬往两个人的身上放,还要大言不惭地指责正确观点不对。
《红楼梦》判词只有十一首,少一首。这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林黛玉的判诗?不交待林黛玉的命运结局?还是作者把关于林黛玉的判诗藏在了什么地方?还是由于林黛玉的结局不可以写出来?还是《红楼梦》中隐藏了更大的秘密?更大的“仙机”?“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看:“(只剩下林黛玉的判诗了,)读者还欲看时,作者知道读者们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读者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在这里先打下一个闷葫芦!”林黛玉判诗的缺位,被作者的有意隐藏,造成了读者阅读《红楼梦》的“闷葫芦”效应,造成了读者阅读《红楼梦》时解不开的“仙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是什么样的,关系到整部《红楼梦》的“仙机”!“林黛玉”是谁?“林黛玉”的名字寓意是什么?“林黛玉”的命运以及命运归宿是怎么样的?“林黛玉”才应该是破译《红楼梦》的关键,是钥匙!然而,自清代有《红楼梦》研究以来,近现代以来,以及当代的人们,把研究《红楼梦》的重点,一概放在了“曹雪芹”身上,放在了《红楼梦》作者身上,放在了曹雪芹的身世挖掘上。这是谁根本指错了《红楼梦》研究方向?
      三、林黛玉:曾经死过一次的人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 这是一个白日梦。梦中交待了以下几个事实:
      1、三生石畔绛珠草的林黛玉,曾经经历“三生三死”,九死一生,是一个曾经死过的人。
      2、是赤瑕宫(赤血宫)神瑛侍者贾宝玉,日以甘露灌溉,喂汤喂药,才把林黛玉抢救过来,林黛玉才得以久延岁月,活了下来。并且是继续由这“神瑛侍者”的贾宝玉担当保护,林黛玉才能够得到人生安全。“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神瑛”即“呻吟”,“绛珠”即“落泪”、“血泪”。贾宝玉曾经侍候过赤血宫中呻吟不止的林黛玉,并为她的凄惨出境落泪。
      3、林黛玉才得以脱却草胎木质,病伤中那种病得没了个人形的样子,经过休养后才有了个人形。
      4、但活过来以后的林黛玉依然是终日要死要活的,游于离恨天外。
      5、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想起来的都是以前的秘密事情,总是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眼前晃动着的尽是仇深似海的事情,并且为此不住地叹息。
      6、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林黛玉活下来,只是为了救活自己、保护了自己、同情自己的贾宝玉,她答应了宝玉不再求死。为了救活林黛玉,照顾林黛玉康复,保护林黛玉不再继续受到伤害,贾宝玉伺候情深,林黛玉才为了贾宝玉、答应贾宝玉活下去。贾宝玉保护林黛玉的事,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安排住处上,依然可以见到:“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贾宝玉就住在林黛玉房间的外面,贾宝玉分明是起着保护者的角色。  
      7、什么是“木石前盟”?这一段写梦的文字便是“木石前盟”以及结盟背景。《红楼梦》一书中,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有一个“木石前盟”,但书中并不见两人有过一个完整的发誓结盟、永不相弃的仪式或情节交待。两人的盟誓,却是出现在与两人的爱情毫无关系甄士隐的一个梦中。
      8、林黛玉活下来了,五内却依然郁结着一段爱恨情仇。灌溉之情未偿,那林黛玉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红楼梦》故事,是从林黛玉病伤康复以后开始的,是从还眼泪以后开始的。还眼泪开始之前,红楼中的故事开始之前,《红楼梦》这本书开始之前,林黛玉曾经死过!又活了过来!被贾宝玉救活过来之前,林黛玉经历了什么?竟然全都是机密事情?竟然是仇深似海的事情?有红楼故事之前,是林家曾经首先经历了天大的变故。什么变故?同是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的变故是:“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林家的变故也是火灾吗?也是庙堂火灾吗?也是军民救不了的火灾或劫数吗?“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又是什么灾?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想起来的都是以前的秘密事情;“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眼前晃动着的是仇深似海。以此来讲,林家的变故,应该是后者。如果不是“鼠盗蜂起,抢田夺地,民不安生,官兵剿捕。”又怎么会有“似海深仇”呢?按照正常的写作习惯,一部文学作品,开篇的地方,往往是故事的背景交待或者写作缘起。《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尽管用了大量篇幅交待《红楼梦》书稿奇特的写作、传播过程,也还是终究没有违背开篇交待背景的写作方法,《红楼梦》作者并没有把故事背景完全堵死,完全隐藏起来。是人们的研究,人们的目光,都安放在了第五回那个梦上,忽略了第一回的梦,忽略了两个梦的联系,忽略了两个梦是一个梦。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十一钗”的命运结局上,忽略了林黛玉的出处交待上。都关注在了贾宝玉以及贾宝玉是曹雪芹自传式写照上,没有人注意到破解林黛玉,才是揭示《红楼梦》的关键玄机。林黛玉活下来了,对救命之人贾宝玉托付终身,不料依然是一场红楼梦,依然是一场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判诗在《推背图》里
    我们在《多情红楼无情梦》中说,《红楼梦》第五回中关于“金陵十二钗”命运结局的判诗少了一首,不够十二首,只有十一首,缺少了关键人物林黛玉命运结局的一首判诗。作者在这样有意遮掩安排,要得到“真事隐”目的的同时,作者特意运用一种特殊的技巧上的处理,为我们留下了一条线索,留下了藏在别处的关于林黛玉命运结局的判诗,这首判诗就在《推背图》中。其实,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子中,脂砚斋留在十二钗判诗处的评语讲得更明白,讲明了作者在这里应用的是《推背图》的写法。或许只是300年来从来没有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看到金陵十二钗判诗的时候,想到应该去翻一翻、对一对《推背图》,看一看是不是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更不会有人想到既然缺少了第十二首判诗(300年来也从来没有人认识到金陵十二钗判诗中少了第十二首),作者隐藏了第十二首判诗,就去看看《推背图》中的第十二首预言诗(在《推背图》中叫做第十二象)是什么。这不能不说自古小说中从来没有用过的写法,也不能不说是自有《红楼梦》一是以来所有读者的整体遗憾。
    推背图第十二象乙亥谶曰 :块然一石,谓他人父。统二八州,已非唐土。颂曰:反兆先多口,出入皆无主。系铃自解铃,父亡子亦死。 作者这样安排,简直是荒唐,也藏足了“仙机”。金陵十二钗判诗的第一首,本来应该是作品女主角林黛玉的判诗,然后才应该是宝钗的判诗,依次排下去。作者没有把黛玉的判诗放在第一首的位置上,而是放在了最后作为“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掩了卷册,这也许正是作者的暗示:掩了你手中正在阅读的《红楼梦》,去看看《推背图》)”后的第十二首,作者竟然如此熟练机巧地运用《推背图》中的第十二象,来作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诗的第十二首。《推背图》第十二象“谶曰 ”部分,讲的是石头,讲的是“块然一石”,这正好用来指贾宝玉的玉石,指大荒山无稽崖作为女娲补天余下的那块石头的贾宝玉。“ 颂曰”部分中的“反兆先多口”的“口”字,也指石头的“石”,也指向宝玉。“系铃自解铃”一句中的“铃”,指向了林黛玉,以“铃”与“林”谐音,指向了林黛玉的“林”字。“系”的句式,与“ 玉带林中挂”的“挂”的句式也完全相同。 曹雪芹写作“金陵十二钗”判诗,没有用《推背图》谶诗格式,而是活用了颂诗格式。
    我们将《推背图》第十二象颂诗略作文字替换,或许就可以补足《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诗: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 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 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凤姐) 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11、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可卿) 12、反兆先多口,出入皆无主。系林自解林,父亡女亦死。(黛玉)依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两句写薛宝钗品德才华,进行铺垫,后两句写雪宝钗命运结局的写法,林黛玉的命运是“反兆先多口,出入皆无主。”按照书中的写法,《红楼梦》故事开始不久,林黛玉的父母就先后死去,林黛玉在贾府中寄人篱下,“出入皆无主”、无依无靠的心境始终存在。林黛玉的命运结局是“系林自解林,父亡女亦死。” 《推背图》的写作手法是以图配诗。比如上面我们引用的第十二象,就附有一幅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一块大石头,旁边站立着一员大将。
    《红楼梦》作者在写作“金陵十二钗判诗”时也是“图文并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诗”第一幅图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 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宝钗) 宝玉看了仍不解。待要问时,情知他必不肯泄漏,待要丢下,又不舍。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后面忽见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凤姐)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可卿) 林黛玉的判诗前面也附有一幅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一块大石头,旁边站立着一员大将。(这幅图是《推北图》第十二象原图)其判云:反兆先多口,出入皆无主。系林自解林,父亡女亦死。(黛玉)  
