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秦伊人

[西周] 聊聊青铜金文那点子事·从西周说起(201705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6 09: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5-26 18:59 编辑

我原本没有坚持说兴见到的是穆王,而是说伯夷父在穆王世活动过,也可能活动于穆恭二世。这样,中期的兴有可能见到曾活动于恭世的伯夷父。我们不知道伯夷父在穆世的确切年代,如果在穆世晚期,他活动于穆恭二世,甚至到懿孝世也是有可能的。

夷父是有可能不只一个的。害簋中还有宰夷父。陈梦家说宰夷父可能是孝世人,至晚不能晚过夷王。但《图像集成》定为晚期。从字体上看,三个害簋”王“字弯且有粗笔,05298”才“字中有粗点,害字中有黑三角形,似尚存中期之风格。定为中晚器较合适。

害簋.png 05296 害簋2.3.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BC991竟簋(六月既死霸壬申,伯夷父-父乙)

竟簋里有伯夷父,这大致是在穆王初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0: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walhyh  晋侯家族中晋侯喜父与晋侯对应该是父子。  发表于 23 秒前

回复:晋侯喜父是别人对晋侯对的尊称,晋侯对是正式的名称。(或按今人说法:名对,字喜,尊称喜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7-5-26 11:04 编辑

晋侯对之前,已经有五位晋侯埋葬在晋侯墓地,正是所谓“五服”。前五位晋侯以晋侯燮父为主位,其余按“昭穆制”排列。
因为“出五服”,所以从晋侯对开始另设主位,以晋侯对为主位,而晋侯稣可能和晋侯对是兄弟关系,所以晋侯稣的墓地高出晋侯对在晋侯对墓地的右上角位置。
晋侯邦父占“昭穆制”的穆位,晋叔家父占下层的昭位。
到晋文侯,或许又出“五服”,或许有其他原因,晋文侯干脆另外选择墓地,下葬到羊舌墓地去了。
+++++++++++
01 晋侯(燮)-[] M114-M113 (叔夭鼎)                  (铜1007-988
02 晋(武)侯-【】 M9-M13   (晋姜簋)                  (碳0935-885
03 晋(成)侯-【】 M1M2(有鼎)(无测年样品)
04 晋(厉)侯-【】 M6M7(盗空)(无测年样品)
05 晋(靖)侯-“晋侯僰马”【】  M33-M32(僰马盘-文考成侯)   880-831
06 晋(僖)侯-“晋侯喜父”(對)M91-M92(喜父盘-文考厉侯)   860-816)(僰马壺蓋)
07 晋(献)侯-“晋侯臣斤”(稣)M8-M31                       814-797)(僰马盘)
08 晋(穆)侯-“晋侯邦父”[] M64-M62M63(休簋-文考叔氏) 804-784)(楚公逆钟)(叔钊父作杨姞甗)
09 晋(殇)叔-“晋叔家父”【】  M93-M102M93积石墓)    (碳789-768
10 晋(文)侯-(晋姜鼎)(羊舌墓地积石墓)
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6 11: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僰马盘-文考成侯,僰马当为晋厉侯,喜父盘-文考厉侯,喜父当为晋靖侯,即晋僖侯“晋侯对”之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2: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7-5-30 21:07 编辑
walhyh 发表于 2017-5-26 11:24
僰马盘-文考成侯,僰马当为晋厉侯,喜父盘-文考厉侯,喜父当为晋靖侯,即晋僖侯“晋侯对”之父。

梳理一下:
1、晋侯(燮)父,      (主位1)
2、晋(武)侯燮父之子·昭位1
3、晋(成)侯(燮父之孙·穆位1
4、晋(厉)侯(成侯之子·昭位2)
5、晋(靖)侯成侯之子·昭位3·晋侯僰马·晋厉侯兄弟
6、晋(僖)侯(厉侯之子·主位2·晋侯喜父·晋侯對
7、晋(献)侯(厉侯之子辈·穆位2·晋侯臣斤·晋侯稣·晋侯对兄弟辈)
8、晋(穆)侯(喜父之孙辈·穆位3·晋侯邦父·晋侯稣之孙辈)
9、晋(殇)叔(穆侯之子辈·昭位4·晋叔家父)
+++++++++++++++++++
再梳理(20170530)
昭穆制:主1(M114-M113)(1),  昭1(M9-M13)        (2),  穆1(M1M2)      (3)            
             昭2(M6M7)        (4),  昭3(M33-M32)      (4),  主2(M91-M92)  (5)
             穆2(M8-M31)     (5),  穆3(M64-M62M63)(7),  昭4(M93-M102)(8)

说明:a、晋侯墓地共埋葬有九位晋侯及其夫人,但是只跨有八代晋侯;
         b、其中昭2位和昭3位同为第四代是兄弟关系;
         c、主2位和穆2位也是兄弟关系,同占晋侯第五代;
         d、穆2位和穆3位是祖孙关系,占第五代和第七代。
         e、晋侯家族的第六代缺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6 14: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7-5-25 20:38
无需多考,金文中多有“自作器”,还有为自已作器的,何况为先祖作器。
簋,通高19.2cm,宽24.5cm,重3.14 ...

