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0|回复: 0

哲学思辨: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片面化的儒学的结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2 02: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片面化的儒学的结合”,杨国荣教授的中西文化辨,指出现实的文化弊端,上溯到五四运动后的文化弊根,也追溯到满清的文化逆转,和宋明理学对孔儒异变的文化弊源。还源经学本然,会通古今通义探究靠近现代文化文明的传统文化理论,归根于理清时空性文化接轨的古今通义。
什么是片面性的儒学?“把经学化的儒学当作儒学的本来形态”。经学化的儒学,非经学初心的儒学。尽管是物质经济落后,带来寡欲的物欲时代,寡欲的可欲之谓善,非屈欲去欲的无欲理亦废!如杨教授指出朱熹所谓“纯于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与文革时候所说的“狠斗私心一间念”,不是追溯到视作儒学本来形态的宋明理学文化性质?同属道德心性内修的当然之理。从属于当然之理的文化土壤,将马哲实质性教条化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肯定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与宋明理学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束缚个性活力的定命定性观格格不入吧!为什么马哲唯物辩证的传统雏形会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老子道法自然观?不是荀子的物物道?不是《易传》的天地人参继善成性?船山音容天的存在论,实质性辨清了问题。“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容定音,不是通马哲的心性唯物?唯物萌芽不是物物道与继善成性?“音以节容,非容以节音”的音定容,不是通马哲的心性辩证?逻辑释义于《易传》刚柔杂居的吉凶生,刚柔相推的险阻生,刚柔相接的吉凶生,情伪相感的利害生,不是张载一物两体理论?精准对立统一规律的一故神,二故化?“易与天地准”的神参理一?奈何?视作儒学本来形态的宋明理学儒道互补,“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天理浑然,人道当然,道法自然的儒学教条化,弄到马哲教条化,唯物辩证错配道法自然了。
“切忌把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作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把经学化的儒学当作儒学的本来形态”。明辨至理。一是教条化的宋明理学文化土壤造就外来马哲教条化;二是自然经济时代的宋明理学文化土壤,根本不可能应接商品经济时代的马哲,结局是教条肤浅化的文化研究乱相路。文化承前启后的理论理性循序,会通古今通义探究出通经致用的儒学原真理路,还源于儒学真正的本来形态,靠近现代文化文明的传统文化文明,完成时空性的文化接轨,建设现代的儒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无疑也可以成为儒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资源”。
杨教授说:“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片面化的儒学的结合”,是我们该要正视的文化现状。
“切忌把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作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把经学化的儒学当作儒学的本来形态”。研究文化该要进入哲学思辨阶段,传统儒学经历过两次转折性的思辨时代。
一、荀子对孔子仁心主持仁学体系的思辨。克己复礼为仁的仁本礼末。进入战国后期,法家法术势流行的奸诈人心时代,仁心虚位辨真伪,仁义是非究事实。荀子思辨的反本成末,以礼义规范质正仁心之真伪,礼义规范言行质实为仁义的事实依据。思辨的理论成果:礼义调理物欲,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的物欲观;顺天而制天的精于物者和道者的物物道。荀学更新孔孟学,与《易传》成为孔儒体系的最后完成者。
二、张载、船山“为往圣学继绝学”的思辨阶段。面视盛唐过后的顺乎物则走势,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推动形上政道和思想体系适全物则心性文明进化而发生质变的时代,正如马哲原理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宋后政道逆行,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弃民本,强专制,腐朽王朝陵替倒行为汉夷王朝陵替。思想道摒物欲的存理去欲;弃习以性成的天命之谓性,主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弃儒家天地人参的物物道,主天理浑然,人道当然的儒道合流道法自然,完全迷失了孔儒的文化理道。所以,“为往圣继绝学”,思辨和较正孔儒的原真理路。思辨的理论成果:“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以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文化大环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精准一物两体对立统一规律的一故神,性性为能存神;二故化,物物为能过化。神参理一的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神参理一的智内神外,仁智同用智为先,重心于智神思辨,质正“为往圣继绝学”。
现在要进入第三次思辨的文化研究时代。思辨,都要回复理论原真本然,思究认识误道的曲折和反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规律,是否思辨规律?荀子思辨,从孔孟仁学阶段,经仁心虚位的真伪莫辨阶段,进入礼义质正仁心,荀子思辨的小圆圈,奠立孔儒原真理路。张载船山的智神思辨,历经汉唐、宋明专制全过程,理清传统儒学原真理路,质正古今文化接轨的儒学本来形态,传统儒学的第一个哲学圆圈。现代的文化思辨,质正儒学本来形态的前提下,质正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跨入现代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哲学圆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