    阅读研究《推背图》,必须是采用把预言诗结合着图画一起去分析。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诗”,也应该这么去读吧。《推背图》是预言,是关于国运兴衰的预言。“金陵十二钗判诗”同样完全使用了预言手法,关于红楼中人物命运的提前预言。作为预言国运的《推背图》很难解释,往往需要等到历史事件发生后,人们才能够依据其所绘之图与预言诗看出个究竟。当事件没有发生之前,能够解读哪一象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人,很少。当人物事件发生后,人们才能够看出个究竟——这应该是《红楼梦》作者也同样应用的手法。事实是,作者为我们留下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没有写完,人物命运大都还没有结束,只有一个秦可卿的命运画上了句号,偏偏那一章又被作者去掉了四五页(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脂砚斋的批语)。这就等于掩盖了关于秦可卿“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的预言结果,造成了整部《红楼梦》成为没有写出一个人的预言结果的人生预言诗。
    《推背图》推开红楼门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红楼梦》作者曾经借贾雨村之口,这样评价宝玉: “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岂止贾政把宝玉做淫魔色鬼看了,满天下的人都把宝玉做淫魔色鬼看了。男人看《红楼梦》,自己就要做宝玉这个情哥哥,期望遇到黛玉那样一个情妹妹;女人看《红楼梦》,自己就要做黛玉这个情妹妹,盼望遇到宝玉那样一个情哥哥。贾雨村说,宝玉是一个不容易看清的人呢!要看清贾宝玉这个人,需要多读书识事,这还不行,还要多格物致知,这还不行,还要有参玄之力。看清一个人,与参玄有什么关系?雨村道: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云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这里,贾雨村谈贾宝玉是怎样一个人,谈得云天雾地的。没说出贾宝玉是怎样一个人,到大谈了一番阴阳术数。到第三十一回,史湘云一个女孩子,也大谈阴阳。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
    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
    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史湘云普及阴阳知识,普及得很有成效。先是借贾雨村之口讲阴阳,后又借史湘云之口讲阴阳,《红楼梦》作者在书中,在更多的地方,谈到阴阳数理,把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归结到阴阳数理上。而最显露作者阴阳功底的,是在推背图上,在推背图方法的用活上。很多人不相信《推背图》,认为那不过是后人编造的鬼话,是谶纬之书,最常见的看法是,认为《推背图》是民*国时期坊间下等文人杜撰的作品,挂上了唐代李淳风、袁天罡为作者的名字,是伪书一类。《红楼梦》中脂砚斋的评语,以及《推背图》、《红楼梦》写作手法对照,可以肯定的是,《推背图》至少在有《红楼梦》之前就已经存在。《红楼梦》的存在肯定了《推背图》的存在,这可以成为定论。《推背图》本身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它登不上大雅之堂,不能与经籍名著并列;另一方面,它具有的神秘性,又似乎任何人、任何时代也不能把它消灭。他的神秘性在于它对帝王更替的预言。得到天下者,认为它是反叛的火种,太平年月,发现谁在努力钻研《推背图》,似乎就可以认定他有造*反之心;动乱年代,它却又成为人们依照预言寻找能够致太平之王的宝典。
    《推背图》的表现手法,是预言性质的谶语和图画。研究方法是必须结合已经发生的历史以及当下正在发生中的现实,一首一首的谶语一幅一幅的图画去对照,研究《推背图》需要的功底,“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完全就是《推背图》的写作手法。单就写作方法上讲,说没有《推背图》,就没有《红楼梦》,一点也不为过。《红楼梦》就是一部“爱情推背图”。《推背图》本身已经极具吸引力与神秘性,作为“爱情推背图”的《红楼梦》,也就充满了爱情吸引力与神秘性。《推背图》吸引的是一代一代关心政治的人,《红楼梦》永久地吸引着情*色中的一切人。即便如此,用《推背图》的手法做小说写作手法,也实在是匪夷所思。这说明《红楼梦》作者是一位精研《推背图》的人,是把《推背图》研究到炉火纯青的人。我们说关心《推背图》的人,都是关心政权更替的人,《红楼梦》作者是吗?我看,不仅仅是,整个一部《红楼梦》书中故事,是因为《推背图》而起。
    在讨论“林黛玉的判诗在《推背图》里时,我们已经看到作者对《推背图》第十二象的机巧应运,谶语状写林黛玉天然吻合。图像中那“块然一石”,与《红楼梦》中状写宝玉的大荒山无稽崖的顽石,如在面前。而“块然一石”旁边,立着的一位将军,是谁,是什么?《推背图》之于《红楼梦》,太重要了,我们不得不遵照作者的“指示”,再一次把手中的《红楼梦》一书先掩上,到《推背图》中去,搜求是不是遗漏了作者除了第十二象的应运之外,还有其他寓意。
    《推背图》第二十七象庚寅,谶曰:惟日与月,下民之极;应运而兴,其色曰赤。颂曰: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东岸上光明起,谈空说偈有真王。在这一象的图画上画的是:一株大树,树上挂着一把尺子。树上方一边是太阳,一边是月亮。《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第一幅图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第一幅图,分明借用了《推背图》第二十七象。对于《推背图》第二十七象,金圣叹的批注是:“此象主明太祖登极。太祖曾为皇觉寺僧,洪武一代海内熙洽,治臻大平。”
    《红楼梦》作者把借用《推背图》作为“仙机”,是用第一幅图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故事是明代的事情。从“一株大树,树上挂着一把尺子。树上方一边是太阳,一边是月亮”的“惟日与月,下民之极。应运而兴,其色曰赤”,“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到《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第一幅图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说明的是什么?由《推背图》中的“一株大树”到《红楼梦》中的“两株枯木”,“株”字都是指明王朝;“两株”指朱元璋与朱棣分别建立的明朝南京与北京政权,却都已经枯萎衰败了。从“树上挂着一把尺子”到“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说《推背图》讲的是明朝创立者,红巾军起义(应运而兴其色曰赤)的做过和尚(谈空说偈有空王)的朱元璋男儿英雄事迹,《红楼梦》叙说的却是朱明王朝末世的女儿血泪,或者是直接指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吊死树上的史实。原来“树上方一边是太阳,一边是月亮”,现在不是了,现在是“ 又有一堆雪(血),雪下一股金簪(血后留下的女人们)”,明朝的光辉日月(“明”字)已经是霜打雪欺下的一点金钗余晖、金陵余晖。暂且掩上《红楼梦》,打开《推背图》,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红楼梦》作者应用《推背图》谶诗或图画的内容。  
    《推背图》第三十二象乙未,谶曰:马跳北阙,犬嗷西方;八*九数尽,日月无光。颂曰:杨花落尽李花残,五色旗分自北来;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金圣叹的批注是“此象主李闯、张献忠扰乱中原,崇祯投环梅山,福王偏安不久明祀遂亡。颂末句似指胡后,大有深意。” 《红楼梦》作者说《红楼梦》故事年代、朝代、地名不可考,才满书使用了“金陵”、“长安”等城市旧称、别名,在这《推背图》第三十二象里,有句子“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我们才知道作者是直接取自这里的城市称谓。《推背图》第三十二象所配图画,是一堵墙,一个大门,门里站着一匹马。寓意是一个闯王的“闯”字。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大观园建成,贾珍邀贾政、宝玉等去观赏新园,题写匾额。 贾政刚至园门前, 只见贾珍带领许多执事人来,一旁侍立。贾政道:“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贾珍听说,命人将门关了。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墉,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粼粼,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这里,首先突出一个“门”字。开门后,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门内的猛兽,且会纵横拱立,不正是写出了、造出了一个“闯”字吗? “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К,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
    拿这几句形容大观园大门外墙面的文字,去看《推背图》三十二象上的图画,图画上的门与墙,墙上的纹路,完全可以把这段文字,放到《推背图》三十二象图画的下面,当作图画说明。“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贾珍听说,命人将门关了。贾政先秉正看门。”这几句强调了对大观园“门外”的重视,是不是也在告诉读者,阅读到大观园一章之前,都还是红楼故事正式开始之前的铺垫,是引路,“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先秉正看门。”看不清这个门是什么门,就先别看《红楼梦》书内的内容。 “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红楼梦》故事正式开始之前,作者为读者设计了“好山”,设计了“一带翠嶂挡在前面。”那屏障设计的“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这正是《红楼梦》作者使用的手法,还虚设“众人”之口,自我吹嘘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谁能够想到,《推背图》可以推开被作者一道道掩隐着的《红楼梦》之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形象