那我们也把十三年兴壶当作传给子孙后代的自作用器好了。
十三年兴壶.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6: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单纯看排位,十三年兴壶是为祖作器的。史墙是兴的父辈,曾在穆世时教导过穆王,可能高寿,但是史墙于何时去世是个未知数。即使史墙在世,也不能影响其子为祖作礼器。至少我们知道史墙在孝王四年前已去世。

+++++++++++++++
这又不是“为祖作器”啦?
范老师真把学生带沟里去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6: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不是“为祖作器”,那微兴能“对扬王休”的年岁也不会从孝、夷跨越到穆、恭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6 17: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5-26 17:51 编辑

正因为把十三年兴壶作为恭世器,所以,才不认为兴器能到夷世。从恭世十三年到孝世四年,这个区间怕没有那么大吧?据我推算,也就十一二年,没什么不可以的。至于把兴器判为夷厉世,非俺所为也。

别故意弄混了,俺说过伯夷父有可能活动于穆恭世,恭世的老伯夷父有入右恭世兴的可能,这不等于说兴就对扬过“穆王休”。俺也没承认过兴器是夷厉器,也没说过兴对扬过“夷王休”或“厉王休”。可不能把俺没说过的事儿,强加于俺。

笑一笑,谈谈自已的意见,供秦兄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6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公认的标准器或像懿王元年天再旦的“公认”天象才可能推出标准支点,目前看来,都不理想。只能各持一词。

本来,我是以“天再旦”作为标准支点的,既然有人质疑,只好换。

按理说,逑器群作为宣王标准器,不该有问题了,不知为何,还是有很多人将其作为厉世纪元器。

那就真没办法了。

只有“百花齐放”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7-5-26 18:02
有公认的标准器或像懿王元年天再旦的“公认”天象才可能推出标准支点,目前看来,都不理想。只能各持一词。 ...

伯夷父的事就不说了,各有各的见解,说说笑笑,也无关大局。还有个踵季也是类似情况。

就说说逨盘、和鼎的事吧。要单独说逨盘,那一定是宣世的无疑。要说逨鼎,就要看其历日适合厉世还是宣世,其实都不十分适合,相对来说,厉世稍优,仅此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9: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7-5-26 19:39 编辑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下面的小文是九年前写的,其中的观点我至今不变,只有略微时间调整。
+++++++++++++

作册令   

作者:吴博君
时间:2008.4.21

    在1929年,洛阳马坡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学者将它们分为“臣辰”和“令矢”
两组,其中“令矢”组里据说包含有作册令矢方彝、作册大方鼎和作册矢令簋这三件极
其重要的青铜器。自从“令矢”组铜器出土后,就给学界带来了不断的争论;明年是马
坡铜器出土80周年了,当年参与争论的罗、郭、陈、唐几位大学者也已经作古,可是
围绕这组铜器的争议和讨论还没有要结束的迹象。
   
    作册大方鼎是周康王时器,这没有争议,但是对作册令矢方彝和作册矢令簋的断
代,有成王说和昭王说两种,其中郭末若和陈梦家持成王说,而罗振玉和唐兰持昭王
说;先是罗振玉提出因为令彝上铭有“康宫”,而“康宫”又可以训为“康王之庙”,
所以令彝是昭王时器;再是郭末若提出“康”也可以训为“大”,故与康王无关,而
令彝中铭有“周公子明保”,这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令簋中铭有的“王姜”是武王之
后,据此认为令彝是成王时器;然而唐兰反对郭末若的观点,不但认为彝、簋二器是
昭王时器和认为“康宫”是“康王之庙”,并且著长文提出所谓“康宫原则”,认为
在青铜器里凡是铭有“康宫”二字者均为康王死后制作;对此郭末若退出了争论,倒
是陈梦家这时还坚持郭末若的观点,并提出“宫”是活人居所,“庙”是死人居所,
所以宫庙不能互训的说法。
   
    四位学者虽然持有两见,却也有一共同之处,一致认为彝、簋二器是名“令”者
一人所有,也正是这一错误的共同认识,让双方的争论打上了半个多世纪也解不开的
死结。其实,“令矢”组的三件青铜器是祖孙三代的三个人分别所有,三代作册所共
尊的先人是“丁公”,作册令矢方彝是成王15年时器(DC1038),尊丁公为
“父丁”;作册大方鼎是康王二年时器(DC1027),尊丁公为“祖丁”;作册
矢令簋是昭王19年时器(DC981),直接尊丁公;三器占时57年。
   
