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4|回复: 0

[原创] “乞巧节”发源于湖北潜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6 20: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7-3-26 21:14 编辑

“乞巧节”发源于湖北省潜江市
   

       发现“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发源于湖北省潜江市,是研究“鸡鸣歌”时,无意间在宋公文和张君合撰的《楚国风俗志》中得到的一个最新附属产品。因为“乞巧节”是我国特有的重大传统风俗节日,它的别名最多:如“七夕”,因为是阴历七月七日,又称“双七节”或“七巧节”、 “七七鹊桥会”、“乞巧节”、“七夕鹊桥会”等等节日名称。这个节日的传说和附属的文化也多,并且与天文知识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有“物证”的民俗节日。在《幼学琼林》中记载说:“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说明中国过去的传统中,每逢“乞巧节”,它的参与面最广泛而产生的特有盛况。因此,我也拿出来讲一讲,与大家分享。
   《楚辞》中的巫祭的歌舞,多描写人神恋爱,扮演诸神的故事。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许多风俗习惯与人神爱情有关。例如习俗四:每年正月初一的“杖打粪扫,呼令如愿”习俗就是讲述的人与神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述说的是:
    有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时,有辆马车从湖里出来,乘车者自称是青洪君,邀请区明过访,并用隆重的礼节接待区明,问区明需要什么东西。有人告诉过区明:“只求如愿!”等到青洪君问他时,他就用这句话回答了。青洪君非常喜欢如愿,没有办法,也只好同意了。原来如愿是青洪君的女佣人。接着青洪君就送区明他们走了。从此以后,区明有什么要求,让如愿去做,都很快就可得到满足。后来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如愿起来迟了一点,区明就把如愿打了一顿,如愿逃到了秽土堆里,顿时无了踪影,这时区明就用钱杖敲打秽土堆,嘴里呼唤着如愿,但如愿终于不回来了。
    湖北省潜江市民歌中、歌腔皮影和花鼓戏中,有很多与爱情有关的故事情节如《送郎》、《十许鞋》、《南门街》、《天官赐福》,数不胜数。屈原宋玉的《楚辞》也熔汇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其中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故事,是描写天帝的女儿——“织女”在湖北省潜江市的“扬(阳一带与潜江的“牛郎”相爱构成故事之一,因为在《楚辞》中,提到“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因素时,说到了与潜江有关的“阳水”。
     为什么说,提到了 “阳水”,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乞巧节”故事情节就与湖北省潜江市有关呢?这是因为这个故事中涉及到“汉水”。“阳水”是从湖北省江陵向东流入潜江市后再向北折流入“汉水”的河流,而天上的银河也叫“汉”,故与天上的“天汉”有关系。更重要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中,有“河东”和“河西”的特殊地名要求。为什么说“河东”和“河西”是特殊地名呢?因为中国的地理形势是西高东低,河流一般都是由西向东流的。这种总体流向,只会出现“河南”和“河北”的地名,不会有“河东”和“河西”的特殊地名。因此,要满足“乞巧节”之“河东”和“河西”的特殊地名要求,除非这条河流是“由南向北流”,或者是由北向南流,这时才会有“河东”和“河西”的特殊地名故而,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满足“乞巧节”故事情节需要的故事地名,首先要有吻合“河东”和“河西”之称的自然地理要求。而“阳水”就是从江陵流到潜江后,再从南向北流大致是从渔洋经杨市到三江、沙街,)形成曲尺形,最后流到汉水的一条特殊的古河流。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与潜江有关。天帝的女儿“织女”爱的是潜江的“牛郎”。下面,请听我讲这个“乞巧节”与潜江有关的原因和理由。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故事情节是: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突然说话了,还牛郎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并告诉了牛郎找织女的时间和地点。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靠近汉水边的荷塘里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在即将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只好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玉帝王母娘娘知道,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传说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在唐代皇宫中,宫女们每当阴历七月七日都“乞巧”。就是要用五色线向着月亮穿九孔针,凡是能够穿过的,就叫“得巧”。
    为什么说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潜江呢?