初识贾雨村

为什么从来就没人看出“假作真时真也假”的意思是“贾作甄时甄也贾”?这个都知道的呀!都知道的是什么?开篇写甄家的一段小枯荣实是日后贾家的预演。在从未有人真正读懂过《红楼梦》之前,“日后贾家”是什么样子的,有谁知道?就是《红楼梦》开篇处甄士隐家的那个样子吗?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了八十回,并没有写完,这个也是都知道的。书都没有写完,不知道《红楼梦》怎么结尾,怎么就知道了“日后贾家”?所谓“日后贾家”,正是过去所有的所谓红学家从曹雪琴身上、从曹雪芹家世上索隐或考证出来的结果,是拿了曹家的曹雪芹这个人的处境,去套到甄士隐身上的结果,甚至有人考证出曹雪芹死过一个女儿,去对应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丢失,考证出曹雪芹在北京西山出过家,去对应甄士隐跟随道士出走等,晕染得跟真的似的。

《红楼梦》一书在写作方法上,是使用了预演手法,使用了很多次,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环环相套,造成了迷宫似的阅读效果。比如先有贾瑞死后棺木寄存到铁监寺,后又有秦可卿死后棺木寄存在铁监寺;先有黛玉与宝玉的一起葬花,后有黛玉的独自葬花等。即便是这种预演法,也只能是书中有了,我们才能说有,难道书中没有的预演,我们也要替作者预演吗?说甄士隐的处境就是曹雪芹的处境,就是“日后贾家”的处境,这是旧红学、新红学、新新红学索隐与考证者们不顾文本的书外预演,以常人的写作习惯认为全书也应该有这么一个预演,有这么一个首尾呼应写法,这仅仅是属于对《红楼梦》“猜想”。

《红楼梦》一书中的人喜欢喊口号,我在这里也喊一喊口号: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无论是旧红学、新红学还是新新红学,都回到文本上去吧,细读文本,精读文本,一个字一个字地翻晒着读文本吧,别在文本外面说话!《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方法,大出常人猜想之外。如果《红楼梦》一书的结尾,是能够让读者猜得到的结尾,《红楼梦》一书,大约也就不会这么红了,就不会一红三百年,并且还将继续红下去。按照人们的阅读习惯,拿到一本小说,读上几页或一部分,往往就有人可以猜得到会是怎样的结尾。《红楼梦》不是这样的作品,不是有谁可以猜得到结尾的作品,三百年的阅读史,已经坚挺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猜不到,所以去猜,这是常人具有的心态。

《红楼梦》一书,是纪实的书,不是虚构的书,从头至尾都是在“可信”地纪实,既然是一部严格的负责任的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的纪实性作品,现实中事件的真实结果,决定了《红楼梦》一书,只会有一种结尾,不会有第二种。任何搞不清楚红楼梦事件是什么事件的人凭想象的解读与续书,都是对《红楼梦》原著的亵渎,对三百年来的读者并且依然在大量涌现的读者的犯罪。

《红楼梦》不仅仅使用了预演这种双连环手法,也使用过三连环手法,比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如果可以书外猜想,我也来一个大一点的猜想:林黛玉曾经三次葬花。有初葬花、二葬花、三葬花。初葬花是在宝玉与黛玉读《西厢》时两人一起扫花、撺土完成的;二葬花时宝玉只是远远地望见“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二葬花宝玉未到达,已经有了距离,是黛玉独自完成的。葬花葬的是人的灵魂。初葬花宝玉还在,二葬花望见而未到达,已经是预兆。三葬花发生时,不是宝玉远远地望见,是宝玉已经先黛玉死去,“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并不知道宝玉死在了什么地方,只是葬他的灵魂,当然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甄士隐跟随道士走了之后,他没有去做道士,没有去隐居起来。也没有去做曹雪芹,更没有去写作《红楼梦》。那时候,红楼梦故事还根本没有发生,他去记录什么?写作什么?他不是写作《红楼梦》去了,他是刚刚要走进红楼梦故事里面去。这里“甄士隐”这个名字的寓意,固然有脂砚斋评语中所说的是“真事隐”的意思,是把真实的事情隐藏起来了这种意思,但隐藏事件不是首要的意思,“甄士隐”这个名字的首要意思,在“士”字上。这个“士”字,是指人,不是指事。“士”是中国古代对所尊敬的人士的一种通称,是“先生”的意思,“读书人”的意思,是英雄、豪杰、战士的意思。“甄士”是指“甄先生”这个人物,“甄士隐”是指把甄先生这个人隐藏起来,隐藏到书中去了的意思,这是“甄士隐”这个名字的首要寓意。

我们来看看脂砚斋评书时是怎样解释“甄士隐”: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甲戌侧批: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甲戌侧批: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街内有个仁清巷,【甲戌侧批: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戌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庙。【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蒙侧批: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姓甄,【甲戌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甲戌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像这种评书,这样解读,把人的隐去解释为事的隐去,要么是脂砚斋大大咧咧地吹嘘“我懂而没有细致读书”,要么就是根本没有看出来作者是把甄士隐隐藏为贾宝玉的意思。脂砚斋也就真的是除了给《红楼梦》一书涂脂抹粉一样乱涂乱抹,让人更加看不懂外,并没有指出过多少书中隐藏的内容。

《红楼梦》作者在第一回没让甄士隐进入太虚幻境,即没让甄士隐进入贾府、进入大观园。到了第五回,才让甄士隐甄先生换了个姓名、换了个身份进入到那个“太虚幻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要有一个变身的过程。这个变身过程,就在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作者用了整整三回,才实现了把甄士隐变身成贾宝玉。这三回的回目是: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红楼梦》一书中,这三回全都是交代贾雨村这个人物。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作者交代了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关系,交待了甄士隐曾经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并且,在书的开始,作者就以“甄士隐”与“贾雨村”两个名字,形成真假对应。这种真假对应,基本上底定了《红楼梦》整部书 “假作真时真也假”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效应。在书中,贾雨村与甄士隐有直接联系,甄士隐出走之前两人有直接联系,甄士隐出走之后,贾雨村依然与甄士隐家的丫环、他的女儿应莲有联系。但当甄士隐变身为贾宝玉之后,贾宝玉与贾雨村却几乎不发生正面联系。《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是这样交代的:“宝玉正和湘云说的高兴,来人说老爷叫二爷去会兴隆街的大爷,就是雨村了,宝玉比较厌烦,说每次来都要见我做什么。”但是,当我们知道贾宝玉就是甄士隐的时候,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关系,就成了贾宝玉与贾雨村的关系,且是故交关系,且有密切关系。