    陈梦家和唐兰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将有事件关联的青铜器集中在某个周王
的在位期间内,进行统一研究,陈梦家着重于周成王,唐兰着重于周昭王。这种方法
类似于董作宾提出的“金文组”概念,只是“金文组”更注重金文之间历日的联系。
唐兰后来将裘卫家族的器物排出年代顺序,这是一个进步,遗憾的是陈梦家没有看到
裘卫家族的器物。但是当年在陈梦家在排出“臣辰”组器物的分类表时,只要注意历
日和家族这两个因素,就有可能排列出“令矢”家族的顺序,可惜的是陈梦家和唐兰
都没有注意到用“令矢”铜器组,可以排列出一个三代有序的“令矢”家族。
   
    金文书法是变化较快的,所以从书法的角度不易对金文进行断代;但是从金文书
写的笔划特点来看,作册令矢方彝和作册矢令簋中有一个字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个字
就是“于”字;在方彝中“于”字是用“繁体”写的,而在令簋中“于”字是用“简
体”。对“于”字使用繁体是成王时期以前的事情,从康王开始起,“于”字已经不
再使用繁体了。所以西周金文中若出现用繁体写的“于”字,此器基本可以定为武成
时期的器物。在康王早期的麦尊中,前半部分用繁体“于”字,而后半部分就开始用
简体写“于”字,可见康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简化“于”字。(虽然麦尊似是摹本,
不象是拓本,但是从班簋的摹、拓本比较来看,摹本的笔划和拓本是一样准确的。)
   
    王姜在金文中的大量出现,是昭穆交接时期的特殊现象,因昭王战死在南方,王
姜有短期的执政,这是判断部分金文的断代标准。作册矢令簋中有王姜出现,但是这
个王姜不是武王之后,因为《诗经》中有记录,古公爰及姜女,王季娶于殷女,按照
隔代再娶姜女的规定,文王应娶姜女,武王就不能拥有“王姜”;成王之后应该是娶
姜女,但是成王时期没有王姜大量出现的客观理由,成康交接也是平稳过渡,王姜也
没有干政的机会。所以作册矢令簋不能断代到成王时期。
   
    陈梦家和唐兰对于“令矢”诸器的迷惑再有一处是也共同的,就是表现在对“矢”
字的理解上,“令矢彝”和“矢令簋”中令矢二字颠倒,仅从金文的语法习惯可以认
为是无区别的;但是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后,可以说“矢”字与人名无关,所以也就不
能从“矢”字的角度来判断二器是否为一人所制。
   
    “矢”字在西周历史中是个大题目,这牵扯周族的早期历史,仅从歧周附近有
“矢王”活动来看,矢人与周人的关系就极其复杂。在青铜器中,除有“令矢”二器
外,还有晋国的“叔矢”方鼎,有虞侯矢簋,有矢王诸器,有矢人盘(散氏盘),
从这些器物总体来判断,“矢”字不是人名而是族称。在西周早期,“周”字不从
“口”字,后从“口”亦为“周”;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矢”字从“口”为
“吴”字,而吴王被周人公认是“吴大伯”的后裔;也就是在穆王的后期,“矢”
字在金文中突然消失,而“吴”字开始出现,从中可见“矢”和“吴”的关系。

    从“矢”字与“大”字的字形比较来看,“矢”字对“大”字有相对意义,既金
文“矢”字有“夭”的含义,“老夭”从排序上被认为是最后,而“老大”在排序中
是第一,所以周王是公认的“大王”,不会对“夭王”计较;在周成王的“诸叔”中,
有管叔、蔡叔、周公、康叔等,那么“叔矢”也就是“夭叔”,是最小的叔辈;同样,
在西周时期也有几个“虞国侯”,而“虞侯矢”是虞侯中的“老夭”;同理,“矢”
字在“作册”这个世袭的职业中,也有排序的作用,同辈作册中有“大”和“夭”的
分别,而辈份的区别则看对“丁公”的尊称了。
   
    “作册令”的意思是以“作册”的职务,行使代王发布命“令”的功能,所以各
代作册均可以自称“作册令”;作册大没有称“令”,是因为作册大鼎是“公来铸”,
不是周王的行为,所以不能称“令”;令簋是记录王姜的尊俎,这是王姜代昭王行事,
所以作册的记录也要称“令”。“令”字作为有特殊含义的字,是与周王的活动相关
的,所以也不可以作为人名使用,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作册才可以称“令”。在大
保簋里有“休余土用兹彝对令”,这个“令”字是因为先有“王降征令”,而大保作
彝记录此事,所以曰“对令”,可见“令”字是指代周王和周王所发布的命令。      
   