    据明代的罗颀在《物原》中记载,说“七夕节”是由楚怀王设置的。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星和牵牛星的传说有关,而这个传说最迟产生于西周时代。《诗经》中的《小雅·大东》中也有另一个传说,提到了银河“天汉”、织女星、牵牛的情节。但是,诗中说的“牵牛”,据北京大学的王力教授说,是指的“牛宿”,不是“牵牛星”。诗中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诗中,提到了“天汉”银河、织女和牵牛的故事情节。这是一个什么情节的故事呢?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天上的银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个故事说的是天上的“银河”,也就是发生在天上“汉水”边的故事。在“天汉”银河的东边,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她是天帝的孩子,做织布女工,年复一年的织布,织成云雾锦缎做衣服,非常辛苦却没有一点欢乐,连容貌也没有时间整理,天帝可怜他孤独繁忙,便把他嫁给河西的牵牛(牛郎)做妻子。谁知他自从嫁给牵牛后,便不再织布,荒废本职,整日贪图欢乐而不回归。天帝非常恼怒,责令他回到河东,只准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讲的,都是以天上的星宿来拟人化,而且他们的婚姻是天帝安排的。而第一个传说,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周南·汉广》,讲的是人与仙女恋爱,而后变成天上的星宿。诗中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代的申培和韩婴对“游女”的解释,是“汉水女神”。其实,根据上面的两个传说,汉代的申培和韩婴对“游女”的解释,说是汉水女神,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个“汉”应该是既指汉水,又指天上的银河,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汉,水祥也”,这个“汉”就是指的“天汉”银河。因此我认为,天上的银河是“天汉”银汉,地上的汉水是“地汉”。上古时的人具有很深厚的天人感应观念,“天汉”银河与“地汉”汉水是可以相通感的。
    《周南·汉广》中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两句诗隐含着我国最早的“天鹅处女”型故事。这是因为织女下凡沐浴的过程是,先变作喜鹊降临汉水,然后脱掉羽衣下河沐浴。而这就是欧亚两洲的最著名的一个神话母题——“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基本结构因子。
    “牛郎织女”在潜江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根据:“七夕节”是由楚怀王设置的,楚怀王当时的都城在江陵的纪南城,而潜江当时是楚国的离宫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在屈原的《少司命》诗句中,记载有牛郎织女故事的原型,并提到了潜江的古“阳水”,这条“阳水”是从江陵开始,流到潜江,而后在潜江由南向北流到汉水的古河流。
     屈原在《少司命》中有这样一句,:“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咸池”,据王逸注说:“星名,盖天池也。”“咸池”也是太阳沐浴的地方。少司命,是主生育兼为儿童庇护神,以及“天池沐浴”和这有三点,就是后世织女与牛郎相爱构成要素。而其中 “阳之阿”,也就是在“阳水转弯(向北折流入汉水)的地方”,这里的“阿”是“转弯处”的意思。也是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潜江“阳歌”的所在地,“阳”就是指潜江的古河流“阳水”。据此,我们既可以说,屈原在《九歌·少司命》形象中揉合了织女星神的形象传说,也可以说楚人在传述织女神话的过程中揉合了“少司命”的形象及有关传说,以及潜江古“阳水”的河流名,形成了天、地、仙、人的因素后,在诗里的集中反映。      
     《诗经》中的《小雅·大东》和《周南·汉广》的“游女”以及屈原的《少司命》中的“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都具有“七七鹊桥会”的情节因素,这些故事情节又构成了“七夕”,因为是阴历七月七日,又称“双七节”或“七巧节”及“七夕鹊桥会”的风俗节日。而潜江当时具有浓厚“巫音”的民歌文化和神话故事,汉水、“阳之阿”等等与潜江有关的地点,以及这里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带,是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的。这一点,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和继续深入发掘的。