甄士隐在第一回消失后,出现的是第二、第三、第四回贾雨村的活跃——这也是《红楼梦》一书中脂砚斋等评书人也没有指出过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形影不离法”吧,就是写形不写影,形在影相随,形在影藏,形影不离手法。以薛宝钗的出场为例。书中明写薛宝钗是跟随母亲与兄长薛藩进京待选,这个过程当中,薛宝钗本人几乎没有任何故事,写了薛藩争抢英莲打死人命的事故。实际上薛宝钗也是被争抢者,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待选”的意思。甄英莲的出场过程,完全也是薛宝钗的出场过程。写甄英莲的出场过程是“被争”,实际上也是“待选”,写甄英莲的出场过程实际上就是交代了薛宝钗也是这样出场的。试问古今中外小说,有这种形影不离,写形不写影,写影不写形,写形影在,写影形在手法吗?待选与争抢,作者写了一件事情的两面,正面与背面。并且往往是正面显得很丑恶,背面显得很美。

作者写《红楼梦》一书,整部书呈现给读者的是背面,不是正面。书中借用了《西游记》中白骨精变美人手法,把恐怖的白骨部分掐去,隐起来,只留下深山中那个为父亲送饭的小姑娘舍己助人部分,确实是很美,很感动人。但读这样的作品,不能用唐僧的凡胎肉眼,需要用孙猴子的火眼金睛,也不要用脂砚斋的“只眼”,那是马王爷的眼,不是猴眼。见形知影,或见影知形,应该是读者阅读《红楼梦》时必须使用的阅读方法。过去的三百年间,没人知道《红楼梦》这一手法,也就三百年没人读懂《红楼梦》。缺少了这个手法,也就没人能够续得好《红楼梦》。甄士隐隐去了,贾雨村活跃起来了,贾雨村这个活跃形象,带的是甄士隐这个影子。

《红楼梦》第二、三、四回写贾雨村,就成为甄士隐变身成为贾宝玉的全过程。甄士隐变身贾宝玉,甚至可能是贾雨村一手完成的。贾雨村经历了落难、中进士、革职、再起用、到进京手握“护官符”五个过程。甄士隐正是在这五个过程中,变身为贾宝玉的;贾宝玉正是在这五个过程中,由一块蠢石锻炼成一块美玉的。不是吗?由于有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的恩德,甄士隐出走后,贾雨村为甄士隐安置好了家眷封氏,当然,也占有了甄士隐的家庭丫环娇杏。荣国府的序幕,是由贾雨村一手揭开的。因为有甄士隐对贾雨村落难时的资助,贾雨村才把林黛玉送到了贾宝玉身边。薛宝钗也是由贾雨村间接地送到贾宝玉身边的。贾雨村把林黛玉送到贾宝玉身边的过程是:
    
玉在匮中求善价,这里的“玉”字,是指林黛玉。我们说过,林黛玉在进入贾府之前,是一个曾经死过一次的人。这里的“匮”字,透出伤害、伤害尚未痊愈的意思。“善价”,一是“善家”的意思,伤害中的林黛玉等待遇到好人的保护;一是指条件,贾宝玉能够得到林黛玉,依然是凭了有过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的交情,以及其他交换条件,甚至包括了以娇杏作代价,才能够从贾雨村的手里讨价般地得到林黛玉,之后才能够把林黛玉保护起来,救活过来,于是使得林黛玉只有还眼泪的份。把薛宝钗间接地送到贾宝玉的手中的过程是:钗于奁内待时飞。“钗”指的是薛宝钗,“奁内”是指薛宝钗的“待选”与“被争抢”(时飞:是非)的身份,或“被牵连进内”,依然是贾雨村看在葫芦庙的交情上,把薛宝钗判送给了“大观园”。整个《红楼梦》,没有贾雨村,就没有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会齐到大观园内的机会。这里,顺便再谈一下“脂砚斋”这个人和他在书中的评语的看法。
    
研究《红楼梦》,很多人迷信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版本中脂砚斋的评语,动不动就说脂砚斋是怎么评的,把脂砚斋的评语当作了金科玉律。我还没有怀疑到脂砚斋与《红楼梦》一书作者的关系,也还没有怀疑到否定脂砚斋亲身参与了“红楼梦事件”,还相信脂砚斋、畸笏叟、棠村等评书人也是事件经历者。但我认为,当脂砚斋在说《红楼梦》作者手法“狡猾”的时候,我们读者也不应当忽略脂砚斋的狡猾。仅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的被删,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脂砚斋是比作者更不愿意让读者了解到事件真*相的一个人,更像要把事件真*相隐藏得严严密密的一个人,或者说是更为谨慎的一个人。我想,我们认识到脂砚斋是这样一个人之后,就应该有所审视地去看待《红楼梦》整部书中脂砚斋的评语,就应该对脂砚斋的所有评语问一个:脂砚斋的评语都是真的吗?都靠得住吗?可信度怎样?
    
同时,也不妨问一下:脂砚斋的欣赏水平怎么样?造物主为我们送来了曹雪芹这样一个天才,一个写作圣手和爱情圣人,还会有第二个吗?即便有,会是在曹雪芹同时代吗?会是曹雪芹身边的脂砚斋吗?经典性作品,没有同等才识,是绝对评不出作品的完全的旨意的,这是文学评论的规律。脂砚斋不可能是与作者同等才识那样的人。是不是可以因为脂砚斋也是“红楼梦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我们就可以说脂砚斋当然完全读懂了《红楼梦》?脂砚斋如果依然在世,他当然会发誓他完全懂得《红楼梦》,他甚至会说他要是再不懂得《红楼梦》,就绝对无人懂了。懂得事件与懂得文学以及懂得文学写作技巧与作品思想,完全是两回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脂砚斋连这也不懂,竟然还想从坟墓中钻出来刨辨,现实中,这种人多的是。质疑脂砚斋,我们举上两例:
  
比如1: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里的这个批语,就绝对批错了!脂砚斋就绝对没有读懂或没有细究判诗的诗意。后来的读者认为诗中第三句“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第四句“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与前两句形成薛、林;林、薛对应关系的,也是受了脂砚斋批语的诱导。
    
比如2:《红楼梦》第一回中,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侧批:偏有些脂气。】这里脂砚斋的批语“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也是错的。这里贾雨村联中所吟,不是指宝玉与宝钗,不是“二宝合传”。“玉在匮中求善价,”指的是林黛玉。“钗于奁内待时飞。”指的是薛宝钗。这一联讲的是贾雨村先是直接把林黛玉送给了贾宝玉,后又连带着把薛宝钗也送给了贾宝玉。贾宝玉就是先前的甄士隐,在甄士隐要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之前,作者借贾雨村之口,喊出了贾雨村后来是怎样回报了甄士隐的。 
  
“玉在匮中求善价,”这一联的上联,讲的是贾雨村先是直接把林黛玉送给了贾宝玉。故事在第二回,贾雨村被革职后,进入巡盐御史林如海府内,教授女学生林黛玉,黛玉母亲去世,贾母相招,由贾雨村陪着林黛玉到了京城,进入贾府。“玉”,在这里指的是林黛玉。“匮中”,是说在病中,伤病未痊愈。“善价”,说是有条件、讲条件地把林黛玉送给了贾宝玉。这里的条件是指什么,就是指贾宝玉在做甄士隐期间,就曾经资助过贾雨村“进京赶考”,有此故交人情,“奸雄”贾雨村才会把病伤未愈的林黛玉给了贾宝玉,或者说是贾宝玉才能够从贾雨村手中得到林黛玉。 
   
“钗于奁内待时飞。”故事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是指贾雨村间接地把薛宝钗送给了贾宝玉,“钗”是指薛宝钗。“奁内”是“连带在内”的意思;“待时飞”是在“是非”中等待贾雨村来分派。贾雨村审理争夺女子一案,发现待选的薛宝钗,实际上已经划归了林黛玉这个女学生做陪读,既然已经做人情把林黛玉送给了贾宝玉,人情做到底,连带着把林黛玉的陪读生送给了贾宝玉。
    
贾宝玉就是先前的甄士隐,在甄士隐要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之前,作者在书中借贾雨村之口,喊出了贾雨村后来是怎样“回报”了甄士隐的,喊出了整个“红楼梦事件”是从这里开始发生的。
      