    在作册大方鼎中,作册称“公”为“皇天尹大保”,这个兼“公”、“皇天尹”
和“大保”于一身的人,在康王时期只有一人,这就是《书》称为“君陈”的第二
任周公,也就是在作册令矢彝中的“周公子明保”,因为能与周公地位平等的召伯,
虽有“大保”的身份,但是在这样的正式场合是不会被称为“公”的;其次这个“公
大保”应该是先有被“封”,后有被“称”,既然在康王时期的作册大方鼎中已经被
“称”,那么在这以前必定已经有“封”;再者所谓“大保”应该是“最大的保”,
既然在作册大鼎中已经开始称“公大保”,那么召伯大保就已经不存在了。至于召伯
是薨于何时,应该是在令彝封“明保”之后,因为若是在令彝之前,令彝封“周公子
明保”时就可以直接称“周公子大保”;所以第一任“召伯”的死是在DC1038
之后,和DC1027之前。
   
    “梁山七器”是召大保家族的器物,在“梁山七器”中有一宪鼎铭曰:“九月既
生霸辛酉在堰,侯赐宪贝金,扬侯休,用作召伯父辛宝尊彝,子孙宝贝,用光大保。”
在宪鼎里,1)辛酉日祭祀父辛,是殷人的习惯;
          2)作召伯彝说明召伯已经去世;
          3)用光大保,说明确实是召大保的儿子;
          4)堰候赐宪金贝,说明堰侯为长子,宪为次子;
          5)“九月既生霸辛酉”合DC1032年,是年成王二十一祀。

    从宪鼎铭文看,召大保是在成王二十一祀以前去世的,只比周公晚死十四年,
所谓召伯长寿应是误传。

    同样在“梁山七器”中也有一宪禾,其铭为:“伯宪作召伯父辛宝尊彝”,在
宪鼎里得知,宪为次子,所以“伯宪”中的“伯”字不是排行;因此所谓“伯宪”
就是“召伯宪”,这应是第二代召伯。但是世传有伯和诸器,同样尊“召伯父辛”,
所以不能排除在召伯家族里有“兄终弟及”的情况。

    从上述情况来看,《顾命》中有召公大保而独无周公家族的人,实在是错误的。
或者是后人将“公大保”误冠以“召”字,也未可知。从“梁山七器”里只有两代召
伯的器物和出土在山东的情况来分析,召伯家族的一部分从召大保死后是移居到了殷
人故地,山东梁山地区在殷墟安阳正东约一百公里,这个距离只是梁山到歧山路程的
十分之一;在这里是比较寂寞的,而且召伯家族又可能有“兄终弟及”的情况发生,
因此判断召伯家族的势力是每况愈下的。召氏的再次兴起是厉宣时期的召伯虎,这又
是后话了。
++++++++++++++
这是当年用486在DOS机上写成,今天也不整理了,格式略有变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9: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图是我07年对晋侯墓地的理解图示,和我今天的认识有所不同。
++++++++++
1.bm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20: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周铜器历日的探讨中,我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有几点:
1、作册令器的理解和年代顺序
2、晋侯墓地的布局和墓主认定
3、豁器-录器-懋器,三者的关系

前两点已经上传,第三点如下图:
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7 12: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20: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7-5-27 20:45 编辑

1.JPG
不知与偃侯墓地的伯鱼有什么关系?
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7 2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迟这个氏历史久远。西周中期也很厉害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7 2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伯迟(犀)父、迟父、宰迟父几个器弄过来,供秦先生分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2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17-5-27 21:21
我把伯迟(犀)父、迟父、宰迟父几个器弄过来,供秦先生分析。

多谢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22: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7-5-28 22:17 编辑

逨鼎历日基本数据:
1、逨鼎(卌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
2、逨鼎(卌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
3、推断:二鼎年数是连续的(同王)
4、差距:二历日差距是392天
5、推断:392减去365等于26天;再减去15天等于11天。这说明既生霸的范围至少有11天。所以月相定点说破产。
6、逨鼎(卌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若在BC836年,为子正五月初四。(合初吉)
7、逨鼎(卌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若在BC835年,为子正六月十二。(合既生霸)
8、逨鼎(卌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若在BC785年,为丑正五月初一。(合朔日)
9、逨鼎(卌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若在BC784年,为子正六月初九。(合既生霸)
+++++++++++++++++++++
不考虑任何外部因素,只是就历日本身来判断,二鼎必须同时符合所谓“既生霸”,卌三年鼎都合,卌二年鼎合初吉或朔日,比较而言,初吉与既生霸更近。无论如何,朔日不会是“既生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