     牛郎织女由神话故事转成民俗节日,时间可能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具体的地点就与潜江有关。从当时的历史地理分析,在战国晚期,当时湖北潜江以东的沔阳一带,还是一片汪洋,没有形成大片的陆地,沔阳开始形成大片陆地的时间是在汉代中期,汉代中期在沔阳形成了两块大面积的陆地,历史是记载当时在沔阳设置了云杜县和惠怀县。湖北潜江的成片陆地形成早,原因是中国的地理形势为西高东低,河流是由西向东流,随着涌水推沙,因此陆地的形成也是由西向东展开的,故湖北潜江比其东边的沔阳成陆地早得多。可见战国时在潜江以东,汉水的水面非常大,一望无际,目之所及,几乎是天、水相连。
   湖北省潜江市临近汉水,处在楚国的国都地位,“好淫祀”的楚人祭祀“汉女”之神也是必然的。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召王说:“江、汉、睢、漳,楚之望也。”说明楚人是非常重视汉水祭祀的。潜江这一带当时祭祀汉水的偶像,便是“汉之游女”——织女星神。这个“织女星神”是与“天汉”的仙女联系在一起的。
    在战国时的湖北江陵和潜江一带,民间把天上的牵牛星和河鼓三星混为一谈,其实是有区别的。但是在《荆楚岁时记》的注文中说:“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如在河南南阳发现的一块东汉画像石上,右上方刻画着河鼓三星,在他的下方为持鞭的牛郎,牛郎的左下方是头挽高簪,跽坐在自己脚上的织女。
     这说明,盛传于汉代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带有明显的楚文化胎记。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楚人为什么要将河鼓三星叫牵牛星呢?这与天上、人间的恋爱是天帝、王母娘娘所不容许。而他们的私下结合,还生了两个小孩有关。后来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这样,牛郎和担着的两个小孩就成了三个星,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吻合了,并可以在天上看到依据。每当夏天,人们在纳凉时,就可以指着天上,向小孩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告诉他们那是银河、那是织女星、那是牛郎和他担着的两个小孩。这种讲述,既有故事性,又有传授天文知识的意义。还会告诉小孩,每年到了“七月七日”,在“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人间的喜鹊都会到天上去,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架起一座“鹊桥”,所以这一天又叫“七夕鹊桥会”。并且说:不信,你天天看到的喜鹊,在这一天,你一只也看不到。我小时,常常听父母和其他的人这样说,印象非常深刻。
    其实,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讲:喜鹊会从人间到天上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的传说,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在东汉时,应劭的《风俗通》中就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东汉的“相传”,可见这个传说更早就有了,直至现在,我们还在继续传说。
    为什么“喜鹊”会到这一天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而不是其它的鸟呢?我认为这与潜江一带将“喜鹊”作为“吉祥鸟”看待的习俗有关。潜江也将“喜鹊”称为“鸦鹊子”。如《小女婿》的歌词:“鸦鹊子架几架,老哇(乌鸦)哇几哇。人家的女婿多么大,我的女婿一嘀咔(很小的意思)。又如出门遇到“喜鹊”叫三声,认为必然会有喜事,还有“喜鹊叫,贵客到”,是潜江一带迎宾的常用语。还有出门遇到乌鸦,并且叫三声,心理上就必然认为不祥,有“倒霉事”,都会推到乌鸦的身上。说不好的话,都会称“乌鸦嘴”。可见,“乌鸦”与“喜鹊”是相反的一对鸟。而“喜鹊”是有“喜事”的预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就是“喜事”。这应该与潜江风俗的影响有关,是原因之一。又据《淮南子·万毕术》记载:“乌鹊填河而渡织女。”意思是说:每逢七夕喜鹊便相联成桥,使织女与牛郎相会。按上古神话的形成规律,神性人物的动物伙伴和助手,往往是他的化身。因此,可以认为喜鹊就是织女的化身。织女下凡沐浴的过程,是先变作喜鹊来到汉水之滨,然后脱掉羽衣下河沐浴的。这些大概就是牛郎织女”要以“喜鹊”搭“鹊桥”的原因。
    据《楚国风俗志》记载,从汉代就已经开始,司命神的形象、传说渐渐缩小,而织女的神话传说却日渐丰满、完整,祭祀织女自从在楚怀王设“七夕”的节俗后,便成为汉代民间传承的节日、信仰习俗。并一直流传到至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