脂砚斋的评语有很多问题,有些简直是混账。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中,塞满了脂砚斋的评语。这家伙在他的评语中,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故事的亲历者,称谁谁谁点戏,自己执笔;称有可卿托后事,令曹雪芹删去什么什么。都跟真的一样,让读者不得不信。然而,书中像上面所列举的这种混账的评语,实在太多。我们只能说,脂砚斋要么就只是自认为独具“只眼”,认为自己看出了红楼梦故事的底细,在那里装作亲历者,要么就是另一种可能,是亲历者,却比作者更害怕让读者看出事件真*相,在很多地方有意地把读者引向歧途,引向误读之途。
  
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读者,竟然自古以来也没有人怀疑过脂砚斋或他的评语?更是从来没有人到贾雨村身上去下点功夫,审出贾雨村的葫芦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葫芦庙葫芦僧葫芦案,这可是装着红楼梦故事底细的葫芦!研究《红楼梦》,别小瞧了贾雨村和他的葫芦。没有贾雨村,就什么都不曾发生。

再识贾雨村

写书与评书完全是两回事情。作家的写作,需要“冷面孔”,需要不带感情*色彩的冷静讲述与描述。越是成熟的作家,越能够做到这种“冷面孔”。《红楼梦》作者完全是这样。作者在《红楼梦》一书中,并没有完全表明对贾雨村这个人物的褒贬立场,感情憎恨。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这样介绍贾雨村这个人:“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作者又借甄士隐家的丫环姣杏之口,形容贾雨村“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但脂砚斋等评书人的的评语,就显得是非露骨了,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脂砚斋等人这样指责贾雨村: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甲戌侧批:可发一长叹。这一句已见奸雄,全是假。】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甲戌侧批:奸雄。】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甲戌侧批:奸雄。】岂可因私而废法?【甲戌侧批:奸雄。】是我实不能忍为者。”【甲戌侧批:全是假。】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甲戌侧批:近时错会书意者多多如此。】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半日头,【甲戌侧批:奸雄欺人。】方说道:“依你怎么样?”

评书人脂砚斋等人似乎对贾雨村存有刻骨仇恨,才会一句一句地不停地骂“奸雄”、“全是假”。像这种义愤填膺、爱憎分明的人,是当不了作家、写不了作品的,甚至也是做不了评论家的,才只能像上面这样一声声骂人地去评书。我们又知道,说一位作家,完全没有自己的爱憎,在书中完全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同样就没有文学作品。作家的爱憎与观点,往往是要借作品中的人物去讲出来,而不是作者自己直接说话。在《红楼梦》整部书中,字里行间,还是透出了作者是对贾宝玉既充满同情,又恨他是一个无力补天的“蠢材”这样一种感情。我们依此可以认为,贾宝玉所作所为之事,是属于不应该做的蠢事。贾宝玉做了什么不应该做的糊涂事情?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除了爱还是爱,爱是日常工作,所谓“蠢事”,是不是指的书中的爱情?指红楼中的贾宝玉整日醉卧脂粉堆耽于女色,如果是,那么这一切,正是由贾雨村送林黛玉、薛宝钗给贾宝玉造成的,是贾雨村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贾宝玉的无力补天或不去补天,是贾雨村直接或间接地毁了宝玉?才使得宝玉的同伙们、书评人,说起贾雨村就骂得恨之入骨。唉,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就是愿意把风月鉴镜子反着看?为什么非要像贾瑞一样,反过来看镜子呢?人性中贾瑞那种心性,实在是太多了!世上贾瑞那种人,也实在是太多了!不是就有人更愿意承认“开端是石头变通灵玉继而落草到贾宝玉口中继而记录书中各人悲欢离合际遇的过程。” 这是真的吗? 有这样的证据吗?石头变通灵玉有证据吗?一块玉石被一个赤子衔在嘴里生下来有证据吗?《红楼梦》是这种荒诞不经的一部书吗?
  
《红楼梦》一书,是纪事性作品,带有纪实的性质。这在开篇作者已经有交待。脂砚斋等人的书评,也一再强调自己可以为红楼梦事件的真实性作证。像“衔玉而生” 这种看似荒诞的写法,实际上一点也不荒诞。比如太虚幻境,就只是“想来实在是如同虚幻”的“虚幻境地”的意思。太虚幻境,实指大观园,并不虚幻。衔玉而生故事在《红楼梦》第二回,出自冷子兴之口:“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色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衔玉而生,正是一种寓意:我不是空口无凭!

《红楼梦》一书,不是一部空口无凭诞生的作品。玉,本身又有信守、诚实、忠贞的意思,是一种信物。当然,作者还有更深的寓意。我们在前面讲到“黛玉三葬花”时,已经透漏给读者一个信息:贾宝玉先于林黛玉而死。宝玉死后,才有林黛玉为宝玉还眼泪泣血而亡。高鄂续书中,钗代黛嫁,黛玉悲愤焚稿而死,那还叫还眼泪吗?那是对宝黛爱情的亵渎。贾宝玉是怎么死的?是衔玉而死。衔玉而生——为信守一个爱的承诺而生;衔玉而死——为信守一个爱的承诺而死。衔玉而生,是衔玉而来;衔玉而死,是衔玉而去。这是自有《红楼梦》一书以来,首次为贾宝玉衔玉而生的寓意作出释义。这是作者设计宝玉的出生与名字寓意的深层意义。不知道作者的寓意是什么,还要相信一个婴儿嘴里衔了一块玉石从娘胎里出生下来?作者不荒诞,是读者荒诞。是三百年间十几代人的《红楼梦》读者,宁愿遗了一床精也要抱着纯情看《红楼梦》背面,宁愿荒诞地作为爱情饥饿中的精神食粮一样看待《红楼梦》背面,也不愿意看到《红楼梦》正面,甚至不情愿承认《红楼梦》有真实的另一面。贾宝玉原来只是个乡巴佬。是在有了贾雨村的进京看考高中后,是在贾雨村进京执掌了不止四家的“护官符”的赫赫势力的同时,甄士隐才能够变身为贾宝玉。

我们已经通过作者隐藏在《红楼梦》的《推背图》“仙机”,说明了《红楼梦》一部书写的是有关改朝换代的事情。朱家的大明王朝已经结束,闯王李自成一帮人抱着《推背图》进了北京。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后是什么情形?《红楼梦》第四回中的“护官府”,同样是隐藏了正面,展现出背面,它的正面到底指的是什么?《红楼梦》是这样交待的:

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口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石头亦曾抄了一张”,“石头”指贾宝玉。贾雨村手中得到了“护官府”,贾宝玉手中也有,这也说明了贾宝玉与贾雨村,本来是一路。我们说了脂砚斋很多坏话,说他比作者更狡猾,更苦心积虑地掩藏真*相。说他的艺术鉴赏水平差,说他的批语不是全都靠得住,同时也还没有彻底否定他是事件的参与者,是说他的批语中毕竟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在关于红楼梦四大家族“护官符”批语中的甲戌侧批:可对“聚宝盆”一句,脂砚斋是不是在这里就给我们露了个低儿:“护官府”哪是什么护官作用,是大明朝遗臣们的“遭灾符”,是李自成大顺王朝和他的将帅们的“聚财符”。

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春时节(注意《红楼梦》作者在书中一再表露的“三春”情结),李自成带领他的农民军队破了北京,由西长安门入内城,住进了明朝皇宫。各级高级将领也分别住进了明勋戚、权贵府邸的“大官家的家园”之中。李自成的反叛,从起首到失败,从始至终是“流寇”性质,他没有能够像他前面的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也没有像他同时的东北的满清那样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大东北后方,这是李自成最终失败的真正原因。在流寇过程前期,基本上是部分官民的烧杀抢劫的强盗土匪,后期改变了策略,攻城略地后,只对明宗室与官僚权贵下手,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杀富济贫,开仓散粮,救济百姓,得到河南、山西、山东灾荒农民拥护,这是李自成能够侥幸打下北京的原因。战争中,每攻打一城,都是有预谋的,事先要做很多情报搜集,李自成军队间谍情报搜集内容,就包括了“护官符”,这是间谍用语,当然是反话,实际上是攻下城池后准备拷问追赃的达官权贵对象。

李自成打下长安(西安)后,建国号大顺,大顺朝计划建都西安,不是北京。进入北京城后,如何对待这前朝都城,李自成并没有充足的计划布置,但由于已经有了把都城设在破落的西安的计划,死去的崇祯皇帝皇宫中的财富,便都需要移送到西安去建立新的皇城。不仅仅是皇宫中的财富,旧有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家中所有的财富,也应该尽归新的王朝所有,运到长安。因此,李自成住进皇宫之后,这尚未来得及登基的新的皇帝下的第一道谕旨,就是按以往破城掠地后的惯例,对旧官僚拷问逼供,追脏勒索。在历史上,是李自成手下的首席大将军刘宗敏负责拷问追脏这件大事。他试用了一种新的特制刑具夹棍,抓到官员勋戚,用这种特制夹棍夹住,既不让你迅速死掉,又让你求生不得,乞求吐出全部家财以免一死。

明勋戚大康伯张国纪被夹,家财尽没,终究被夹死。嘉定伯周奎受夹,吐银六十万两。周奎的女儿即是崇祯的周皇后。崇祯皇帝活着时为了剿匪,要周奎助饷,他找做皇后的女儿要钱捐给皇帝。周皇后给父亲五千两银子,他还吞下两千两,只拿出三千两。在夹棍下,夹藏六十万两银子全部吐给了刘宗敏,也还是被夹死,其妻、子也均受刑而死。大太监王之心做东厂提督,捐饷时只肯出万两,后经闯军用刑,从他嘴里掏出了现银十五万两,以及与此价值相当的金银器玩。大学士魏藻德,夹棍下缴出一万多两银子。刘宗敏还觉得少,大骂:“你身为首辅,只有这点儿银两?”终究被夹而死。

大书画家米万钟家,也被抄掠一空。《红楼梦》对这件事的记载是:“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李自成在北京短短的40天时间内,六品以上官员,八百多名,全成为拷问追赃的对象。获银子三千多万两,皇宫中搜出藏银三千多万两,收获六七千万两。黄金白银,哗啦啦向外涌,止也止不住,一时间收不住手。金钱重要,还是山海关重要,这成了历史上李自成处理山海关吴三桂归降问题滞后的真正的原因。
  
《红楼梦》中的“护官符”,所写四大家族声势显赫、富丽堂皇,原来也藏了画满骷髅的“背面”。“护官符”中贾、王、薛、史四大家族豪门,是《红楼门》一书的主要框架,是故事发生地点,便成为历来研究《红楼梦》的人们,要从历史上指认出四大家族的一种欲望,不知道作者勾画的“假、王、薛、史”寓意,却是“家亡血史”。“亡家血史”,就是“护官符”作用下,风月鉴背面堆积的骷髅。当然,“贾、王、薛、史”也可以理解为“假王血史”。这里的“假王”,就指向了称王而没来得及登基就败亡了的李自成的血腥历史。哪有什么四大家族?只有被军队占据了的家破财亡后的“大官家的园林”。

“贾雨村”,“贾愚蠢”。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回头再看看我们上面列举的引文中脂砚斋评语中一口一声“奸雄”的指责,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红楼梦》第二回,作者写过贾雨村的性格与为人,原来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参贾雨村的本子中,如果有“暗结虎狼之属”这样的内容,贾雨村还会有被朝廷第二次复职的可能吗?当然不可能。这里我们已经知道,《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原型,便是明末揭竿而起反判的李自成。“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在这里,“起身入都”指的是李自成造*反起事。“士隐赠银”指的是在甄士隐的支援下赢得了那次胜利。但终因“未免有些贪酷之弊”等,“即批革职”,是第一次起事失败。接着又被起复,第二次起事,接着进了京城。这就是李自成反叛占领北京之前的一个反复过程。《红楼梦》作者,机巧百出,把李自成造*反写成“进京赶考”。有意味的是,受郭沫若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影响,M在进北京之前,也曾经把占领北京比喻成是“进京赶考”。

《红楼梦》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成的严密而真实的关于一个时代的历史细节的纪录。明白了贾雨村是李自成,“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作者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奸雄”李自成的伟岸形象,也为我们记录了他“奸雄”的作为。至此,我们也可以初步梳理一下,甄士隐是怎样在贾雨村由不得志到做京官的过程中,由甄士隐变身成贾宝玉的:贾雨村在攻打开封的过程中,甄士隐正好在他的岳丈“封氏”所在的开封城内,暗中帮助了贾雨村的农民军攻城,起了“里应外合”作用,战争之后,贾雨村便策动甄士隐正式反叛,派遣间谍以道士身份与甄士隐联络,甄士隐跟随道士走后去了哪里,也就完全清楚,是去做了反叛。这也就是《好了歌》所写,能够把一切放得下,才敢于去做的事情。发誓“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才敢于去做的事情。也是在“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的背景下才走上的不归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形象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要归省大观园,第十六回就先透出信息:
  
    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贾琏道:“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赵嬷嬷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非有八*九分了?”
  
    “世上至大莫如‘孝’字”,这一句话,透出很多信息。《红楼梦》一书,是彻根底地不说那个“忠”字的,要把“忠孝”二字中的“忠”字抹掉,作者才敢写作这部《红楼梦》,读者也才敢读这部《红楼梦》。这也是《红楼梦》一整部书,具有的谈道教、谈佛教,不谈儒教,颂道贬儒的特色。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所写作的内容,与反叛有关,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推*翻明朝统治者的反叛者。《红楼梦》作者为贾宝玉立传,为贾宝玉招魂,实际上是抹不掉为一个揭竿而起的反叛者立传与招魂色彩的。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朝代更替的历史。每一个新的王朝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初期,都喊的是以孝治天下,不干喊以忠治天下,因为这新的帝王,都是反叛起家,都首先就是一个对前朝帝王的不忠者,因此喊不出那个“忠”字。喊不出“忠”字,便喊这个“孝”字。要等到天下稳定、政权巩固之后,才敢打出来“忠”字的大旗。一部谈孝不谈忠的《红楼梦》,“世上至大莫若‘孝’字”的《红楼梦》,无疑写作的是“第一代王”形成时期的故事。

    很多人认为,或总是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书,其实错了。《红楼梦》固然是一部反清的书,但也绝对不会复明。当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一代王”,如今的“当今”是李自成的时候,推*翻明朝统治者的李自成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怎么会要去恢复明朝呢?书中确实透露出很多明朝信息,如人物服饰,器物名称,牌匾楹联内容,场外历史人物等,这说明红楼梦故事背景是在明朝,是在明朝的皇宫中或外围权贵家族的园林中,作者又极力状写那种繁华富贵景象,给人造成一种不忘明朝的印象。有这种印象,加上贾宝玉具有的反叛意识与行为,给人造成一种肯定什么与否定什么的错觉。有了这种错觉,旧红学、新红学又用了100多年时间把故事硬往清王朝的身上放,于是形成《红楼梦》一书有“反清复明”意义这样一种错觉。

    《红楼梦》一书,从整部书的框架结构,到回目章节安排,取得了自然天成、无迹可寻的艺术效果。创造出这种效果,偏偏是由大藏机巧,关山重重的大写作功力去实现的。即便是文字细节上,也是严谨绵密,一以当百,布满环扣,读者稍有粗疏,便会被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瞒过。我们已经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甄士隐”的“人隐”与“事隐”;比如“赠银”与“增援打赢”。比如这里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你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短短一两句话,作者是大写了一段历史。这里的“当今”,指李自成。李自成已经建立大顺王朝,已经享受皇帝的待遇与礼仪,虽然最终没有来得及登基,却也“山呼万岁”了几日,也已经是以“当今”作称呼了。“太上皇”、“皇太后”,指的是崇祯皇帝与皇太后、皇太妃等人。当今“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指的是李自成进北京后,急于寻找崇祯的下落的事情,寻找到已经在煤山上吊死了的崇祯的尸体后,还有把崇祯与已经在后宫上吊死去的太后的尸体一起安葬的事情。

    这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的“当今”,侍奉“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情景。“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竟不能见,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这是李自成入住崇祯的后宫后,遣散后宫宫女的事情。历史上李自成这个人,没有性生活能力,没有生育能力,没有自己的亲生后代。这一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能够打下天下的帝王之间所仅有的。打下天下了,却身后无人,你看这天下打得值与不值?为后代者重事业,无后代者重钱财。这是不是也同样影响了李自成的心理构成?既然没有性欲,留下后宫崇祯的一万多名嫔妃宫女干什么用?遣散了吧!这也确实是“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 这一遣散,便有了故事,便有了大故事。崇祯后宫上万名嫔妃宫女,并没有遣散到民间去,遣散给了李自成的将士,遣散给了为李自成出力打仗,从尸体堆中活下来的有功将士。“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踊跃感戴的,是李自成的将帅们。某一位大将军已经通知远在西安的父亲在家里动了工修盖藏娇别院呢;又有某位将军的父亲已经到西安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红楼梦》作者为后人记载了当时身在北京的李自成部队的将士们,已经人心向西。还记得韩信攻打项羽时使用民谣涣散楚军军心的故事吗?李自成的军队基本上来自陕西,有已经有了建都西安的决定,向将士分宫女,起了将士人心思归的作用。人心向西,这是李自成山海关战败的必然性。遣散宫女,于是便有了“待选”、“争抢”,以至争抢嫔妃宫女中打出人命。这一遣散,才有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修建,才有了大观园中正十二钗、副十二钗又副十二钗的批量接纳,才有了红楼梦故事,才有了《红楼梦》一部书。
  
    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 “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上面这一段文字,没多长,很短,却是红学中清代曹家说者下过死功夫的。贾家接驾一次,王家接驾一次,甄家接驾四次。都被红学家一一考证出清代帝王康熙、乾隆下江南在何年何月和日住在谁家谁处。每读到他们考证的文字,我都被他们下的工夫所感动,感动得不愿说出《红楼梦》的真*相了,怕他们为此下了一生的功夫白下了,去上吊的上吊,跳井的跳井。然而,夜深人静,睡梦中我又听到枕边的一部《红楼梦》里,发出噪杂细碎的哭声,细辨之下,有曹雪芹的声音,有宝玉的声音,有黛玉的声音。红楼夜哭,又使我狠下心来写下今日文字。我问红学曹家说者三个问题。

     1、一个是在《红楼梦》书评中脂砚斋说过的问题,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庚辰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我偏没造化赶上。”就是这个出自凤姐口中的尧舜禹时期,舜帝南巡而死的故事,脂砚斋说:“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的评语,点明了历史上的舜帝南巡,大不幸,是要死皇帝的。娥皇、女英的传说,斑竹类的传说,妇人女子皆知,是舜帝南巡死在了江南的传说故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如果是清朝帝王家奴曹家的后代,敢这样去写康熙、乾隆下江南吗?敢这样明白地去诅咒清朝皇帝下江南死去吗?

     2、红学家们考证出康熙、乾隆下江南几次住在江南织造曹家,而《红楼梦》中在这里分明是把贾家与甄家(甄宝玉家)作为两家来写的,贾家是江南织造曹家,书中写了,分明只有一次,甄家才有四次或者说多次,难道又可以说曹雪芹不是曹家(《红楼梦》中的贾家)的后代,而是甄家的后代吗?书中说明了贾宝玉贾家与甄宝玉甄家是两家的,别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来蒙我。

     3、作者在这里借贾琏、凤姐夫妻之口,介绍元春即将归省大观园时,插入太祖皇帝访舜巡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与元春有没有关系?与元春这个人有关系?还是与元春归省有关系?脂砚斋在这里也提了一个疑问:“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我也想问:作者在这里,忽接入此事,到底是何意?以《红楼梦》整部书来看,作者使用文字,惜墨如金,似乎不应该是“似属无谓”,不应该是题外闲话。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作者插入这件太祖皇帝仿舜巡故事到底有没有寓意后,在去作索引或考证。而不应该是书都没有读懂,就先去考证索引上100年吧。

    《红楼梦》作者在交代元春出场之前,写太祖皇帝南巡,其中大有寓意。这里的元春,就是《红楼梦》作者为后人记载下的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传说了300年的陈圆圆落入刘宗敏手中,引起“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投清反李故事的历史真迹。这里的太祖皇帝,倒几乎是用了一个真实的称谓,清太祖、太宗的称谓。清朝入关之前,皇太极“南巡”,在与明朝军队的作战中受伤而亡。东北人至今有一个习惯,称长城以南,一概为南方,称长城以南的人,一概为“南人”。与长城以内的人们把长江、黄河作为区分南方与北方的习惯大不相同。在明代,明朝政权或李自成政权,所收集到的大东北后金即后来改为大清的敌方入侵秘密情报,敌方都是自称“南狩”。作者只是把“南狩”改作了“南巡”。把清太宗的“南巡”牺牲比作上古有德之王舜的南巡死去,即便后来的清朝统治者看了出来,也大约愿意默认。文中的“接驾”一词,用的也有意味。“接驾”,是“接仗”的意思。谁和谁接架了,是谁和谁打架了的民间用语,司马懿与诸葛亮又接仗了,就是发生了战争的意思。贾家准备“接驾”一次,说的是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已经有了要与东北的大清军大一仗的准备。王家“接驾”,甄家“接驾”,都是说明朝崇祯之前与东北的大清之间发生的战事。在元春这个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插入“接驾”故事,依然是在交待元春这个人物,并且交代的是元春这个人物的关键性。就是说明了元春这个人物与抵抗东北山海关外的敌人有极大关系,直接关系。在李自成入主北京的短短40天时间内,一个女子,与山海关外的敌情变化关系极大,这个女子,在《红楼梦》里,就是贾元春。在历史上,就是陈圆圆。

    走到太虚幻境门外停下来的甄士隐,与在太虚幻境门内出现的贾宝玉,是同一个人。在一个元宵节丢失的人,与在另一个元宵节出场的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在元宵节丢失的人物是甄英莲。在元宵节出场的人物是贾元春。《红楼梦》第一回写道:“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丢失的甄英莲哪里去了?《红楼梦》“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中有了交代: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  
 
    门子笑道:“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这可无疑了。”

    走到太虚幻境门外停下来的甄士隐, 与在太虚幻境门内出现的贾宝玉是同一个人。在一个元宵节丢失的甄英莲,与在另一个元宵节出场的贾元春,是同一个人,但不是同一个人同时在场,而是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影子。甄英莲是贾元春的影子,甄英莲是过去的贾元春,是作者把甄英联作为对贾元春往事的交代。

    《红楼梦》作者写书,应该说也是“衔玉”而写。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通篇文字,都是作者极其认真诚信的写作。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被“把真实的人物隐起来”之后,因为贾宝玉与甄士隐是同一个人,贾宝玉出现后,作者就绝对没有再让甄士隐这个人物同时出现过。也没有为了交代甄士隐向贾宝玉的变身,把贾宝玉写成贾雨村。同样,作者也就不会设计贾元春与甄英莲,即后来的香菱作为同一个人物以两个人的身份,同时出现在《红楼梦》后面的章回中。贾宝玉出现后,甄士隐就不再出现。贾元春出现后,甄英莲依然出现,后来改名香菱,也是作者交代清楚了的。这说明作者并没有把香菱与贾元春设计成同一个人物的两种身份同时在场,而是虚构了一个甄英莲这个人物,来交待贾元春的往事。这是作者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更是作者对“石头”的灵魂以及一帮人逝去后的鬼神负责的态度。《红楼梦》作者,没有使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分身法,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形影不离法”。甄士隐变身为贾宝玉的过程中的贾雨村情节,作者使用了“形影不离法”中的写形法。以贾雨村为形,以甄士隐为影。太阳底下,一个人走过去了,地上还带着一个影子。贾雨村从太阳底下走过去了,地上还带着一个甄士隐的影子,贾雨村走到了哪里,走到了什么地步,走道了什么环境中去,地上的影子甄士隐便也走到了那里。一个读者,掌握不了“形影不离”这种读书法,就绝对读不懂《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通过甄英莲详细地交代了贾元春的身世。在交代元春这个人物的身世上作者使用的是“形影不离法”的写影法。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使用写形法?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使用写影法?对于作者一同经历的事件,故事中正在发生的事件,作者使用写形法。对于并非作者亲身经历,并非正在发生的故事,而是传闻听说来的故事,作者使用写影法。一个人从太阳底下走过去了,由于作者所在的位置或角度,看不到那个人,但看到了地上的人影,把这个人的影像描述下来,见影不见形,写影而知形,叫做写影法。甄英莲这个人物,就属于作者为交代贾元春的身世虚构的一个人物,就属于那么一个影子,属于贾元春在元宵节出现时,华丽灯影下晃动着的贾元春的影子。作者是先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后见到这个人。现实中,作者也是先前就听说了陈圆圆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来竟然真的有机会见时到了这个人。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元宵节就写出了这个影子,在第十八回中的元宵节才见到这个人。

    贾元春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但他的影子很长很长,这可能是元宵节灯影的作用,灯光下的人影,有时候是比月光下的人影要长得多。作为贾元春影子的香菱,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始终在场。这是由于贾元春做了皇宫中的人,皇上的妃子,不属于大观园中的人了,她的传闻却一直在大观园中存在。英莲是在元宵节那天看灯时丢失的,丢失到元宵节的灯影中去了。香菱出现后,进入大观园的第一件事,是跟薛宝钗、林黛玉学写诗,作者让她写的第一首诗,依然是月亮。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十五的月亮“十四寒”,林黛玉也依然是在说,你今日圆满,过去却很凄寒。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到第四十九回开篇,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红楼梦》第一回写小时候的香菱——英莲在元宵节月圆之夜被人贩子盗走,这时候香菱学诗又让香菱写天上的圆月,是不是作者安排得也太有些残忍?实际上,作者只是在苦心地反复地突出一个“圆”字。为了突出这个“圆”字,在第一回,英莲丢失在元宵节里之前,作者就先写了中秋佳节。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贾雨村中秋吟月二题,已经暗藏了“圆圆”两个字。暗藏了书中贾雨村,历史上的刘宗敏,得到了陈圆圆。作者借贾雨村自己的口说出“圆圆”,贾雨村得到这个“圆圆”之后,作者紧接着让甄英莲丢失到了另一个寓意为“圆”的元宵节中去。甄英莲的名字,被评书人脂砚斋批为“应怜”的意思,也被历来的读者所接受,英莲的遭际,却实可怜,这个解释固然可以这样理解,但在我看来,“英莲”的寓意,更应该是“楹联”的意思,是指向了元春出场,指向了元春归省大观园时旨定大观园的对额与楹联。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十七回中的这个元宵节,就是第一回中那个元宵节,是同一个元宵。是让丢失到了元宵节的甄英莲还从元宵节中走出来。作者交待元春出场时,“元春”的“元”字,“大观园”的“园”字,“元宵节”的“元”字,与英莲出场时一样,是作者又一次突出一个“圆”字。看元春出场的情景:

    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凤姐听了道:“既是这么着,老太太、太太且请回房,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又命执事人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元宵节后,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

    书中并没有写出元春的灯谜是什么灯谜,作者不仅是让书中人物猜谜,也是让《红楼梦》读者们来猜谜。是什么灯谜呢?这个灯谜,是说《红楼梦》第十七回的故事,就是一个谜。就是“元春归省大观园”,或“元春元宵归省大观园旨定楹联”,谜底:打一人。你猜着了没有?甄英莲当然不是真士隐的女儿,这里说的是甄英莲是由甄士隐即贾宝玉首先得到的。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穿插了一个甄家丫鬟姣杏的故事,说的是贾雨村即历史上的刘宗敏,是以得到姣杏的方式“侥幸”地从贾宝玉手中得到了陈圆圆。脂砚斋在这里把“姣杏”批做“侥幸”的意思,“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一回中,在元春之谜下野批了一条“侥幸”的批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脂砚斋为什么也说贾元春是侥幸做上的妃子?此“侥幸”不是与“姣杏”的“侥幸”有联系吗?自明朝以后,著书立说的,听书中故事的,一个腔调认为李自成进北京后,陈圆圆落入了杀人魔王奸淫抢劫的刘宗敏手中,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红楼梦》作者却在这里详细地告诉了人们,刘宗敏以侥幸的方式从贾宝玉手中得到陈圆圆之后,自己并没有把陈圆圆占有,而是把她“扶了正”,让陈圆圆做了李自成的妃子。这是陈圆圆的侥幸,也就是《红楼梦》书中贾元春的侥幸。贾元春也就是历史上的陈圆圆,做的是李自成的妃子,在《红楼梦》书中,透出元春对待林黛玉与薛宝钗不同的态度,透出元春越到后来越倾向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关系,元春这个倾向,代表的是李自成的旨意。宝玉对这个旨意的抵触,是对李自成的抵触。这是《红楼梦》中最终造成贾宝玉悲剧的最大根源。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玉在匮中求善价”的寓意,讲到过贾宝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得到了黛玉的,讲到是贾雨村看在贾宝玉“曾经赠银”才把林黛玉交给了贾宝玉,讲到过甚至是以姣杏作为交换条件才把林黛玉交给了贾宝玉。当我们在这里知道了“姣杏”只是“侥幸”的表达,实际上指的是元春,即历史上的陈圆圆,我们也就清楚了陈圆圆才是贾宝玉得到林黛玉的根本交换条件。

    在“金陵十二钗”正钗中,元春的判诗是:宝玉看了仍不解。待要问时,情知他必不肯泄漏,待要丢下,又不舍。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指的是贾元春有过甄英莲、甄香菱那样被卖来卖去不知道谁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哪里是自己最终的归宿;“榴花开处照宫闱。”李自成进北京的时间正是石榴花开时节,石榴花开时节贾元春做了李自成的妃子;“三春争及初春景,”是拿迎春、探春、惜春的际遇与元春的际遇比较,那自然是做了妃子的元春高高在上,其他三春屈膝于下;“虎兕相逢大梦归。”是李自成与吴三桂那一战,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妓女生世的陈圆圆,仅仅做了一个多月的妃子,就梦一般的结束了。看看香菱的判诗: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甲夹批:拆字法。】致使香魂返故乡。 “桂花”,指的是夏金桂;“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以及“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与“二十年来辨是非”有同样的意思;“自从两地生孤木,”一边是李自成,“李”字含“木”,一边是吴三桂,“桂”字含“木”,不仅仅是北京城与山海关两地,更是两股敌对的势力;“致使香魂返故乡。”陈圆圆本来是江南人,后被封为藩王的吴三桂带回南方封地。
    《红楼梦》作者这个历史上的陈圆圆的同时代人,与陈圆圆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通过描绘贾元春元宵节灯影下的影子甄英莲,为我们留下了陈圆圆的身世资料: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美人陈圆圆,在《红楼梦》章回题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被作者称作“薄命女”。陈圆圆是从小被家人不慎丢失的。“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陈圆圆是小时候被拐卖婴儿的贼人拐卖走的。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 陈圆圆不知道自己原来姓什么、叫什么、是哪里人。《红楼梦》第四回中,门子道:“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在第七回写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 陈圆圆确实被卖入娼门。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死鬼买主也深知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这是陈圆圆有这种床上好处。陈圆圆又被卖到京城官府。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
  
    陈圆圆的长相。《红楼梦》第七回中写道: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蓉大奶奶即秦可卿,有林黛玉与薛宝钗姿容的“兼美”,可以说是红楼中第一美人。第四回中门子道:“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历史上的陈圆圆的长相,由此可以推想。陈圆圆曾经学诗。宋代以前的妓女,多学歌舞。明清两代的妓女,多学诗艺。陈圆圆也受此习染,曾拜两家名家指点作诗方法。《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甄香菱跟随薛宝钗住进了大观园,马上要求跟薛学习写诗。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以《红楼梦》中塑造的薛宝钗“堪叹停机德”品质,作者当然不会让薛宝钗做老师做下去。于是,香菱又拜林黛玉为师。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0: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乱贴吧,反正没人管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8 00: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懒得整理,正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